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是国内第一本中国企业家管理精髓及人文思想读本,也是荟萃二十年来中国企业家的经典文章,原始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的感性面和思考面!
仗剑走江湖的“激情少年”丁磊;敞开“赚钱艺术”大门的中国首富李嘉诚;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布世界5大峰、美国西点、日本京都的王石;在残酷的商场上与男人厮杀,离开商场宁愿躲进玫瑰园做王后的吴士宏;从航天员到“超级女声”,一手建立蒙牛神话却笃信“小胜凭智,大胜好德”的牛根生,宣称“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的马云等将一一向你走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总裁论道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吴晓波//陆新之//秦朔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不仅是国内第一本中国企业家管理精髓及人文思想读本,也是荟萃二十年来中国企业家的经典文章,原始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的感性面和思考面! 仗剑走江湖的“激情少年”丁磊;敞开“赚钱艺术”大门的中国首富李嘉诚;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布世界5大峰、美国西点、日本京都的王石;在残酷的商场上与男人厮杀,离开商场宁愿躲进玫瑰园做王后的吴士宏;从航天员到“超级女声”,一手建立蒙牛神话却笃信“小胜凭智,大胜好德”的牛根生,宣称“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的马云等将一一向你走来…… 内容推荐 本书侧重于反映企业家的思考和灵魂性的东西,超越了“数目字”和“功劳簿”的记录方式,而呈现出更为深广幽邃的人文内涵。它使我们惊异地发现,在那些显赫的品牌名称和领袖职位背后,是活生生的人的群落,是思维激荡和心灵悸动的不息…… 目录 主编寄语(1)企业家认同:寻找新坐标 主编寄语(2) 主编寄语(3)企业家文章的标本价值 人生之旅篇 丁磊(网易CEO) 激情少年的心路 王石(万科董事长) 漫游西点 日本行 叶莺(柯达全球副总裁) 对“出风头”的新领略 宁高宁(华润主席) 双城比 跑马地 任正非(华为董事长) 走过亚欧分界线 北国之春 刘二飞(美林中国区主席) 20年投行生涯我从未失败过 吴士宏(前微软中国总经理) 女人,职业人 选择飞飏时天空 张朝阳(搜狐CEO) 拉萨思绪 郁亮(万科总经理) 珠峰3日 董明珠(格力电器总经理) 棋行天下 潘石屹(SOH0董事长) 我的思想转了一个圈 心灵之约篇 丁磊 谁是谁的江湖梦? 王永庆(台塑集团董事长)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任正非 我的父亲母亲 李嘉诚(长江集团董事长) 奉献的艺术 吴士宏 感恩 张宝全(今典集团董事长) 小城挽歌 张朝阳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追忆张国荣 陈劲松(世联地产董事长) 财富精神,还是贫穷精神? 柳传志(联想集团主席) 怀念亲爱的父亲 黄铁鹰(华润创业总经理) 不懂装懂 黄人奴隶主 两个英国妾 歧视,北京让我喘不过气 鱼翅当粉丝 曾文祺(明基中国总部总经理) 寻求人生的最佳“打”法 生命如歌 潘石屹 黑白之间的屋檐下 企业文化篇 马云(阿里巴巴CEO) “蚂蚁雄兵”式的全球化 王文京(用友软件董事长) 我们该如何修炼? 王石 我看企业文化 牛根生(蒙牛董事长) “小胜凭智,大胜好德” 石滋宜(“亚洲生产组织”主席) 4根手指与企业精神 冯仑(万通集团董事长) 惹事的能力平乱的本事 让你的公司更“张艺谋” 刘永行(希望集团董事长) 当财富已经不是动力 李彦宏(百度总裁) 其实没有一夜暴富百度一步一个脚印 李嘉诚 赚钱的艺术 张瑞敏(海尔CEO) 由赵云、吕蒙想到常胜和成长 荣海(海星集团董事长) 商道与人道 段永平(步步高董事长) 我为什么要读书 郭为(神州数码总裁) 伟大的企业在困境中成长——郭为北大演讲实录 唐骏(盛大网络总裁) 从微软学到让他人变得伟大 管理营销篇 马云 唐僧团队是最好的团队——看人看潜力用人用长处 叶莺 领导人凭什么 史玉柱(前巨人集团董事长) 我的苦、我的教训和我的未来 我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 任正非 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 李东生(TCL董事长) 超越自我超越成功 张瑞敏 反思20年 陈启宗(香港恒隆董事长) 英国标准or美国榜样?——如何提升亚洲企业的监管水平 陈春花(六和集团总裁) 行业先锋:为什么领先? 宗庆后(娃哈哈集团董事长) 非常营销 施振荣(宏基电脑中国总部董事长) 愿景不是画大饼 唐骏 “圆心”的万有引力 鲁冠球(万向集团董事长) 奋斗10年添个零 曾文祺 妈妈领导 潘石屹 在红军长征路上想到的 感悟随笔篇 宁高宁 食言志 GDP 李开复(GOOGLE中国总经理) 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给中国学生的第4封信:大学4年应是这样度过 李嘉诚 管理的艺术 吴炳新(三株集团董事长) 我的告白书 张瑞敏 海尔是海 陈劲松 流淌着中产阶级的意识流 胡葆森(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 身约者智广——建业10年寄语 姜伟(沈阳飞龙集团董事长) 总裁的20大失误 曾文祺 专业的善良 潘石屹 杂碎和牛排 试读章节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女人做经理有何特别感想?