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六大历史剧批判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孟琢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汉天子》《汉武大帝》等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成为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每一部的播出都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但非常遗憾,没有不出错的,此书就是从“找茬儿”的角度出发,在历史文化的知识层面上提出了质疑。知识在故事中展开,认真中略带调侃,读起来轻松幽默!

内容推荐

“飞将军李广是自杀而死的?”“葛尔丹不姓葛?”听起来有些莫名其妙,作者就是这样将你带进一个真实的历史世界。

目录

1 说几句离题又不离题的话 钱理群

3 该有人和"大制作"掰扯掰扯了李山

《汉武大帝》

3 司马迁何以蓄出了山羊胡子

司马迁的宏深志愿

忍宫刑奇辱,活着是为完成《史记》

《史记》效法孔子《春秋》

汉武帝删过《史记》吗?

11 负荆请罪成了负"板"请罪

完璧归赵的故事

蔺相如的血性

负荆请罪就是上门"找打"

16 李广不是战死沙场的

匈奴猖狂独怕李广

飞将军是自杀而死的

21 不知名言本有主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代大儒顾炎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日知录》

26 不知名言本有主儿--"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孙权规劝吕蒙读书

大老粗不小心说了句千古名言

吕蒙可能死于喉癌

贾岛、鲁迅,都是名言的主儿

31 郭解没有刺杀过汉武帝

游侠扮演了正义化身的角色

汉代的"郭大侠"

人气指数不断飙升

被汉武帝灭门,死得不明不白

历史上的郭解从未刺杀过汉武帝

36 贾谊的对策不叫《新书》

旷世奇才贾谊

苏东坡写过《贾谊论》

汉时没有贾谊《新书》这个书名

40 匈奴大单于伊稚邪没有弑父

伊稚邪比窦娥还冤

鸣镝弑父的是伊稚邪的爷爷冒顿

连刘邦都不是他的对手

45 韩嫣没有替武帝召见过匈奴

韩嫣"色"到皇宫内院被杀

历史上的"原版"是曹操

48 错误的坐姿

知道什么是"筵席"吗?

知道项羽为什么要从"危坐"变为"跽坐"吗?

知道荆轲为何向秦始皇"箕踞"吗?

《大汉天子》

53 割发焉能替砍头

"打人别揪发",揪下来就犯法

曹操断自己的头发象征斩首

57 汉代的酒点不着

汉代的酒是低度酒

古人的海量--蒙人哪!

"我见犹怜"

60 "我见犹怜"是东晋典故

"羞花闭月,沉鱼落雁"和四大美女

64 汉代的死刑

汉代没有凌迟

斩首--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腰斩--拦腰一刀

赐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68 汉代的孝服不是黑色的

古代孝服是白色的

用黑色做丧服的特例

71 无狮,哪来的舞狮?

中国石狮始于东汉

舞狮始于唐朝

74 汉代没有火炮

最早的火药配方是道士们的功劳

汉代没有火炮但有"孢"

77 乱用佛教语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白马寺是中国的第一座寺庙

81 汉代没有"四书五经"的说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

"经"的内涵

汉人只知"五经"不知"四书"

86 史官文化

史官的职能

"赵盾弑其君"的故事

91 太史令究竟是多大的官?

从秦汉的官制谈起

芝麻大的一个小官

还是丞相牛!

95 窦太后听政不"垂帘"

什么是"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是从武则天开始的

《三国演义》

103 称名道姓:不露脏字地骂人

称人用字

取字的讲究

《大明王朝》

111 结婚别发昏

"昏礼":黄昏时操办的礼

婚礼当天新娘是见不到公婆的

114 火炮两人抬,除非是纸糊的

鲁迅先生的误解

佛郎机和红衣大炮

118 朱元璋立过"后宫干预政事者斩"的石碑?

朱元璋禁太监干政,曾铸了块铁牌

儿孙不争气,偏喜欢那挨过刀的

魏忠贤--太监中的"大家"

《康熙王朝》

127 盖棺定论:谥号是身后事

"孝庄"是皇太后死后才得到的称呼

皇帝是个植物人谥号怎么起?

