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了2100多年前,西汉王朝迎来了一位伟大的君主。在他执政期间,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在这个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 这,就是汉武帝和他创造的英雄时代!本书以汉武帝时代为历史背景,围绕中心人物汉武帝,记述了那个辉煌强盛时代的文治武功,刻画了在当时的中心政治舞台上的各色人物,以史为纲,以人为点,向读者展现了大汉帝国的种种风云场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武英雄时代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子今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了2100多年前,西汉王朝迎来了一位伟大的君主。在他执政期间,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在这个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 这,就是汉武帝和他创造的英雄时代!本书以汉武帝时代为历史背景,围绕中心人物汉武帝,记述了那个辉煌强盛时代的文治武功,刻画了在当时的中心政治舞台上的各色人物,以史为纲,以人为点,向读者展现了大汉帝国的种种风云场面。 目录 前 言:汉武英雄 /1 刘彘和他的少年生活 “梦日人怀”神话 /2 从胶东王到皇太子 /6 刘彘的兄弟姐妹 /8 王宫的书香:刘德和刘余 /10 刘非的武功 /12 临江王悲剧 /13 南宫公主的婚事 /14 老祖母窦太后 /22 十六岁的帝王 等待汉武帝出场的舞台 /28 文景的遗产 /30 窦婴和田蚣 /33 汉武出猎 /38 尊儒:建元初年的权力试探 /41 武帝的文治 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46 公孙弘走上政坛 /49 太学的兴立 /53 儒学领袖董仲舒 /55 察举:选官制度的革命 /58 武皇开边 用兵匈奴 /62 打通西域道路 /70 南越归服 /80 夜郎入朝 /85 朝鲜置郡 /89 天马西来 /91 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个收获季节 汉赋的成就 /108 司马相如及其赋作 /111 大隐金门东方朔 /114 乐府:一种文化制度.一种文化风格 /119 音乐家李延年 /121 汉武帝“略输文采”? /123 中国文化的两座历史高峰 刘安.《淮南子》 /130 司马谈.司马迁.《史记》 /133 将星照耀北天 大将军卫青 /142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149 飞将军李广 /156 博望侯张骞 /167 苏武:忠烈的楷模 /174 征和年间的动乱 汉武帝的神仙迷信和长生追求 /180 太子刘据和他的博望苑人才集团 /187 巫蛊之祸 /189 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 /193 英雄手笔《轮台诏》 /194 “昭宣中兴”的奠基人 钩弋故事 /200 武帝的临终遗诏 /203 富民侯田千秋 /207 御史大夫桑弘羊 /210 霍光秉政 /213 匈奴“降俘”金日殚 /216 汉武帝的情感生活 童话“金屋藏娇” /220 卫子夫霸天下 /223 情爱的幻境:方士为致夫人魂魄 /226 王夫人?李夫人? /227 汉武帝的女人们 /233 汉武帝的政治性格 残厉的“告缗 /236” 十二个丞相 /237 栽培酷吏 /240 李陵案例 /242 汉武帝的暴政酷刑灭杀了多少英雄? /244 结语:汉武帝时代的民族精神 /246 相关链接 /251 试读章节 等待汉武帝出场的舞台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一种重要的道具,是地图。汉武帝运筹帷幄,作出战略的决策,指挥战争的攻守,经常都有站在地图前面思考和策划的画面。地图,在当时叫作“舆地图”。 当时的人们站在地图前面,可以了解天下形势。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地图,有些地名标示是不很准确的。甚至出现了“广州”地名。而当时并没有“广州”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其实,汉代人们的测绘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地图两种,年代都在汉武帝时代以前。地图的精确程度,已经表现出只有十几户居民的聚居点“里”。 刘彻当时面对的全国的“舆地图”,展示着一种怎样的形势呢? 在汉景帝统治的晚期,汉王朝管理的地方,大致没有超出秦帝国的疆域,东至海滨,北抵长城,西边据有今天宁夏、陇东、成都平原,南边的影响到达今天的广东。总面积大约只有310多万平方公里。不过,由于闽越国、南越国的存在,以及25个诸侯国具有合法的独立性和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晚年汉景帝能够直接控制的地方,只有相当于现今陕西、甘肃东部、四川东部、重庆、河南大部、湖北大部、山西大部、湖南西部、河北北部、辽宁中部和西部、浙江大部以及江苏的一部分、安徽的一部分和山东的一部分。这片土地的面积,大约只有204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当时汉景帝能够实际控制的地区,大致只有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的五分之一稍多一些。 这就是等待汉武帝出场的舞台。 当时,在汉王朝管辖地区生活的人口有多少呢? 据梁启超《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估计,不包括南越国和东越国,汉初人口不过600万左右。这一数字,看来是不大准确的。 根据许多人口史学者的分析,包括各诸侯国的人口在内,西汉王朝初年的总人口大致在工800万左右。如果按照许多学者赞同的这一时期人口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的数据估算,则汉武帝即位前后,人口总数应当在3045万以上。