这与“女强人”之说出于同辙的中国文化根源——经理是男人的天经地义。其实,“经理”和“女人”一点不矛盾,能做经理不是因为是女人,是因为本事(大多数女经理一定同意)。多数做了经理的女人会更敬业,卢森堡说过,“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活画出对女人的虔信甚至是偏执。有的女经理女企业家会矫枉过正把自己做成“标准女强人”形象,不惜抹煞女人的天然魅力,只为证实女人可以全面地像男人。 我自己倒没有太多的困惑,专心地做好经理,和男人们一样斗智斗勇,并没妨碍自然保持了女人味——那是做女人独有的骄傲。 在南方时,我率一班人马筹建IBM深圳分公司,有细心的记者问:“吴总经理为何‘御前’竟全是女将?”在微软,又有记者问过:“吴总经理只用男下属,纯属巧合吗?”只因为“吴总经理”是女的才会有如此妙问,被问之下,我才注意到团队的性别问题,答案是“因才施用,性别纯属巧合”。经理人就应该是“中性的”(别误会,不是说经理都得做手术),不管男女,做了经理人,都要遵守同一套职业准则。 经理人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公正非常重要,男经理要是没端平,可能是可以原谅的粗心;女经理要是把水撒出来,可能演义出很多故事。女人天生感情细腻敏感,比男人更容易爱也更容易恨,如果选择了做经理,就要像男人似的“糙”起来点儿,大度起来,最忌心胸狭隘感情偏颇(与“女人天性细腻’’的美德是两回事),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做得不错,不信去问我以前的下属,他们的看法会比“现在时”、“将来时”的下属更真实可信。 经理人最忌偏听偏信有疏有亲,耳根一软,立即就会蔓延打小报告的流感,我接手IBM中国渠道总经理时,是一个中港台混合部队,在IBM内部声誉很低,听了两个星期都是互相埋怨,我于是对每个人分别说:“何不把埋怨的话对你的队友直接说?或是去帮他干活?”又在大会上对全体说:“我听到个别人总是在抱怨别人,使我不由疑惑为什么只有他抱怨?”从此基本断了这个风气,大家把劲儿用到干活去了,7个月做到了全年的指标,赢得了亚太区最佳集体的荣誉。 P46-47 序言 企业家认同:寻找新坐标 秦朔 — 对中国企业界来说,《总裁论道》的出版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其一,本书中的作品都由企业家本人亲自挑选或认可,因而具有高度的可信性;其二,本书涵盖面宽广,41位企业家的文字,如群星闪烁,自然而然构成了一条光河,有着相当的代表性;其三,本书侧重于反映企业家的思考和灵魂性的东西,超越了“数目字”和“功劳簿”的记录方式,而呈现出更为深广幽邃的人文内涵。它使我们惊异地发现,在那些显赫的品牌名称和领袖职位背后,是活生生的人的群落,是思维激荡和心灵悸动的不息流淌。正是在这一点上,该书可以作为我们观察中国的企业家行为、体会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参考。 今天,已经没有人怀疑企业家在我们社会中的作用。但是,在深层的社会心理中,企业家还是更多地被当作赚钱家或简单的物质经营者,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将企业家与“奸商”、“暴利”、“坑害”、“骗取”、“掠夺”等混为一谈的情势。在价值判断上,难道商业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政治的力量相比,就一定等而下之吗?如果我们先验地作出这样的判断,那恰恰是在降低我们对企业家的外在约束标准,而这对塑造企业家阶层的“内化的标准”又是毫无益处的——既然从血统开始他们已注定不高尚,他们为什么还要追求高尚? 当中国的一些学者盛赞西方尤其是美国富豪、企业家热心社会公益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的行为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企业家自我认同的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只要稍微研究一下西方企业文明的发展史,便会发觉,企业家行为的文化基础是何等重要。没有这种基础,类似中国当下的企业家认同危机就不可能根除。 二 我们知道,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的意识形态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宗教改革,而对世俗活动的道德辩护是宗教改革最重要的成果(马克斯·韦伯语)。按照加尔文的观点,“上帝要求基督徒在尘世取得成功,因为上帝的旨意就是根据他的圣诫来组织社会生活。”这就是说,上帝对人的要求是反映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的,这样,日常的世俗活动就具有了宗教意义。将“上帝的旨意”和“世俗的要求”结合起来,“职业”的观念就产生了——“上帝应允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它的天职。”