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生活富足的美国人却缺乏幸福感?作者试图用30余年的研究与分析,抨击这一“进步的悖论”。他认为,美国(包括西方各国)社会和生活的进步已今非昔比,而当今大多数的美国人之所以没有感觉到比上辈人幸福,问题出在他们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对生活的认知上。
本书分3部分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对当今物质生活的分析,对众多郁闷者的调查以及治疗这一社会顽疾的药方。针对“幸福人口的比例.50年来一直停滞不前,抑郁症患者上升了9倍”的观点,本书列举了大量调查数据证明,尽管“9·11”对美国社会的破坏性冲击未消,但客观地说,几乎当今的每一个美国人都比他们的父母们生活得更好。作者认为,美国人的幸福感之所以没有提升,可能反映出他们对父辈的生活环境过于罗曼蒂克的想象,同时也说明财富不可能取代生命中那份精神上的感觉,如爱、友谊、尊重、家庭、名誉和快乐,因为这些是无法定价的,也不可能在市场上出售的。作者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寻求幸福感的社会根源,希望人们多些感恩、宽恕和爱心。
这是一本有趣的读物,体现着当今社会学者的思考方式与论证角度。在抑郁与压力日益蔓延的今天,读一读颇感神经舒缓。
奢侈生活的背后
建议欧美人从采纳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去发现更幸福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就好比建议人们去减肥一样。不管桌上堆积了多少科学研究向你证明减肥几磅会使你更健康,但有多少人能抵制再吃一块糖的欲望,同样,也有一堆科学研究证明宽容、感激或乐观的精神对你有益,但是,许多人仍然陷于不满。或许,这种消极的思想如同糖果一样“廉价”并如此容易获得。
宽容、感激、乐观以及相关的精神状态都是需要努力才能达到的,并非与生俱来。相反,要获得抱怨的人生观却轻而易举。如果寻求幸福,你可能徒劳而返;如果寻求不满,你肯定如愿以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愤懑不平的生活态度容易使人感到满足和舒适。因此,有这样一些人,如果他们心存的不满奇迹般地消失了,他们反而会感到很不自在,甚至愤怒。
当今西方文化怂恿不满,积聚怨恨,阻碍积极情绪本应带给人们更高质量的生活,其结果导致人们难以获得幸福感。似乎人类的进化已经让我们习惯于往最坏的方面想——尽管其本意是为了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轻易屈服——以至于社会现在潜意识地形成一种反作用力;鼓励抱怨,扼杀任何幸福感的苗头。适者生存的原则,并非仅仅是史前的一种进化优势在今天甚至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例如,恐怖主义者就发现,时刻警觉着并容易激怒的美国就比一个逍遥自在的国家更有可能成为对阵的敌人。
然而,获得富裕生活却又对其不满,就如现代家庭,拼命去工作,却把钱耗费在闲置物品上一样,对于我们乃至整个社会来说,就如人体超重一样糟糕。我们的身体本可以比现在更健壮。我们的大脑和精神应该比现在更加健康。
现代社会的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止的,还是能够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将不仅仅是规劝,而是对社会问的价值观进行整合,给西方国家那些受到恩惠但却不满足的人们,重新拥有其实并不缺乏的满足感。
改变的可能性之一,是西方国家目前正处于沉溺于财富和不满情绪的阶段,而此阶段将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终止。正如罗伯特·莱恩(Robert Lane)所指出的,现代工业社会“或许需要经历一个极度的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阶段去达到必要的富足水平之后,他们才能再一次发现家庭和朋友的好处。”
从19世纪西方国家在开始制定现代的经济政策以来,一直注重于最大化地提高产量和消费。这在当时无疑是正确的,以为丰富的商品让人们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有助于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标准。现在西方社会的普通人所享有的长寿、健康、文明和舒适的生活,正是来自政府商业政策的成功。