岳飞谥号"武穆";刘墉谥号"文清";纪晓岚商号"文达"

131 康熙没有当众宣布过继承人

康熙的一大憾事

都是废嫡立庶惹的祸

136 没这么封爵的

从古代的爵位制度说起

两个爵位不可能同时封赏

139 葛尔丹不是他杀是自杀

葛尔丹的脑袋在哪里?

葛尔丹不姓"葛"

143 康熙怎么可能想做"汉学家"?

什么是"汉学家"?

"汉学"与"宋学"

清王朝推行宋学

149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不是在盛京颁布的

话说清太祖努尔哈赤

宣布"七大恨"的地点是赫图阿拉!

"七大恨"有点儿找茬儿的意思

154 清兵何曾入明宫?

攻入明宫的是农民起义军!

清兵进北京,赶跑的是李自成

158 清人怎敢称"大明"

读书人整日里心惊肉跳

脑袋、口舌之快总该拎的清

161 诗词曲赋、圣人之言

纪晓岚是《四库全书》的总裁

《四库全书》到底指什么?

圣人之言和诗词曲赋不能相提并论

165 郑经是猪八戒啃猪蹄--自残骨肉?

"株连九族"到底是哪九族?

方孝儒曾被诛十族

169 郑经的真实形象

清朝收复台湾时,郑经已经去世了

"摄政"与"托孤"

郑氏父子理该得到后人尊敬

173 爷俩儿怎么个"禅让"法?

什么叫禅让?

王莽、曹丕也搞禅让,尽情地虚伪了一把

176 康熙大帝犯了"小儿"错误?

铁木真没有打进过北京

当时北京不是大宋的领土

180 有个孝子叫王郎--孝话?笑话?

孝子王郎叫王祥

孝文化与中国政治

184 永历皇帝是投湖白尽的吗?

永历皇帝是谁?

他是被弓弦活活勒死的

187 请来武松抬轿子,又能走多远?

古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

轿行千里不可能

191 鹊巢鸠占--周培公没有绘制中国地图

祖先的智慧让人惊叹

传教士白晋忙活了十年的杰作

《雍正王朝》

197 太子被废,不是因为同康熙的妃子有染

"贼"是明珠!

201 文字狱的历史真相

清朝文字狱在历史上最为有名

雍正在位十三年,菜市口的人头一挂十年

乾隆对文字的苛求已成疯狂的病态

206 科举考试查作弊--痛并郁闷着

从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说起

"游士"--仗三寸不烂之舌

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察举

魏晋南北朝推行"九品中正制"

隋代开创了科举制

八股取士是在明清两代

科考检查,扒皮一样痛苦

215 丧礼的"理"

同死者的亲疏远近,着装上见

"孝"服重了,总有点"耗子给猫当三陪"的味道

218 "粘竿处"不光粘知了

"粘竿处"是"血滴子"的原型

同锦衣卫相比,国家监狱成了疗养院

东厂、西厂、内厂

磨牙吮血,都是冲着老百姓

康熙大帝的小发明--密折奏事

雍正允许"风闻奏事"--有影儿就可打小报告

"粘竿处"是情报机构

225 后记

试读章节

历史剧《汉武大帝》一开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镜头一:英雄一世的汉武帝,已是垂垂老矣,斜躺在榻上,有气无力。面前摆着厚厚的一堆竹简,题名是《太史公书》(就是《史记》)。这时,宦官来报:"太史令司马迁求见!"武帝一听是司马迁,气不打一处来,正色道:"让他进来!"于是,留着一缕山羊胡子的司马迁便出现在了镜头前……

镜头二:汉武帝对司马迁说:"你的书朕看过了,你把朕都气病了!"听完这话,司马迁诚惶诚恐,磕头连连。武帝接着又说:"有人建议朕删你的书,但朕不这么做。"于是司马迁感激涕零,不无奉承地感慨说:"陛下的胸怀如同大海一般宽广……"

问题有三:司马迁受过宫刑,何以能蓄出山羊胡子?历史上的司马迁对汉武帝真有那么崇拜吗?汉武帝真的没有删过《史记》吗?P3

序言

见到这本书稿的第一反应是:"干得好!"那些乔模乔样儿的"历史"连续剧,早欠有人跟它们较较真儿、掰扯掰扯了!

