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地图的文化史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海野一隆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说到地图,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了!可本书所论及的地图,不是反映地理知识变迁的地图,而是地图学史的问题,更确切的说,本书所说的地图是属于地理知识史或者探险史的范围。翻开本书,你会看到有许多弥足珍贵的图版,同时了解地图制作的东方传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关于地图发展历史,尤其是亚洲地图发展历史的著作。书中主要以亚洲各国尤其是日本的地图学史以及亚欧地图学的接触交流为着重点,探隐发微,介绍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新资料和新成果,为国内学界所不多见。  作者海野一隆是地图学史专家,本书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精华,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地图学知识的上佳选择;书末附有相关资料及索引,更方便专家学者做深入的专门研究。  作者从所收集的数千幅在地图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地图、成为孤本的古老地图、早已散佚的地图的摹本中,选出一百八十余幅精品,在本书里呈献给诸位读者和研究家们。  这些弥足珍贵的图版,配以作者独到深入的阐释说明,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绘制地图的演变发展史,更可令读者了解地图制作的东方传统。

目录

彩色卷首插图

中文版序言

前言:何为地图?

世界部分

一、地图之产生/8

二、世界形象之图形化/13

三、大地球形说之诞生/19

四、亚洲地图文化--东亚/23

五、亚洲地图文化--南亚及东南亚/3 1

六、中世纪基督教圈地图文化/37

七、伊斯兰地图学的成果及其影响/44

八、文艺复兴时期地图学/5 l

九、佛兰德学派的贡献/58

十、商业化的地球仪制作/64

十一、东西地图文化交流/70

十二、大比例尺地图时代/78

日本部分

十三、古代的地图/84

十四、行基图之起源与没落/89

十五、佛教与地图/97

十六、中世纪庄园图和寺院神社图/104

十七、南蛮系世界地图/1l0

十八、新型日本地图的出现/118

十九、"卡尔他"与欧式测量技术/124

二十、地球仪之舶来及其影响/131

二十一、江户幕府的地图制作事业/138

二十二、利玛窦世界地图之流传/144

二十三、地图之大众化/151

二十四、实证精神之传播/16l

二十五、日本北方边疆及海岸线地图/168

二十六、大比例尺地图之西方化/178

译者后记/185

相关文献介绍/1 89

人名索引/195

试读章节

五、亚洲地图文化一南亚及东南亚

先看印度。古印度语文,即梵文里没有表示"地图"之意的词,大概是因为地图被看成绘画的缘故。有关印度地图的记载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旧唐书·西戎传》及《新唐书·西域传》。二书均记载王玄策使节团出访印度,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回国时,伽没路国(今孟加拉一带)国王赠以奇珍异品和地图,希望得到中国方面的老子肖像及《道德经》。印度史的相关史料经常不得不依靠外国的文献。其原因,一是印度的气候条件不利于金石以外的其它文献记录的保存; 二是印度整个民族(社会)传统上对编年史不关心,致使印度史的重构一向令历史学家伤脑筋,当然也就更难有系统的地图学史问世了。

印度现存地图的制作年代最早只可追溯到十七世纪中叶,除了继承伊斯兰、西欧地图学的系统外,都是沿袭传统的手法,绘画性很强,比例尺则基本上是不均等的。纸之外,有画在棉布上的,还有细致地绣在毛织品上的(图5-1、2)。至于世界地图,在第二章中已有所涉及,此处不论。

再来看东南亚。和印度一样,由于史料缺乏,对东南亚各国的研究也颇难进展。只是在自古佛教就很昌盛的印度支那,用图形表示佛教的须弥山世界学说的事倒是一直有的,但称得上是地图的瞻部洲图5一l 莫卧尔时代地图之一例印度西北地区图(部分) l 7世纪后半叶手绘新德 里国立文书馆藏

