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湖太守苏东坡(长篇历史小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遵生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第一部演绎西湖历史文化名人、大功臣苏东坡的长篇历史小说,讲的是北京元佑年间苏东坡自请“外放“、出任杭州知州(俗称太守),历尽千般辛苦、万般磨难疏浚治理西湖的事情。讴歌了苏东坡恤民忧国的情操以及天性狂真、刚正不阿的品行,歌颂了苏东坡与西湖歌女王朝云之间至纯至美的动人爱情。全书情节性强,谋篇布局匠心独运、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读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印象,极富故事性和感染力。

内容推荐

900年前,作为大宋使臣的苏辙就从兄弟之情,嘱托兄长苏轼“莫将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因苏东坡其人、其事、其文远播契丹、西夏甚而海外高丽诸国,这太盛的声名恐有碍兄弟亲朋逍遥自在地醉卧江湖,笑谈天下。900年后,美国曾评选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国有三,苏东坡即在其中。由此足见中国的苏东坡,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苏东坡是中国的。苏东坡也是世界的。本书就是关于他的长篇历史小说,讲的是北京元佑年间苏东坡自请“外放“、出任杭州知州(俗称太守),历尽千般辛苦、万般磨难疏浚治理西湖的事情。

目录

弄非序言的序言

第一章 遭遇美人劫

第二章 冤家路窄

第三章 “美人圈”暗藏玄机

第四章 风雨山种庙

第五章 幽香返瑰

第六章 美歌女金蝉脱壳

第七章 暗箭能防明枪难避

第八章 民心至上

第九章 一字动江山

第十章 鸡飞狗跳

第十一章 落难西湖

第十二章 群魔乱舞

第十三章 死而复生斩李鬼

第十四章 天有不测

第十五章 逆水行舟

第十六章 高处不胜寒

第十七章 泪血较量

第十八章 寒流突袭

第十九章 民心所欲天必从之

第二十章 情定新西湖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何方天地呀——

令人神驰的空蒙中,浮现出海市蜃楼般的海外神山。噢,这便是上苍缔造,诱惑千年百代的仙地蓬莱、瀛洲、方丈。

云旋雾绕中,但见一位平实而不失仙风的书生与一位楚楚可人的佳人飘然而过,似乎并不流连这神仙居住的福地。两位又是何许人呀?噢,那便是佳话传千古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与美歌伎樊素!

哈,他俩飘然又来到杭州的西子湖。

这里不是蓬莱,却又胜似蓬莱。盈盈碧波动环山,山山相伴拥西湖。白居易携着樊素,飘落到白堤上,欣然四顾——

他太熟悉、太流连这泓碧水啦!这可是他疏浚的西湖,他还给杭州老百姓的西湖!大诗人兴叹了:“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欣欣然漾动着涟漪的奇美西湖。

西湖水引入稻田,禾苗摆舞;

西湖水引入六井,市民畅饮;

开阔的西湖上,担水的、乘舟的,熙来攘往,一片欢歌笑语。

空蒙的欢歌笑语中,一个老人的声音骤然荡将出来:“呵呵,好一个白居易!好一个美西湖!”笑声未了,一阵狂风袭来,乱云作祟,美歌伎樊素惊惧之下,猝然遁去……

“哎哎,好姑娘你怎么能离开白刺史?!”

待到空蒙退去,现实回归,原来是湖中小舟上一个老人在做梦。此老50开外,一身布衣,还咂着多须的嘴,在呼劝着梦中蓦然离白居易而去的樊素。

“来了,来了!”另一位衣着相同、个子稍矮的老叟轻摇着梦中人。

“来什么?分明是樊素她离开了白居易!不该,不该呀!”梦中人依旧半醒不醒。 “你听呀——”

随着同伴老叟的指引,梦中人甩甩头,眨眨眼,返首寻顾——

正是樊素消遁的白堤问,断桥下,隐见得一叶轻舟,悄然划去,虽是转瞬之间,还是见到一位轻划兰桨的美丽剪影,留下了阵阵哀歌——

十里西湖处处笆,

笆中都是豪富家。

梦中人闻歌大醒,举目眺望:凄迷暮色中的西湖,与梦中的美西湖委实有天地之别,半干枯的湖面葑草丛生,干涸的湖地里果真竹篱圈圈,楼堂座座。

轻舟中的歌声:

富豪家、富豪家,

享尽风光美如画。

哀歌如泣,揪人心肠。歌声随人,渐自离去。

梦醒人彻底醒了,自言自语着:“像是歌里有歌,话中有话呀。跟上她!”

