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到一个相当重视的高度,上海的二期课改也十分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书稿根据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IN结合论的学习理论,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因素与学习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科学方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
分类 | |
作者 | 燕国材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到一个相当重视的高度,上海的二期课改也十分强调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书稿根据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IN结合论的学习理论,对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因素与学习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科学方法。 内容推荐 作者总结了多年来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以非智力因素为主题的教改经验,提出了“五学”,即以学习动机为基础的愿学,以学习兴趣为基础的好学,以学习情感为基础的乐学,以学习意志为基础的勤学,以学习性格为基础的独立学习。它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中小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是大有帮助的。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论述非智力因素的性质、特点与功能,IN结合论的学习理论,以及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一般意义与具体作用,较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本人的非智力因素观。第二至第六章,依次探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五因素及其与学习的关系。这五章的体系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先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事例,然后依次讨论某因素的基本性质和在学习中的作用,某因素的规律、品质的学习意义,以及某因素的学习方法等。第七章讨论“四心”与学习问题,即依次阐述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的基本涵义、主要特点、在学习中的作用、发展与培养等。最后一章探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先谈培养的意义,再说自觉性等五个品质的培养,再依次讲动机等五个因素的培养,最后论述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在各章的讨论中,也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 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同《智力因素与学习》基本上是一样的,以表明两者是名副其实的“姊妹篇”。即:两书均是八章。各章前引述名人言论两则,并列出“阅读要点”。各章末概括“本章摘要”若干条。一至六章还加入“专栏”1~4项,以丰富本书的内容,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录 第1章 非智力因素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一、《为学一首示子侄》的启示 二、非智力因素的基本性质 三、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与功能 四、IN结合论的学习理论 五、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第2章 动机与学习 一、“牛耕田”与“儿童学习” 二、动机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学习的成就动机、自我归因与自我实现 四、动机的规律与学习 五、动机的品质与学习 六、愿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第3章 兴趣与学习 一、兴趣比天才重要 二、兴趣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好奇心、求知欲与认识兴趣 四、兴趣的规律与学习 五、兴趣的品质与学习 六、好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第4章 情感与学习 一、“无情未必真豪杰” 二、情感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情感的种类与形式 四、情感的规律与学习 五、情感的品质与学习 六、乐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第5章 意志与学习 一、轮椅上的科学家:斯蒂芬·霍金 二、意志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意志的过程及其阶段 四、意志的规律与学习 五、意志的品质与学习 六、勤学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第6章 性格与学习 一、从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说起 二、性格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三、性格的结构 四、性格的规律与学习 五、性格的品质与学习 六、独立学习的涵义、原则与方法 第7章 “四心”与学习 一、是否具备自尊、自信、好胜、负责 二、自尊心与学习 三、自信心与学习 四、好胜心与学习 五、责任心与学习 第8章 非智力因素地培养 一、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意义 二、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 三、动机的培养 四、兴趣的培养 五、情感的培养 六、意志的培养 七、性格的培养 八、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牛耕田”与“儿童学习” 我国现代教育家林汉达在《学习心理学讲话——向传统教育挑战》一书第九讲的“引言”中,曾将“牛耕田”与“儿童学习”作对照来阐明动机的学习价值,对学习者有所启发。