(马克斯·韦伯语) “天职”(calling)这一观念,是资本主义商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也是我们理解许多西方企业家的敬业与慈善行为的一把钥匙。天上的意,世间的职,承担职责在人间(因为你有创造财富的天赋,所以要毕其心力担当),积聚财富在天上(你只是穷人的信托人和上帝在人间的“财富管家”,积累财富不是为了一己,最终还要还给社会),这就是“天职”。以这样的意识形态为基础,就形成了新的财富观和企业观。 首先,人们普遍热爱物质财富,并把努力挣钱致富视为一种美德。经由清教徒伦理导向的资本主义精神,其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地多挣钱,是“和那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靠合法手段多挣钱,而不乱花钱,诚实、节俭、信用,才是备受尊崇的商业伦理。 其次,虽然在尘世里劳作就是尽“天职”的表现,但其目的不是为了本能冲动的享受,最终是为了导向“上帝的荣耀”,因此,当积累起巨大财富后,还要善用财富,回馈社会。 第三,因为努力挣钱致富是一种美德,所以做更大的生意、挣更多的钱,多多益善。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做更大的生意、挣更多的钱?那就是通过公司的形式、通过公司的经营管理来创造和积累财富,依赖于和平的交换机会来获利,依赖于持续的、理性的、自由劳动的组织来获利。 个人会死,但公司可以不死。正是公司这一形式的出现,导致了现代工商业的迅速和大规模的发展。1909年,弗里德里克·泰勒在《科学管理原则》中阐述了他的信念——“合理的、以事实为依据的管理能够提高生产力”。德鲁克在评价泰勒时说:“由于他的出现,我们的手工生产效率以3%到4%的复率增加——一直增加到今天的50倍。这个成就,是现代世界繁荣的基础。” 综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社会的企业家行为,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是对机会高度敏感,对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卡森),勇于创新(熊彼特)和“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奈特);从企业家作为“创办与经营企业的专门家”的角度,是充分利用管理和技术,充分发挥管理的才能;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价值伦理的角度,企业家行为完全符合“天职”的要求,本身即是世俗活动与神性价值的统一。企业家的上述作用决定了其地位的重要性,而地位的另一面则是他必须努力承担责任。 三 在中国,上述的逻辑则是相对缺失的。在历史上,商业力量和商人、企业家的地位一直得不到充分的认可(只是“末业”、“末民”),即使今天滚滚红尘中对企业家的一些追捧,也主要是和财富数字相连。我们似乎并不真正关心企业家对社会的深刻价值。 缺乏对商业力量的尊重,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例如,为什么发明了四大发明的中国却无法诞生近代自然科学(“李约瑟之谜”)?为什么在康乾时代依然是世界经济中心的中国(按照安古斯·麦迪森的测算,在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从23.1%提高到32.4 %),其后却一蹶不振,迅速没落?深入的研究都证明,无论是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贫瘠,还是在经济实力上的没落,都与中国社会商业力量之不能独立发展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阶层的欠发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对于“李约瑟之谜”,李约瑟本人指出,近世科学之不能产生于中国,乃是由于“地理上、气候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4种阻力”。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秦朝以来,官僚士大夫专政阶段停留甚长,社会生产少有进展,造成商人阶级的没落。使中产阶级人民无由抬头,初期资本主义无由发展。而近世科学则与资本主义同将产生”。 竺可桢先生在《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的论文中则分析道,一般人以为近世科学起源于伽利略、牛顿几个伟大杰出人才,实是大误。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西欧工商业大为活跃。海洋中船只之驾驶,需要专门工程知识;贸易繁盛,金市不足应付,冶矿迅速发展,而开矿时又发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15世纪末,欧洲已有16种机器用于矿中去水。航行发达,望远镜与罗盘针之制造日趋于精密。经纬之测定,又要天文知识。到1660年左右,英国有一班学者,专门为了好奇心所驱使,来集会讨论研究一切事物,自宇宙以迄虫鱼。这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起头。英国皇家学会之所以成立于17世纪中叶,亦非偶然之事。因当时富商巨贾之特兴,造成了一个有闲阶级,时常往来旅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孜孜为利,而是为求知心所驱使。