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贡是集法国20世纪诸多重大事件于一身的代表人物。他是狂热的革命者,是忠诚于自己信仰的共产党人;他热衷于文学创作,是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者;他是抵抗运动的组织者,以手中的笔为武器,谱写出壮丽的爱国诗篇。为了重现一个真实的阿拉贡,作者援引了大量相关文字、言论和回忆录,使本书内容极为丰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阿拉贡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皮埃尔·戴克斯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拉贡是集法国20世纪诸多重大事件于一身的代表人物。他是狂热的革命者,是忠诚于自己信仰的共产党人;他热衷于文学创作,是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者;他是抵抗运动的组织者,以手中的笔为武器,谱写出壮丽的爱国诗篇。为了重现一个真实的阿拉贡,作者援引了大量相关文字、言论和回忆录,使本书内容极为丰富。 内容推荐 阿拉贡是将法国20世纪重大事件浓缩于一身的代表人物,他和布勒东一起创立了超现实主义运动,后来加入法国共产党。在法国遭受外来侵略,祖国山河惨遭蹂躏之时,他以手中的笔为武器,从事抵抗运动,谱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从而成为抵抗运动的领军人物。 然而,作者并未刻意去美化阿拉贡,我们在这部传记中看到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他既是狂热的革命者,又是热衷于文学创作的小说家;既是抵抗运动的组织者,又是歌咏自己所爱女人的诗人;既是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者,又是忠诚于自己信仰的共产党人。 目录 中译本序 引 言 第一部 那终究是一个美好的春天(1897—1928) 第一章 幼年路易的双重生活 人为设置的长辈 家庭中的男人 星形之家 纳伊的发现 创伤 第二章 接受教育的年代 少年作家 现代风格 亲生父亲 战前时期 战争 第三章 达达运动 初结友谊 两人携手学习 三人的运动 阿拉贡及阿波利奈尔的超现实主义 迪卡斯的《诗歌》,反艺术及自动写作 达达的活动 达达的道德 第四章 超现实主义 达达的专制 达达为何未能拯救世界 达达图书时代 1923年的危机 宣言的时代 超现实主义革命 第五章 从“艳丽的褐发女友”到南希·库纳德 肖蒙高地夫人:序幕 肖蒙高地夫人:尾声 摩洛哥战争及与德里约决裂 南希,娜娜 小说《捍卫无限》 加入法国共产党 《风格论》 破坏 第二部 艾尔莎 第六章 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艾尔莎初次亮相 《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的危机 哈尔科夫代表大会 从哈尔科夫代表大会到与布勒东决裂 《巴塞尔的钟声》 保卫文化 1936年 第七章 抵抗运动的诗人 从西班牙内战到世界大战 令人心碎的悲痛 向你致敬,我的法兰西 抵抗运动的组织者 1942年的危机 秘密状态与《奥雷利安》 解放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冷战 斯大林主义 《共产党人》 斯大林肖像画 危机阶段 《未完成的传奇故事》 第九章 第三次创作高峰 《圣周风雨录》 诗集《艾尔莎》 处死及真实的谎言 1968年 艾尔莎去世了 从那以后 《处死》 阿拉贡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幼年路易的双重生活 人为设置的长辈 所有的传记都会在开篇时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传主自身后来才知道的那些事情。婴儿来到人世间,延续着家族的历史,接着家族史又渐渐地与他本人的历史融合在一起。在他注意到自己家族史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当他发现自己还有一段过去的历史时,也就发现了家族史。后来,他还试图从中去展望自己的未来。因此,传记作家便把有关传主本人以前的历史提前讲出来,接着又去讲他的母亲、他的父亲(或替代父亲的那个人),去讲整个家庭中的各个人物。