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大师点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黄永军//远光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你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来系统学习东西方思想家、哲学家们关于人生的看法,那么,你对人生的领悟也就更明白,活得也就更踏实。本书围绕“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的主题分上下两篇展开论述东西方的人生哲学。上篇按照学派分别论述中国哲学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禅崇尚空灵。下篇按照年代顺序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西方哲学大师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则崇尚人文关怀。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内容推荐

当你达到一定的境界后,来系统学习东西方思想家、哲学家们关于人生的看法,那么,你对人生的领悟也就更明白,活得也就更踏实。本书围绕“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的主题分上下两篇展开论述东西方的人生哲学。上篇按照学派分别论述中国哲学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禅崇尚空灵。下篇按照年代顺序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西方哲学大师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则崇尚人文关怀。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儒家:道德的教化

孔孟之道:“德”为做人、治国之本

 1. 孔子:克己复礼,中庸处世

 2. 孟子:人性本善,以德服人

 3. 自强不息:修身齐家,平治天下

董仲舒:独尊儒术,驯化百姓

 1. 科考选官:四书五经,培养奴才

 2. 三纲五常:只要义务,不要权利

伪善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1. 道德为宗教,百姓为教徒

 2. 天理何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 普遍虚伪: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第二章 道家:自然的生活

老庄道学:远离世俗,守住自己

 1. 清静无为:无欲无求无烦恼

 2. “复归于婴儿”:大成熟若天真

 3. “万般神通皆小术,惟有空空是大道”

 4. 看破生死: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

魏晋雅士:放浪纵欲皆处然

 1. 鄙弃道德,做性情中人

 2.“悠悠迷所留,酒中有真味”

 3. 及时行乐:“眼前的幸福最重要

 4. 田园牧歌:管它贫富与贵贱

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

 1. “支配中国人思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

 2. 养生有方:内体凡胎想“成仙”

第三章 法家:邪恶的遏止

人性本恶:人人天生好利、多欲、纵情

 1.“利”字当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利用”

 2.“道德无用”:儒家德治不能去掉私心

立公弃私:必须依靠强大的法律

 1.立法:制定游戏规则

 2.严刑:阻止人们的邪恶

帝王术:君主不可相信任何人

 1.不懂权术,当不了皇帝

 2.赏与罚:君主操纵大臣的“二柄”

 3.愚民政策:老百姓越愚昧越好统治

第四章 墨家:侠客的风范

中国最早的“侠客”

 1.组织严密:“钜子”有绝对权威

 2.游侠风范:赴汤蹈火,杀身成仁

 3.奉行苦行:我不苦行谁苦行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义即是利:人生之义在于“利天下”

 2.奉献爱心: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墨者

第五章 佛教:空的觉悟

持戒修行,普度众生

 1.佛教为什么说“人生即苦”

 2.“因果轮回”:死亡并不是解脱

 3.茫茫欲海,戒为大船

 4.涅槃境界与“西方极乐世界”

禅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六祖慧能的传奇经历

 2.平常心是道

 3.“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4.当头棒喝:“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下篇

第六章 古希腊:理性的启蒙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1.人是万物的尺度

 2.追求知识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柏拉图:人没有了思想,便是行尸走肉

 1.“群众永远生活在习惯和偏见中”

 2.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亚里士多德:“人天生就是政治的动物”

 1.幸福就是善行、财富、健康和友谊

 2.保持“中道”:适度的生活最幸福

伊壁鸠鲁:“活着,快乐就好”

 1.快乐人生:“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2.不谈死亡:死亡与我们无关

第七章 中世纪:天国的梦想

基督精神:爱上帝和爱人如己

 1.宗教是苦难人的避难所

 2. 放弃世俗:生活只须关注自己的灵魂

 3.勇于献身:我不上十字架,谁上十字架

 4.生命的诺言:要爱你们的仇敌

奥古斯丁一和托马斯:人必须有信仰

 1.人为什么需要上帝

 2.“在完美的上帝面前,我们罪孽深重”

 3. 活着的意义:追求绝对的真善美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人的信仰是自由的

 1.“上帝创造女人,就是要你和她同居”

 2. “人只要有了信仰,就可以获得拯救”

第八章 文艺复兴:现世的享受

人的发现:人的高贵要超过天使

 1.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2.彼特拉克:“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3.薄伽丘:“没有来世,幸福就在人间”

人的解放:“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1.放纵自己:“现世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

 2.不爱上帝:赞美诗只献给心上人

 3.自由生活:“毫无节制的生活最快乐”

人性的困境:寻欢作乐就是幸福吗

 1.矫枉过正:从禁欲走向纵欲

 2.怀疑知识:主宰自然还是回归自然

第九章 近代:自由的真谛

卢梭: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

 1.人类为什么会有不平等

 2.主权在民:“我们应该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力”

 3.“唯有自由,才能够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伏尔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取消特权:特权就是侵犯人权

 2.热爱自由:“人性的最大天赋叫做自由”

