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长达15年的苦苦求索,寻访了中国、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的百余名科学家、学者、教授、老兵、记者、当事人及知情者,尤其重要的是:作者首次与当年亲手将“北京人”交给美国人的胡承志老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并获得一份辗转各国、深藏数十年的日本宪兵队当年搜查“北京人”的秘图,还亲赴日本寻找线索,终于写出了这部饱含情感和义愤的纪实文字。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集文、史、哲于一体,穿越近百年历史时空,讲述了“北京人”从发现到丢失、从丢失到寻找的错综复杂的全过程,并以此告诉人们,今天需要寻找的,并非只是失落的“北京人”,还有人类失落的文明和失落的精神。作品以可靠的史料、鲜活的故事、精彩的文笔和难得的照片,最大限度地逼近历史的真实,从而达到了当代纪实文学应该达到的境界。
1929年,年仅25岁的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轰动全球!1936年,贾兰坡又在11天内发现了3个“北京人”头盖骨,再次震惊世界!1941年,“北京人”转移至美国“避难”途中,日本突然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人”从此神秘失踪。其后60多年来,中外众多相关机构和人士对“北京人”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追踪寻找,可至今扑朔迷离,下落不明。
作家李鸣生以15年的艰辛努力,寻访调查了上百名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以色列等国的科学家、学者、老兵、特工、记者等当事人和知情者,研究、查证了国内外大量史料,数易其稿,终于写出这部纪实文学力作。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集思想性和故事性于一体,讲述了近百年来“北京人”从发现到丢失、从丢失到寻找的全过程。作品文笔老到,情节引人,悬念迭起,颇有文学和史学价值。
也许,人生中有许多东西都可以不要,但有一样东西却永远无法舍弃,也不该舍弃,不能舍弃,那就是:延续我们生命与血脉的老祖宗!
然而,一个极其荒唐而又无法掩盖的事实是,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被弄丢了——截至2005年,已经丢了整整64年。
这个老祖宗,便是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曾经轰动世界,甚至被西方人称为“对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遗憾的是,这个曾经轰动世界的“北京人”,在某些中国人的眼里,不过就是从山底下挖出来的几块“死人骨头”而已。在大伙儿拼命忙于挣钱的今天,有它也好,没它也罢,既不影响升官发财,也不影响下海挣钱;既不阻挡出国旅游,也不妨碍喝酒玩牌,没必要关心它的存在与否。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连丢了老祖宗这事儿都不知道!可我们必须明白,也不容忽视的是:这几块“死人骨头”的确非同小可——据中国和世界科学家们考证,它就是50万年前我们人类的老祖宗!
因此,“北京人”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整个地球人类!
这当然就很重要。因为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的起源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类最早的生存状态、生活习俗以及进化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子?人怎么变成今天这副模样以及为什么会变成这副模样?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几万年乃至更长时间。人类对自己祖宗的真实面目和历史渊源始终搞不清楚弄不明白,如同人人都知道自己是从娘肚子里钻出来的,但一辈子又一辈子地活过去了,到头来还是搞不清自己的娘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一样。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然而,上帝毕竟曾经赐予了人类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1929年那个大雪纷飞的冬天,被岁月埋葬了50万年的老祖宗终于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同他的子孙正式会面了。老祖宗的这一露面,对认识、研究老祖宗的真实面目,探究、考察现代人类的血脉源头,既提供了根据,又获得了可能。不幸的是,如此珍贵、难得的“北京人”,在岁月的烟雾尘土中委屈了50万年之后,仅仅面世了12个春秋,便又突然消失、神秘失踪——消失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失踪在1941日本偷袭珍珠港之际。
“北京人”的丢失,如同它的被发现一样,再度震惊了世界!一时间,国际国内舆论哗然。无论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人,还是白皮肤、蓝眼睛的欧洲人,抑或是黑皮肤、厚嘴唇的非洲人,无不为之愤愤不平,扼腕叹息。尤其是世界各国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更是痛心疾首,仰天长叹,至死都沉浸在良心的自责与无言的悔痛之中。
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二天,精明的日本人就对“北京人”进行紧急搜寻。很快,日本裕仁天皇又亲自下令,对“北京人”进行大规模的寻找。其后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的,日本的,美国的,法国的,德国的,英国的,加拿大的,比利时的……几乎全世界的科学情报机构,都开动了搜寻的机器,对“北京人”的下落进行了或公开或秘密的追踪与寻找,并由此展开了一场侦查与反侦查、指控与反指控的全球性的争论战和争夺战,从而使“北京人”在这场纷繁复杂、旷日持久的论战与寻找中,愈加显得神秘莫测,扑朔迷离,悬念迭出,身价倍增。
肯定地说,“北京人”的丢失,对探索人类的起源,对研究古人类的历史,对了解认识祖先的面目和习性,起到了模糊乃至断裂的作用——至少,对人类的情感是一次莫大的伤害;至少,对祖先的来访是一次无知的拒绝;至少,对祖先的呵护是一次不该出现的失职!因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对它的寻找,似乎比对它的被发现还要重要。
那么,让我们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打开周口店这部大书,从它的第一页慢慢读起吧——P1-3
这部长篇纪实文学将与读者见面了。作为一个92岁的老人,能在有生之年读到这部书的样稿,我很高兴,也很感动。此书的出版问世,是件好事、喜事,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大事!
