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历史小说,又是一部浪漫派的爱情历险小说。它是十八、十九世纪间苏格兰著名小说家司各特历史小说集中的名著。有关历史由以才色驰名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苏格兰信奉天主教的女王玛丽·斯图尔特为轴心的一群人物敷演。玛丽·斯图尔特与当时苏格兰的摄政王默里原为同父异母兄妹,同为苏格兰王詹姆斯五世的子女,默里为国王的情妇所生。默里凭借新教势力立为摄政王,废黜玛丽女王并加以囚禁。同时天主教徒力图复辟,经过两次惊险尝试,女王的逃亡是成功了,但中途又发生两军混战,女王兵败,不得已投奔英格兰,终于造成死于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手的悲惨局面。贯穿着整个故事进程的还有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浪漫史。它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
罗兰·格雷姆出身于苏格兰一个信仰天主教的贵族家庭。在内乱中,父母罹难,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罗兰后为格伦丁宁爵士夫妇收养,并被篡权的摄政王默里指派到遭软禁的玛丽女王处做侍童。罗兰深为同情玛丽的不幸境遇,决意为了女王的自由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在女王身边,他邂逅了红颜知己,女王的侍女——凯瑟琳·赛敦,几经误解,备受炉火煎熬,终得所爱。在精心周密的策划下,女王辗转逃出被幽禁的城堡。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附:导言 作者致国王陛下步兵团团长克拉特巴克的书信
附:司各特爵士传略
第 一 章
她深居简出,纺车嗡嗡响。
加韦因·道格拉斯
日月悄悄地在我们头上移动,使得习尚、风度和品质有如面貌一样,起同样渐进的变化。每五年一度的变革使我们发现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而其实还是依然故我——观察不同,见地也就不同;动机变了,行为也同样改变。前一书讲的主人翁哈尔伯特·格伦丁宁和他的夫人跟现在要开始讲的故事,时间上又已滑过了将近十年。
他们的结合,只因两种情况使他们感到苦恼,否则的话,他们相亲相爱是够幸福的了。第一种,其实就是苏格兰的普遍灾难,不幸的国家一片纷乱局面,左邻右舍彼此以刀枪相见。格伦丁宁所表现的,不曾亏负默里所望,他是个可靠的朋友,骁勇善战,胸有韬略,只因感恩报德才投身于默里。当时若按他自己无私的意愿,本来是要保持中立,或者加人反对派的。因此在危险当头,而且总是在危险逼近的时候,这个现已擢升爵士的哈尔伯特·格伦丁宁老爷常常被他的恩人召去随从远征,或是从事冒险事业,以及为文野参半的廷臣犹疑莫决的计划献策。这样,他就时常离开他的城堡,离开他的夫人,每次都是长期的睽别;尤其抱恨的是他俩的结合没有生育孩子的福分,使得这位阿维诺尔夫人芳心无所寄托,与丈夫的团聚又被如此剥夺了。
在这样情形之下,她几乎与世隔绝,茕茕独处于她袭自她父亲的邸第之中。除非重大节日,她不跟邻里往来,而且这往来又只限于她的近亲。阿维诺尔夫人的近亲也都不在世了,而附近的男爵夫人们与其说喜欢把她看做是阿维诺尔家族的女后嗣,倒不如说更喜欢把她看做是一个农民的妻子,这个农民是一个教会用人的孩子,由于默里随心所欲的提拔,一时飞黄腾达起来了。
家世的光荣感一向蟠伏于古代士绅的脑海里,这在他们的夫人间表现得尤其明显,而且这也使得当年政敌之间感到不小的为难,因为英格兰的宗教首领多数是女王权门的友好,非常猜忌默里的权势。有了这许多原因,所以阿维诺尔城堡就成为夫人的一个人们所不能想象的令人忧郁而孤独寂寞的住处了。尽管如此,这个城堡仍具有十分安全的重要特点。读者已经注意到,堡垒是建立于一个小湖中的岛屿上,只有一条堤道可通,堤道有两道小沟横断其问,由两座吊桥守卫,这在当时,除用炮轰,可以看做是一座不拔之城。所以,它所需要的只是防备偷袭,城堡内有六个勇士就可以守住了。如果危险的威胁加大了,则由一个小村庄男丁组成的驻军也足资应付。小村庄位于湖与山之间,靠近堤道与湖岸衔接处的一小块平地上,是在哈尔伯特·格伦丁宁主持下创建起来的。阿维诺尔城堡主人发现招集村上居民并非难事,因为他不但是一个仁厚和蔼的封建大地主,就是以他的作战经验、智慧、正直的性格和得宠于大权在握的默里伯爵而言,都满有资格给托庇于他麾下的人以保护与防卫。因此,不管离城堡多久,他估计一旦有事,三十个精壮小伙子是村里立时可办事之人,用以防守更是绰绰有余的,因而心中泰然;村民的家属在有事之秋总是驱赶牛羊躲到山沟里僻静去处,撇下他们的破烂房子听凭敌人为所欲为。