现将该“引言”摘抄如下。 好奇心人人有之,尤以儿童为甚。儿童每每缠住父母或年长者接连不断地问“为什么”,这便可证明儿童是好学的。可是一到了正式受教育的时候.竟有许多学生懒做功课。父母叫他写大字,他却去打弹子。教师叫他预备算术,他却偷偷地在看连环画。你叫他读国文(今称语文),他却喜欢唱歌。等你正式叫他唱歌,他却要听故事。于是做家长的便以为孩子只喜欢干“闲事”,却不喜欢用功读书。喜干闲事是“入邪”,用功读书是“归正”。“入邪”是坏的天性,所以须极力抑制,“归正”是逆水行舟,所以须“强而后可”。家长和教师也知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的道理,于是一方面不许儿童打弹子,看连环画,以及其他种种“闲事”,一方面督促儿童用功读书。督责无效,继以斥骂,斥骂无效,继以体罚。“鞭儿在后”即蠢牛亦可驱之前进,何况儿童?哪里知道“牛耕田”和“儿童学习”是两件事。“牛耕田”可以“强而后可”,因为牛耕的是农夫的田,于牛的本身无关,只要把田耕好,就是了,谁去管它愿意不愿意。“儿童学习”是儿童自己的学习,须出于自动和自愿。学习者觉得有兴趣,极力上前,固然是最好的,即使学习者并不觉得有兴趣却自己勉励自己,或别人勉励他,使他自愿,“强而后可”亦属可能。若自己根本不愿意,则旁人决不能勉强。 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者有了一定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自觉自愿地进行学习;如果不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只是一味地强迫督促他们学习,像鞭打牛耕田一样,那是肯定学习不好的。P29 后记 现在人们的共识是,任何人要想取得学习的成功,既需要智力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主动参加。因此,我继拙著《智力因素与学习》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之后,又撰写了《非智力因素与学习》这本书,以便同《智力因素与学习》配套,构成姊妹篇。 本书的撰写是以我长期从事非智力因素问题的研究为基础的。为了说明这一点,谈谈自己思考与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历程,想必不会是多余的。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接受西方认知心理学派的教育观点,强调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于是教育也就由重视掌握知识转向重视发展智力。当时,我就思考着一个问题,即学生要搞好学习,仅依靠智力行吗?大量事实的回答是否定的,并告诉我们,搞好学习还必须依靠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于是我便开始思考非智力因素问题,并于1983年初撰写《应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一文,是年2月11日《光明日报》上发表。此后,我一直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不仅撰写了一系列的有关文章,还出版了好几本有关的著作。如《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1992)、《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实践研究》(1995)、《超越情商——非智力因素与成功》(合著,1998)、《学习心理学——IN结合论取向的研究》(1998)等。 正因为本书的写作有上述较深厚的基础,所以无论在理论深度上,还是在实际的广度上,都较前几本书成熟得多。比如,理论方面,在已有非智力因素三层次、六功能与三条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非智力因素的两个定义,考察了它的六个特点,特别是概括了非智力因素的五对十个命题,把非智力因素的理论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际方面,我总结了多年来不少中小学校开展以非智力因素为主题的教改经验,提出了“五学”,即以学习动机为基础的愿学,以学习兴趣为基础的好学,以学习情感为基础的乐学,以学习意志为基础的勤学,以学习性格为基础的独立学习。它们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对中小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是大有帮助的。 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论述非智力因素的性质、特点与功能,IN结合论的学习理论,以及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一般意义与具体作用,较系统而全面地概括了本人的非智力因素观。第二至第六章,依次探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五因素及其与学习的关系。这五章的体系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先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或事例,然后依次讨论某因素的基本性质和在学习中的作用,某因素的规律、品质的学习意义,以及某因素的学习方法等。第七章讨论“四心”与学习问题,即依次阐述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责任心的基本涵义、主要特点、在学习中的作用、发展与培养等。最后一章探索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先谈培养的意义,再说自觉性等五个品质的培养,再依次讲动机等五个因素的培养,最后论述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培养。在各章的讨论中,也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 本书在编排体例上同《智力因素与学习》基本上是一样的,以表明两者是名副其实的“姊妹篇”。即:两书均是八章。各章前引述名人言论两则,并列出“阅读要点”。各章末概括“本章摘要”若干条。一至六章还加入“专栏”1~4项,以丰富本书的内容,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书是在《智力因素与学习》出版的激励下撰写的,断断续续地历时两年多才完成。本书杀青后,得到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特别是陈人雄编审的热情帮助。在此,请允许我向出版社的领导和有关编辑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燕国材 2005年8月15日 于上海市桂林路师大新村容膝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