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国优秀班主任——再差的学生到他手上,个个品学兼优……
他是语文特级教师——用二十节课教完二百节课,学生成绩好得出奇……
他是家庭教育专家——教子有方,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
他被誉为“现代孔子”——游学海内外,讲学逾干场,所到之处无不轰动……
中国素质教育第一品牌人物——魏书生。
哲学家的头脑,改革家的气魄,未来学家的眼光,出神入化的教书育人艺术,民主科学的管理经验,新人耳目的思想观念,感人至深的道德文章,著名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的著作以及有关魏书生的图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关注。他自1978年任中学教师,至今已23年,因他在教育改革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他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家。
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民主科学,没有民主科学,便没有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也就是说,“民主科学”在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中处处起核心作用。
5.内因与外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在该事物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进行的。唯物辩证法承认,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排斥外因(外部矛盾)的作用。如果排斥外因的作用,也不是真正地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因此,要坚持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观。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第一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但是,无论外因是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都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于具体事物来讲,内因和外因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内因则无所谓外因,没有外因也无所谓内因。在一定条件下,内因和外因是
坚持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观,就要反对否定内因作用,夸大外因作用的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魏书生老师在他自身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与班级管理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出内因与外因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一贯重视主观作用,善于改造主观世界,他主张“多改变自我,少埋怨环境”,当然他也注重客观条件的创造与借助“和家长共同教育效果好”等等。
(1)强化内因,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指狭义的学校教育)。从施教的角度而言,教师是内因,学生是外因;从受教育的角度而言,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要使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内外因必须有效地结合,而且,要想收到理想的效果,受教育的一方起的作用会更大,因为只有受教育者(内因)发生变化,教育效果才会发生变化。如果只是施教者(外因)发生变化,而受教育者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教育效果也不会很理想。所以,从教育效果这一角度来看,受教育者才是内因,教育者是外因,要想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外因)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受教育者(内因)发生变化,并且内外因因素有机地结合,使内因更凸现出变化根据的作用。
魏书生老师非常清楚这一辩证关系,并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着强化内因,借助外因,内外因素有机结合这一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他所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这一成果在魏老师的专著《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中一篇题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文章中体现得非常充分。P54-55
和魏书生老师接触已经20多年了,他的教书与育人艺术,他的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策略,尤其是他的为人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更有幸的是多次参加了省市县“魏书生教改经验”研修班(学习班),与省市县内有一定影响的年轻教师在一起,学习、研究魏书生的教书育人经验,聆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观摩魏书生老师的语文课,参加魏老师的班级由学生主持的主题班会,与魏老师的学生座谈,从中学到了许多在任何书本上学不到的语文教学及班级管理经验,学到了许多转化后进生的方法,使我由一个普通的教师,成为一个在县市内有一定影响的模范教师。曾多次请魏老师的学生为省市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上公开课并获得好评;也曾以“向魏书生老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题,与市内几位先进教师一起,在市直学校巡回演讲;并以“向魏书生老师学习,浅谈主题班会的系统性”为题,于1999年暑期,在北戴河“盘锦市首届优秀教师夏令营上”作大会发言……
在魏老师的影响下,我由一个只知“教书”,不懂“育人”的教员,变成一个既知教书,又注重育人,且会育人的模范教师。在魏老师的影响下,我不只是学会了如何做老师,如何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我还学会了如何教育自己、管理自己,于是我便萌发了一个念头:把自己的所得写出来,让更多的老师受益,让更多的人受益,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1993年5月,由于工作的需要,我离开了我不愿意离开的学校,离开了我不愿意离开的课堂,放弃了我不愿意放弃的语文教学,走上了教育科研岗位。在市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尤其是在张永达副主任的鞭策及指点下,我以盘锦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名义,在市内组织一些青年教师成立了“盘锦市青年教师魏书生教改经验学习班”。通过与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青年教师在一起学习、研究,实践魏书生教育教学经验,特别是有幸亲自聆听魏老师的报告,与魏老师座谈,听魏老师指导,使这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池军华、杨广宏等老师,分别在全国中语会语文教学大奖赛上获得第一、第二名的奖励,有的老师总结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在省市内交流,我也进一步加深了对魏书生教育教学经验及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研究,更坚定了我要写一本书,让更多的老师少走弯路,多出成果,这便是我要写这本书的又一原因。