孩子长大后,便去挖掘自己以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种种谬误、假设以及虚构的情节,他不知不觉地构建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一方面,他所认知的自我是早已构筑好的,那是由家人所吐露的隐情以及缄默、谎言、半真半假的事实所形成的产物。另一方面,有些事别人怎么也不肯说,但他却有所察觉,还有些事是别人灌输给他的,但他却对此深表怀疑,于是他又拿这个自我去和这些事情作对比。无论是他所知道的,还是他所排斥的,无论是他所难以承受的,还是他有所察觉的,无论是别人灌输给他的,还是他自己所怀疑的,他都一概拒绝接受。 与这个孩子相比,哪个人以前的历史会遭到如此严重地篡改,如此长久地掩盖呢?恐怕真是少之又少。这个孩子于1897年10月3日出生于巴黎第16区,他名叫路易·阿拉贡。这是他的一位亲人的名字,这个名字里隐含着某种符号,只是过了很久以后,他才破解出其中的奥妙。时隔40多年后,他笔下的一个人物曾这样说:“既然我是一个秋天的孩子,为什么那些女士们会让我感到害怕呢?”婴儿路易,他除了是秋天的孩子,究竟还是什么呢?噢,倒不是因为这个出生日让他属天秤星座(艾尔莎也是天秤星座),而是因为他既没有母亲,也没有父亲。谁也不知道他双亲的身份,于是人们便猜测他们都去世了。 后来阿拉贡在1965年曾这样说:“那时,我就有了这场灾难。”一位24岁的年轻女子七八年来一直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因为她是家中的长女。由于她出身于贫苦家庭,在19世纪末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找不到工作的,她只有靠自己的双手来抚养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还要养活母亲,而她母亲却把艰苦的劳作看做是一种耻辱,不管怎么说这与她要结交上流社会的愿望是格格不入的”。这位女子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的情人已经57岁了,他有家室,有官方的身份。他关注着情妇的体态,虽然并非亲自去看望她。他想方设法去掩盖情妇要生孩子这件事。他为孩子选了名字,也算认做是这孩子父亲的某种表示吧。他考虑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这真是难以想像。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难以想像的是,大半个世纪过后,这位母亲依然没有承认,她就是路易的母亲这个事实。 当这位母亲怀孕的时候,她不会感觉不到周围窥视着他们母子俩那种种疑惑的眼光。她不但要设法掩盖自己怀孕的事实,还要装出从未生育过孩子的样子。接着,婴儿被悄悄地送到布列塔尼,送到一户奶妈家里喂养了13个月。当他再次听到母亲的话音时,尽管他在母体里早已熟悉了母亲的声音,当轻轻抚摸他的手让他感受到母亲的肌肤时,尽管他在母体里早已感受过母亲的爱抚,大家告诉他这个温柔的女人是他的姐姐。这种精神创伤只是到了后来才显露出来:“我成为全家的负担,因为我是一个私生子,虽然我的确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又在这家中长大成人,但没有人料定我就是这个家庭的孩子。我母亲只能当做是我的姐姐……”原本错综复杂的防备措施也变得更加复杂了。阿拉贡于1965年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想到我就是她(母亲)的儿子,而她竟声称我是她早已去世的朋友家的孩子,是她家收养了我……” 实际上,在很多人的眼里——大概最早在阿拉贡家人的眼里,他外婆(就是把劳动看做是耻辱,要别人养活自己的那个女人)就是他母亲。甚至直至1922年夏,当与达达主义者过从甚密的美国作家马休·约瑟夫森在蒂罗尔休假而巧遇阿拉贡时,描述了他陪着母亲和姐姐的场景,那天,阿拉贡恰好陪着外婆和他母亲出去旅行。1922年,阿拉贡已经25岁了。在所有的人看来,他是达达分子,也就是说是无政府主义者,是革命者。但家庭的概念依然是根深蒂固的。 还是让我们言归正传,接着讲述这个家庭如何掩盖婴儿出生的过程吧。 我母亲怀孕时,住在瓦诺街。在把我接回来之前,他们在别的地方租了一套房子,这是为了混淆视听。那套房子位于维拉尔大街11号甲,这样以免采用“13”这个号码,因为这个数字不吉利。 大家不妨想像,这么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面对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长到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年龄时,他该是什么样子;大家不妨体验一下那重重的秘密,这无异于体验他的苦恼。