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同员工在同样的组织环境(如同一个领导,同样的薪酬体系,同一团队氛围,同样的企业文化等)中会有不同的绩效表现?什么样的员工最有可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作上负责任,不会出现攻击性或破坏性行为,并始终表现出色,能做出一番成就?应该如何鉴别并挑选这样的员工?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一直都在不停地探索这些问题,这本书便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满意答案——是个体动态的心理结构以及受其调节的心理过程,在影响和决定着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行为方式。这是人格心理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贯穿本书的主题。
本书运用同样的人格变量,即在组织中被广为关注的成就动机(在心理学中通常以“追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作为成就动机的两种典型表现),通过生动的案例,娓娓讲述了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模型,即人格差异是如何影响、塑造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方式的。
努力整合特质论和社会认知论这两种方法论,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综合探究影响人格的关键变量,无疑是本书的极大亮点。另外,本书也非常关注对组织中的人格进行测量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对三种典型的人格测量技术——自陈式测量、投射测量和社会认知测量(有条件的推理)进行了提炼和总结。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三种测量技术,有助于在组织中更好地应用人格研究的成果。
译者序 /1
序 /1
第1章 组织中人格的作用 /1
1.1 约翰对上司的描述 /4
1.2 约翰同事的看法 /6
1.3 人格与社会认知理论对个体在构建与分析上差异的解释 /7
1.3.1 攻击的合理化机制 /9
1.3.2 适应社会的个体 /13
1.3.3 有条件的推理 /16
1.4 总的内容:组织中的人格 /17
1.5本书的编排 /17
第2章 人格的基本概念 /19
2.1特质:人格的行为表现 /20
2.1.1 成就动机特质 /21
2.1.2 特质的特征 /22
2.1.3 畏惧失败的特质 /23
2.1.4 多种形成原因的补充说明 /25
2.2 特质的形成原因:需要(动机) /26
2.2.1 成就需要 /26
2.2.2 避免失败的需要 /27
2.2.3 作为结果产生的成就导向趋势及相关的动机强度 /27
2.2.4 需要是如何影响特质的? /29
2.3 社会认知在需要—特质关系中的居中作用 /30
2.3.1 有条件的推理是合理化机制的一种结果 /33
2.3.2 社会认知论的五个主题:对特质论和社会认知论的进一步整合 /42
2.3.3 AMS的发展和自我监控过程 /43
2.3.4 环境对动机的影响: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和个人一环境的匹配 /47
2.3.5跨情境一致性、情境的特指性、连贯性 /54
2.4 结论 /61
第3章存在 人格变量 /63
3.1 现代人格的主要特质 /63
3.2 特质的起源 /64
3.2.1 Allport和特质的个体化与概括化研究方法 /64
3.2.2 特质的组织 /69
3.3 用于说明特征行为调整的社会认知的宽泛分类 /81
3.3.1 导致合理化机制的内隐偏好的类型 /84
3.3.2 合理化机制如何影响推理策略 /90
3.4 内隐偏好:要还是不要? /92
第4章 组织中的人格测量 /95
4.1 测量程序的评价标准 /95
4.1.1 信度 /96
4.1.2 效度 /98
4.2 人格测量技术范例 /100
4.2.1 自陈法 /100
4.2.2 投射技术 /117
4.2.3 条件推理测量 /120
4.3 一个用来测量内隐推理偏好的有效的间接系统 /123
4.3.1 合理化机制 /126
4.3.2 使用具有逻辑说服力的主观判断来进行有关合理化机制的推论 /130
4.3.3 攻击的条件推理测验 /133
4.4 实证效度分析模型 /135
4.5 攻击的条件推理测验的心理计量学评估 /138
4.5.1 信度估计 /138
4.5.2 8个经验效度研究的结果 /139
4.5.3 结论 /144
4.6 结语 /144
第5章 未来组织中人格研究的三大领域 /146
5.1 人格评估的整合模型 /147
5.1.1 通道假说 /148
5.1.2 整合模型 /148
5.1.3 基于自陈法和条件推理的整合模型 /153
5.2 连贯性 /172
5.2.1 组织研究中的情境分辨能力 /173
5.2.2 寻找连贯性 /175
5.3 差异性建构 /182
5.3.1 工作满意度有倾向性成分吗? /185
5.3.2 结论 /189
5.4 总结评语 /190
参考文献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