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03-200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于平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由我国文化部艺术司编著的,收入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这场全国性评审过程的原则和程序、以及精品剧目的介绍和精彩评论。精选了十大经过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十大舞台艺术精品剧目,汇集一段时代的代表性作品。

目录

做时代火炬的传递人(代序)——陈晓光副部长访谈录  赵忱 1

总论

在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申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晓光3

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年度精品剧目评审总评会上的讲话  陈晓光13

树精品意识促文艺繁荣——2003—2004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专家谈  19

加强剧目建设迎接新的挑战  李准35

力戒浮躁力创精品  资华筠37

为人民大众创作文艺精品  李默然39

赏心之旅——2003—2004年度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赏析齐致翔44

开创中国舞台艺术的新纪元——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观剧漫笔  王蕴明64

政府发问:哪台戏能代表国家形象 ——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心得  傅谨73

十大精品剧目

舞剧《大梦敦煌》  85

《大梦敦煌》何以催人泪下  郑叶89

如梦如诗如画  9l

《大梦敦煌》媒体杂评  93

话剧《父亲》  95

 人活一口气  孙浩 99

 我与《父亲》  宋国锋 105

 执导《父亲》所思所想……  曹其敬 111

儿童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  125

 追寻美的起步  程式如129

 安小花走进《一二三,起步走》  方洪友 134

 俗中求雅深入浅出  顾芗 137

歌舞《八桂大歌》  141

 广西民族音画首登全国精品金榜  潘琦 145

 绚丽的画卷歌舞之奇葩  田玉斌 148

 装点八桂好家园  于平 153

话剧《虎踞钟山》  155

 《虎踞钟山》:军旅话剧新突破  陶琳 159

 描画时代军魂  廖奔 164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167

 关于《董生与李氏》的札记  陈世雄  171

 今夜沉醉  王安祈 176

 乡音·乡韵  舒婷 180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183

 张艺谋‘大红灯笼”能否激活中国芭蕾  言咏 187

 西方人眼里的‘大红灯笼”:东西合璧异彩纷呈  193

 冰冷的电影进发激扬新活力  黛伯拉·克拉恩 195

京剧《膏药章》  197

 意韵深长的《膏药章》  安葵 201

 我演膏药章  朱世慧 204

 “迟到”的答卷  余笑予 208

川剧《变脸》  215

川剧《变脸》:绝技变绝剧  陈国福 219

“巴山鬼才”再创川剧力作  陈大 228

话剧《万家灯火》  233

 精彩演绎一段‘可触摸的历史”  任晶晶 237

 人物访谈:宋丹丹在《万家灯火》中的创作体会  240

精品提名剧目

舞剧《妈勒访天边》  247

大型舞剧《女马勒访天边》凸现壮族文化  莫俊 251

“天边”的舞剧  洪霁 254

昆剧《班昭》  257

四看((班昭》  刘厚生 261

今夜的寂寞是如此动人  毛时安 269

话剧《爱尔纳·突击》  275

“战友人”的英雄情结  王杨白旭新 279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王俭 283

话剧《生死场》  285

“越轨”的胆识是遥远的悲悯  孟繁华 289

“是树你就高高的”  徐虹 292

舞剧《瓷魂》  297

 瓷之播扬魂兮归来  洪霁 301

 舞剧《瓷魂》导演阐述  苏时进 305