①德里②阿格拉③阿杰米尔④艾哈迈达巴德⑤木尔坦⑥加兹尼⑦坎大哈

本图不包括原图的上部 和左边部分原图上还有拉 合尔和喀布尔,范围以今天的巴基斯坦为中心,跨印度西部和阿富汗东部地名标 记为波斯语,是德里王宫原有地图的摹写本(1795年前后),道路沿线的村镇标得很详细,可能是旅行用地图。5-2传统式样的克什米尔地 图1 8世纪初手绘棉布吉 布尔王宫博物馆藏

图中无文字说明,侧面的建筑物和树木方向也不一 致.因而图的上下位置不明。根据画上有朝阳从山后升起 (右上约1/3处),因而可辨方位:中间的湖为达尔湖,其西岸那一片应该是斯利那 加(克什米尔首府)的城街。该图是以赤、黄、青、绿、茶等多种色彩绘成的工笔画,湖里有水乌、莲花,山里(右端)有虎,路上有行人等等的点缀至今还没有发现。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史弼传》和卷二百一十《爪哇传》中有几乎同样的记载,即一二九三年,葛郎国的统治者罗登必耶①曾向远征爪哇的元朝将军史弼提交过地图和户籍簿,以表降服之意,由此可知当时的爪哇已经有了行政方面用的地图了。这是有关东南亚地图最早的史料。

西方史料中有关东南亚当地制作的地图的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于一五一二年四月一日写给葡萄牙国王的信中。信上称搞到了大型的爪哇语海图,由水手罗德里格斯以此为资料制成了新海图,现将新海图呈送给国王。现存罗德里格斯的世界海图集(约成于一五一三年)上,在东南亚部分画有侧视形的岛屿,而这种表现方式是别的海域图页上所没有的,正说明当时是参考、借用了爪 哇本地制作的海图(图5-3)。5-3罗德里格斯世界海图集之东 南亚东部海域约15l3年手绘 巴黎国立图书馆藏

地名的记入方向不一致.但此处以北为上。右上方南北向的长岛是巴布亚,其南是基兰岛、中间长条侧面形的岛为苏拉威西,其东部侧面形岛屿群有"生长丁字木的马鲁古"的注记,下方的大岛则注有"生长白檀的帝汶岛",则其左边的应该是索洛群岛和弗洛勒瓤岛的合战, P31--33

序言

何为地图?

在机场、车站、宾馆等汇聚不同国籍、操各种不同语言的人群的公共场所,用来表示餐厅、洗手间等的位置的,通常都是一些非常简洁明了的图案。假如用文字来表示,并且对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文字一视同仁的话,则无论字写得多小,标志牌也都要大到非常可怕。就算这是可能的,远处看去也毫无效果,不过徒增混乱而已。也就是说,就信息传达的全面性、及时性和国际性而言,文字远不及图案、图形有效。

不用说,地图即是图形之一种,有时本来就是图画。就像图画难以用语言置换一样,地图也只是诉诸视觉,但其内涵却可以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现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的主角当然应该就是那些图版,至于作者所写的说明文字之类,不过只是一些附加的东西而已。因而读者诸君在翻开本书时,请先以轻松的心情来琢磨琢磨这些图版,则无意之间或许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新的收获,说不定还会有 某种行将推翻学界现有定论的大发现呢。开卷之乐趣,我想应该就是这样来的吧。一句话,最重要的是请你一定要以自己的眼光来看这些图版。

地图本来是非常典型的"用完即扔"的东西。然而颇为不可思议的是,事实上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制作的地图却留存了下来。为什么这些地图会留存下来?当然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学术课题。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古时候的政权机关一般都要使用一些大型而又精细的地图,但通常这些地图的制作份数都很少,而且一旦内容更新的地图出来以后,旧的地图就被废弃了,因此事实上这些地图都很难流传下来。与此相反,小型的、内容简略的地图,因为外行人都 可以简单地摹仿转抄,所以其中的一部分反而可能历经岁月而留存下来。这个现象或许可以称之为"精亡粗存",这一点很有必要强调,否则大家可能会误以为历史上的地图都是那么粗糙的。