我22岁就到了周口店,一晃70年过去了。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让世界大吃一惊。我在1936年11月15日至26日的11天之中又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也让世界大吃一惊。“北京人”的发现在科学上是件大事,在世界考古学术界上是中国获得的第一块金牌,给我们中国人长了脸面。但从个人来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不过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令我痛心的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北京人”莫名其妙地在美国人手上搞丢了,至今下落不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惦记在心。
今天,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终于有了《寻找“北京人”》这部书。为了写好这部书,作者大约在1990年冬就到家里找过我,后来又和我进行了无数次的交谈,并不辞辛苦,跑了很多地方,花了不少钱,找了许多国内外的当事人和知情者调查采访。李鸣生同志把我们的每一次谈话都录了音,然后还将几十盒录音带一字一句地整理出来。听说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期间,还抽空查找线索和资料,核对事实根据,同日本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书稿写完后,又将书稿送给我和胡承志以及裴文中先生的亲属等人看,听取修改意见。经过多年努力,才有了这部书。这种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历史负责的写作态度,这种为了维护人类文化遗产、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而甘愿自觉付出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科学家,我对文学作品是门外汉。但读罢此书后,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可靠、可信、可思。
作者讲述了近100年来关于周口店发掘和“北京人”从发现到丢失、从丢失到再寻找的历史,故事很吸引人,一拿起就放不下,许多被历史尘土掩埋了的人物也得以重新复活,栩栩如生。而且,书中的事儿不是随意想象,胡编乱造,而始终是摆事实、讲道理,把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各种客观线索提供给读者,让大家一起来分析、判断、思考、查找,从而为后人检索和认识这段历史提供了依据,也为解开“北京人”失踪之谜提供了可能。作品字里行间所折射出来的对历史文化的关怀与眷恋,对人类文明的至亲至爱,都让我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描写周口店和“北京人”最全面、最系统、最真实的一部书。因此,它不仅具有文学、史学价值,还具有传播科学知识的意义;不仅专家、学者和科学界人士应该读一读,其他各界文化人士、社会青年以及大学生、中学生也该读一读,甚至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也可以读一读;它既是一部好读、耐读的文学作品,又称得上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我们这么大一个民族,应该有这么一部书。特别是新的一千年到来了,无论大人小孩,应该回过头去看看祖先留下的脚印,因为这脚印连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最后我要说的是,随着这部作品的问世,相信会有更多热爱人类文化事业的人投身到寻找“北京人”的行列中来。但愿这部书稿出版后,能带动起全中国甚至国外众多有识之士寻找“北京人”的热情,从而引起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关注和重视。
我已是92岁的老人了,若是在我有生之年能亲眼见到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回归,那将是我一生中最高兴、最幸福的事情!
大家行动起来吧,寻找“北京人”!
1999年10月15日
这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描写周口店和和“北京人”最全面、最系统、最真实的一部书。我们这么大一个民族,应该有这么一部书。
——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
人类史前时期有四位祖先:露西人、爪哇人、尼安德特人、北京人。目前已经证明四位祖先中唯有“北京人”的影响至今还遍布于地球60亿人类之中。因此,周口店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科学和哲学意义的遗址。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法国科学院院士易夫·柯蓬思
寻找“北京人”,不仅仅是为了寻找几个头盖骨,同时也是为了寻找祖先的血脉、民族的根基、人类的源头,以及失落的精神、失落的尊严与失落的自信。因此,我们今天寻找“北京人”,如同当年发现“北京人”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本书作者李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