儿童剧《红领巾》  309

打开儿童剧新思路  陶子 313

陈薪伊:被《红领巾》的气质吸引  小 薛 316

龙江剧《木兰传奇》  321

情、理、技巧妙结合的佳作  李东才 325

白鸥翩翩龙江曲  薛若琳 329

舞剧《阿炳》  331

让艺术形象在戏剧冲突中闪光  艺斌 335

生死交响  冯双白 340

评剧《胡风汉月》  343

评剧舞台上的蔡文姬  李庆成 347

新派新剧新形象新风格  董俊荣 350

交响乐《天地人和》  353

“追问”与‘求索”的心路历程  杨立青 356

豫剧《村官李天成》  361

“百姓情怀”与“使命意识”  姚金成 365

老百姓心中的村官  廖奔 368

歌剧《原野》  371

中国歌剧的希望  马龙辉 375

歌剧《我心飞翔》  381

壮哉,归去来  欧阳逸冰 385

一首不寻常的歌  刘诗嵘  391

粤剧《驼哥的旗》  393

创新,产生艺术精品  罗丽 397

本土文化,城市的根  韩冬 401

舞剧《风雨红棉》405

热血点染英雄花  潇雨 409

红色恋人感动中国  康巴 414

京剧《凤氏彝兰》 417

滇派京剧的又一力作 421

文化选择:体味悠远无限的生命感悟  万 素 424

黄梅戏《徽州女人》 433

自我的悲剧文化的悲剧  韩军 437

话剧《又一个黎明》441

充盈艺术张力的精神突围  孙豹隐 445

拷问灵魂  刘彦君 449

花鼓戏《秋天的花鼓》 453

寻找精神的家园  胡安娜 457

蒙古剧《满都海斯琴》 459

承传统之韵炫艺术之美  哈斯巴根 463

附录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方案 471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历届入选剧目名单  476

试读章节

《大梦敦煌》何以催人泪下

郑叶

从来不知道,舞剧应该怎么去欣赏……

从来只以为,敦煌只有见了才震撼……

大型舞剧《大梦敦煌》演出还未完,观众席中便已掌声四起,有的观众也已悄然落泪。而最后的演员谢幕在掌声中竟长达15分钟之久……

20年前,舞剧《丝路花雨》以敦煌壁画上的舞姿为蓝本,用优美的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中外友谊的故事,成为20世纪华人舞蹈的经典之作。

如今。时值敦煌藏经洞发现百年,又面对世纪之交。甘肃省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敦煌,确定创作大型舞剧《大梦敦煌》。

故事讲述了青年画师莫高为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前往敦煌。在穿越大漠的艰难之旅中生命垂危,被偶然路过的巾帼女子月牙所救。不久,他们再次在敦煌相逢,萌生爱情。不想却遭到月牙之父大将军的反对。逼迫月牙在王公巨贾中招亲。为了爱,月牙星夜出逃。与莫高在洞窟相会。大将军随即率军包围。在血与火的面前,月牙再次拯救了莫高,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月牙走了,化成一泓清泉,莫高以泉润笔,在巨大的悲怆中完成了艺术的绝唱……

据主创人员介绍:该剧是在用现代文化人的目光重新诠释那些以敦煌为代表的古丝绸之路的人文景观。他们力求用今人的视角去审视敦煌艺术,寻找其博大精深的内在原因,探讨在那辉煌成就背后普通画工及工匠的志向、才华和艰辛劳动的价值,从而勾勒出敦煌与创造敦煌艺术者之间在本质上的联系,也就是勾勒出灿烂与质朴之间、色彩与纯真之间、天地大道与人间性情之间的深刻关系。

而舞剧的创作者们更是希望以现代的审美观念来解读一段历史,在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与当代舞剧观念的碰撞、摩擦中再现艺术的光芒。

然而有趣的是,记者在演出现场,听到有观众竞将该剧与《泰坦尼克号》做了个比较,说二者也不知在哪点有些相像。

对此,该剧主创人员说: “或许都体现了人类在大难压身时历练情感的过程吧。”或许这也正是《大梦敦煌》何以催人泪下的原因了。如梦如诗如画——看《大梦敦煌》

 敦煌。是一个梦,一首诗,一幅画。穷尽我们的想象力。也无以状摹那诗情、画意和梦境。然而,来自敦煌故乡的兰州歌舞剧院,却能用一出浪漫主义的舞剧.再现我们心仪已久的梦中敦煌。

大漠中真正的敦煌也许不是这个样子,但艺术的敦煌却更让人如痴如醉。西部一个边远地区的剧团,竟能演绎出如此气势宏阔意境非凡的历史诗篇。余秋雨先生在《莫高窟》中说: “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我十分同意余先生的分析:过多地捉摸他们的技法没有多大用处。他们的成功只在于全身心地对敦煌的朝拜。