有人问师大一位老先生:"您看不看演清朝的连续剧呀?"老先生说:"不看,满街跑死人!"清朝人的剃发,不单是天灵盖子亮堂,脖颈上的毛发也是剃掉一圈的。只有死了的人躺在那里,后脑勺以下的毛发压在下面剃不到;除非"炸尸",反正谁也看不见了。清朝剧里的人物脑后的毛发被导演、化妆师"开恩"在那里长着,晃来晃去可不就是满大街"跑死人"!诸如此类的错儿,在当今历史题材的连续剧里,就多了去了。这得分别来看。那些本来立了意编些"戏说"的剧,有这样那样历史的、文化的知识性的误差,也怨不得它,反正它只是想"逗你玩儿",不是想给你点什么借古喻今、寓教于乐笨得可以的沉重,挑它们也没什么意思。可事情是,有些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摆明了是根据某某史书和某某史书创作,有名有号演员一大群,又在以严肃著称的电视台好时间播出,观众就不得不以"严肃的"眼神去瞧去看了。可又怎样呢?正如孟琢在本书挑剔的,用火去点汉代的酒,让"负荆请罪"的人背一块大木板,把贾谊的奏疏叫《新书》等等,诸如此类,实在是"高明"得不得了!在另一部清宫大制作里,人物居然大叫:"有我孝庄在,天塌不下来!"这等的死人活人分不清的豪言壮语,是让人哭,还是让人笑,还是让人--像时下小学生爱说的一个词儿--晕?写剧本的,拍电视的,对历史文化不熟悉,也正常,你要走"历史"的"穴",为什么不找明白人负责地给看看呢?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这样的场景:一队骑兵,"冲啊杀呀"跑在一片绿绿的开阔地上。您这是哪一出呢?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汉帝国打击匈奴吗?一伙乔装改扮的人在坝上草原之类的地方跑马,这就是那"厚重的历史感"?每见这样的光景,总难免想:导演端的是跟常人不同,弄出这等场面,真有他们的!

孟琢这本书,挑剔的都是些正儿八经的"大制作"。学问上见功夫,写法上轻松活泼,时而调侃,然而态度是认真的。频道这么多,看了难受,就换台;再难受呢,再换台,总之是懒得计较。可是电视剧拍成这副尊容,没个计较行吗?所以我说书的作者是认真的,想对历史真实负点责,想对观众负点责,如果受挑剔的人不自在之余也能从中汲取点什么,那就也是对艺术家们负责。这是值得敬佩的。艺术的真实有多重,某剧让韩嫣代替武帝见匈奴,这类事历史上另一个武帝干过。移到汉武身上,可视为"文学的狡猾",还说得过去;但让司马迁向汉武帝说"陛下的胸怀如同大海样宽广"的话,就太岂有此理,纯属编写者的无知、肉麻和对司马迁的造谣了。吃谁向谁,恨谁偷谁,为赞美皇帝,就带累司马迁,稍微念点古书,可不至于如此不堪。美化皇帝是这几年电视连续剧最不健康的地方,轻薄得可恶,其居心颇不良好。孟琢的书并不想在这个层次上动作,而更愿意把自己的挑剔保持在知识层面。这是无可非议的。他的一些批评,很可能被一些人以"艺术"为借口搪塞过去,如让汉代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牡丹亭》里就有"宋书生是不解大明律"的噱头。可是,兴你这样用,也就允许人将这用错了位的名言出处告诉观众。这对大家都不坏。