两老显然不熟船道,划桨生硬,把小舟划得歪歪扭扭的,好生费劲地追踪而去。

追到断桥口,好不容易划出桥洞,早已不见了引歌的那叶轻舟。

不绝的哀歌仍余音缭绕:

美如画、美如画,

画中西子镜中花。

花开花落能几时?

湖毁人亡在眼下。

在眼下!

两位老人显然听出引歌人不能自抑的忧切与焦盼。  梦醒人咬着哀歌的余音呼唤着:“歌女且稍等!”

只听得“吱溜”一声,小舟被淤泥葑草搁住了。

引歌人连同那叶轻舟就此消遁。

两位老人目光从来无踪、去无影的引歌里不觉又回落到漫漫湖中的淤泥葑草间,很有些怅然若失。

一高一矮两位老人满脚污泥,跋涉着来到西湖畔的一株古樟树下,看到一位后生子正对着打上来的两桶西湖水发愣。 “后生子,你这是……”

矮个子老叟刚问了,即被高个子老人打住。他敏感的目光已捕捉到桶里的泥水,顿时一怔:“你们就喝这……泥水?”

后生子像看海外人一般抬起脸反问:“不喝这个喝什么?咳,能保下命就……”

“水珠她哥,你怎么还不走,等死呀?!”北山路上有妇人招呼,打断了后生子的诉说。

“横竖一个死!”水珠她哥赌气地蹲身挑起水桶,径直回城。

两位老人循声望去——但见北山路上,扶老携幼的逃难灾民,络绎不绝。

高个子老人好似想到什么……

那是在幻梦中,开阔的西湖上,担水的、乘舟的,熙来攘往,一片笑语欢歌……

高个子老人凝神的眼光几近下意识地投落到脚下的淤泥、葑草里。少许,他又浮想到——

龟裂的田地,干死的早稻……

他心下一颤,自问着:“不会真的如此罢?”他不敢延误,立马与矮个子同伴亟亟寻觅引西湖水的灌溉渠——真的枯竭了,且有些时日了。

梦中的西湖水可是涓涓地泻入稻田,田中禾苗随之欣然摆舞……

高个子老人甩甩头,很有些不敢置信了:“怎么会?怎么会呢?!”

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竹大不相宜地炸响开来。两老好生一吓,惊相抬头,高个子老人猜道:“莫不是杭州第一大户——颜府?”P1-3

序言

900年前,作为大宋使臣的苏辙就从兄弟之情,嘱托兄长苏轼“莫将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因苏东坡其人、其事、其文远播契丹、西夏甚而海外高丽诸国,这太盛的声名恐有碍兄弟亲朋逍遥自在地醉卧江湖,笑谈天下。

900年后,美国曾评选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国有三,苏东坡即在其中。由此足见中国的苏东坡,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

苏东坡是中国的。苏东坡也是世界的。

他终其一生,追求并实践“中庸”之道。他不苟同王安石狂风暴雨般的变革,也不赞同司马光一味绍复祖宗政体的守旧;他力主循序渐进的改革,以便民、利国为唯一准绳。这是中庸之道,亦是和谐之道。不幸的是:他虽与王安石同为欧阳修门生,又是好友,但终不能为新派所容;他虽与司马光私交不薄,但仍不能为旧派所用。政治上的中庸,造成了他一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不说其人格的千古彪炳,不说其因追求与实践中庸而踽踽独行,这也恰恰造就了他诗、词、书、画与文章的大成!代谏言的诗作,几令神宗皇帝动容,乃至落泪;“乌台诗案”大难不死,有感而抒发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成了豪放词风的开山之作,成为一代绝唱!一如苏东坡其人的《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既印证了他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又是他中庸式超然物外的最好写照。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这大风雨,铸就出苏东坡壮烈的人生,成就了万古流芳的苏东坡!这也是无心插柳的“中庸”——和谐之大功!

