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长篇神话小说。主要介绍了过海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传奇故事。内中涉及其与白牡丹的爱情经历、八仙过海、狗咬吕洞宾和电石成金这些民间人士耳熟能详的精彩故事。文笔精妙,故事情节搞笑,读之令人喷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逍遥大仙吕洞宾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濯街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本长篇神话小说。主要介绍了过海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传奇故事。内中涉及其与白牡丹的爱情经历、八仙过海、狗咬吕洞宾和电石成金这些民间人士耳熟能详的精彩故事。文笔精妙,故事情节搞笑,读之令人喷饭。 内容推荐 根据作者长篇神话小说《七仙女正传》、《财神爷赵公明》改编的28集电视连续剧《新天仙配》和28集电视连续剧《财神到》(一名《财神传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根据其中篇小说《邢绣娘传》改编的戏曲电视剧《戏审记》曾获中国广播电视部颁发的“飞天奖”。本书作者有“楚天怪才”、“鄂东鬼才”、“中国神话小说大师”、“中国系列长篇神话小说之父”等美誉。 《人民日报》先后六次发表过关于周濯街的人物通讯;美国“全美作家联谊会”主办的《东方》杂志发表过《周濯街与中国神话》的长篇通讯,专题向美国读者介绍周濯街其人、其作,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播放过他的专题片。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也曾请他走进《小崔说事》做嘉宾。 作品以白牡丹与吕洞宾的爱情纠葛为主线,以[八仙过海]为中心事件,到三戏白牡丹结束。采取大开大合的结构方式,八仙过海、飞剑斩黄龙、黄鹤楼的故事,穿插在暗访白牡丹、三访风月轩、结婚与发昏、送白牡丹的英灵投胎转世、玉帝怒斩白牡丹等[风流逸事]中去交待。细腻地描绘了吕洞宾与自牡丹之问的[千年情结],以妙语连珠的文笔,详尽地交待了吕洞宾多次投胎,多次犯[男女作风错误]的实事。时而让人读之喷饭,时而让你心头一亮、耳目一新。 目录 从“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说起——《八仙八部曲》总序 自序 传承与创新——悟读《吕洞宾》 引子 一 一戏白牡丹 二 三访风月轩 三 先见之明 四 后顾之忧 五 八仙贺寿 六 八仙过海 七 火烧东海 八 杳如黄鹤 九 结婚发昏 十 黄粱美梦 十一 十试吕洞宾 十二 天道神剑 十三 阳谋阴谋 十四 二访白云龙 十五 二戏白牡丹 十六 牡丹戏洞宾 十七 怒斩白牡丹 十八 相约十八年 十九 三戏白牡丹 二十 以德报怨 二十一 虽胜尤败 二十二 狗咬吕洞宾 二十三 点石成金 尾声 文章千古好 后记 试读章节 白云龙在洛阳城东的铁板桥头开了一家药店。因店名为“万药全”等原因而遭到一位道士的责难、质疑。那位风流倜傥,自以为是的道士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就在药店老板白云龙为他所点的“天样大、海样深、甜如蜜和苦如莲”四味药抓耳挠腮之际,居然冒出一个白牡丹来。 白牡丹不仅解开了道士精心泡制的四味有名无实之药,又用“父慈子孝是家和散,兄友弟恭顺气汤。妯娌和睦是消毒丸,少欲无烦不老丹。”等语巧妙地解开了道士第二次点出的四服“中成药”。 对于“回道人”所出的最后难题白牡丹一语双关地答道:“有朝一日出了嫁,夫妻恩爱情意浓。等到周年半载后,一胎生下两孩童。大儿仙山去学道,二儿不孝出了名……”。 “回道人”的脸刷地一下全红了…… “这个道,非常道,性命根,生死窍。说着美,行着妙,人人憎,个个笑,大关键,在颠倒……” 京城洛阳东郊郊外,一位身材高大,英俊潇洒,颇具仙风道骨的男子,步态轻盈飘逸,口中念念有词地“飘”向城里。他头戴纯阳巾,身着混元八卦道袍,腰束丝绦,足踏芒鞋,背负宝剑,胸飘五缕长须。 那五缕长须实在与众不同,除了下颌上那撮“Y”字形和上嘴唇上的“八”字形五缕胡须长长地垂于胸前之外,左右腮帮上还各有一撮胡须。P3 序言 早在唐末宋初,八仙的故事已经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尤以吕洞宾的传说为盛。今天已经进入科学昌明时代,也许关于八仙或吕洞宾的传说不会像封建时代那么炽烈。但关于八仙的传说已经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在民间流传了近两千年,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肥田沃土之中。