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体用论/熊十力别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熊十力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熊十力,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最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学贯古今,融会中西,出入佛道,取精用弘,而要归于儒,秉“中体西用”模式对佛教唯识论加以改造,创发以“恒转”为本体的哲学体系。本书是其代表作之一,包括《明心篇》与《体用论》,两部相互照映,相得益彰,都是《新唯识论》基本思想的浓缩与发挥,是熊氏新易学特别是其人生论臻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内容推荐

《体用论》中的《明变》、《成物》和《明心》三章,熊十力在原《新唯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分别表达了他晚年定型的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生论,成为《原儒》体系的重要哲学基础。尤其是单独发行的《明心篇》,不仅篇幅大增,内容得到很大充实,因而成为熊十力晚年加强其新儒学人生论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熊氏新易学人生论的核心所在,是熊十力努力以新儒学为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尝试。《体用论》及其《明心篇》的完成,是熊氏新易学特别是其人生论臻于完善的重要标志。

目录

体用论

题记

韩序

赘语

第一章 明变

第二章 佛法上

第三章 佛法下

第四章 成物

第五章 明心(有目无文)

明心篇

题记

自序

篇上 通义

篇下 要略(有目无文)

附录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如上所说,心物诸行都无自体,宇宙唯是变化密移,变化二字,以后省言变。新新而起,故故不留,岂不奇哉!今有两大问题待解答者:一、有能变否?二、如何成功此变?先谈第一问题。余以为宇宙实体不妨假说为能变。云何知有实体?以万变不是从无中生有故。犹如众沤非无大海水可得起故。众沤,以比喻万变。大海水,以比喻实体。无能生有,理定不成故。吃紧。且世间计无,约分二种:日别计无,日总计无。总计无者,如计太虚,空空洞洞,是谓之无。为此计者,乃大迷妄,不足据也。大虚含容万有,故有相不异于虚,虚相不异于有。元无二相可分。相者,相状。二相,谓虚与有。而世俗妄计有一大空无之境,字以太虚。非甚迷妄,孰信之哉?故总计无,全无是处。别计无者,谓于一一事理,或时计为无。如我避寇入川,平日所有的书,现在一本也未带着。我每欲看某书却不可得,此时便说某书是无。又如古今学者所说许多道理,吾人对于某种道理自加思考却信不及,便谓某种道理是无。凡此等计,都属于别计无。颇有人说,别计无并不是果无。如某书不在手边犹不能谓之无,此书或在另一地方是有。又如某种道理某甲信不及便说是无,或由某甲智力短浅不见此理。然而此理确不是无。这种说法,我认为是偏见。如某书纵在他处是有,而克就我手边说确实是无。又如以道理论,固有许多人因不明道理,而妄计为无。却也有许多道理竟是古今愚妄之瞽说,而实际确无此理。如昔者贫民以服事剥削者为当然,在今日则公认为无是理。此种例子正不胜举。所以别计无,是有其所谓无,未可斥以无据。唯总计无,即以为有所谓太虚,本来空洞无物。而从无生有之幻想每原于此,是乃妄情虚构不得无辨。从来持虚无论者约分两派:日极端派,日非极端派。非极端派者,一方面依据常识不否认宇宙万象为实有,但未能透悟本体而妄计有生于无。魏晋玄学之徒多属于此派,其说盖自老子启之也。

P12

序言

回忆父亲熊十力

父亲经常回忆自幼家贫,幼年丧父。随父就读一年,学无常师,只靠自学。他一生著作甚多,少量出版,后来仅靠亲友赞助出版。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著作能够广为流传。虽然在他晚年,满腹学问无人可传,可他还是坚持写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去世后,港台陆续出版了父亲的部分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儒学受到各方关注,中华书局等先后在北京、上海、河北、辽宁、深圳等地出版了他的专著,湖北还出版了《熊十力全集》。

父亲的一生,就是学习和创新、奋斗的一生。

1917年,他参加护法运动,佐孙中山幕。因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颇觉失望,遂决意弃军政向学,研读儒佛,以增进国民道德为己任。

