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曲对地球上最后的伊甸园的颂歌,是对30多个原始地区的一次令人叹为观止的旅行,而其中有些地方正在受到来自人类的破坏和威胁。通过200多幅让人浮想联翩的照片,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野性大地:地球最后的伊甸园》一书探寻了七大洲,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营造出一幅全景画面,记录了那些动人景敛的华美外表,而在这些景致中充斥着珍奇的植物和独特的动物。通过有趣的事实、增长见识的补充花絮以及详尽的地图,本书带着读者进行了一次令人大开眼界的冒险之旅,展现出构成我们这个地球的那复杂的生态系统,并且用大自然壮观的多样性勾勒出令人激动的自然之美。
宛若对大自然的壮美唱出的一阕赞歌,《美国国家地理》出品的《野性大地:地球最后的伊甸园》 一书横跨七大洲,介绍了一些地球上最荒僻的地区,向读者展开了一幅关于那些基本上还木被人类涉足的地区的宏伟画面。尽管人类文明的印记已经遍布我们这个星球的绝大多数地区,但是从烟雾氤氲的热带雨林到狂风肆虐的极地冰川,仍然有数百万平方公里呈原始野生状态的土地保持着自己的活力。
六位知识渊博的作者以及我们最优秀的野生生物和风景摄影家一起探寻了30多个尚未丧失原始自然美的乐园,每一个乐同都有其独特的、有趣的动植物群落,每一个乐园都有着慑人心魄的迷人景色。跟随他们的镜头和笔端,你会在非洲的塞伦盖蒂大草原跋涉,在那里,狮子、角马和大象一起分享着这片热带大草原,而存尼日尔的撒哈拉沙漠你还会遇见游牧的柏柏尔人;你会一头扎进婆罗洲的亚洲丛林里,那里盛开着世界上最大的花朵;你会心怀惊叹地凝视着位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那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深的湖泊;你会在澳大利亚发现有着5万年历史的土著文化在远古的黄金时代留下的绘画作品;你会沿着新西兰的峡湾国家公园陡峭的海岸线游弋;你会从有着无数北美驯鹿在冻土荒野上游逛的加拿大北极地区,到短吻鳄在漂浮的小岛间无聊发呆的奥克弗诺基原始沼泽,纵览整个北美洲;你会从亚马孙河的“绿色天堂”到安第斯山脉,以及闪耀着寒冷之威严的极地冰帽,让南美洲在你面前揭开面纱;你还会发现即使在人口密度非常高的欧洲,也不得不让出从苏格兰的凯恩戈姆山到波兰被保护了500年的神秘森林等地区作为珍贵的保护区。而以上所有这些地方,都只是这趟非凡的冒险之旅的几个目的地而已。
此外,本书还附有200多张精彩的伞彩照片、详尽的地图、从企鹅介绍到板块构造理论的补充花絮,以及数十个不是那么有名的,却也是被自然所主宰之地区的简介。本书通过详尽的描绘,记录下复杂生态系统脆弱的平衡,以及在孤岛般的地球上那些最后的伊甸园所具有的惊人的美。
阿塔卡马沙漠、莫哈韦沙漠、撒哈拉沙漠、卡拉哈迪沙漠、戈壁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些壮观的名字下呈现的却是世界上最不适合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些分布在除了欧洲人陆以外其他各人洲的荒漠。沙漠处在地球上两条宽宽的带状地带里,基本上都在热带地区。此外极地和许多山峰的峰顶也分布有沙漠。
各个沙漠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但一般说来鄙有以下特征——每年降雨量不足250毫米、水分蒸发快、水源稀少。沙漠因烈日炎炎而令人畏惧,但是夜幕降临时热气迅速退去,澄澈如洗、万里无云的夜空下极其寒冷。
非洲北部广阔的撒哈拉沙漠属于亚热带沙漠,大小几乎相当于美国的国土面积,它是在缺乏雨水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远离开阔的水域,而山脉又阻挡了裹着湿气的云层。干燥的巴塔哥尼亚则苦于雨水受阻,巍峨的安第斯山脉使潮湿的太平洋空气无法到达。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被归入凉爽的沿海沙漠,这里几乎滴雨不下,植物只有靠着海雾才能仔活下来。极地也被石作沙漠,因为降雨量很小而水又全都冻结成冰。
侵蚀与堆积作用不断在改变地形。其中有些吹到别处而形成不同的地肜,或是堆积出巨大的沙丘。沙子就像研磨剂,长年累月打磨出像犹他州的石头拱门那样的纪念碑。沙漠酷热的表面能令仟何液体蒸发,但是在它下面却有水蓄存。很多植物都要依靠这些隐藏的水分才能存活,有些牧豆树的根能深入到地下近80米的地方。
有些植物群落则运刖休眠的战术——它们的种r和光秃秃的枝干可以静默数月甚至数年,一旦雨水降临就立即焕发出牛机。这些植物有时几小时内就能发芽和开花,在产 出种子后就迅速死去。仙人掌浅浅的痢状根须迅速吸收水分,桶形仙人掌和萨瓜罗仙人掌在吸水时膨胀,水分用尽就会缩小。