作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更是以其独特的个性化的神仙形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关于八仙和吕洞宾的故事,今后还将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地继续传播下去。 如果你是神话传说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八仙故事,特别是吕洞宾的故事,曾经对中国的语言、民俗、风景名胜、文学等多方面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例子俯拾即是。 在语言方面已经约定俗成的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等。其表达方式大都是将八仙故事浓缩成一句话,借以表达某种现象或某种哲理。 在民俗方面,既有《八仙过海》的年画,也有《八仙庆寿》的民俗画。前者是过年时张贴的,后者则大都作为献给老年人的祝寿礼物。除此之外,民间还将一种经常用于打麻将的桌子叫做“八仙桌”;将专门为死者抬棺材上山的八位抬夫称为“八仙”。 “八仙桌”取的是打麻将时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寓意;称抬棺材上山者为“八仙”,则暗示死者没有死,而是让神仙们请上天去了。这与民俗中称人死为“登仙”或“驾鹤西游”是一致的——相传吕洞宾得道后,便是乘白鹤升天、驾白鹤云游四海的。 八仙故事在风景名胜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景点的命名上。荆楚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是因吕洞宾为开酒店的寡妇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会飞的黄鹤而得名;西安东关的“八仙宫”是因宋时“郑生遇八仙于此”而修建;庐山的“仙人洞”则因吕洞宾在洞内修仙而得名;荆楚三大名楼之一的湖南岳阳楼前,至今仍有“吕洞宾醉酒处”。至于遍布全国各地的吕祖庙、吕仙阁、吕公祠之类的建筑更是数以千计。究其原因当然与八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分不开。 说到八仙故事在文学方面的影响就更大了。除了《汤家将》、《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等10余种小说中引用过八仙故事之外,仅元、明时代的戏剧中上演、收录的八仙故事便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吕洞宾戏白牡丹》《吕洞宾花月神仙会》《吕洞宾度铁拐李》等多达数十种。至于八仙典籍故事在诗词中的应用次数,更是多得不胜枚举。 吕洞宾在八仙中的地位非同寻常。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歇后语,老百姓更是张嘴便来。意欲“度尽天下众生”的吕洞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和“忠义无双”的关云长,是与中国普通百姓距离最近的三位神灵之一。正如《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在《关帝庙碑记》中所言:“故佛道中惟观自在、仙道中惟纯阳子(吕洞宾),神道中唯伏魔帝(关帝),此三圣愿力宏大,欲普度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 在上述“三圣”中,吕洞宾既是惟一的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又以其既治病救人,又教人度人,且很有人情味的独特个性而备受中国老百姓的青睐。吕洞宾不仅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被全真派尊为“北五祖”之一,也备受人间天子们的尊重,曾被封为“纯阳孚佑帝君”。其影响远远超过八仙中的其他七仙。 中国的老百姓之所以像现代青年男女都知道美神维纳斯、爱神丘比特那样对吕洞宾无人不晓,就因为他是正义之神、善良之神。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吕洞宾在受到广泛爱戴的同时,也受到多种诘难与非议。说他手持宝剑乱杀无辜的故事时有耳闻;说他生活作风极不检点的绯闻几近盖地铺天。其中闹得最大,也闹得最响的是“飞剑斩黄龙”和“三戏白牡丹”两件事。古往今来,演义这两件事的版本多种多样。仅《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故事,便有站在敌对立场上骂吕洞宾的;也有站在吕洞宾的立场上骂白牡丹的;更有站在互不伤害的立场上改“三戏白牡丹”为“三试白牡丹”的。