是的,兰州的艺术家们没有在市场经济的潮汐中迷失走向,他们始终将创作的探头对准这块举世闻名的大漠深处。21年前,他们就以一出《丝路花雨》风靡国内, “反弹琵琶”的舞蹈语汇已成为现代舞剧的一个经典名词。21年后,他们又磨出一剑: 《大梦敦煌》。为创作这台舞剧,他们五下敦煌,六易其稿,历时年余,才完成四幕舞剧的构架,随后精雕细琢,不断完善,于是才有今天这台剧目示人。21年,两部佳作,端的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若论《大梦敦煌》的舞蹈语汇,也许并没能超出当初的《丝路花雨》。但在人物命运的描刻和音乐、舞美、服饰的表现上,又有许多创新之处。原来,剧团也学了“借鸡下蛋”一招,延请兰州以外的文艺精英,共同打造文化精品。谱写过《红色恋人》、《孔繁森》、《青藏高原》这样优美音乐的作曲家张千一,他用管弦乐和民乐琵琶相结合,铿锵和鸣,再现沙场点兵、军帐号角和莫高、月牙缠绵情愫,或悲壮雄浑,或哀怨凄迷,无不催人泪下;舞美的精彩体现在第二、四两场。那整幅莫高洞窟的布景悬垂下来,歌伶艺伎、画匠石工、贩夫走卒、云游行僧、嬉戏稚童,穿行其中,活脱脱一幅当年敦煌风俗图。大将军对女儿婚事干涉的故事也许显得牵强。但我们通过他误杀女儿后脱盔解胄,垂下一头白发,低首踽踽走去,却洞见了编导的匠心: “边功未立生人怨,身死魂飞骨不收。”

《大梦敦煌》的艺术成就,远不止这些,但仅其如诗如画如梦的意境,就已足够我们咀嚼和享受;仅其艺术的追求和品位,就已令人对兰州的艺术家们高看一眼。P89-92

序言

做时代火炬的传递人(代序)

——陈晓光副部长访谈录

赵忱

虽然时过境迁,特别是转眼已经又是新的一年,我仍然记得那个异常忙碌异常辛苦却十分充实的旅途——作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审组成员当中的一员,我跟随“精品部队”北上南下。在仅仅40天时间内走过23个城市,巡看了30台戏。与上一个年份仅仅作为随从记者——“局外人”的旁观状态相比。我越发感知到精品工程之重,精品评审工作之不可亵渎,精品剧目竞争过程之惨烈及结果之不可预料。

我们所到之处,地方各级领导对“精品工程”的重视程度以及我们不间断地被奉若上宾的待遇,让我有些不安。我想,所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原来真的不是可以随便开的玩笑,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工程和十分严肃的话题。因此,我们必须请出主管“精品工程”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同志。他总是可以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得透彻。2004.年11月25日,在25位评审组成员即将投出庄严的一票之前,陈晓光副部长像上一年一样,做了指导性的讲话。他于平实的笑谈中,加重了评审组成员肩上担子的分量。一路上的光荣.一晚上的重任,让评委迟迟地不肯下笔,反复地掂量,他们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周全造成遗憾。最后一个评委投完票时,时间已经过了子夜12点,11月26日已经悄悄来了。从中可以发现,“精品工程”的影响的确非同寻常。

记者:陈部长。您好1 2003—2004年度“精品工程”评审工作已经结束了.我注意到在十大精品剧目揭晓新闻发布会上您没有讲话。我想您心中一定有好多话要说。当评审工作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您在苏州肯定了评审队伍在行程中的表现,同时给予方向性指导。那个晚上。至今让人难忘。其实说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我们首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到底什么是精品?”肯定有很多人问过您这个问题,所以,首先想请部长对“精品”做个简要评定。

陈部长: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已经完成了第二年度的实施工作。完成得是否有成效,是否对舞台艺术的发展有所促进,我想广大艺术团体、文艺评论界以及各级文化管理部门的同志们都是有目共睹的,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议。

两年推出的20台精品剧目,摆在人们面前,自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评说。这些剧目是不是精品?能不能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标准,能不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能不能如我们设立“精品工程”的初衷那样流传下去,有些甚至可以成为艺术经典?回答这些问题,依然为时过早。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在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而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至于说到底什么是精品,确实有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但我认为,凡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作品,就应该属于艺术精品。精品剧目需要历史的检验,需要实践的检验。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把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形象鲜活、内涵丰厚、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具有艺术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并且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选拔出来,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加工提高,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性作品,成为艺术精品。所以,我们的工作是制造“好坯子”,为精品剧目的出现做基础工作。这些剧目经过火的淬炼,经过风霜雪雨,就会成为我们所期望的真正的艺术精品。

记者:您刚才说到“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能进一步解释一下吗?