如果按照有的学者估计的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计算,那么,当时的人口可以达到374工万。有的学者推算,在汉武帝即位6年之后的元光元年(前134),全国人口大约为3700万。 我们对汉武帝时代的历史文化进行分析,不能离开人口数字这一基本国情。当时的国土资源,还没有承受过度的人口压力。农耕业的发展,还有相当宽广的空间。 汉武帝面对的中国,还有和今天的中国大不相同的地方。这就是生态环境。 当时的黄河流域,因为农耕开发有限,原始森林的破坏还并不十分严重。植被条件比现今远为优越。当时的水资源条件也比较好。以关中地区为例,长安附近就有密集的湖泽。当时的气候,比现今要温暖湿润一些。年平均气温大概要比现在高2℃左右。生态环境的变迁,可以对经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汉武帝时代,稻米曾经是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产。东方朔说到关中地方的富足,“物产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饶”。稻米生产列为经济收益第一宗。西汉总结关中地区农耕经验的《氾胜之书》曾经详尽记述了稻作技术。董仲舒上书建议在关中推广冬小麦。《汉书.武帝纪》记载,元狩三年(前120)确实曾经派遣官员到遭遇水灾的地区落实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以行政力量大规模推广冬小麦种植,很可能与气候寒温的变化有关。 当时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开发,比黄河流域还要落后得多。P28-29 序言 2160年前,也就是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的七月七日,汉王朝都城长安的皇宫中,虽然宽大的屋檐遮挡了灼热的阳光,殿內依然暑热蒸腾。产后的王美人满面汗滴。汉景帝刘启用手巾为她拭去额上的汗珠,看着襁褓中的新生嬰孩说:“就叫他彘儿吧!” 我们不知道这个小皇子为什么被亲切地称作“彘”。是不是因为他刚刚出生的时候就显得白胖结实的缘故呢?刘彘后来正式定名,叫做刘彻。 他,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汉武帝是中国古代声名最为显赫的帝王之一。他在位54年,就执政年代的长久来说,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仅次于清代的康熙帝和乾隆帝。 在帝制时代,皇帝在位时间的长短,当然可以决定政策能不能够保持连续性。但是也不能绝对地说在位时间越长就越好。南朝的梁武帝在位46年,也不算短。可他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他所处的时代,也没有给历史留下显著的纪念。 汉武帝时代就截然不同。 这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一个社会生活节奏比较快的时代,一个民众的劳作和奋争都取得了丰厚收获的时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英雄时代。 历史如同一条滔滔的长河。这种比喻,早在先秦时代就经常被人使用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论语.子罕》里的话。这位思想家面对着河上的波涛说道: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孔子的话,也可以理解为面对历史的感叹。 历史长河的流动,并不是在每个河段都表现出同样的地理面貌和水文状况。有的地方,像长江三峡那样,江湍紆回,水势峻激奔暴;有的地方则潮平两岸阔,显得和缓平静。 青年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曾经谈到读史的个人情趣倾向。他写道:“吾人揽(览)史,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时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能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善也。”毛泽东的观点,不仅说明了一般人看历史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同时也提出了对于把握和理解历史文化基本脉络的敏锐的认识。他所说的“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确实是一个“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 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开始进入全盛时期。其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对后世都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影响。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 汉武帝时代,是英才荟萃的时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在这一时期都有繁盛丰实的创造性的成果。 当时的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在林立于世界的不同文化体系之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作为胸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汉武帝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后人曾经发表过“汉武英雄”的评价。宋人王十朋参观水师训练,曾经作《观习水胜》诗,回顾了汉武帝当年操练水军,准备征服昆明的故事,其中也写道:“汉武英雄思拓边,昆明习战遗风传。”宋代学者苏辙引述张文潜的诗作,其中也有“龙惊汉武英雄射,山笑秦皇烂漫游”的句子。“龙惊汉武英雄射”,说的是汉武帝元封五年(前lO6)南巡的时候,亲自在江中挽弓射蛟的事迹。后来又有明人欧大任<<泊枞阳眺览遂忆汉武之游》诗:“行役届皖城,放舟下枞阳。