动物有许多沙漠生存绝招:夜间活动的啮齿动物避开了最灼热的太阳,鹿和羚羊在多汁植物里摄取水分;蛇一路爬过来,晃动着脑袋,摇摆着身躯,能立即从植物的血液和休液中获得生气;骆驼通过驼峰里的脂肪的氧化扶取水分;狐狸和野兔伸着长长的耳朵来帮助散热;鸟类中,雄性沙漠松鸡长着特别的吸水羽毛,这能用来给正在孵化的蛋降温,并在日后用它们湿润的羽毛为幼鸟解渴。
P38
我一直笃信约翰·缪尔的那句名言:“进入宇宙的畅途得经过旷野。”他的话在今日听来愈加显得有分量,因为自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他把世人的注意力引向这一问题以来,通向宇宙的这扇旷野之门正在慢慢关闭。确保野生地带能永远向人类发出召唤,并向人类提供一个能更好了解自身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方式——我们这代人恐怕是能够拥有这一机会的最后一代了。
作为一名职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我长期致力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工作。在那些慷慨而又充满想象力的人们的帮助下,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000多个地区被设立为自然保护区。虽然我的主要关注点是在美国本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能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受益的全球性自然保护的契机。当翻开本书,看到画面中所展示的那些世界仅存的未开发区域如此壮阔与优美,让我深受感动。那些刻画了丰富多彩的壮美景致的照片和详细描述了当地独特韵味的文字,使我时而徜徉在澳大利亚辽阔的昆士兰地区,时而沉醉在非洲丰美的奥卡万戈河流域,我也因在城镇林立的北美地区竟然还有像克卢恩和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这样卓然独立、令人敬畏的地方而倍受鼓舞。
且不谈这些地区动人的美景,当地原始的瑰宝对我们已然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由于淡水只占地球上总水量的3%——而且其中一大半还冻结在北极的巨型浮冰中——原始地带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对我们这个饱受污染的世界来说更显得不可或缺。随着未知物种的不断流失,那些未被开发的地带就成为储藏多样化生态的宝库。许多我们乐于欣赏的野生动物每年大范围地迁徙,而它们留存下来的大片大片的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却因人类的活动或受阻碍,或被改变。
最后还有一点,我们需要这些野生地带来重建心灵。人类是聪明的物种,但却时常会过分白诩于自己在物质和技术上的天才,因此,我们时不时需要一服谦卑剂。对我个人来说,看到自然界运行之美妙就足以令我谦卑,更不用说自然所达到的那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和谐与均衡,然而,在被人类碰触过的地方往往已谈不上平衡。因为这个缘故,即使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地方我不曾亲眼一见,但仅仅知道它们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愉悦了。正如作家华莱士·史泰格纳多年前警告我们的那样:“如果我们坐视仅存的旷野被毁,人类必定会失去什么。”
本书是对1916年某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的回应,当年的那期杂志因描绘了自然界对美国的慷慨馈赠,而在国家公园系统的创立方面立了大功。今天,该系统已被13O多个国家仿效。同样,我也希望美国国家地理的《野性大地》能为挽救世界上这些存留下来的伊甸园助一臂之力。
像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一样,美国也为她的旷野倍感自豪。我们需要保护世界上所有仅存的野生地带,并且与需要援助的发展中国家协同努力来保护那些岌岌可危的生态系统。当世界各国一起来挽救那些使我们所有人受益的自然遗产时,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比这一景象更能推进世界的和平。
环境保护基金会主席
帕特里克·E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