除此之外,还有站在佛教立场,从反面演义这个故事的,也有站在佛、道、儒三教同宗同源的立场上,以三教合一的观念来演义这个故事的,等等。 尽管吕洞宾心里明白他的宝剑要它怎么长,就怎么长,要它如何短,就如何短。掷出如矢,其疾如风,锋芒所及,千万里不为远,百步内不为近,实为仙家之奇宝,却不杀无罪之人。 虽然吕洞宾曾在一篇题为《自记》的文章中告诉其追随者们,自己背负之剑并非用于杀戮的兵器,而是以“贪嗔”、“爱欲”、“烦恼”为攻击目标的“道德之剑”。他说:“世多称吾能飞剑戮人者。吾闻之笑日:慈悲者,佛也。仙犹佛尔,安有取人命呼?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三剑也。” 然而,无论吕洞宾怎么解释,传闻并没有因此而平息。正因为如此,这部《吕洞宾》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后记 这是我的第十七部长篇神话小说。也可以说是长篇神仙传记。自下定决心以毕生精力为中国神话的系统化、系列化、文学化尽心竭力那天开始,便没打算写有关八仙的故事。因为我以为八仙的故事已经被别人写得差不多了,再写只能是重复。中国的神话人物数以万计,“人人意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人物尚且写不完,何苦耗时费力地“炒剩饭”呢? 但不知为什么,吕洞宾这个人物在我的脑子里子老是挥之不去。原以为随着本人炮制的神话小说的增多,吕洞宾的形象会慢慢被淡忘。哪知恰恰相反——别的神仙传记写得越多,吕洞宾越是呼之欲出。没办法,只得于第十六部长篇《赤脚大仙》之后“请吕洞宾出山”了。案头工作就绪后,恰逢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我到北戴河创作之家度假。 1999年7月15日,与妻子一道由武昌火车站出发,是月27日上午10时50分由北京新机场乘飞机返汉,尽管历时不足半月,却让我经历了许多个第一。第一次携夫人度假、老两口第一次同坐飞机,也是第一次与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住了个门对门。于是又有了第一次与王蒙合影……很有纪念意义的经历。不过在许多“第一”中与这部《吕洞宾传》密切相关的当是第一次下海游泳。 下海游泳的经历,让我得以体验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滋味。尽管在军人时代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曾身背10多公斤左右泅渡12000米,且出任过“游泳总教练”。然而,第一次面对大海时,我仍然被她那宏伟的气势震住了。大海一望无际,深不可测,宽亦不可测,惊涛骇浪,更是撼人心魄。“濯街先生”几次决心游往千米外的防鲨网,均让河南作家孙方友等人给“劝”住了。尽管后来也曾当过湖南作家协会著名评论家龙长呤先生10来分钟的游泳教练,我却始终觉得面对大海时我这1米80的“大个子”太渺小。 意外的收获是,回故乡后当我准备“敲打”《吕洞宾传》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感觉帮了我的大忙。不知是由于酝酿的时间比较长,还是因为曾经搏击大海的缘故,这部书稿写得特别得心应手。包括停电五天在内,平均每天都有5000字以上的进度。虽然“初出茅庐”时我曾经创造过日写18000字的记录,但那时年轻气盛,且只知道“跑故事”,与越写胆子越小,速度越写越慢的今日之“濯街先生”不可同日而语。 ——至少已经持速五年,平均每天写3000字左右的状况终于得以突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从此后,自己将再次步入写作的快车道。不过即便如此,本人也不可能像年轻时那么“高产”了。因为,初出茅庐时的快,除精力旺盛外,主要得力于长期的素材积累。那时,一旦提起笔,满脑子的故事便势若喷泉般地往外“喷”,碰到文字上这“拦路虎”,连查字典的功夫都没有——“全国闻名的错别字大王”之桂冠便是那时戴上的。 后来的由快而慢,首先是由于自己不满足于“跑故事”。这一次的由慢至快则主要得力于准备充分,除长期酝酿之外,仅从北戴河回来又继续准备了三个月。《写作提纲》也首次突破了两万字大关——写作的速度快了,“出成果”的速度反而比别的作品更慢。 记得有这么一则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位初出茅庐的画家,花了一天时间画了一幅画,却花了九十九天才把画卖出去。当他向老师抱怨“画画容易卖画难”时,老师劝他换一种方式——用九十九天时间去画画……。画家回去一试,果然有效,他仅仅花了半天工夫便卖掉了那幅画了九十九天的画,其价格也比一天画成的那幅高若干倍。 我希望《吕洞宾传》比“濯街先生”的其他作品更抢手,更受读者青睐。 苦耕堂主人 初稿于1999年12P]31日清晨3:40分 2000年6月6日三稿 2001年8月改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