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永三郎自传(日本历史学者的思想轨迹)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日)家永三郎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仅是家永三郎的一个人的思想史,更是日本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一个拖着病躯的书生,坚持要在法庭上挑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长达32年的不泄努力,让众人感受到一位老人的倔强和执着。通读全书,能让读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对中日的过去有更多的了解,以开拓未来的新世界!

内容推荐

日本在战后--二十年,也曾萌发茁壮的民主及和平力量,但这种传统随着一批知识分子去世而日渐消逝。本书将为日本正义及进步的呼声留下纪录。  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家永三郎的个人自传,也是他的思想史,更是日本近代史的一个缩影。此中文版专为中国人而翻译的,是作者在近90高龄之年的深切愿望--让中国的读者,尤其年轻的一代,透过认识他的一生和他所处的世代,对为中日两国的过去有更多的了解,以开拓未来的新世界。  家永三郎,对文化、历史、哲学、艺术、教育都有的渊博研究,建立了一套家永史学系统,对日本学术及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生长于军人家庭和接受传统日本模式教育的家永三郎,对他的国家越是了解,越是爱恨交织--个人不能制止一场世纪不义之战而深表疚悔之余,决意以校园和法院为阵地,批判日本过去的历史、现在的教育和司法制度,重整日本民族的价值观。由此引发长达32年的教科书诉讼案,期间胜负起落,牵动日本一场空前规模的思想运动。

目录

第一章 我的家庭和幼年时代/1

第二章 我与大正"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13

第三章 对于历史的憧憬--中学时代的回忆/25

第四章 思想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45

第五章 学生运动被镇压后的大学生活/55

第六章 始于"黑暗谷低时代"的研究生涯/71

第七章 战争结束时的心境/93

第八章 反动逆流的出现和我的社会认识的成长/103

第九章 "教科书诉讼"的背景/121

第十章 "教科书诉讼"与在东京教育大学的斗争/147

附录/167

试读章节

6.判决的意义与影响

“杉本判决”不仅裁定文部省教科书审定制度违背宪法,同时承认国民教育权利,斥退了所谓国家教育权利,判决还首次承认儿童的学习权利,因此它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

在“杉本判决”之后不久,1970年8月,全国联络会召开了第六届总会。总会常任委员的报告着重论述了“杉本判决”的历史意义。

(1)70年代初,正是民主主义与反动政治斗争白热化时期,在司法日趋反动化的形势之下,我们取得了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们今后为确立民主主义继续斗争的决心与意志。

(2)判决宣告教育权利为国民所有,极大地制约了教科书审定的行政权,给予了企图利用教科书审定,使教科书内容单一化、反动帝国主义化的自民党政府、文部省的政治意图以沉重的打击。不仅如此,判决还严厉批判了教科书审定、《学习指导要领》非法的统治及约束力,全面否定了今日教育行政现状。

(3)判决在打击自民党政府、文部省反动嚣张气焰的同时,给予了抗议教育的反动化、坚持正义斗争的国民与教师极大的勇气与希望。判决阐明学习知识、追求真理、自我发展是儿童与生俱米的权利,论述了国民今后为实现上述权利的课题,唤起了国民与教师的权利意识与自觉责任感,因而对日本国民的思想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杉本判决”的意义与教训究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呢?

首先,对最高法院关于“文部省的统一‘学力考试’判决”(1976年)的影响。

文部省于1961年10月对中学二、三年级学生强制实施统一的“学力考试”。对此,全国各地教职员工会展开了抵抗运动,一些教师因此以“职务妨害罪”被逮捕,更多的教职员工受到了行政处分。为此全国各地发生了“学力考试”诉讼。1976年,最高法院作出了判决(又称为“旭川‘学力考试’判决”),判决文中仿效了“杉本判决”的精神。例如,判决强调了《宪法》第二十六条中保障“儿童的学习权利’’的条文规定。另外指出:“政党政治权力之下国政方针的决定,受各种政治因素的左右,而教育是关于人性与生俱来的、内部精神文化的熏陶,不应当受党派的政治观念及利害的支配,若在教育领域施加政治影响是极其危险的。因此,请求尽可能抑止、制约国家对教育内容的介入与干涉”,从该判决文可以明显地看出“杉本判决”对最高法院判决的影响。

其次,对教科书编纂及教科书选定的影响。

课堂任课教师切身教育实践的证言,对获得“杉本判决”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以此为契机,任课教师开始积极参加教科书编写工作,另外,开发蕴育于民间教育运动的教科书也出现在讲坛上了。

开动脑筋找窍门,千方百计培养孩子们的科学认识的教科书受到人们青睐。教科书出版工作者实现了公开教科书审定的要求,作为基本权利实行公开审定,出版工会每年召开全国教育研究者大会,发行《教科书报告》会刊,并充实其内容。P.205-206

序言

在过去长达2000年的岁月中,日本一直不断地摄取、学习直接从中国本土或经由朝鲜半岛传来的中国文化。直到19世纪左右为止,中国始终比日本先进,走在日本的前面。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日本为输入和吸收西洋文明而不遗余力,中国则开始向日本派出留学生。

虽然日本始终热心模仿、学习外国文化,但是经日本孕育、产生出来的文化,无论是与中国还是与西洋都明显不同——具有浓厚的日本色彩。关于其具体内容可参阅1992年由北京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拙著《日本文化史》一书。