然而,成就引发了社会崩溃焦虑症,带给人们对繁荣将会终止的潜在恐惧。假设西方制度并不会崩溃,但未来的人们可能不会认可最大化生产为政府政策的首要目标,也不会将最大限度的物质拥有作为个人的主要需求。在物质繁荣的基础之上,未来的人们优先考虑的或许是,例如精神成长和情感幸福等等。
如此的转变也只能说说而已,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评论家们一直认为实利主义即将终结的预言都落空了。1901年查尔斯·瓦格纳(CharlesWagner)的《俭朴生活》(TheSimple Life)一书在美国畅销。该书论证了实利主义即将瓦解,人们将高兴地回归到刀耕火种的生活。这本说的畅销表明它反映了一个许多人的真实梦想。60年代最畅销书查尔斯·里奇(Charles Reich)所著的《绿色美国》(TheGreening of America)认为,所有西方社会都将出现一次意识上的跳跃,进入一种平静安详、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人们将不再关注物质财富。然而今天如果你去任何一家大型超市,SUV车专卖店,或信用卡交易中心,你就会发现《绿色美国》的观念有多么可笑。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西方社会在过多的财富攫取和占有欲中迷失了方向。小布什在2000年曾说,美国人必须重新发现“我们是谁要比我们拥有什么更重要”。小布什自己可能并没有真正相信这一点,因他的诸多举措都偏袒富人,而富人更关注的是他们的财富,而非“谁”。然而,作为一名精明的政客,若不是直觉告诉他大量人都有类似想法的话,他决不会作如此发言。同样,在2000年的总统大选中,民主党的竞选者比尔·布拉德里曾作出类似的评论:“在这个国家中,任何人都能感觉到有件事正在发生,那就是人们正在寻求生活中更深层次的意义,也就是人们对当今时代的实利主义和只追求物质生活的深刻的反省。”与此同时,奥兰多市的福音派新教会的大牧师吉姆·亨利告诉我,“今天人们,终于发现他们购买和依赖的东西已不能令他们满足了。”
数以百万计的人对拼命工作以购买更多商品的生活日渐担忧。这意味着会有一天,人们将淡泊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并且“再次发现家庭和朋友的好处”。
净化精神能促成这样的改变吗?传统观点认为,人们越富足就会变得越空虚。当然,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例子,对于这种人来说,钱财的获得便意味着个人精神空虚的开始。在另一个自然的报复法则中,那些拥有财富或名望者在其腾达的过程中往往会丧失其灵魂。许多例子证明,如用数学的语言说,那就是富足与精神意识似乎成为反比。
不过它就应该总是如此吗?哥伦比亚大学人文教授、社会评论家安德鲁·德班克(Andrew Delbanco)曾经提到,西方社会单调的消费让我们“格外渴求超越”,渴望发现生活和目的之间更深的联系。对一些人来说,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麻醉剂,但对另一些人来说,生活的富足促使他们扪心自问,“那就是生活的所有意义吗?”或许,传统的观点将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富足最终将使西方公民更多地追求生活的精神意义。p183-188
假若先父们再现今世
如果我们的先父跨越两百年重返今日美国,当今世界的规模与繁荣一定会使他们目瞪口呆,并且他们多半不会喜欢这些新事物。其实,这一切我们自己也未必都喜欢。高速度的现代生活会让他们瞠目结舌,在他们那个时代,用一个星期从伦敦到纽约已经快如闪电,他们又何曾体验过现代高速公路的飞速急驰呢?1844年,当大西部铁路公司的新型蒸汽机车以每小时45英里的速度拖动一节又一节车厢时,一些人已经感到惊恐万状,视这种速度为“超乎自然”。家庭医生也敦促人们尽量避免乘坐火车,理由是这样的高速会使人“窒息而死”。如今,我们对更快的速度也已习以为常,呼啸而过的钢铁怪兽包围着我们工作、生活乃至休息消遣的每一个角落,而驾驶它们的人很多还只是十几岁的孩子。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承受同样危险的心理速度和与之相伴的心理压力。加上核威胁、全球恐怖主义,以及无处不在、空虚愚蠢的大众娱乐。对此,我们的先父重返世上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大失所望,要求回归他们自己的时代。