“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民。”苏东坡中庸之道的本意,乃在于此,这是他一生至重至伟的亮色。他信奉“民心所欲,天必从之”的古训,故而近民、亲民、为民,不仅在大起大喜的风光日,即便在大落大悲的逆境中,甚而被流放到“蛮荒之地”,“无生还之望”时,仍不改初衷。“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身陷死牢,杭州、湖州的民众百姓、僧侣道人就连日祈祷一月有余,希望上苍保佑苏学士平安。苏东坡第二次在杭州出任知州(俗称太守)返京不久,杭州百姓自发为他建起祠堂,“饮食必祝”,百姓对东坡感念之深,由此可见!

“西(夏)事得其详否?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这是苏东坡被罢官“废弃”之后的心声。一个不是恤民忧国之情渗透到血液里、融入进骨子里的人,是绝做不到这一点的。仕途得意时,可以,因为是职责所系;而失意时,就大可不必了!晚年被贬废到“蛮貊之邦”惠州时,他不忍目睹灾荒之年处处可见的尸骨,自己率先拾骨收埋;他见农人插秧时节每每有人暴毙于稻田里,悲悯之下,亲自引进、推广“秧马”,让农人父老感恩不尽!他获悉福建监司效从唐玄宗——为博得杨贵妃一笑而千里进贡荔枝,枉死了无数役夫,便不顾自己罪臣之身,撰文痛加抨击,并进言哲宗皇帝要以史为鉴。于是乎《暴骨铭》、《秋马歌》等一时风传,尤数泣血诤言的《荔支叹》令朝廷上下为之震撼,更令役夫、农人感动饮泣!

我是1985年写出历史话剧《西湖太守》的。在这之前,就迷上了苏东坡,看正史、览野史、赏读诗文,渐渐萌发出的兴叹、敬重与共鸣,与日俱增。涉足苏东坡,《西湖太守》乃是发端。

我曾怀疑过他的“中庸”,慢慢走进他们的心灵后,才渐失疑虑——那不是“墙头草”,不是规避左右是非的“捣浆糊”,而是有原则、有是非的“合二为一”,是包容,是以民心为取舍并为民众所接受与欢迎的和谐之道。

我深爱这位先贤毕其一生而不改的人生坐标:“悲歌为黎民”、“报国心常在”——为此而始终如一地追求并实践着和谐。苏东坡这一始终不二的精神,正是我们华夏不可或缺的民族精神。

而今神州已奋起,中华在腾飞,上下齐心构建和谐社会,实在太需要传承与张扬先贤苏东坡的这一民族精神了!  我爱他的天真。这“真”,并无人为的作秀,是天性的率真。对至高无上的天子,他尽忠报效——是为社稷江山与黎民百姓计,但并不愚忠,一样敢直言进谏,一样能指陈是非得失。好友司马光执政,不分青红皂白一体罢废王安石的新法,潮流所向,文武百官趋之若鹜;这本是苏东坡平步青云的好机遇,他偏偏又在政事堂为王安石免役法等便民新政力挫大宰相,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从“青云”跌落凡尘,他不计较,仍安之若素。他从来容不得一个违心的“假”字。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严酷的战争视角来剖析,也不无道理。而一心想当高官的官儿一定不是好官儿,这可是无疑的。

我爱他的性情。他是道地的性情中人。无拘无束,极少受传统习俗的束缚,视“尽我天性乃人生的大快意”!他精通儒、释、道诸家教义精髓,天南海北,结识了众多教门的高朋胜友,自身却不入教门,一任天马行空。

我爱他的真情。因为他天真,率直,不会作假也憎恨作假,故而“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伴流浪乞儿”,而且情真意笃。诚如其夫人王弗与伴其终生的常侍王朝云所“取笑”的:“总以为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情太真,容易轻信人,每每为“友人”所计算,甚而被落井下石。至好的诗友林希,苏东坡曾几度向哲宗皇帝与太皇太后荐举,待此公身入朝廷,在恩人落难之际,恰是这位林希舍人替皇帝拟下诏书,将恩人“东坡君”贬斥得半钱不值,连自己都哀叹自己:“坏了名节矣!”比之林希更胜一筹的章悖,初入仕途就与苏东坡成为知交,最后官至宰相了,却将拒绝为他所用的知友苏东坡贬废到蛮荒之地——岭南,进而蛊惑哲宗破天荒三下贬逐令,制造了苏东坡晚年的最后悲剧。即便如此,“天性使然”,对皇帝,对同仁,尤其对弱势的百姓父老;苏东坡始终不去真情。一生漂泊流离,所到之处,莫不以“识字耕田夫”自期,与民众以心相交,为民排难,处处深孚众望。其《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便是至情至爱的真实写照。说它是人间爱情的绝唱,也不为过。人道苏东坡风流,因其生性戏谑,不拘一格,然他的万般风流中,终未失其真。其好友有名爱妾,长袖善舞,颇得友人恩宠;天有不测,好友暴病而亡,未出数日,爱妾即另侍新主,照旧笑逐颜开,苏东坡为此忿忿然感伤难禁!