亚当·斯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1.“道德就是满足人们对快乐的普遍追求”

 2.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第十章 现代:人文的关怀

叔本华:“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

 1.“痛苦是永恒的,快乐是短暂的”

 2.艺术审美:暂时的解脱之途

 3.“绝食而死”:人生的最高境界

尼采:“生命就是强者征服弱者”

 1.上帝死了:“基督教是一种奴隶道德”

 2.权力意志:做好人易,做“坏人”难

 3.“超人”哲学:“群众是羊群,超人是牧羊人”

弗洛伊德:都是“性欲”惹的祸

 1.泛性论:“支配人的行为的是性本能”

 2.活着真累:快乐与良心的对立

 3.“我们生活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

第十一章 当代:生存还是死亡

卡缪和陀斯妥耶夫斯基:无家可归的人

 1.卡缪:“对于现代人,一句话足矣:通奸和读报”

 2.陀斯妥耶夫斯基:“我连做人都感到吃力”

克尔凯戈尔:“唯有死亡,才是人的最高存在”

 1.“人生就是恐惧、厌烦、忧郁、绝望”

 2.“公众是虚伪的,个人是软弱的”

海德格尔:“世界,只对于你的存在才有意义”

 1.“社会的压力,迫使我们变得庸俗”

 2.“在死亡面前,人的一切努力都显得徒劳”

萨特:人活着要做自己

 l.“人对人是狼”,“他人就是地狱”

 2.选择是困难的,但你必须选择

试读章节

          第二章道家:自然的生活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面对乱世,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另一部分人避世隐居,《论语》中把他们叫做“逸民”或“隐者”,也就是后来的“道家”。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回归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人生从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

老庄道学:远离世俗,守住自己

一般认为,老子本姓李,名耳(聃),楚国苦县人。曾当过管理书籍的小官,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之类。根据《庄子》的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聃”。结果老子把孔子教育了一顿,孔子反而猛拍老子的马屁,称老子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还很激动地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大概也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说。《史记》中记载,老子活了二百多岁后,“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究竟老子后来如何,至今仍是个谜。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即今日之商丘人。与孟子同时,但略小,两人从未谋面。早年曾作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尽管家贫,乃至借米充饥,却不愿过问世事,据《史记》记载:楚威王派人带千金重礼欲聘他做卿相。他说: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不仅对金钱、权力、地位不感兴趣,甚至对儿女情长、夫妻恩义都漠然处置,超越世人。《庄子》中记载,当庄周的老婆死时,人们前往吊唁,眼前的情景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庄子在其妻的尸体旁边,不仅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毫无悲切之情。其潇洒飘逸,已然超脱于人世间。

1,清静无为:无欲无求无烦恼

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讲从自然之道来领悟人生真谛。儒家从“天行健”领悟人生应该“自强不息”,道家推崇的不是天而是地。老子就讲“人法地”。地性喜静,无为白化。《易经》坤卦六二爻辞日:“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方、大是地的形状,地的品格则是无为无不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是由此悟道。他讲的“人法地”,即法地之无为而治,守静贵柔。又日“道法自然”,言道常无为,顺自然以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清静无为,却又是无所不为)”。清静无为正是道家的核心主张。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与“有为”不同的另一种“为”。按道家的思想,“有为”即是强为,是自寻烦恼。道家认为,我们总是要干与天地万物的根本----“道”相违背的事情。殊不知人的本性与天道是相通的,违背天道终归也就是违背我们的本性。  

因此,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我们从道出发,做事应遵循道。道又法自然,无为即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即是化有形为无形,化有为为无为,此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常人所谓“大道无形”、“大法无法”便是此义。比如老子说:“我无为而民白化(教育),我好静而民自正(纯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即是说治国的最好手段是顺其自然,不露痕迹。

要“无为”,首先要做到“无欲”。七情六欲,乃人之常情。老子却告诉我们,欲望是罪魁祸首,“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并分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为什么要“无欲”呢?因为人有欲求,就会不自由,就会有烦恼,就会患得患失,即使你的欲望全部满足,拥有的还会丧失,如“金玉满堂”也是“莫之能守”,拥有的越多,失去的越多。反之,如果人无所欲求,根本不想得到什么,就自然不会失去什么。

“无为”不仅是“无欲”,还要“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按老子的思想,不争,指的是不争名、不争利、不争权等等,举凡人们你争我夺不亦乐地争来争去的所谓“身外之物”,皆在不争之列。“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与身相比,天下都不值得去争。这一点,老子与杨朱是共同的。杨朱就是以天下去换他腿上的一根毛都不干的人。其轻蔑名利财货如此。

不争,是天下莫能与之发的前提条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字面意思就是,你若对“身外之物”抱不争的态度,那么,那些争得满头大汗的人都争你不过。当然,老子的意思并不是说那些名、利、权、爱等“身外之物”,“不争”会自动送到你手里来。而是说这些并非生命的根本价值,不值得去争,顺其自然即可。