地图一词,严格分类的话应该有陆图、海图、世界地图、国土图、行政用图及旅行用图等等,各自的应用目的、表现内容都各不相同,因而讨论时也难以一言以蔽之。在今天,包括官方认可的运用了最新技术的各类精密的地图随处可见,但某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图",比如铁道路线示意图之类,仍在独行其道且很受欢迎(图0-1),原因恰恰是这类示意图忽视甚至是有意无视"地图"所必须的"面(平 面或球面)"的要素,而单方面突出了"线"的要素,于使用者而言反而更为方便。

汉字的"地图"二字是包括了所有种类的地图的。但在英文中,陆图称Map,海图称Chart,城市图则称Plan,并没有一个抽象的总词汇。Cartography(制图学)这个词,是根据一八三九年葡萄牙地图史家桑塔雷慕子爵创造的Cartographia一词而来的,本意是"地图制 作(法)"。日本自明治以来则一直将其译作"地图学"。只是在欧美, 说History 0f Cartography时,并不一定完全是指"地图学"的历史,日语将其译成"地因④历史"("地图的历史"),虽无大碍,但严格而言或许应该是"地图制作的历史"。与此相关,如果研究或介绍某国(某地)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地图的发展变迁时,"某地(国)地图史" 的名称就有可能被理解成仅仅是"某地(国)自己的地图"的历史了, 这里可能反而应称作"某地(国)地图学史"更为恰当一些,则该地(国)与其它地区或国家间的交流也包含在内了。

作为地图史上的普遍现象,除了上述的"精亡粗存"以外,还应补充如下几点:

一、由于每次转抄都使脱误、退化增加,从地图系谱上看,年代越晚的这种情况越明显,可以称为"同系退化"现象。

二、地图内容并非单向进化,虽处同一时代、同一社会,但所据信息及处理方法的各不相同,导致了地图事实上的"多系并存"现象。

三、几乎所有的地图都参考了此前已有的地图制作的成果,因而总能在新地图上找到旧有地图的痕迹,这应该叫"旧态隐存"现象。

有必要声明的是,本书不打算积极论及地图所反映的地理知识的变迁,因为这与其说是地图学史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属于地理知识史或者探险史的范围。此外,本书所用印度、缅甸、中国、朝鲜等地域名称,大部分都只是指文化地域,而非指政治区域,这也是有必要先作出说明的。

后记

翻译工作全部结束,好像轮到译者也应该说几句话了。

译者最早得到作者赠送的此书是出版不久以后的一九九六年暑假。这以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各位先生也看到了作者的赠书。所长葛剑雄不久就向上海某出版社推荐了此书,该出版社很快就决定出版本书的中文版,并与作者和原出版社进行了版权方面的交涉。一九九七年四月译者得到该出版社的正式通知,开始着手进行翻译,到一九九八年二月全部完成,费时将近一年。当时在译者后记里写道:“看起来其它每个环节都很快,唯有笔者的翻译进行得最慢,只好坦承自己的愚拙了。”只是事情有变,约一年以后出版社突然决定取消该书的出版计划。至于什么原因,直到今天译者也没有得到任何正式的说明。有点哭笑不得的是译者为中文版的出版写的一篇书评已经付印,也来不及撤稿了(见《历史地理》第十五辑),文中还说“读者在读到此篇书评时,应该已经可以在书店看到由某出版社出版的本书的中文版了”。就算好事多磨吧,现在倒确实是如本书作者海野一隆先生在中文版前言中所写的那样,“承蒙香港中华书局的好意”,本书的中文版是正式可以和中文读者见面了。

