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科普性质的读物,其目的是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对中国军事史有一个全面、具体和科学的了解,从而引起对军事史的兴趣并深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本书内容上起于史前时代,下止于清朝建立新军,展现了中国军队从单兵混战到车战、步骑战的演变过程,重点图说了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军事成果。文字生动、图片丰富,且均出自军事专家之手,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军事通史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鼓角争鸣(阅读中国军事史卷)/阅读中国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
作者 | 蓝永蔚//黄朴民//刘庆//钟少异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科普性质的读物,其目的是使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对中国军事史有一个全面、具体和科学的了解,从而引起对军事史的兴趣并深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本书内容上起于史前时代,下止于清朝建立新军,展现了中国军队从单兵混战到车战、步骑战的演变过程,重点图说了我国历史上的重大军事成果。文字生动、图片丰富,且均出自军事专家之手,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军事通史读物。 内容推荐 本套丛书依托各学科领域中年富力强、在学术研究第一线、已做出一流成果的学者,并配合图像数据专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中艺术、社会、军事和科技领域中的细部文明生动而准确地复原出来。其学术水准以及图片资料的丰富与新鲜,在目前的历史插图本普及性精品读物中是不可多得的。丛书共分《乾坤众生——阅读中国·社会史卷》、《美的盛宴——阅读中国·艺术史卷》、《百工竞技——阅读中国·科技史卷》、《鼓角争鸣——阅读中国·军事史卷》四册,活泼的文字配上精美的插图,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兵锋初现:原始军事】 一、从血亲复仇到部族争长门 二、涿鹿交兵与异族征服门 三、鱼叉猎斧变刀矛门 四、村寨与城堡 【第二章 以礼为固:三代军事】 一、没有军职的女统帅 二、王师与族师 三、兵农合一国野殊途 四、青铜兵族 五、车兵从步战中崛起 六、田猎·射御·武舞 七、驰骋在牧野之郊 【第三章 兵以诈立:春秋战国军事】 一、“成列而鼓”与“出奇设伏” 二、要塞防御与筑城 三、扩编改制“野人”也当兵 四、步兵在车战中复兴 五、穿胡服的骑兵 六、叱咤沙场的战车 七、方阵战术 八、操吴戈兮披犀甲 九、兵学丰碑 【第四章 大漠烽烟:秦汉军事】 一、军事工程奇迹——万里长城 二、军事交通与军用地图 三、募兵代替了征兵 四、骑兵擢居诸兵之冠 五、骠骑漠北逐匈奴 六、刺史领兵坞壁林立 七、铁戟·钢刀·强弩 八、兵儒合流 【第五章 战乱中原:魏晋南北朝隋唐军事】 一、地无分南北门 二、舳舻千里下江南门 三、楼船·艨冲·走舸门 四、重甲骑兵与马镫门 五、集团方阵——八阵门 六、从世兵制到府兵制门 七、铁铠明光枪如霜门 八、邮驿烽燧与信鸽蜡书门 九、筑城术的新发展门 十、弘思远益的军事对策门 【第六章 多极鏖兵:宋辽夏金元军事】 一、“杯酒释兵权”门 二、以步兵为主体的北宋军队门 三、权把寨堡充长城 四、耀武江南的南宋水军门 五、重甲骑士的“绝唱”与轻骑兵的崛起 六、筑城与攻城门 七、初登战争舞台的喷火怪物门 八、兴盛的兵学门 【第七章 盛极而衰:明清(前期)军事】 一、迈向火器时代的蹒跚脚步门 二、佛朗机·乌铳与红夷大炮门 三、从扬威西洋到蹙处海口门 四、陆上筑城与海岸防御门 五、鸳鸯阵与火龙阵 六、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兵学 【第八章 救忘图存(晚清军事)】 一、“师夷长技”的呼唤 二、洋枪洋炮 三、从“固守炮台”到“扬威海上” 四、守旧与革新 五、难以解脱的“八阵”情结 六、创练新军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春秋前期各国仍保持着“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的传统,军队的兵员来源主要是国人。自春秋中期起“国人兵役制”渐渐向“国人”、“庶人”共同参与的普遍兵役制过渡。 这一变化是扩军引起的直接后果。以晋国为例:晋在公元前677年还只有一军;公元前661年,“作二军”;公元前632年,“作三军”;公元前629年,“作五军”;公元前588年,“作六军”。89年中间,军队竞扩大了6倍,其他如郑、宋等二等国的军力也随之攀升。这样的扩军速度使各国均感兵源匮乏。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发展,当时人口增殖迅速,居民点密集,“国”、“野”之间的界线已不太分明,特别是大量自耕农的出现更提高了“庶人”的身份。正是这双重原因,使各国先后废除了“国人”才能当兵的特权,扩大了征兵范围,实行普遍兵役制。公元前645年,晋国首先“作州兵”,把征兵范围从三郊扩大到三遂(野),鲁、郑等国也纷纷效法,打破了国人与野人的界限。 普遍兵役制的实行不但扩大了军队规模,也改变了车兵与步兵的比例,乘从30人制变为75人制,使步兵在兵员构成中的比例明显增大了。当时步兵中不仅有庶人、手工业者、商人,还有人臣、隶、圉各色奴仆,立了军功,庶人可以晋升甲士,奴仆可获得自由,这又进一步打破了甲士的限制,提高了步兵的地位。 战国时期,各国均实行以郡县为单位的征兵制,按照郡、县、乡、里等地方行政体系征调民众人伍,军队成分便完全平民化了。国人兵役制时从军是权力与义务的结合,是一种身份标志,普遍兵役制推行以后,这些就全都不复存在了。 