这实在是近世科学之开端。 而在中国历史上,“是否有一个时代可以奖励工商业的发达,初期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中产阶级能起而与专制封建势力相抗衡,如同16、17世纪欧洲新兴势力之与封建宗教相奋斗呢?”竺可桢认为,只有在战国到西汉中叶一个时期有此可能性,这个时期亦是中国思想史、科学史上最灿烂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商业尚未发达,当时帝王并不感觉到商人夺取政权的威胁,所以《左传》有“务材顺农,通商惠工”之说;《国语》有“轻关易道,通商宽农”之语,农工商尚不分厚薄高下。商鞅以后,重农抑商、农本商末之论勃兴,汉初工商业长足之进步后,贾谊、董仲舒主张严厉裁抑商人,汉武帝更厉行多种抑商政策,例如将当时最大的私人企业,盐和铁收归国营。由于将经商看作“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之事,所以抑制商业发展就成为历代帝王的基本思想。“农业社会势力大,求知之心不能发达,而科学思想亦无以发展。”这就是竺可桢最后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中国会迅速衰落的问题,马克斯·韦伯曾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认为,“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特殊宗教作为鼓舞力量”,而以顾准为代表的中国知识界比较普遍的看法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集权主义、专制主义传统阻滞了近代化的过程,在大一统的王权政治框架下,产生不了基于西方城邦民主、民间自治、个性独立之上的经济形态。 从费正清到杨小凯、袁伟时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末的中国,政府垄断了一切大规模有组织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企业、大型工商业。技术发明、盐、铁、火柴等大型生产活动不可能在没有与官府的特殊关系及批准和监护下发展起来。政府不仅利用盐业官营、官窑、皇家织造与民争利,而且利用其任意侵犯私人企业财产的特权从与官府勾结的商人处索取各种利益。由于整个经济主要是为官府和特权阶级生产,因而市场狭小,分工无法深化,生产力不可能提高。 在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近来有不少学者力图弘扬中国历史上的商业精神与管理文化,从诸子百家到晋商徽商。究竟是什么力量造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答案本来不言自明,那就是以给予创业者以创业机会、鼓励企业家创新行为为特征的制度变迁。而在我们的历史上,这种制度变迁从未发生过。我们始终应该记住,在整个封建历史上,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商业一直由国家经营和控制,由此产生的大宗工商利润绝大部分都被用于行政、军事开支,甚至被皇室贵族和各级官府挥霍浪费,而没有变成发展工商业的资本。私营工商业一直被官府控制,商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依附权贵,与官府搞好关系,得到庇护。“朝里有人好发财”,但正如清朝大盐商江春所说:“奴才即使有金山银山,只需皇上一声口谕,便可名正言顺的拿过来,无须屈身说是赏借。”因此他们即使有了资本积累,也要捐官买爵、兴建牌坊,断然不会谋求可持续的投入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官府对自由经济的控制与重本抑末、轻商贱商的风气互为表里,使得商人和企业家没有独立的存在价值,没有持续发挥其创造力的制度保障。这样的话,纵使一国的经济曾经繁荣,却如高楼屹立沙滩,其衰落看似突然,实则必然。 无论是借鉴外部的经验,还是审视自身的历史教训,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看轻商业的价值,贬损企业家的作用。可是,直到今天,那种站在权力立场教训企业家的声音,那种将企业家创造的商业价值和财富看作和社会无关的“私利”而仇视和讨伐的声音,还是如同幽灵般会经常出现。在“集体无意识”中,企业家似乎是一种外于我们的“异化力量”。 四 中国经济的未来系于中国企业的价值,中国企业的未来系于中国企业家的精神、能力与实践。 抚今思昔,后顾前瞻,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中国企业家的深层次价值基础。 利中有义。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看待商业的力量,理直气壮地阐述企业家的作用。同时,我们要正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并以更高的标准审视企业家如何担当他们的社会责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语境中实践他们的“天职”。 我们呼唤,只有建构在负责任的企业家行为基础上的商业活动,才是文明的活动。没有文明的商业,就没有文明和谐的社会。 (本文作者为《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