诚然,这不足以让阿拉贡由此而掌握语言的意义,由此而感受到写诗歌及小说的需要,但我们得承认他的出生之谜从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路易·阿拉贡伴随着自己的身世之谜长大(他要去猜测,要从纷杂的局面里去整理、去构筑自己的身世),而这个身世之谜正是他自己的真实生活。家人反复讲给他听的这么一个离奇的遭遇掩盖了他的真实生活,这肯定不会让他长久地蒙在鼓里,况且这也不是全家人的目的。他很早就感受到围绕着自己“家境”的话题,他什么也不能说,他也明白哪些问题他能问,哪些问题他不能问。他从来没有问过这些问题。其实他本人就是这些问题。 这是19世纪末叶法国的一个极限事例,而非一个特殊事例,这种社会现象只是到了1914年才消失。18世纪及拿破仑时代不受约束的私生子现象已被“家庭的秘密”所替代,这种家庭的秘密自法国王朝复辟直至第三共和国已越来越少了。 然而,幼年阿拉贡生活的那个家庭环境并不仅仅是偷食禁果后的那种局面。这个家庭已深深地陷入非正常生活的窘境,因为家中不仅没有名副其实的父亲,而且连一个成年男人都没有。外婆没有丈夫,而且在外人看来,她只是孩子的母亲。况且正是由于家里没有外公,才迫使长女玛格丽特去辛勤地劳作。“玛格丽特”,幼年路易就是这样称呼他的母亲。你们大家都知道: 玛格丽特、玛德莱娜和玛丽 出门时三姐妹要携手而行…… 因此,玛格丽特的父亲也就代表着缺失: 在家里,大家从来不谈外婆的丈夫。哪怕有人不小心说起和外公沾点边的事都会让这个可怜的女人大发雷霆。我知道在我尚未出世前外公就舍家而去…… P13-17 序言 在阿拉贡的一生当中,究竟是什么使他成为作家兼诗人呢?他活着的时候,有人对他百般辱骂,即使他死了,有些人对他的仇恨依然难以平息,可他却超越了这一切,成为极有活力的作家,为小说带来20世纪所特有的突破,而作为诗人,他被载入法国诗歌的史册,他的诗谱成歌曲后,被人们广为传唱。1975年,我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揭示出他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所受的伤害,在那带有维多利亚色彩的时代,他没有父亲,尤其是没有母亲,那时每个人都不得不撒谎。这激起阿拉贡的愤怒,于是他不断地去写、去构思自己命运中难以容忍的部分。1964年,他将这段历史写进被他称为“真实的谎言”之中。同时,他在拙作的第一版上写下评注(在本书的注释中用仿宋体来表示),提出异议,可他一直没有公开这些评注,只是在他去世之后,我才知道他还为拙作写过评注。这些评注为我的假设提供了毋庸置疑的细节,读者将来看过之后定能作出评判。 当传记达到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水平时,传记才算是站得住脚,而将一大堆资料胡乱地拼凑起来,粗俗而又肤浅地糅合在一起,则不能称为传记,这只能视为警方的调查报告。罗曼·雅各布森(艾尔莎的朋友,1917年之前他们在莫斯科就相识了)曾批判过这种类型的传记。因此,我要打破某些风格布局或独立的因素,像雅各布森那样去讲述,还要移动某些文学或政治背景:当西贡陷落,美国政府陷入水门汀事件丑闻的漩涡中时,苏联似乎更有前途,持这种看法的不仅仅只有阿拉贡。共产主义在苏联及东欧崩溃后,我只需对那时所写的文字作一点补充,这证明我当时就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让自己的作品严格按照历史的划分去写。 我将阿拉贡在法国共产党内表现的重点放在1940年夏,突出表明这位参加过敦刻尔克战役的士兵,这位创作出(《丁香与玫瑰》的诗人,那时是一位“民族共产主义者”,但我没有其他参考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描写。有关法国共产党内那场关键性危机的所有资料都被严密地掩盖起来,因此,阿拉贡不得不在1952年放弃写作他的小说《共产党人》。只是到了1976年,在读过我写的《阿拉贡传》之后,夏尔·蒂雍才把所有那些资料拿给我看。1992年,苏联有关共产国际的档案解密,这些档案为法共的资料提供了更翔实的细节。高尔基学院的档案也为我对哈尔科夫代表大会的解释提供了佐证,正是那次代表大会最终导致阿拉贡与布勒东分道扬镳。让一皮埃尔·莫雷尔在其专著《难以容忍的小说》中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而且他的阐述非常严密。 我对前一版《阿拉贡传》所作的最重要的修改是认同《奥雷利安》中贝蕾尼丝这个人物,1978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丹尼丝‘纳维勒。这不但改变了阿拉贡年轻时的爱情价值观,而且将他后来所说的真心话中的另一层意思昭示出来。