尤其值得重笔一书的是王朝云。她是西湖歌女,一介民女,一代佳人。她不以财势为意,不以权贵为重,屡次回绝“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诸多豪门阔户,12岁始追从苏东坡,升沉荣辱,历尽探监之苦、失儿之痛、落难之祸,甚至驱而不去,毅然跟随苏东坡共赴岭南的死亡之旅。果不其然,为苏东坡上山采药,中了瘴毒,终病殁于惠州西湖,时年34岁。于礼教,王朝云仅是常侍,不在“正史”的夫人之列;而在苏东坡的心中,从纳其为常侍开始,即将她视为如王弗、王闰之一般无二的终身伴侣,不是夫人,也似夫人。且不说金陵王安石为之下泪的《哭遁儿》诗,也不说随笔记事与寓言中的寄语,单看为王朝云而作的《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将朝云比作“天女”的《朝云诗》——“不似杨枝别作天”。洒泪泣血的《悼朝云》——“驻景恨无千岁药”;以自己最所钟情的梅花寄意《西江月·咏梅》——“高情已逐晓云空”;……诗作如此之多,且是在朝云病故的短短的日子里竟抒发出如此密集的情诗、心词,在在剖示出作者足可泣鬼神、动天地的厚谊高情!我爱真情如此的东坡先贤,一样爱人间难得的红颜知音朝云!北宋末年,在惠州,因不堪聊生,揭竿而起的义军一路劫富烧屋,在距六如亭下朝云墓十里之遥时,首领颁下死令:动朝云墓地一草一石者杀!笔者寻访惠州西湖拜祭朝云墓时,博物馆馆长吴定贤先生感慨地告知:即便现在,每到清明时节,仍有市民百姓来此献花烧香,表示祭奠。伴随苏东坡二十二载,虽说短暂,诚如王朝云自己所说:“已无憾此生!”故而应了苏东坡的心灵之约,我在小说中对王朝云着意书写,聊作正史的“补漏”,也是自己一点心仪的寄意。  我爱苏东坡锐意报国,又不重头上乌纱的襟怀。他与王安石、司马光诸多精英,政见不一,而心志相通:我有治国平天下的韬略,你皇帝陛下能采纳,我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不采纳,我或辞官、或外放,绝不迷恋官场;心在报国,不在私利。笔者我横看竖看,他们实在与贪污、腐化无染,即便是朝中政敌也不能不认可。他们实在是大写的人!比照时下,如先贤辈大写的人实在少了:实在应该多一点,再多一点——如此,相信世风会更清明,民心会更踊跃,社会会更和谐,我神州古国就能如“神六”火箭一般,冲破视中华为威胁、为对手的抑制者们设制的重围,穿云破雾,一飞冲天。

当年宋仁宗赵祯与宋神宗赵项,都称叹苏东坡——“人才难得”。

一代变法大家王安石评价苏东坡是“人中龙也”。

大诗人陆游说苏东坡“不以一生祸福易其忧国恤民之心,千载之下,生机凛然”。

自苏东坡作古以来900年的有情历史也证明:他们看得准,说得对,称得上是锐眼识英才。

关于苏东坡的“水火”系列中篇历史小说先后问世;1991年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王扶林总导演的中篇电视剧《苏东坡》在中央台播映的同时,也有幸参加法国戛纳电视节;2001至2002年,由京、沪、浙优化组合,两度公演的话剧《苏东坡》,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社科院领导和专家的一致首肯。而笔者对上述诸话剧、电视剧、系列小说仍多有不满;不满在于“再现”欠缺,“展现”更不足,沉于历史,过于拘谨,有如工匠画,未能飞扬起神思的彩虹。于是有了“再造”之想,于是萌生出了此“过瘾”的长篇历史小说,希冀着苏东坡这位千古先贤,还有那位不可或缺的知音王朝云,其艺术形象是活的、有情的、能叩击人心的,还能给人有些许回味的;为此,当然也水到渠成地融入了驰名四海的西湖美景及其如美西湖一般清纯、高洁的人间真情。

全书每章启始一个寓言——或是幻象、或是幻梦,关照一章,这也是有感于苏东坡对寓言的喜爱,大略是一次未曾有过的尝试,旨在对该书的情趣与意蕴能有所助益,亦未知如何?

