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门、西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广渠门、永定门……北京的地名中依然有那么多门,而大多名存实亡,我们再也找不到那形貌各异的城门楼宇,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地铁车站、红绿灯、斑马线和立体交叉桥桥。本书带你回忆老北京的古迹和风俗,让你重新口味那些远去的岁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多少风物烟雨中--北京的古迹与风俗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洪烛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定门、西直门、朝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广渠门、永定门……北京的地名中依然有那么多门,而大多名存实亡,我们再也找不到那形貌各异的城门楼宇,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地铁车站、红绿灯、斑马线和立体交叉桥桥。本书带你回忆老北京的古迹和风俗,让你重新口味那些远去的岁月。 目录 月光照耀北京城 代序/1 上篇 勒马长城/3 登幽州台歌/13 什刹海畔万宁桥/19 钟鼓楼/24 景山作证/29 抚摸紫禁城/34 社稷坛与太庙/41 天坛与地坛/48 国子监/53 寻找圆明园/56 大前门/76 卧佛寺寻梦/83 王府井/87 东交民巷/92 西山不见使人愁/94 塔/99 下篇 北京的滋味/111 平民精神/117 皇城根/123 大宅门/126 多少寺庙烟雨中/129 老字号/136 茶馆/144 京剧之光/149 旗袍飘扬/153 鸟人/164 取暖的方式/170 坟/173 北京话/176 风与沙尘暴/179 京派与海派/184 阳光灿烂的大院/188 粥铺/191 饽饽铺/195 大白菜文化/198 饮食/203 凉糖葫芦/206 寻找北京菜/209 天安门传/213 试读章节 列祖列宗的阴魂已很难死灰复燃,一部陈旧的史书合拢了!也就是在那一瞬间,帝制的余威被彻底根除。从此以后,平民百姓只要买一张门票,就可以游览脱下了龙袍的紫禁城,大步流星地直 闯昔日帝王的寝宫。逛故宫,其实是在翻旧书,翻中国的陈年老账。不时能读到御笔的眉批。在当年,这可都算是金口玉言--左右着国人的命运。紫禁城,一部浸透了血泪、唾沫、脂粉、硝烟乃至铜臭的线装书,通篇都在阐释着权力的定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一度作为龙宫受到膜拜:龙床、龙椅、龙袍、龙靴(包括大清帝国所张扬的龙旗)……大大地包装了皇帝的"龙颜"--他们索性以龙的化身自居。龙子龙孙也一样继承着祖辈的威信,而这一切全是因一根权杖作怪。紫禁城啊紫禁城,堪称权力的迷宫,每一位皇帝都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大魔术师,把政治的游戏玩弄得花样百出。他们累吗?他们真正地知道自己是谁吧? 然而,魔术总有破产的时候。被一个农民李白成逼迫在景山上吊自杀的明崇祯皇帝,和后来的清废帝溥仪肯定是有同感的,那就是一种玩砸了的感觉。古训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这只黑匣子被打开之后,历史就曝光了,不可一世的皇帝们 再也没有隐私,也就无法保持永远的神秘感。根据其遗留下来的诸多道具(譬如床凳桌椅,甚至取暖用的火盆),登堂人室的你我 可以轻易臆想出皇帝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讶异地发现:他们原本也是肉体凡胎,也有七情六欲--绝对不是吸风饮露的神仙。所有的等级观念都是人为的。 故宫令我百读不厌。有一次逛得晚了,已到了闭馆的时间,蓦然回头,才察觉游客皆已散尽,陪伴着我的是一座暮色四合的空城。