说起来,除了原作者以外,最愿意介绍本书种种优点的应该是翻译者鄙人。但译者在这里反而想先谈一点本书的“缺点”,主要的可能就是日本部分是否太多了?其实作者自己在中文版前言中也谈到了。他担心,对中文版读者而言,本书的日本部分是否太多,甚至是否有必要。译者当然也注意到了这点,事实上本书的世界部分和日本部分大体各占一半,日本方面还略多了一点点。另外中国读者可能还会感到中国方面的内容是否少了些?——应该说上面这些“缺点”或“不足”都能够成立。但译者以为,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或许也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即反而会认为日本方面的内容不但不算多余,甚至还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世界部分大概谁都会认为很好,可能还会嫌不够多,这点或许应该是共识。而中国自己的地图学史,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向不是太多,但近年已经有一些很出色的著作问世了。如曹婉如等人编的《中国古代地图集》(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一一九九七)。最近更有学者收集了大量流散在国外的中国古代地图,补写了这方面的空白(见李孝聪编《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六年)。不管怎么说,对中国方面的我们自己还算比较了解和熟悉,有必要时查找起来总还是有门径可入。但国外地图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接触的机会就比较少。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对而言,对西方(主要是欧洲)的了解或许还不能算是空白,但对欧洲以外,就所知很少了。比方伊斯兰圈、南亚、东南亚的地图学史,我们了解得并不多。至于日本地图学史方面,可以说基本是空白。则现在有机会将日本的地图学史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学界,无论如何总可以算是一件好事,否则到哪儿去看那么多日本的古地图,了解他们的地图学史?如果说缺憾的话,恐怕只能说是世界部分还是太少了些,而不能说日本部分太多,何况任何资料多了总不会是一件坏事吧。

海野一隆先生是中国学界比较熟识的,著有若干部地图学史方面的大部头著作,如《日本的古地图》(创元社,一九六九年)、《日本古地图大成)x讲谈社,一九七二年)、《日本古地图大成世界图编》(讲谈社,一九七五年)等(以上皆与人合编),有的可谓是煌煌之作。其中《日本的古地图》一书享有世界声誉,一九七三年出版英文版,以后被多次重印,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欢迎。但部头太大的书,不但一般读者难以接触到,即便是专家也不是都能备齐的,大概要到颇具规模的图书馆才能看到全部。而现在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一点。此书一册在手,大体上能对人类历史上地图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加上书后所附索引以及书中提供的线索,由此书出发进行更深入的专门研究也可以做到。于专业相关的学生和研究者而言,此书无疑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有关专业可作教材补充资料、甚至直接作地图史的入门教材用也未尝不可。

本书极有特色的是那些图版,大大小小共一百八十余幅,这是作者多年收藏的结晶。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本书的主角,其实是那些图版。”译者曾询问过作者共收藏有多少这方面的资料,回答是没有仔细统计过,“几千幅总有”,当然作者特别强调现在这本书中所收的就是其中的精华了。

本书翻译过程中,海野先生一直与译者保持着联系。除了电话和信件之外,还一起当面讨论了好几次。作者解答了译者的许多问题,一部分地方按作者之意作了改写(改译)或加了新注,另外作者还为译者提供了大量的西文人名地名的原文。但坦率而言,译者自身对这份译稿不是很满意。中日文之间相通之处不少,本来于翻译而言是一件方便的事,但一离开汉字,特别是西文人名、地名,以及一些专门术语的译法,中日之间大相径庭,即便查到了西文原文,如何转译成中文也往往颇费周折。虽然译者本意也想达到尽善尽美,但仍担心不少译法以及文字表达是否妥当,恐怕不免要令大方之家贻笑,则先汗颜在这里,并诚心诚意请求指正。

有少量原书上没有注出来的人名地名的西文拼法是译者附上的,有的是询问了作者以后加上去的,书中未作一一说明。包括上面提到的改写了的部分,有机会读日文原著的读者或会有疑问,一并解释在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先生帮助查找了若干处地名的中文表示(译法),在此谨致谢意。

王妙发

二00一年十月于大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