“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民。”

——苏东坡写得、做得何其好哇!这实在是他绝妙的“自画像”!

他是杭州的荣耀。

他是民族的财富。

他是中国的骄傲。

他是人类世界的瑰宝。

他是不可忘却的!

后记

杭州是有幸的。浩渺的大海留赠下一个万古流芳的西湖。

西湖是有幸的。自古至今,她拨动了几多四海游客的心弦?!她又令几多下及百姓、上至领袖的人们流连忘返?!又有几多文人墨客为她作下林林总总、相传百代的诗、词、书、画与文章?!她真是有幸的。在几度濒临干枯与萎缩的险厄中,遇上了唐朝刺史白居易、宋朝知州苏东坡、明朝郡守杨温甫;于是她死而复生,一如西施般以灿若天女的清丽与妩媚,成为一颗杭州——中国——世界的艺术明珠,光耀千秋。

欣逢21世纪,西湖继而又南拓、西进,湖光山色包容着水中长廊、原始湿地、亭台楼阁,乃至环湖的茶楼、博物馆、展览馆、咖啡街……西湖益发地长大了、成熟了、亮丽了。杨(公)堤的兴建,汇同昔日的白(公)堤与苏(公)堤,已浑然一体。三公中,又数苏东坡对西湖情胜一筹。且听他的肺腑之言:“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乡归无路,欲卜西湖邻。”

苏东坡是有幸的。新法、旧政的交替沉浮中,他先后两次“外放”到杭州,先是通判,后是太守。他救治了半干的西湖,感恩的西湖也深深拥抱了他。他的“西湖绝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便是对西子湖最高的礼赞!无怪乎他“欲卜西湖邻”,“老死欲葬杭与苏”了。

身为杭州人是有幸的。因为有西湖为家,有古往今来魂系西湖的芸芸志士仁人。笔者涉足苏东坡,承蒙中国宋史专家徐规与林正秋教授的热忱“引见”与协力扶持,以及稍后的中国研究苏东坡的专家朱靖华教授的悉心相助。1985年的历史剧《西湖太守》就是在三位宋史专家的关心之下诞生的。15年之后,重塑《苏东坡》,又仰仗了“创建文化名城”的大背景,以及李金明同志的一力“赞成”,先后四次批示,也敦促了2001年、2002年两度的献演,并获得了北京方面百姓、专家与领导的一致首肯。从第三轮话剧的筹划,到眼下小说的面世,还得力于王国平同志的支持。叶明同志本就是中文系出身,对苏东坡也多有钟情,几度过问,拨冗与笔者面谈,也使作者感怀之下,无以返顾。令笔者感慨的是,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于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题签;还有陈建一同志,这位“大气”的老市长——对杭州财富、中国瑰宝寄望颇深。李小华同志一开始就力挺《苏东坡》,极为支持。李文岐导演是我的好友,几次建言除了话剧,影视剧和小说的空间更大、更适合苏东坡。

还不能不感谢母校复旦的徐天德、谭兰芳诸学友的关照,李祥年先生与梁静等诸位研究生朋友两度讨论、针砭得失,尤其对于主要人物的塑造,文学语言、诗、词、音乐元素的交杂运用以及寓言的试用与西湖风景的融合等均给予了笔者未曾意料的首肯与激励。

应该说,呈现于读者朋友面前的这部小说,若没有上面诸多领导、师长、朋友、同窗、学子们的关爱,会难产得多;即便生下来,怕也会是个不甚健康的婴孩。

感谢故乡——杭州!

感谢永远的西子湖!

感谢相识不相识的旧友新朋!

当然更要感谢令我魂牵梦萦的先贤——东坡君!

2006年元月22日

于杭州吴山之畔莫名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20: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