1918年,他的第一部书《子真心书》整理成集出版,蔡元培先生为之作序。

1919年暑,读梁漱溟先生《究元决疑论》,遂从津至北京,两人当面探讨佛学,从而结交成半个世纪的终身挚友。

1920年,人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佛学。在欧阳竞无大师门下,深叩内典,专攻法相唯识学,草成《唯识学概论》。读书三年,他在儒、释、道、耶及汉宋诸学都有了初步比较和研究,还钻研了西方哲学。

1922年,经梁漱溟先生推荐,父亲被蔡校长聘入北大讲授唯识学。因不满佛家性寂、因缘、轮回之说,决心自创新说,欲直书己见,逐步走上了自成一家的道路。

1923年,《唯识学概论》重新整理、撰著,是年10月,北京大学出版部为之印刷(署名熊子真)。

1924年,更名熊十力,取自沈约《内典序》,是佛典中赞颂佛祖释迦牟尼之语,也有“兴度之业既深,十力之功自远”之说。

1925年,为讲因明学(古印度逻辑学),从秋到冬埋头攻读。次年,他的《因明大疏删注》,由北大印成讲义,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同年,第二种《唯识学概论》印行,他由佛归儒,自创《新唯识论》,奠定了新儒学的基础。

1932年9月,经过十年的刻苦钻研,《新唯识论》终于出版,马一浮先生为他作序。

在北大的36年,是父亲一生中最为关键重要的阶段,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儒家学说观念的研究有建树、有创新,著作颇丰,培养多位学生成材成名,他本人也成长为知名学者、教育家和哲学家。没有北大,也就没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没有蔡先生知遇之恩,也不会有熊十力。

父亲一生倡导不断学习,1954年,他在北京什刹海为张中行写下:“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甲午十月廿四日,于北京什刹海寓写此。漆园老人。”正是他自己学习的写照。

父亲一生爱国,1902年,他投笔从戎入武昌新兵营,后奔走反清,参加辛亥革命。1937年,七七事变,父亲于7月8日乘煤车逃离北平南下。日军对武汉大轰炸后,1938年春,携母亲及我妹再光入川。先住重庆壁山中学,迁来凤驿,继续研究学术,给邓子琴、钱学熙、刘公纯等讲民族精神、种原及通史。自信日本人不能亡我国家,亡我民族,亡我文化。是夏整理出《中国历史讲话》,约六万言。同时,作有《中国历史纲要》,并与老友居正、方东美交往、讨论。

1939年夏,应马一浮先生之约去复性书院讲学。后遭日寇轰炸,积稿尽焚,衣物全毁,左腿被炸伤。悲愤有余,遂返回来凤驿,和梁先生及他的学生们一起,住在西寿寺破庙中。

抗战时期,生活很不安定,物价飞涨,艰难度日,但他埋头写作,不求名利。他没有一日不讲学,没有一日不修改他的《新唯识论》,从不灰心丧气。休息时还常常对着山谷高声呼喊,四面回响,似催人奋进,总是给人一种勇猛精进、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

解放后,父亲有幸安心著作,不受运动干扰,他写出了《体用论》、《原儒》、《明宗篇》、《明心篇》、《存斋随笔》等。今天,为了普及新儒学知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选校了父亲的几种著作出版,使人欣慰。借此感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哲学系的老师们和出版界的朋友搜集、出版父亲的著作、资料和传播交流,奔走辛劳。

熊幼光

2006.1.12

后记

一九五六年秋,熊先生开始起草《体用论》。是年冬,《体用论》基本完稿。原计划该书末章为《明心章》,因病而辍笔。一九五八年四月,《体用论》由上海龙门联合书局按作者私人秘书封用拙钞稿影印二百册。龙门书局是科学出版社的副牌。与《原儒》一样,《体用论》的印行亦得力于郭沫若先生的支持。全书九万言,含《明变》、《佛法上》、《佛法下》、《成物》四章,《明心章》有目无文。本书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哲学创见,特别是“体用不二”的学说。熊先生说:

本论以体用不二立宗。本原现象不许离而为二,真实变异不许离而为二,绝对相对不许离而为二,心物不许离而为二,质力不许离而为二,天人不许离而为二。种种原理,皆禀《大易》之辩证法。