P53 序言 作为一本科学普及性质的读物,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以下三个难以处理的问题: 一、篇幅与内容。科学普及读物不能够写成大部头的洋洋巨著,可是本书的时间跨度是从史前时期一直到清后期,而它的内容又是综合性的,至少应当包括兵制史、战争史、军事技术史、战术史和军事学术史等方面的情况,在不足20万字的篇幅里要容纳这样长的历史过程和如此丰富的内容,的确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采取的方法:一是突出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而不是平铺直叙,比如三代军事重点是讲车战,而春秋战国军事的重点则是车战向步、骑战的转化;二是只讲军事,尽量不涉及其他方面,比如军事指挥系统,就只讲直接与军队相关的军政系统,而尽量不涉及属于政治层面的军令系统;三是尽量通过具体史料来展现军事变化本身,而对于这些变化的原因则不作展开论证。这样的简化和浓缩,自然大大增加了本书的总体容纳量,但是就每一具体历史时期而言,在体例和内容上却难免挂一漏万之嫌,希望能得到读者的理解。 二、表述方式。科学普及读物应当生动具体,这不单是对于文字风格的要求,同时也是对于内容的要求。可是生动具体的内容必须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为依托,而这正是本书在资料使用上的为难之处。比如兵制,自杜佑《通典》以降,历来谈兵制的著述汗牛充栋,可是如果要问西汉骑兵基本战术编队的人数是多少?宋代步兵的标准装具是什么?恐怕就语焉不详了。在中国军事史领域,真正进行具体的、微观的实证性研究还是近30年以来的事情,为此,我们尽其所能地使用了众多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史料,但是这方面的空白课题毕竟太多,所以本书在有些地方,特别是涉及军制学范畴的一些内容,无法进行具体表述的,只能阙疑以待来日。 三、图片的制作与选择。文字与图片互为表里,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所以本书的图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附图,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文字稿一样都是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西汉时期的军用地图,正文中只提了一句,其主要内容均体现在图片和图片的说明词里。有相当一部分出土实物的图片都是需要通过阅读说明词才能加以解读的,所以本书的图片说明词并不是单纯的图名,而是文字稿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图片是自己绘制的,为了保证其科学性,图中出现的军事活动和军事器材装具都要有确实的史料依据,比如士兵的甲盾、兵器等等,这就需要预先进行精审的考证和设计。从军事史的特点来说,图片表述应当是它重要的表述方式,本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限于各方面的条件,确实还有许多想做而暂时无法做到的事,比如战国步兵的标准装备图,本来依据《苟子·议兵》的资料是准备绘制的,但就是因为兵士着甲后的腰带系束法不明,无法确认剑的佩挂方式,只好作罢。所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图片的选择和制作,其实也只能在一个极为有限的课题空间里进行。 本书的目的是想通过史料的表述使读者对中国军事史有一个科学而又具体的了解。这个目的是否能够达到,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我们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处理。但不论效果如何,这一努力对于普及军事史知识都是有意义的。军事史是文明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从全部意义上说,军队的作战方式、兵员构成与征集方法、编制训I练以及兵器装备,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正如人们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或者龙山文化一样,如果没有那些出土的石斧和石刀,那个文明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关心和了解中国的军事历史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深入理解军队的性质、装备、战术和编制训练是如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从而使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得以升华为执著的科学理念。 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当我们的共和国蒸蒸日上、正在崛起之际,难道我们不应当更加关心它的安危,企盼它的强大吗?出于这样的愿望,我们谨将这本小书奉献给读者。 本书是一个集体合作的成果。第一章至第五章的文字稿为黄朴民先生撰写,这五章的配图和图说为钟少异先生设计撰写;第六章至第八章的文字稿为刘庆先生撰写,第六章至第七章的配图和图说为钟少异先生设计撰写,刘庆先生提供了部分图片,第八章的配图和图说为刘庆先生设计撰写。钟少异先生对全书的版面进行了核定。承蒙几位作者不弃,委托我对全书进行了整理核定。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陈丽菲女士付出了大量心血,田文孝、金立昕、李贺然、李项鸿、张纯义、陈大元、毛笑冰、李国城诸先生提供了热情的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篮永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