然而,如果再深入一点了解的话,他们一定会对今天的世界感到·凉叹不已。人们再不用担心食品匮乏,各色各样的食物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三月份就可品尝到新鲜草莓!营养过剩不仅困扰有钱人,现在也成为穷人的烦恼。穷人甚至比有钱人更容易患肥胖病。而在两百年前,穷人困苦劳顿,骨瘦如柴。对我们的先父来说,穷人营养过剩可能比喷气式飞机从跑道一跃而起更难以想象。
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社会使他们眼花缭乱。20世纪初,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1岁,现在是77岁,增长了近一倍。过去的许多疾病,如小儿麻痹症、天花、麻疹和佝偻病等都已被一一征服。抗生素发明使以前让人谈虎色变的传染病已所剩无几。我的祖父在1921年死于破伤风,当时无药可治,而今天却只需几小瓶便宜药水就能挽救他的生命。
当今时代的许多方面还会让我们的先父感到匪夷所思。机器取代了大多数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不论是工作还是从事家务,普通人的劳动时间只相当于19世纪时的一半。全球即时通讯,遥远的城市一日内可达。对少数族群和妇女的歧视在形式上已经宣告结束。机会越来越多,人们相信通过公平竞争可以获得成功。人们普遍拥有自己的住宅,并装有冷暖空调。老年在经济和医疗方面有了基本的保障,人们无需再为晚年担心。民众可以低廉的价钱充分享受信息资源和文学艺术资源。在政治、言论、性和免除兵役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前所未有的自由。
今天,我们生活舒适,享受应有尽有的商品和服务;随心所欲地出门旅行;和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通话;懂得一切该懂得的知识;自由地思想和发表言论;为爱而结婚,和愿意的人做爱;为英年早逝的人悲伤——昔日的少年夭折,如今已鲜有所闻。总而言之,除了当代的高速和嘈杂,以及庸俗无聊的流行音乐,我们的先父可能会说今天的美国就是理想中的乌托邦。
然而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对这个时代感到乐观,相信生活正变得更好呢?今天的美国人告诉民意测验者,说他们的国家正在走下坡路,远不如上一代人过得好;说他们感到压力太大,难以忍受;说他们的孩子前景堪忧。即使在“9·11”事件发生之前美国最繁荣的时期,他们也是这么说。
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实际收入增长了一倍多,但是认为自己“幸福”的美国人的比例却没有任何增加,日本和西欧也是如此。50年来,尽管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相应增加。21世纪伊始第一天,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说:“西方社会从未在任何时候享受像现在这样的繁荣和进步。”这句话并不只是政治家的外交辞令,客观地说,这是事实。然而,尽管美国和欧盟各国的公民们比历史上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得更好,但他们却仍然郁郁寡欢。 许多人不仅没有认识到生活变好,反而感觉更差了。医院诊断的忧郁症病人数量与经济呈现可怕的同步增长。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去除人口增长的因素,“单极型忧郁症”,一种总是感到抑郁不振的精神患者,却增长了十倍。
当代的这种忧郁症也许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所致。人们天生喜欢抱怨,无论条件怎样改善,总是追问为什么不能更好。就像法国作者雅各·不来勒所写的,“富人的孩子,圣人的孩子,谁会心存满足,不怀抱怨?”如果有一天伊甸园重现,人们可能还要抱怨园中只有牛奶和蜂蜜,食谱过于单调;狮子虽然很友好,叫声却尚欠温柔。
在富足而自由的社会中,存在这样普遍的忧郁症和悲观主义,可能不只是人类的抱怨天性所能完全解释的。波士顿大学的艾伦·乌尔夫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声称为最大多数人创造最大程度幸福的资本主义和自由民主制度,为什么会遗留这么多的不幸福感?”