这年头是一个"样子货"流行的时代,"豆腐渣工程"不单发生在大坝上,表面光溜、细看一眼烂渣渣的东西太多了。这不单是指那些电视剧。以认真、敬业的精神,注意细节的真实、可信,进而更高地追求艺术的美感,这种精神的意义,也并非仅限于电视剧编写和拍摄。孟琢写这样一本书,跟一些剧作家的知识水准过不去,即体现的是这样一股健康精神。如果被挑剔者当然也包括其他读者,都能从这本不算厚的书里读取些认真、细致,那么,这本书就算是不白出了。

2005年3月15日

后记

历史剧我看过不少,非常遗憾,没有不出错的。不是人物张冠李戴,就是典章制度上古今混淆,要么就是无中生有,把古人编排得乱七八糟--凡此种种,怎一个错字了得!当然,历史毕竟太过遥远,我们脱离了当时的文化、社会环境,用今天的眼光去理解、阐释古人,难免会产生许多似是而非的误解。比方说,历史剧中的婚礼,一般都是在白天举行,艳阳高照,多吉利。但这实际上是一个大错误,结婚的"婚"字,古时作"昏"--"昏礼"就是在黄昏时操办的礼。"昏时"是古人的一个时间单位,就是现在的晚上7点到9点。古人结婚都是在"昏时"举行仪式,男女结合之所以叫"昏",就源于此。昏时结婚,几千年来就没怎么变过。大晚上结婚。在今天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但如果知道了婚礼得名于"昏时",昏时结婚更是远古"抢亲制"的遗存,便会恍然大悟一古人的风俗习惯其实是自有渊源,断不能按照今天的习俗随便演绎的。

把这些错误挑出来,很有些"找茬儿"的味道,其实不是!其主旨还是在"借题发挥"。

记得陈寅恪先生曾说过,面对历史,我们要做到"同情之了解"。这个"同情",不是怜悯、可怜的意思,而是英文中的sympathy,意思是当我们面对历史时,要自觉地去还原当时的文化语境、社会环境,从而设身处地地理解古人的言行,避免简单粗暴地以今律古。我的这种"借题发挥",就是借历史剧中的文化硬伤这个"题",在它的来龙去脉、历史渊源上进行发挥,用李山老师的话说,就是"把自己的挑剔保持在知识层面",让大家走进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世界。换言之,"批判"只是手段,"建设"才是真正的目的。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祖先留给后人最丰厚的一笔精神财富。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个"故"从终极的意义上讲,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熟知历史,以史为鉴,自然能够"知新",能够智慧明达、圆融无碍。但遗憾的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因为种种原因,整个民族对文言文、对历史文化就一直在拒斥。到了今天,我们不但在时间上离历史益发遥远,在情感上也更加疏离了。但历史毕竟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其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代代递交。所以,如果这本小书能够唤起读者对历史的一份兴趣、一份欢喜,将是我最大的收获!

书中的内容从商周跨越到明清,涉及到文化史上的方方面面,对我一个初学者来说,还是很吃力的。实在说,"找茬"容易说清楚难!所以,在写的过程中确实查了不少书,其中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明史》《清史稿》这样的历史原著,也参考了不少今人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做到言之有据。当然,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如果读者在书中挑出了"硬伤",敬请海涵指正。

在此,我由衷地感谢北大的钱理群老师、北师大的李山老师百忙中为本书慨然作序。尤其是钱理群老师的序,使我忆起了在我还是高二时,先生因带状疱疹(一种很折磨人的病)住进了中日友好医院,因此"得闲"约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老师们对后学关爱提携的良苦用心,用"龙行一步,百草沾恩"的比喻,实不为过。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妈妈。从"找茬儿"这个特殊角度切入,是她的一个创意。从动笔到定稿用了半年的时间,由于只能在课余时间写,断断续续,难免犯懒,如果没有她的督促和鼓励,是不可能完成的。她是一名很不错的编辑,书写好后,她用了整整两周时间,从头到尾帮我改了一遍,让全书增色不少。

还有,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此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的敬业精神及卓有成效的工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此一并深深谢过!

孟琢

2005年3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