作者在书成之后,多次对友人说,此书既成,两种《新唯识论》(指文言文本与语体文本)均无保留之必要。这当然是熊先生当时的一种说法,实际上《体用论》并不能取代《新唯识论》。但《体用论》的优长是直接点明体用关系问题,便于读者了解熊氏思想要旨。全书环绕“实体”“本体”范畴而展开,对本体范畴的界定较之《新论》则简略得多。作者赋予存在的根源,人生的根据以刚健、乾辟的特性,以陆王心学一系的易学观发挥儒家《周易》经传的形上学。熊氏本体论重申,本体并不是超越于万物之上、之外,如如不动的绝对精神。它既是实体又是功能,既是主宰又是流行,既是无又是有,既是体又是用。本体潜在地包含着翕与辟、乾与坤、精神与物质等矛盾,正是由于这些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才展示了丰富复杂的现象世界。本体即是大用流行、灿然实然的现象之自身。反过来说,宇宙、社会、人生,正是由于保留了崇高的“仁”“健”之德,才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从根本上说,作者肯定的是:积极、主动的精神生命乃宇宙与人生的本质的根源。作者所发挥的生命本体论、健动人生论、道德价值论和辩证方法论都有积极意义,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泛心论”的色彩。

在《体用论》末章,熊十力先生慨乎有言:

余平生酷好哲学,独居深舍,科学毕竟是分观宇宙,若综观宇宙,深彻源底,当有哲学专其责。私怀惟冀质力诸学、生物学、数学、辩证法各种理论之探究日益宏深;东方古哲遗经,其中确有实物在,尤望学者苦心精究。将来有哲人兴,融合上述诸学,以创立新哲学之宇宙论,是余所厚望也!

这一段话,实为熊先生作为真正哲人的伟大预见;眷怀东方往哲之遗宝,更殷殷瞩望于将来学者的开拓和创新。当然,他这里仍然把科学与哲学、分观与综观作为区别。这一区分是十分必要的。哲学吸纳科学成果以丰富自身,但科学不可能取代哲学。哲学所探究的是宇宙与人生的根柢。

一九五八年,熊先生写作《明心篇》。次年,《明心篇》一书由龙门书局排印二百册问世。作者原作《体用论》时,曾拟以《明心》为末章,因心脏病加剧而停笔。因此,《明心篇》以篇行世,亦可视作《体用论》末章。《明心篇》十一万字,篇幅上超过了《体用论》。

《明心篇》主要讨论心性论与认识论问题,发挥生命体验的形上睿智,对本心与习心、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心理学与哲学的心理学、精神与物质、知识与道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之关系,都有深入的探讨。书末附录书札六通及《体用论佛法上下两章补记》一文,均系《体用论》出版之后的答疑之作。

熊十力在《明心篇》中指出:“科学的心理学,其方法注意实测,其解释心理现象以神经系统为基础……哲学的心理学,其进修以默识法为主,亦辅之以思维术。默识法者,反求吾内部生活中,而体认夫炯然恒有主在,恻然时有感来,有感而无所系,有主而不可违。此非吾所固有之仁心欤?”这就是说,人类的高级心灵——仁心,不是科学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哲学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熊十力主张,人生之本性,即是乾元实体,具有熠明、纯粹的德行。人能够反求自识,体认、爱护并尊重生命,精进向上,终而会悟吾人与天地万物本来一体。

按熊先生的看法,科学与知识理性应当辅助而且受制于道德价值理性。他主张以仁心良知作主宰,良知之发用即转化成知识和科学技术。他认为,知识不等于智慧(生命的智慧)。“孔子之学以知识与智合一为常道。其要在保任良知作得主,知识自不离于智耳。良知能作主以运用知识,私欲不得干犯,则内部生活自是一诚充沛,明净无垢。鸢飞鱼跃之几,由中达外,德之盛也。”因此,人必须护持、弘大本心,克服习心,也就是克服随形躯而来的物欲追求、利益争斗。人禀受天赋的生生之德,是为人人皆有的本心。宇宙生命创造精神即是生生之德,它是一切德的源泉。求仁得仁,自成其能,即能弘大天道。人生不可丧失灵性,而涵养灵性之道,唯在立志。“吾儒体用不二、天人合一,此为探究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者不可违背之最高原理也。”由此可见,他的《明心篇》与《体用论》相互照映,相得益彰,而且都是《新唯识论》基本思想的浓缩与发挥。

《体用论》由蔡兆华先生整理,《明心篇》由李维武先生整理。

郭齐勇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