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产权制度国企改革与国有企业财务行为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余国杰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从产权制度的角度运用现代财务经济学理论,紧扣产权制度和财务经济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与国有企业改革联系起来论述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该书理论有所创新、所得研究成果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优化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企业的财务行为主要是指企业的投资、融资和利润分配行为。按照现代财务经济学的理论,企业所追求的财务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说,在投资上,企业追求的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以及净现值的最大化;在融资上,企业追求的是最优资本结构和最优融资顺序;在利润分配上,企业则强调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然而,反观我国的国有企业,我们却发现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与现代财务经济学的理论完全不同。例如,在投资上,国有企业甚至有可能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也争着进行投资。而在融资上,国有企业无论是否有好的投资项目,都绝不会放过融资的机会。按照现代财务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国有企业的这些行为是完全不可理解的。那么,为什么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不同于标准的企业财务行为呢?如何使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化?

本书正试图通过产权制度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结论是: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之所以与标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行为不同,是因为它们所面对的制度环境不同;要改变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关键是改变产权制度。

标准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私人产权与契约自由。因为如果没有私人产权与契约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利性、自主性、交换性、竞争性和平等性,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由此决定了标准的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一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厂商”;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一定是能够提供“充分信息”的竞争性的市场;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一定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激励与约束并存”、“所有者与经营者共享”的权利安排。企业作为“厂”,必须能够自主地进行生产,即成为所谓“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其性质是“专业化的生产单位”;企业作为“商”,必须能够对价格作出灵敏的反映,即成为所谓“独立的商品经营者”或“市场主体”,其性质是“契约的联结”。因此,在标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所追求的财务目标一定是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的财务行为模式必定是“市场寻利”;在投资上,企业追求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以及净现值的最大化;在融资上,企业追求最优资本结构和最优融资顺序;在利润分配上,企业则注重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其结果必然是企业在“效率”提高的同时,“效益”也相应地提高。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标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行为是由标准的市场经济制度(私人产权与契约自由)所内生决定的。

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制度基础则是国有制与指令性计划。在国有制下,政府必定具有双重身份和双重职能。一方面,作为产权主体,政府要履行所有者的职能;另一方面,作为政权主体,政府则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其结果必然是“政资合一”和“政企合一”。由此决定了传统国有企业只不过是政府行政系列的附属物,是政府这个超大型科层组织中的小科层组织;传统国有企业的性质是“行政性的经济组织”或曰“综合性的社区单位”。同时,在传统计划经济中,国有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是“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或曰“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因此,传统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必定是政府过度集权、“国有国营”,经营管理者没有起码的经营权。而政府过度集权、“国有国营”的后果则必定是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亦即“既不负盈,也不负亏”。由此决定传统国有企业不可能成为独立从事财务活动的市场主体,其财务目标只可能是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产值指标。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模式必定是“重产值、轻效益”,囤积各种投入品;没有风险意识,没有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没有资本结构的概念;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其结果必然是国有企业的“效率”和“效益”都十分低下。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结论:传统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国有制和指令性计划)所内生决定的。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则是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计划经济的失败(效率和效益的低下);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路径是渐进式改革(即所谓的“双轨改革”、“体制外改革”、“增量改革”、“边际改革”、“局部改革”、“补贴改革”、“特许改革”等);中心是国有企业改革。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则是“放权让利”,其间经历了初步的放权让利、承包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个阶段。这一“市场取向”和“放权让利”的改革,使得国有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改革前“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逐步变为竞争性的市场,国有企业逐步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利益。但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并未涉及,国有制仍维持不变。由此导致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必然从改革前的“国有国营”变为“内部人控制”;国有企业的性质必然从改革前的“国家控制下的综合性的社区单位”或“行政性的经济组织”变为“内部人控制下的综合性的社区单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软预算约束也必然从改革前的“父爱主义的既不负盈、也不负亏”变为“母爱主义的负盈不负亏”。国有企业在逐渐成为具有独立利益的市场主体和财务主体的同时,却仍然面临着软预算约束。由此决定国有企业所追求的财务目标一定是“留利最大化”或“内部人收益最大化”。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模式必定是“市场寻利”和“官场寻租”;在投资上,具有“投资偏好”,企业甚至有可能在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也进行投资;在融资上,则具有“融资偏好”,企业无论是否有好的投资项目,都绝不会放过融资的机会;而在利润分配上,则表现为“少分多留”。其结果必然是国有企业有可能在“效率”提高的同时,“效益”却不断下降。据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是由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所面对的制度环境(国有制和市场化改革)所内生决定的;其所存在的问题的根源在于国有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那么,我们应如何使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化呢?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企业的财务行为是由其所处的制度环境所内生的;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要使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像标准的市场经济中的“厂商”一样,就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使国有企业所面对的是以私人产权和契约自由为基础的标准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