P35 最早听说饽饽铺,因为读周作人《北京的茶食》:"固然我们 对于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随便撞进一家饽饽铺里去买一点米 吃,但是就撞过的经验来说,总没有很好吃的点心买到过。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北京的朋友们,能否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心的饽饽铺么?"这才知道北京人把糕点叫做饽饽。其实北京的糕点极有名的,周作人多多少少 有种南方人的偏见,尤其是宫廷有佳品。御膳房里精制的糕点,不仅构成宫廷宴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皇帝赏赐文武百官的一种节日礼物。糕点受到重视,还跟唐代以后饮茶之风盛 行有关,因而又叫"茶食"。北京曾是金中都,据《海陵集》载,女真人"俗重茶食,阿古达开国之初,尤尚此品。若中州饼饵之类,多至数十种,用大盘累饽高数尺,所至供客,赐宴亦有焉,一 种名金刚镯,最大。"王仁兴曾研究此道:"明清时,北京坊巷中 有名为"茶食胡同"者,其显然是金代中都坊巷中名称的历史遗迹,于此也可以窥见女真茶食盛行金代中都之一斑。金代女真茶食"用大盘累饽高数尺"的记载,不禁使人联想起公元十七世纪 清代的满洲饽饽桌,这种饽饽桌又称"桌张",为满族特有之宴席。P195 序言 月光照耀北京城/代序 北京的城墙虽然都拆除了,我依然按老习惯把它叫做北京城。仿佛不这样就不足以突出其特征:它既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在民族历史中占据极重要地位的古老的城池。或者说,它既现代又古典,既豪放又婉约,既古老又年轻。我热爱的北京城哟! 北京的老城墙都拆除了,只剩下几座孤零零的城门楼子,在一片钢筋水泥的新型建筑中守望遥远的风景。它们就像被剪除了羽翼的稀世之鸟,在人们的视野中是飞不起来的;那忧郁的神情注定属于历史的回眸。幸好前门楼还在(想到老北京,我脑海里首先浮现出饱经沧桑的大前门),小时候我常从某种老牌香烟商标画上瞻仰它的容颜。大前门--老北京表情丰富的面孔,最富于象征意味的标志。夸张点说,城墙的历史几乎就是北京的年龄。根据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村燕都故址的考古成果以及专家们的共识,文物部门正式宣布公元前1045年(即《史记》所载武王伐纣那一年)为北京建城之始。三千年以前,原始的北京城就建立了, 并砌起它最初的城墙。想起来真让人感慨--哦,三千岁的北京城。今天晚上,三十岁的我,要给三千岁的北京城唱一支情歌。我很喜欢来北京流浪的巴蜀诗人李亚伟的一篇旧作《月光照耀四川省》,和亚伟在长安街上喝酒时我告诉他:那首诗的内容我记不清了,唯独这标题总忘不掉--某一天我要借用过来写一篇散文。朋友们公认亚伟的诗有太白之风--他一向是拎着酒瓶(现代化的酒葫芦)上路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行吟诗人的酒葫芦,酌满月光。我姑且把今夜的情歌,命名为《月光照耀北京城》。在我的感觉中,阳光象征着白昼与现实,而月光则是属于记忆的,它揭示的是那些在暗夜中掩盖的事物。红星照耀中国,月光照耀我的北京城。北京上空的月亮,与图腾的华表、蟠踞着九条大龙的回音壁、祈祷江山社稷的五色土、残缺的城门楼子同在,照耀着四合院与胡同地带,照耀着城南旧事,也照耀着徘徊在历 史长廊的行人。今夜,我是月光下最年轻的一个夜行人。一个诗歌的守望者和城市的哨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岁月蹉跎,只剩下遍地月光和磨损的秦砖汉瓦,甚至,连完整的城墙都拆除了。岁月的老诗人,瘪着一张掉光了牙齿的嘴巴,喃喃自语。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利于作为首都的北京发展,决定拆掉大城墙和城门楼,只保留东南角楼和南面前门、北面德胜门的城楼--当然,紫禁城则受到严格保护。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仅保留紫禁城是不够的:"苏联斯摩棱斯克有周长为7公里的城墙,人称"俄国的项链",二次大战时毁于战火,全苏联人民献出爱心来修了它。