原隰郁□□,江波浩汤汤。忆在元封中,君王狩未方。大江深且广,及兹一苇航。弯弧射蛟台,皇武何可当。宸游事既往,六合无回光。不见楼船还,空余蕙兰芳。”也回忆“汉武英雄射”,感叹其事既往,壮风不再。 战国时代的文化形态,表现出不同地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秦王朝的统治者表现出追求文化汇同的理想。秦始皇琅邪台刻石有“匡饬异俗”的字样,之罘刻石强调“远迩同度”,会稽刻石宣传“人乐同则”。这些文字,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克异求同的文化统一的宣言。不过,从秦末直到汉初,仍然可以看到不同地域间文化风格的明显差别。《史记》里讲,刘邦准备任用秦王朝过去的骑士做骑将,来训练自己的骑兵部队,却遭到婉拒。被任用者说:“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曹丘生曾经对季布说:我是楚人,您也是楚人,为什么您对于我隔阂如此深重呢?体现出当时民间人际情感方面,有浓重的地方主义色彩。汉并天下后,刘邦以齐王韩信“习楚风俗”,于是改封为楚王。又封儿子刘肥为齐王,“民能齐言者皆属齐”,老百姓能说齐地方言的,都属齐国。可见各地民俗方言仍然难以相互沟通。当时人贬低楚人的说法“楚人沐猴而冠”以及骂齐人为“齐虏”,也都表现出交通不很方便的各地区之间,人们有相互鄙视的心理倾向。 各地区间文化的进一步融汇,是在汉武帝时代实现的。 在汉武帝时代,数十年来多次挑起战争、策动割据的地方分裂势力,终于被基本肃清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大体完成了合流的历史过程。西汉初年各地多见的秦式墓葬,这时已经不复存在。也正是在汉武帝时代,秦隶终于为全国文化界所认可。<<札记.申庸》说孔子有“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的理想。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可以看到,秦始皇曾经发表“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政治宣传。然而文字的统一,其实是到汉武帝时代方才得以实现的。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于是“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中国文化史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我们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的汉文化,在汉武帝时代大体形成了。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到汉中就职。后来刘邦暗渡陈仓,平定三秦,又出关和项羽决战。楚汉之争,激战数年,项羽的霸业在垓下结束,刘邦统一了天下。这个新的统一王朝被定名为“汉”。因为汉水地位的尊贵,天上的银河也被称作“汉”。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将汉族男子也称为“汉”,“汉”后来又成为男子的通称。《北齐书》中已经可以看到“汉”和“汉子”作为男子个体人身称谓的例子。《旧唐书.狄仁杰传》又出现了“好汉”的说法。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说:“今人谓贱丈夫曰‘汉子’,盖始于五胡乱华时。”这样的说法,应当是有根据的。“汉”成为一个雄大的民族的代号,应当和汉武帝时代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实现了文化融合的历史成就有关。 汉武帝在位54年间,确实是文化建设取得非凡成就的时代。班固说,汉武帝时代在文化方面提供了伟大的历史贡献,重要原因之一,是汉武帝能够“畴咨海內,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就是以宽怀之心,广聚人才,给予他们文化表演的宽阔舞台,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化才干。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后的赞语申,列数了当时许多身份低下者受到识拔,终于立功立言的实例,指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独异的文化眼光和非凡的文化魄力,使得这些人才不致埋没,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如班固所说,当时,“儒雅”之士,“笃行”之士,“质直”之士,“推贤”之士,“定令”之士,“文章”之士,“滑稽”之士,“应对”之士,“历数”之士,“协律”之士,“运筹”之士,“奉使”成功之士,“将率”果毅之士,“受遗”而安定社稷之士等,不可胜纪。班固所谓“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总结,是符合当时人才队伍最为雄壮的历史笋实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开明干练的“群士”“异人”能够焕发精神,多所创建,这一历史时期于是“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在最多方面完成了空前绝后的历史创造。 我们说,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英雄时代,除了汉武帝的卓越历史表现以外,还在于当时不仅有卫青、霍去病、李广、张骞等杰出军事人才的开疆辟壤,更有着司马迁、董仲舒、桑弘羊、司马相如、东方朔、李延年等人的文化贡献,使得他们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千百年后依然声名响亮。 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像班固所说的,完全是汉武帝个人的作用。群星的闪耀,是因为当时社会文化的总体背景,曾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多见的澄净的晴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