P1-2
《女王越狱记》是一部历史小说,又是一部浪漫派的爱情历险小说。它是十八、十九世纪间苏格兰著名小说家司各特(Sir WalterScott,177l~1832)历史小说集中的名著。原书出版于1820年,书名The Abbot(《修道院院长》),现译本改名为《女王越狱记》。
这部小说的历史部分和爱情部分有机地紧密联系,不可分开。有关历史由以才色驰名而富有浪漫色彩的苏格兰信奉天主教的女王玛丽·斯图尔特(1542.12一1587.2.8)为轴心的一群人物敷演。玛丽·斯图尔特与当时苏格兰的摄政王默里原为同父异母兄妹,同为苏格兰王詹姆斯五世的子女,默里为国王的情妇所生。默里凭借新教势力立为摄政王,废黜玛丽女王并加以囚禁。同时天主教徒力图复辟,经过两次惊险尝试,女王的逃亡是成功了,但中途又发生两军混战,女王兵败,不得已投奔英格兰,终于造成死于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之手的悲惨局面。
女王玛丽在苏格兰劳舒利芬堡中的囚禁生活,历史学家记载平淡无彩,而本书作者贡献之一则在于他能在历史素材的基础上予以艺术的加工,用极巧妙的文笔把这些史实描写得十分生动而富于诗意和浪漫的色彩,发人深思,令人同情。例如,关于女王被迫让位于仅仅一岁的孩子,承认摄政王篡权的既成事实这一场面就写得非常冷酷骇人。女王越狱之夜也写得十分紧张,扣人心弦。另外本书描写修道士安布罗修斯就修道院院长一职时的庄严悲壮局面和新教平民所扮演的讽刺教会闹剧的嚣张亵渎所形成的对比,也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读了又是肃然又是好笑。其次,如女王和监视她的劳舒利芬夫人间的唇枪舌剑以及她和新教牧师间的信仰辩论也写得有声有色,使人对双方的是非长短有所评比。总之,在描写女王遭遇方面,作者文笔是既优美又紧凑,有咄咄逼人之势,引人入胜之功。
但贯穿着整个故事进程的还有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浪漫史。这就使得这部历史小说平添了色彩,宛如绿茵平野点缀上花木果树,蔚蓝天空辉耀着朝霞夕照,整个故事变得风光旖旎,诗意葱茏,使读者心醉神迷,情怀激荡。男主角罗兰·格雷姆,女主角凯瑟琳·赛敦,两人都出身于天主教家庭,都因时势而相怜相爱。罗兰原是贵族遗裔,但父死沙场,母又自戕,沦为一个身世不明的青年,靠笃信天主教的祖母抚养。但命运又安排他落在一对新教徒格伦丁宁爵士夫妇的手里。由于爵士夫人无子又极爱孩子,罗兰乃得夫人特别优容,养成狂妄自大,不甘伍同仆辈的习气,以致十七岁那年为主母所斥逐,但不到两日又被主人收回转送给摄政王默里驱使,继又被摄政王安置于女王身旁,名为侍僮,实为摄政王所布置的暗探。故事由他说起,也说到他为止,所以他是本书全部故事的惟一见证人。他目击了天主教堂惨遭浩劫的遗址、新教徒所演的渎神哑戏实况,也看到女王秘书紫里奥惨死、女王第二位丈夫达恩利惨遭暗杀的现场,还曾耳闻阿维诺尔主人格伦丁宁爵士晋升的隐情。此外,他还无意中窃听到摄政王的有关国事的机密,一时自鸣得意,想入非非,不知祸之将至,以致终于陷入囚禁中。但他却也因此学到了待人处世的道理,后来回到阿维诺尔城堡,成为谦虚知礼的新人。
女主角凯瑟琳·赛敦与其兄弟亨利孪生,也是原苏格兰封建名门的女儿。维护天主教和营谋女王复辟这一事业把她和罗兰撮合在一起了。亨利和凯瑟琳面貌酷肖,也从事同一事业的秘密活动,不明底细的罗兰误以为凯瑟琳行踪飘忽,神出鬼没,态度忽而刚强暴烈,忽而又柔情脉脉,莫名所以,因而误会频生,忧愁欢洽变幻莫测,也使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这也充分表现了作者文学手法的高明,确是一部极具魅力的作品,使人读之不忍释手,还可增加多方面的见识。
全书的结局就女王逃监及复辟而言是悲惨的、失败的,所以是一部悲剧。她的悄悄离国,安布罗修斯对她所作的不祥警告和她日后死于断头台上,都给人们以没落之感。但就罗兰和凯瑟琳的爱情而言,其结局则是喜剧的、美满的。他俩经过十分曲折而又艰险的经历,终于成为眷属。罗兰的家世得到澄清,继承了其父的爵位,他改信了新教,也得到凯瑟琳的体谅。但他们的结合却是得力于为恢复女王王位和为复兴天主教而致力的共同事业。所以说全书有悲剧的一面,也有喜剧的一面,两者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可以想见作者的匠心。总之,它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名著,对于开拓文学的范畴,窥见外国著名艺术作品的堂奥,均有作用,爰为译出。
魏培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