那些真心话涉及阿拉贡的道德观以及他对生活的看法,他先后在《奥雷利安》和《布朗什或遗忘》中表达了这些看法。多亏皮埃尔·纳维勒和维奥莱特·纳维勒,我才能看到阿拉贡写给丹尼丝的21封信,当时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些信。他们提供的资料十分重要,虽然我只能引用信中极少的内容,同时我等待着莫里斯·纳多将这些信件全部发表出来。 被焚毁的长篇小说《捍卫无限》以更完整的版本重见天日,这为我所作的主要修改提供了翔实的依据。我曾建议以1975年发表的《伊雷娜的阴部》为蓝本对《捍卫无限》进行复原,尽管阿拉贡一直否认《伊雷娜的阴部》是他写的。他将自己的私人日记写入这部小说里,正如1973年我在拙作《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中所描绘的那样,这部小说展示了阿拉贡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经历以及该运动的历史——他本人的经历和运动的历史既复杂又丰富多彩。 1975年,玛格丽特·博内发表了《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冒险的起源》,“七星文库”出版的布勒东作品也为博内的这部著作提供了更翔实的资料,这使我加深了对布勒东的认识。此外,随着《超现实主义档案》及《艾尔莎·特里奥莱与阿拉贡之研究》的出版,人们开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超现实主义及阿拉贡的作品。这纠正了口头传说或回忆录所造成的偏差,当然也纠正了阿拉贡所特有的“真实的谎言”,1975年时,我还没有排除所有谎言的干扰。读过皮埃尔·纳维勒的回忆录——《超现实时代》之后,我还有幸和他交换过意见,这使我改变了某些看问题的方法。 1975年,我再次谈起阿拉贡与德里约·拉罗歇尔的友谊,这份友谊对年轻的阿拉贡产生过的重大影响。从那以后,皮埃尔·安德勒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1992年德里约的《日记》出版后,改变了大家所认可的想法。与此同时,公开“肖蒙高地夫人”的身份使人能更好地理解,德里约和阿拉贡与这位女子的艳情,以及他们不和睦的深层次原因。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1991年,米歇尔·阿贝尔一缪勒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负责管理艾尔莎和阿拉贡的藏书,他将我题献给阿拉贡的这部传记转交给我,阿拉贡在那本书里写下他读后的想法。我在他生前出版了这部传记,而且故意事先不和他沟通,不就是为了让他读后作出反应吗?遗憾的是他写在传记上的文字中断得太早了,在年轻时代出现危机之前就没有了。后来,阿贝尔一缪勒还交给我一封艾尔莎写给阿拉贡的信,此信当时尚未发表,信中谈到他们夫妇俩的生活,而阿拉贡也曾在《布朗什或遗忘》中引用过这封信。 此修订版改动得非常大,我几乎将1975年版的《阿拉贡传》的一半内容重写了一遍,修改的重点并非放在重写整个传记上,而是将重点放在重写那些至此所披露出的各类秘密上,包括20世纪历史的秘密。此外我还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并将阿拉贡的生平一直写到1982年年底,即他去世的那一刻。在新的版本里,阿拉贡的形象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恰恰相反,在找到他以为丢掉的幻象之后,他的形象更丰满了,1956年至1962年,当莫斯科揭露出斯大林的错误之后,他曾以为自己丢掉了幻象。 皮埃尔·戴克斯 1993年至1994年冬 书评(媒体评论) 他的思想变幻不定,但却无与伦比,或许这就是他的看法总是不太协调之原因吧。他待人非常热情,交朋友时能坦诚相见。他所面临的惟一危险就是他总想讨别人喜欢。他确实是才华横溢…… ——安德烈·布勒东 阿拉贡就像一位青年贵族,他的文学素养是如此精深,你会嫉妒他,因为你在他身旁显得非常渺小;可你还会怜悯他,因为你琢磨着他怎么能承受如此高素养的重压呢。他是我认识的惟一有这种素养的人。 ——埃马纽埃尔·贝尔 我认为阿拉贡在法国文学卓越的探险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将在这一席之地上永垂青史。我们已经说得太多了。我认为他在人类追求自己命运、寻觅自己的梦境的冒险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让·德·奥尔梅松(法兰西学院院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