有关国有企业的改革,目前在理论上和实务上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论思路;二是外部环境改革论思路;三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论思路。这三种思路分别强调了企业内部改革、市场改革和产权改革的重要性。但均未涉及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证明,国有企业财务行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有产权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因此,这三种思路均药不对症。过去20年,改革的实践进程是:企业改革(放权让利,政府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分离)——市场改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下一步改革的逻辑时序则应是:产权改革——市场改革——企业改革。其关键是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虽然对于重塑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企业改革、市场改革和国有产权制度改革都很重要,但国有产权制度改革更为根本。因为没有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是绝不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也绝不可能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因此,我们的结论是:要使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化,必须进行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制度。为此我们必须:①实现财产所有权的分散化,并明确地界定产权;②明确而有效地保护财产所有权;③允许财产所有者自由进行选择。而一旦我们通过产权改革而构筑出合理的实现财产所有权分散化和使各个财产所有者的财产权利在法律上都得到平等保护的现代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制度,亦即“人人皆有的重建的个人所有制”,真正意义上企业财务行为就会形成,国有企业财务行为中所存在的有关问题将彻底解决。

总之,企业的财务行为是内生于制度的,要改变行为关键是改变制度,国有制下是不可能产生非国有制的财务行为的。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 /3

 一 看问题的“视角” /3

 二 “参照系”或“基准点” /4

 三 分析工具 /7

第三节 几个基本假设与概念 /8

 一 有关环境的假设 /8

 二 有关人的假设 /10

 三 有关交易费用  /成本的假设 /12

 四 有关制度的假设 /14

第四节 本书的内容安排 /17

第二章 标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性质、治理结构

  与财务行为 /21

第一节 标准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21

 一 私人产权 /21

 二 契约自由 /30

第二节 标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性质和

  治理结构 /39

 一 标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性质 /39

 二 标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治理结构 /51

第三节 标准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财务行为 /63

 一 企业的财务目标 /63

 二 企业的投资行为 /67

 三 企业的融资行为 /74

 四 企业的利润分配行为 /80

第三章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性质、治理

  结构与财务行为 /85

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的制度基础 /85

 一 国家所有制 /85

 二 经济计划 /93

第二节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性质和

  治理结构 /100

 一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性质 /100

 二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107

 三 传统国有企业面临的预算软约束 /115

第三节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财务

  行为 /119

 一 传统国有企业不是独立的财务主体 /119

 二 传统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 /123

 三 传统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 /125

第四章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的性质、治理

  结构与财务行为 /130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130

 一 经济体制改革 /130

 二 国有企业改革 /142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的性质和

  治理结构 /151

 一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的性质 /151

 二 “内部人控制”现象及其问题 /154

 三 中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 /158

 四 国有企业面临的预算软约束 /163

第三节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1165

 一 国有企业逐步成为独立的财务主体 /165

 二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 /169

 三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 /172

第五章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与财务行为的

  合理化 /180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已有改革思路与对策 /180

 一 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论思路:国有资本

 变债权 /180

 二 外部环境改革论思路:创造公平竞争

 的市场 /187

 三 产权改革论思路:股份制改革 /197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产权

  制度的改革 /201

 一 寻找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 /201

 二 国有产权制度的改革 /212

第三节 产权改革与国有企业财务行为的

  合理化 /222

 一 产权改革将使企业拥有真正独立的财产、

 成为真正的所有者 /222

 二 产权改革将使企业成为真正理性的市场

 主体 /223

 三 产权改革有利于充分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 /225

 四 产权改革将使企业成为真正理性的

 财务活动主体 /228

 五 产权改革将彻底改变企业财务行为

 不规范的现象 /229

参考文献 /234

后 记 /249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