北京的城墙不能仅仅叫做"中国的项链",而应该是"世界的项链"。它是我们民族的珍宝,而且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文物。 我们已经继承了这个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现在怎么能够 毁坏它呢?"支持拆墙派则认为:这些城墙是封建帝国的防御工 事,在新时代已经毫无用处,还妨碍交通并限制城市的发展,但它拆除了则可用于建造房屋或成为铺设马路的砖头的来源。因此 拒绝了梁思成的建议(即不破坏门楼和城墙的整体性,在每座城门两边打开一个车辆出入通道,这样交通堵塞问题可得到缓解和控制)。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城墙整个被毁。护城河不见了,城市的扩展甚至消除了一度享有盛名的元、明、清三代首都城墙的轮廓……(引自(《梁思成与林徽因》)北京的城墙都拆除了,我依然按老习惯把它叫做北京城。但每喊一声,都一阵心疼--北京城啊北京城! 元朝的城墙是土垒的。北京有几处元大都城墙遗址,不像城墙,不见砖瓦,顶多算一道土垒的堤坝。残存的城垣上已改种柳 树了。芳草萋萋的斜坡上有幽会的恋人们长期践踏出的羊肠小路。恋人们总喜欢钻树林,躲避别人的眼光。恋人们约会所选择的地点,在一座城市里,常常是最僻静的地方,或者叫被遗忘的角落--它被生活遗弃了,却唯独未被爱情遗忘。这是古城墙的幸运 抑或不幸呢? 翻老照片,明代的城墙是最华丽的。我还拿它与西安、南京等古都比较过,莫不如此。这应该归功于朱元璋的政治信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朝是一个擅长修城墙的朝代,缺乏创造的工匠式朝代。有人说,明朝修了一百多年的长城,照样没能 挡住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明修长城清修庙",清朝继承了明朝产(包括富贵堂皇的大城墙),不再担心外虏侵袭,高枕无忧, 城墙在他们眼中没有实用价值,只是傲慢的贵族生活的装饰品。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清一代,没有修过长城,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一代又一代的老北京居民,在城墙下生老病死,熟视无睹。他们从未把朝夕相处的城墙,当成一道风景。然而在今天,它可真是价值连城、不可再现的风景了。安定门、西直门、朝阳门、崇 文门、宣武门、广渠门、永定门……北京的地名中依然有那么多 门,而大多名存实亡,我们再也找不到那形貌各异的城门楼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地铁车站、红绿灯、斑马线和立体交叉桥。 北京的城门哟。我们这一辈人,对北京的大多数城门楼以及城墙, 已经没有福气亲眼目睹了。下一代人更是如此。或许有一天,人 们会对城墙毫无印象。在他们的感觉中,北京城这个旧式概念是 空洞的。空洞无物。他们只知道北京,却不知城为何物,如此推演,如此想象下去是很可怕的。 可是对于我却不一样。每想起北京城,我就热泪盈眶。我对它的城门、城墙乃至一砖一瓦都是有感情的。这是一种诗人(而非历史学者、政治家、武士、小市民、工匠、建筑师)的感情。据 说诗人顾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极其怀念故乡北京的风物人情, 特意用北京各城门的名称作为小标题,写了一部长诗,总题就叫做《城》。他是能够理解北京城这个概念--何其博大、温馨、古 朴且富于包容性。在他的回忆中,月光照耀北京城,照耀千里之 外的北京城,照耀纸张与文字,照耀一纸之隔的北京城。月光照 耀,照耀你也照耀我,照耀在郊区写诗的一张沉思的脸。这整整照耀三千年的月光!在回忆的月光中,被推翻了的城墙重新浮现, 像时间之手在搭积木。城门可能推倒,墙壁可能拆除,甚至砖瓦都可能腐烂,唯独月光是不朽的。照耀秦砖汉瓦,照耀唐诗宋词, 照耀着古人也照耀着今人,照耀草莽英雄也照耀芸芸众生……北京的城墙都拆除了,我依然按老习惯把它叫做北京城。每喊一声, 就一阵心疼--北京城啊,我所热爱的北京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