陈部长:众所周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舞台艺术扶持最大的一项工作,是繁荣舞台艺术的重要举措。中央领导同志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必须尽可能地使评审办法更科学、更规范,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合理的因素。经过两年的探索,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初选、评审等工作,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

在第一年的评审中,我们采取了观众、领导、专家意见三结合的评审办法。这一办法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社会舆论的积极评价和大力支持,并逐渐在全国和地方性的比赛、评奖活动中发挥了导向作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为了保证“精品工程”健康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精品工程办公室对精品剧目评审办法和剧本征集办法进行了修订。

首先,对什么是精品做了概念界定,就像我们刚刚谈到的那样,这样.我们就有了选择、评审的基本标准。

其次,就是对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进行量化分析,将其纳入到评审标准当中,将评审组的评价与市场评价相结合。这种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取决于一个前提,就是确保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统计的真实性。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此,我们也有相应的、严格的规定。 “精品工程”需要洁净的环境,这需要全社会来维持。从本年度的实际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此外,就是精简评审队伍,评委构成的代表性也有所扩大,由专家、学者、文化经纪公司负责人、重要媒体资深文化记者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组成。首次评审时我们吸纳部分地方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作为评委.今年考虑到他们是精品剧目的组织者、参与者,就都没有再聘用。

最后是继续加大评审监督力度。修订办法中坚持了以前的好做法.如请中纪委驻文化部监察局对评审过程实施全程监督,同时更加明确了评审组成员、艺术院团和各地文化厅(局)负有的责任。规定评审组成员采取社会公示制度,评审组成员有违纪行为的,根据情况给予处罚。接受评审的艺术院团如有弄虚作假、送礼行贿等行为的,视情节予以处罚,等等。这一系列严厉的措施,就是为了保证“精品工程”的公正性、权威性,保证这项受到广泛关注、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作越做越好。

记者: “精品工程”的各项运作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这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正常的过程,是吗?

陈部长:是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精品工程”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听取了各地文化行政部门和广大艺术家的意见,听取了文艺评论家和社会上关心文艺的人士们的意见,也听取了财政部门、宣传部门等有关方面领导的意见。更重要的是,我们及时总结“精品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重新审视以往的做法,经过科学研究和认真论证,提出了具体办法。

记者:与上年度相比,这次评审队伍的规模和评委巡看剧目的时间大大压缩了。但是很多关心“精品工程”的同志还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非得到全国各地去审看30台戏呢?

陈部长:依我看,以少而精的评审队伍,巡回到各地审看30台初选剧目。而不是把戏调到北京或某地演出,起码有三个作用:

一是进一步提高地方领导对艺术工作的认识。你们亲眼看见、也体会到了各地对“精品工程”评审工作的关心程度。书记、省长、宣传部长、文化厅长出面,陪同评委看戏,财政部门落实资金,宣传部门出面组织大规模宣传。所有这些表明, “精品工程”使文化工作突破了文化部门的小圈子,真正成为党委和政府关心重视的事情.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情。评审组的到来和精品剧目的演出,往往成为当地的社会热点,社会反响非常大。

二是有力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的发展。为了迎接评审验收。各省、市、区的文化厅(局)与艺术院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艺术精品。“精品工程”在锤炼精品的同时,既打造了名牌院团,也推出了优秀人才,为艺术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机遇。

三是节约成本。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采取巡回评审方式,评委和工作人员的交通费、劳务费、生活费等所耗资金,与集中展演或按地域分片区展演相比要节省不少。你想,仅30台剧目集中演出的场租、路费、道具运输费、演职员食宿费是多少?还不包括其他费用。所以我们决定采取巡回审看的方式。今年,我们在评委人数上有所压缩,评审时间也大大压缩,更大幅度节约了经费,这都是为保证“精品工程”的权威性而采取的措施。

记者:我做了多年文化记者,见证了众多文化事件,也经常在全国各地走动.的确从未发现有什么事情可以像“精品工程”这样被如此广泛而深切地关注。作为记者,尤其是较少有机会批评什么的记者,我们是时常被礼遇的,我们已经习惯被人家接待。但是,作为“精品工程”评委所受到的礼遇。几乎是我所不习惯的,那礼遇并不是有人所想象的给你贿赂或小恩小惠,相反,那是地方领导和艺术院团出于强烈愿望和责任心而给你的高度敬重,正是这样的态度让我有些不安。我知道你们更是格外谨慎。 “精品工程”评审的纪律从一开始就相当严明。我相信,可能到现在有些规定也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但是我尊敬“精品工程”的工作作风,或许因此,我才很高兴地参与其间。部长可以阐释一下.为什么要采取如此严厉的纪律措施?