更幸运的是,“十五”期间,我申报的“借鉴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培养骨干教师的研究”科研课题,通过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审批,使我获得了进一步研究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极好机会,并确定了我在市内科研课题的研究基地。
经过几年的研究,我更明确了学习、研究、实践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的途径与方法,更清楚了推广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的意义,更理清了学习、研究、实践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的策略与程序。尤其是近几年,在接待马来西亚,香港、台湾地区及内地各省市前来考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的教育考察团的活动中,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年的研究,我获益匪浅,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几十篇,应邀在沈阳、大连、南京、无锡、鄂尔多斯等地作魏书生教育思想讲座多场,在市内外作“魏书生教育思想讲座”近百场。讲座后,老师们向我索取材料,我只能表示歉意,因为手懒,未能将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借“十五”科研课题“借鉴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培养骨干教师的研究”结题之际,我把近些年来研究的成果汇集在一起,向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汇报,也向省内外的朋友献上迟到的礼品,这也是我要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三。
在这本书中,我主要写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民主与科学。魏书生老师正是凭借“民主与科学”,才打造出今天的教改业绩。没有民主便没有师生的平等,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师生的合作,没有师生的密切合作,也便没有魏书生老师今天的育人成果,民主主要解决了师生的情感问题。没有科学便没有效率,没有效率便缺乏内动力,没有内动力,无论形式上是多么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科学主要解决了师生教与学的策略、方法及其规律问题。
魏书生老师是初中语文教师,在全国上下都在大搞题海战术,为学生加班加点地办复课班,办辅导班的上世纪80年代,魏老师却从不给学生补课,而是利用星期天或节假日带领学生去野外郊游、去开荒种地、去摸鱼,去搞社会调查;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学完教材,其余时间完全让学生自学。关键是,这样教,学生的学习成绩居然在期末考试或中考中在全县、全市名列前茅。这正是全国许多语文教师所羡慕的地方,也是至今很多地方以提前一年的时间,邀请魏老师去讲学、讲语文课,或组团来盘锦听魏老师语文课的主要原因之所在。我在这本书里就谈了魏书生老师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魏书生老师最令人佩服的是他的班主任工作,是他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他始终把育人当作宗旨,他常说“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他甚至用更多的时间研究育人,研究用什么方法育人,研究育什么样的人,研究在什么时间、什么空间、用什么方式、通过什么途径育人。魏老师的育人策略、育人线索、育人途径等也是我在这本书中要谈的主要内容。
魏老师之所以当语文教师是一位好教师,当班主任是一位模范班主任,当校长是一位优秀校长,当局长又是一位好局长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取决于他超凡的管理艺术。他始终如一地以“服务”为宗旨,以情感为纽带,以政策法规为准绳,俯下身子,老老实实、兢兢业业,一点一滴,不盲从,敢创新,有思想,有作为,时刻以“多干活,少得利,勤服务,无亲疏”的管理原则来约束自己,以“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更多地享受到为国家、为人民、为集体、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作为自己的追求。在这本书中,我谈到了魏老师的管理艺术。
魏书生老师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教育实践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教育教学成果呢?我认为得益于他的教育科研。他研究教书、研究育人、研究管理。在这本书中,我谈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科研课题及主要的教育科研方法,尤其是列举了一些教育科研案例及其成果,来说明在魏老师的领导及影响下,盘锦市教育科研的势态。
魏书生老师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业绩,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他的做人,取决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取决于他深邃的哲学头脑,超前的创新意识,利他的务实行为。在这本书中,我谈了魏老师为人处世的原则、心态及其方法。
有人说,学生要有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则以为,教师应有“源头活水”。那么魏书生老师的源头活水是什么呢?是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学习科学。魏老师不正是凭借这源泉,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才使自己在教书育人这块领地,常教常新、常讲常新、常学常新吗!
在这本书中,我还谈到更新几种理念,增强几种意识的问题,这是我多年来接触魏书生老师,在他的教书育人事例中,在他的语言与行为中感受到的。我没有和魏老师本人谈起过这些,这里只是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在这本书中,我多次引用魏老师的话或他的文章,而且是整篇文章。之所以整篇引用,是为了不改变原意,“原汁原味”,有可能引用不当,一并请魏老师原谅。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得到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借鉴魏书生教书育人经验,培养骨干教师的研究,,课题组成员,课题实验学校:盘锦市实验中学、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盘锦市第二完全中学、辽河油田实验中学、盘锦市实验小学、盘锦市辽化小学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盘锦市教育局姜学中副局长及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的领导,多次督促、鼓励和支持,在这里,我由衷地表示感谢! 由于学习不够,研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朋友们读后给予指正。
作者
200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