我出生于20世纪初叶,成长于“大日本帝国”对外侵占台湾、朝鲜、桦太等地区,对内严厉限制本国人民权利的时代。尽管如此,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幼年时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我得以在比较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接受了初等教育。然而不幸的是,作为一名研究者,我的学术研究生涯却不得不始于1931年爆发的侵华战争时期。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和平得以恢复.其后社会仍继续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之中。战争末期及战后初期,人们饥寒交迫、精神颓废。今天,仅从外观上看-人们大幅度地获得了精神自由。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享受着战前根本无法相比的高水准生活。但是,若从“教科书审定”一事来看,我们难道从中不能觉察到自由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保障吗?我每每懊悔,以个人的微薄之力,未能阻止这场不义莽撞的战争,也未能促使战争尽早结束,可以说。我对这场战争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为了不使自己再度懊悔,我遂以法庭为基本阵地,通过广泛地评论社会问题,来阐述和宣传自己的信念。

鉴于日本年轻一代不了解近80年来日本动荡险峻的社会现实,我遂于数年前撰写了此书。没想到竟会有机会被译为中文。我生来是蒲柳之质,诸病缠身,为宿疾所苦:加之险恶的社会环境,我的一生充满了荆棘坎坷,毫无值得炫耀之处。我想,中国的年轻一代大约与日本的年轻人同样,对我的生涯及其时代知之甚少吧。若蒙读者不弃,赐读拙著,则不胜荣幸。最后,谨对翻译本书的石晓军先生、刘燕小姐及田原先生表示衷心感谢。

家永三郎

1999年3月

后记

这部自传初版于1967年,题名《一个历史学家的足迹——迄“教科书审判”为止》,作为“三省堂新书”之一种,由三省堂出版,全书包括正文、年谱、后记共196页,其后几次重印,作者进行了局部修订。到1977年,作者补写了第十章<教科书诉讼与我在东京教育大学的斗争>,同时将<年谱>扩充至l977年,并新增加了一些图版,删去1967年版的副标题,将书名改为《一个历史学家的足迹》(新版),作为“三省堂选书”之一,由该出版社重新出版,全书增至216页。关于其原委及简单经过,家永博士在两个版本的(前言>及<后记>中都有说明,读者可以参考(参见中译本附录)。其后到1997年,日本图书中心将本书收入该出版社推出的大型系列丛书“人间的记录”(收录日本近代以来各界著名人物的自传),作为该丛书之第三十五卷出版,书名改为《家永三郎——一个历史学家的足迹》,其底本完全依据三省堂1977年版,并将三省堂旧版(1967)的<后记>和新版(1977)的<前言>分别作为附录收于书后,内容未作任何变动,全书共238页。其后,岩波书店在编纂《家永三郎集》时,又将本书收入第十六卷,于今年(1999)3月出版。第十六卷除收有本书之外,还另收有作者多年来陆续写下的十五篇回忆文章,一个长达lll页的<著作日录>以及一个新编的<年谱>。有关本书内容的部分,恢复了三省堂新版的题名《一个历史学家的足迹》,改正了个别错别字,其他则与三省堂新版及日本图书中心版完全一致,并无任何更动。

译者翻译此书所依据的底本为日本图书中心1997年版,同时根据家永博士寄来的勘误表对底本做了订正。在《家永三郎集》第十六卷出版后,又据之进行了校对。考虑到这部自传的下限只写到1977年家永博士从东京教育大学退休为止,为了使读者对家永博士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根据前后几个版本所附<年谱>及《家永三郎集》所附<著作目录>,编译了一个<家永三郎大事年表>,同时又从日本声援“教科书审定诉讼”全国联络会编写的《“家永教科书审判”大全》(民众社1998)一书中选译了<“家永教科书审判”小史>一文,作为附录附于中译本之后(参见附录)。原来还准备将家永博士的著作目录译出,但终因份量太大,只好忍痛割爱,希望通过这篇小文得到一定弥补。

译者的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由田原翻译;第五章、第六章及中文版序言、附录二<“家永教科书诉讼”小史>由刘燕翻译,刘燕同时负责与原作者、原著出版社及中译本出版社之间的联络事宜;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及原著1967年初版后记、1977年增补版前言由石晓军翻译,石晓军还负责编译附录一<家永三郎大事年表>,撰写译后记以及全书统稿。统稿的重点主要放在检查是否忠实原文方面,统稿者参照原著全面校对三人的译稿,纠正了误译和漏译之处,增删了部分译注,并调整全书的体例。由于时间仓促,在文字表述方面,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只适当调整及修改译稿中一些明显费解的部分,不强求文风的统一,故而可能还有一些硬译的痕迹,希望读者予以谅解。另外,家永博士在原著使用的都是日本年号,为了尽可能保持原书风貌,我们仍予以保留,同时夹注了公元年号。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就书中出现的一部分人名、地名及事件等,做了简单的注释。因为原著中没有任何注解,所以文中凡出现的注释均系译者所加,兹不再另作说明。此外,注释中涉及的有些现代人虽已去世,但由于我们没有查到确切的年代,只好采取只记生年,不记卒年的方法,这也请读者理解。译者在翻译中力求做到忠实原文,并尽可能认真校对,限于水平,误译之处想必亦有不少,敬请方家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修正。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家永博士以及三省堂大久保德枝女士、岩波书店泽株正始先生和声援“教科书审定诉讼”全国联络会的大山早苗女士的热情关怀,他们在版权问题上给予无私的协助。翻译伊始,已届86岁高龄的家永博士抱病为中译本作序,并来函勉励译者,令我们十分感动。在此我谨代表全体译者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1999年6月吉日识于日本大阪千里山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