陈部长:我相信你所说的是真实的、真诚的。今年的评审工作结束了,你亲历过,想必了解执行的情况。评委们对我们严格的规定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配合。虽然看起来我们有些做法太苛刻,太不近人情,比如有的院团放在评委座位上的文件包,其实没有贵重物品。只是相关资料,我们的工作人员还是悄悄通知大家看完戏不要带走。这句话被大家一个接一个传下去,像部队在执行口令。人家院团的同志都会觉得这支队伍有些不近人情了。这样做并不是不相信评委,也不是不相信艺术院团,而是为了让困扰文艺评奖中的不正之风在“精品工程”中无立足之地,无缝隙可钻,让“精品工程”这朵娇艳之花享受阳光雨露,而不是被污泥浊水打湿。也许矫枉过正了,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教训是很深刻的。

可以说,我,以及艺术司的同志们,对于“精品工程”这项重大工作是每时每刻都不敢掉以轻心的,我们要对得起党和国家的这份重托,对得起全国文艺工作者的信任和期望,也对得起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不同凡响的历史时代。

记者:当然还有一些不必讲出来的故事,但能做到心安理得最能说明问题。陈部长。您知道吗,您去年说过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您说:我们要代表纳税人花好这笔钱。今年,跟着走一大圈,我更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不光是国家财政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有史无前例的大额拨款,单是院团上演一台戏,这中间的花费实在不小。我觉得每一次的舞台艺术行动都需要特别的谨慎。必须是该出手时才出手。“精品工程”的意义不仅在于在连续5年的时间里,从连年来的舞台艺术作品中择优选择50部,给予它们“国家舞台艺术精品”的崇高荣誉,而是在重重选拔、不断修改、持续演出的过程中提高艺术实践、艺术判断的能力,从而完成必要的文化积累。

陈部长:文化重在积累。 “精品工程”的实施过程,严格来说也是一个文化积累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通过“精品工程”,将这些具备一定基础的剧目再进行加工提高.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既是舞台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文化积累的重要渠道。否则,一些功亏一篑的剧目就会永远地进入历史的仓库中去了。所以,我们为这些剧目提供了一个机会,让被沙子掩埋的珍珠展示出迷人的光彩,把有缺憾的翡翠打磨成稀世珍宝。

“精品工程”实施以来两年多的时光,这个理念已经在文艺界深人人心。特别是进入初选剧目的院团大都认识到,成为初选剧目,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要把加工、修改、打磨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在制定修改方案时,也更加注重艺术本体的特色和艺术水平的提高,更加注重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更加注重观众审美需求。避免了为修改而修改,却不能有所提高的盲目行为,也避免了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和方法,力争将剧目打造成为能演出、受欢迎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

记者:我已经特别观察过,在2003—2004年度的评审中,有5台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并获得“文华大奖”的剧目,但是结果只有一部成为“精品”。为此,我不是觉得遗憾,而是感到欣慰,这说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确实有更高的要求。

陈部长: “精品工程”与文华奖是不同的,并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而是两种不同的运作方式。当然,两者的目标都是推出优秀作品。但“精品工程”不是评奖,评奖是一次性的工作,“精品工程”是一个系统的比较复杂的加工修改和提高的过程。你刚才说到的那5部作品,因为完成了加工修改任务,参加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之后,还有一些初选剧目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等大的演出活动。更多的作品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农村、厂矿、学校,努力增加演出实践,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演出市场中不断打磨提高,这种在演出中修改、在演出中提高的做法值得推广。舞台艺术作品就是要在不断的演出中接受检验。提高其生存能力和艺术生命力。

记者:说到精品剧目的演出,我想提出一个问题,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审工作隆重热烈,说它在文化界引起了震动也不为过。可惜.十大精品剧目晋京展演这个环节却没有把握好,原因可能是大家都太忙了。参评院团、媒体等有关方面对此也有些意见。今年。在这方面有新的安排吗?