也许,每解决一个旧的问题,新的问题又随之而生,这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水平并不一定保证更多的幸福感。也许西方社会已经迷失方向,在创造富裕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制造如此多的压力,使人们无法享受所获得的财富。也许人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观:少一点索取,多一些关注;享受所有,而不是希图所无;“金钱买不到幸福”不应该只停留在嘴上。也许欧美人还应该补上一堂关于感恩原则的基础课。的确,即便发生了“9·11”事件,美国和欧盟的几乎所有的发展仍可说是积极的,大多数人,包括这本书的读者们,他们的前半生一直也都是积极的。为了创造我们今天的自由和繁荣,先辈们勤劳刻苦,作出了许多牺牲,但是人们为此心存感谢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本书将要讨论以下问题:
·不断提升人们生活的当代欧美社会,处处呈现各方面积极发展的趋势;
·从政府决策到个人选择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这种积极趋势的具体行为;
·为什么相当多的欧美人对生活的进步视而不见,甚至拒绝承认;
·为什么自由富足、文雅体面的欧美社会,竞出现如此众多的不幸福者;
·过去认为“不可解决”的问题如污染和犯罪,正在得到积极迅速的解决。我们相信,现在认为“不可解决”的问题如全球变暖和发展中国家普遍的贫困,也将得到解决。这种信心的依据何在?
·即使现有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可能还未必随之增加?
此外,针对发达国家个人普遍的郁闷感,本书还将对此矛盾现象提出一些可能的解释。它们包括:
·新的焦虑取代了旧的焦虑。“选择焦虑症”(choiceanxiety)便是其中之一。过去人们在各种社会习俗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现在却因为拥有太多选择而感到苦恼。还有“贫穷强迫症”(abundance-denial)。人们编制出详细的理论,力图说服自己在物质上仍然极端匮乏,从而成功地让自己相信生活并不幸福。另外一种是“崩溃恐惧症”(collapseanxiety)。这是一种普遍的思潮,认为美国和欧盟的繁荣不是真实可靠的,有朝一日,如发生经济或环境崩溃、恐怖战争或人口暴增,以及其他某些想象的灾难,便会土崩瓦解。此外还有“愿望满足周期症”(revolution of satisfiedexpectations)。当愿望得到满足,梦想终于实现时,人们却感到忧虑和不安。
·从“物质匮乏(material want)”到“价值匮乏(mean—ing want)”,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根本性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稳定的生活,却逐渐感到生命缺乏意义。这样的转变并不表示人们不再是物质主义者,没有任何社会指数表明这种可能性。这只是预示更多的人不仅期望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还将期望着更高的生活意义。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追求价值比追求物质财富更为困难。
·社会创造足够的闲暇和财富,还允许千百万人同时感到忧郁,对此我们终归应该感到庆幸。富足自由却感到不幸福,这种组合总比其他可能性要好一些。
·关于幸福和不幸福的最新心理学研究认为:宽恕、感恩和乐观,这些与他人相处的优秀品质实际上对于个人的幸福都是至关重要,最终是为你自己服务的。
现在,我们的祖先们的周围一定聚集了许多人。先辈视为不可思议的那些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不知我们的先辈是否能够相信,住在空调的屋里,冰箱塞满食物,救护车随叫随到,人们仍然会感到不幸福。不知我们的先辈是否能够明白,无论生活如何进步,不幸的感觉依然存在。
我们生活在有幸的时代,却不感到幸福。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未来,这个进步的悖论意味着什么呢?
伊斯特布鲁克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作品提出了发人深省的观点。
《纽约时报》(TheNew YorkTimes)
作品精彩之处令人拍案叫绝。
——《芝加哥论坛》(Chicago Tribune)
伊斯特布鲁克应称为美国最出色的大众科学作家。
——《福布斯》(Forbes)
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感,探讨生命意义这一永恒的主题。
——乔治·威尔(George Will)
作者引用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两方面的资料,并结合大量学术研究和报告,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观点,而这或许是一个作者所能得到的最高赞誉。
——《商业周刊》(Busines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