因此,人之所以争你不过,就在于什么东西都不能改变你那宏大、遥远的追求。你不会因小成小得而湮没了自己,也不因小小的挫折而改变志向。因为,只有“无执”才能“无失”。

《庄子·达生》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说射手打赌,第一局赢瓦,射手心中无利欲干扰,连发连中。第二局赢银扣,心中有了些许利益作祟,射手面露紧张,连射不中。第三局赢金条,弓弦还未拉,射手就晕倒了。

又讲有人为周宣王训练一只斗鸡,练了10天,宣王便打听情况,教练回答说:不行,一副雄赳赳气昂昂到处寻衅的神气。又练了10天,宣王再问,回答说:还是不行,虽然不主动寻衅挑战了,但还是免不得有应战之心。再过10天,第三次再打听,教练说:虽然不应战了,可从眼藏凶光中见出其仍胸怀斗志。到40天练完,教练说:这下好了,有鸡来寻衅挑战,没见有什么反应,好像一只木鸡。其立在斗鸡台上,心中无敌,敌人不敢上前挑战,都临战脱逃了。

虽然,这都是十分极端的例子,但透过这些寓言故事,我们仍能感受到庄子心中所要追求的境界。射手所以得不到其所争的利,是因为利欲熏心,不能自控;斗鸡所以天下无敌,是因为它不以天下为敌。名利这样的负累,在庄子看来都是可以放弃的。

以“无欲”、“不争”进入“无为”,人生方获得自由,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烦恼。

                     p30-34

序言

我们都知道“井底之蛙”的寓言故事,那只青蛙以为世界就只有水井那么大,于是,我们这些水井以外的人就嘲笑那只青蛙。其实,我们在嘲笑青蛙的同时,恰恰也和那只青蛙一样,以为世界就红尘那么大,于是在红尘中追名逐利,勾心斗角。殊不知,对于无限、真实的“井”外世界来讲,红尘也不过是一口井而已。

我们好比是“七仙女”下凡,从“井”外世界来到红尘,体验生活,体验爱情,体验欢乐与痛苦。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井”外的那个世界,只有那里才是我们的故乡。

当你达到这一境界后,再来系统学习东西方思想家、哲学家们关于人生的看法,那么,你对人生的领悟也就更明白,活得也就更踏实。本书围绕“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的主题分上下两篇展开论述东西方的人生哲学。

上篇按照学派分别论述中国哲学大师对人生的理解: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佛禅崇尚空灵。

在中国人的眼里,人虽然也是动物,但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差别,即人有道德心,而动物没有。他们把人的动物本能看作是恶的,需要去掉,也就是禁欲。禁欲越彻底,人就离动物性越远,道德境界就越高。因此,道德就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惟一标准,或者说,人是为道德而活。“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便是最好的说明。

据此,中国人把人性分成善与恶两个方面,诸子百家就人活着是为了惩恶还是扬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人活着就要不断去掉私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依靠强大的法治;儒家提出人性本善,因此人活着就要不断地修身,防止邪恶进入我们的灵魂,把成圣成贤作为人生最高目标。

其实,不管是惩恶还是扬善,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道德心的培养。在这一点上,道家、墨家和佛教也是如此。

下篇按照年代顺序合乎逻辑地展开论述西方哲学大师不同的人生观: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则崇尚人文关怀。

在远古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讲,活着,也就仅仅是为了满足肉体存在的需要。

到了古希腊奴隶制时代,人类自我意识觉醒,人的理性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人生观被称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希腊人追求思想自由,苏格拉底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在中世纪封建时代,宗教信仰占据了统治地位,人们活着就是为了上帝,为了来世能进天堂,他们放弃了人的欲望、感情、意志乃至理性,因为这些与灵魂相比,不仅微不足道。而且是妨碍灵魂升天的。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复活,人从天上被拉回到了地上,人们不再相信有来世和天堂。对他们来讲,活着。就是为了享受现实的幸福,追求肉欲和情欲的满足。于是,从禁欲转向了纵欲。

到了近代,理性主义日趋成熟,民主和科学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人们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理念。于是,自由成了人们新的生活目标,并且被看作是基本的“人权”,要求用法律的形式给以保障。

到了现代,由于理性主义的泛滥,由于作为理性主义产物的科技带来了种种负效应,更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人们对人的理性、知识开始怀疑、否定。于是,在西方出现了种种非理性主义的人生观,即人活着不是为了理性,而是其他方面。如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强调人为意志而活,弗洛伊德强调人为本能而活,存在主义强调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存在),新的宗教运动又开始了对人类灵魂的关注……

我们不能说这些大师们的观点孰对孰错,人生观本来就应该允许多种观点并存。因此,为使读者能尽量客观、公允地了解哲学大师,了解他们各种观点的原貌,我们在书中不作任何结论性的评述,而是由读者自己去作出判断。当然,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带着自己的眼光,对某些大师或流派的观点,予以明辨,做到批判地吸收,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7: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