 陈部长:精品剧目的展演,是整个“精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展演是一个向群众汇报的机会,也是一个检验精品剧目市场能力的机会。去年这项工作组织得不够好,今年,艺术司对展演工作进行了认真策划,并与许多地方进行了洽谈,目前已经落实了三个展演点,4月份在北京,5月份在成都,9月份在广州。今年的展演将改变去年的一些做法,进一步加大市场运作机制,不让参演院团有经费压力.减轻院团负担。经费方面除精品工程办公室给予少量经费补贴外,主要由承办地区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赞助、票房收入等渠道加以解决。

记者:尽管精品工程办公室为“精品工程”各项工作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无论过程还是结果,总还是有让人不甚满意的地方。民间对“精品”似乎有更严格或者说更苛刻的要求。他们认为一部戏.只要还有明显的缺陷,就不能叫做“精品”。再有,虽然评审办法不断修改、调整、完善,评选结果还是被认为有“遗珠之憾”。部长对此怎么看呢?

陈部长:我是一个愿意追求完美的人,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工作可以做到绝对完美呢?人们常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是因为电影一旦剪辑洗印完成就没有办法再修改了。舞台艺术也会有很多遗憾。但舞台艺术的优势是可以反复地不断地修改。令人高兴的是,如果我们工作到位,我们真的可以让它们越来越接近完美。

今天,它可能只是初具“精品”素质,明天,经过无数次演出无数次锤炼。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它就有可能成为“经典”。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像在传递薪火,为这个时代打造艺术精品,丰富中国艺术宝库的储备,为后世人们提供可以欣赏和流传的艺术经典。当然,没有进人十大精品的剧目,并不一定不会成为精品。艺术作品经常会“有心种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只要不断演出.不断在市场中提高,就有可能成为艺术精品。

记者:第二年度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第三年度申报及初评工作也已经完成.希望“精品工程”一年比一年成熟,虽然连续5年选拔有一定的“资源”问题。相比最后的终评,初评是通过看影像进行的.过程也不是十分受关注。但是,我想这其实是很重要的环节。在苏州我们最后投票时有评委建议要严格把好初评这一关,他说的也许是有道理的。

陈部长:有道理。精品剧目应当代表当前本艺术品种的最高水平,各地申报初选剧目也应当能代表本地区近年来舞台艺术的最高艺术水平。申报作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初选剧目的整体水平,也直接影响着“精品工程”这一政府资助项目的成效。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和申报机制。首先是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做好论证和选拔工作,为以后的加工修改和市场开拓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要有开阔的胸襟。无论是省直院团还是其他地、市、县级院团,无论是国有艺术院团还是民间职业院团.都要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只要作品质量好,有加工修改的潜力,就要积极推荐。现在在剧目推荐上,有的地方存在着只重视省直院团而不重视地、市、县级剧团的问题。

记者:在“精品工程”评审工作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优秀剧本的征集。我以为在精品剧目评审的同时,。着手征集优秀剧本,这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思路。但是,这个环节却没有被广泛重视起来。今年的情况怎样呢?

陈部长:情况不错。作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剧本的征集对于鼓励新剧目创作、促进精品剧目的涌现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相关条款也做了一定的修改。一是扩大了剧本征集的范围。已经与院团签订排演意向尚未进入排练的剧本,或是各级院团有意要排演的剧本都在应征之列。二是改变面向作者直接征集剧本再向院团推荐的做法,由院团和各地文化部门申报,组织专家遴选。三是精品工程办公室不再购买和转移版权,作品版权及作者稿酬由排演院团按照市场规律和相关法规直接与作者洽谈。四是院团排演人选剧本,该作品将作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根据艺术品种分别给予20万元到40万元的资金扶持。这样,与“海选”不同的是,依靠各级文化部门和艺术院团,依靠更广泛的力量调动了更多环节的积极性,所选剧本也有剧团排演,精品工程办公室能够及时督促检查剧本上演情况。我们常说“一剧之本”,优秀的剧本从来都是舞台艺术成功的基石,所以,希望人选剧本的排演院团一定扎扎实实做好排演工作。

记者:谢谢部长在百忙中接受采访。“精品工程”将持续5年,虽然一直有人不解,我却坚持认为这是以“工程”的名义,为国家舞台艺术。更为中国文化工作争取更多机会的大好事。这是艺术工作者的大好时机,同志们不能给文化人丢面子。这不是某些人借艺术作品换取个人政绩的事情。所以,我由衷地希望“精品工程”可以越来越精彩。

陈部长:谢谢你。也借此机会感谢每一个参与到“精品工程”队伍中来或是关心“精品工程”的同志们。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出发点,就能够把“精品工程”办好,就能够把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风采流传下去,让后人在历史的回音壁中能够听到舞台艺术悦耳动听的旋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7: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