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华龙文化的形态层、氏族徽铭的支系图腾制度层、相沿传承的民族心理积淀的文化传统基因层,溯源察本,确证中华龙文化肇始于伏羲氏族的祖先雷泽氏雷神鳄鼍图腾族。
书本向人们揭示,中华先人始终是把自然、人文密切联系在一起,进行宇宙之谜、人类生命之谜的学术探索的。我们在本书中即还古人以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索轨迹。相信读者自会悟出更为高深的道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龙种文化(修订本)/中华大道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王大有 |
出版社 |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中华龙文化的形态层、氏族徽铭的支系图腾制度层、相沿传承的民族心理积淀的文化传统基因层,溯源察本,确证中华龙文化肇始于伏羲氏族的祖先雷泽氏雷神鳄鼍图腾族。 书本向人们揭示,中华先人始终是把自然、人文密切联系在一起,进行宇宙之谜、人类生命之谜的学术探索的。我们在本书中即还古人以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索轨迹。相信读者自会悟出更为高深的道理。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介绍了万年龙文化结构律总察、龙文化历史的自然沉淀、龙功能学天象结构律等内容。 本书是中华龙文化学史纲,总言中华上古天文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龙祖伏羲及其传人的特殊贡献。从古生物学、星象学、物候学、民族学、文献学等学术层次,破译中华龙由实体动物向人文、星象转化的真相;及以龙为图腾徽铭的族属与裔钟,在至少万年以来创造的大山纪历、扶桑建木纪历、日月五星纪历、物候纪历的最关键时代,伏羲、神农、炎帝、蚩尤、共工、羲和、常羲、黄帝……诸氏族在建立和完善上元太初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陆、紫微天市太微三垣、二十八宿、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辰、十二次、廿四节气系统的伟大发明,其要害乃是直洞天道命门,与人气息息相通;该成果向印度、巴比伦的传播史迹…… 目录 卷首语(一)/钱其琛/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卷首语(二)/钱其琛/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总序/天人合一文化宣言 修订版序,超越五帝高扬三皇:建设大中华 导言 前言 导读 开篇/盛世祥瑞天佑中华 一、万年龙文化结构律总察 (一)龙文化历史的自然积淀 (二)历史积淀的龙文化结构规律总察 1.龙自身系统结构律 (1)龙形态学——生物物种真形学 图1 自然本体龙中华鼍与湾鳄 图2文化本体龙 图3夔龙 图4应龙 (2)龙习性功能学——生命节律学 图5黄龙 图6人文龙 (3)龙功能的人文社会化 2.龙与天文系统结构律 (4)龙功能学天象变格律 图7一A龙生物习性功能的形象特征图示(1-5) 图7一B龙生物习性功能的形象特征图示(6-7) 图8龙功能学天象变格律 3.龙与地理系统结构律 (5)龙习性功能学地候变格律 4.龙精神本体的演绎 (6)龙功能本体转化为以类相感等同律之精神本体 图9龙习性功能学地候变格形象辰龙震雷图示 (7)龙精神本体向社会人文伦理道德化转形 5.龙与氏族群体层级系统结构律 (8)原生龙图腾徽铭结构律 图10原生型龙图腾徽铭 图11复合型人龙合一图腾徽铭 (9)演生龙图腾徽铭结构律 图12本体龙支系滋演图腾徽铭形态图示 图13一A非本体龙支系滋演图腾徽铭形态图示 图13一B非本体龙支系滋演图腾徽铭形态图示(续) (10)龙图腾徽铭构形结构律 6.龙文化制度等级心理观念层位结构律 (11)龙文化制度层:主龙系与辅龙系 图14辅龙系螭龙、鱼龙、玄武龙、饕餮龙、铺首龙 (12)以类相感律及其变异 (13)龙司职层位律:龙生九子 图15龙生九子 (14)龙文化所反映的民族心态 7.龙文化的四期演化 (15)夔龙期 图16一A龙种第一期演变图——夔龙期 图16一B饕餮龙演变图 图16一c天鼋玄武轩辕氏徽铭演变图 (16)应龙期 (17)黄龙期 图17龙种第二期演变图——应龙期 图18龙种第三期演变图——黄龙期 图19公元1984年天安门城楼金龙和玺彩画 (18)回归期 (三)百家说龙症结评析 1.龙为神话动物说 (1)龙为神物说 (2)龙为祥瑞动物说 (3)龙为神话动物说 2.龙为自然实体动物说 (1)蛟龙古鳄说 (2)龙为蛇说 (3)其他诸说 (四)龙文化发展的四性律 (五)龙凤呈祥 1.龙凤总论 2.凤凰图腾与凤凰图腾氏族 3.凤凰的三期演化 (1)玄鸟期 图20九凤图铭 图21凤种第一期演变图——玄鸟期 (2)朱雀期 图22凤种第二期演变图——朱雀期 (3)凤凰期 图23凤种第三期演变图——凤凰期 4.龙凤呈祥:五凤五龙五灵 图24鹿·封稀·蜃·大风氏族联盟徽铭 图25中华五域主图腾·四域图腾 图26五岳法象真形图 二、千古悠悠原龙真相大白 (一)考古学基本事实的确认 (二)濮阳西水坡M45原龙出世 1.M45蚌塑青龙显世惊天动地 图27濮阳西水坡bi45(T137)蚩尤真身墓蚌塑摹本图 图28濮阳西水坡T176蚌塑 图29濮阳西水坡T215蚌塑摹本图 图30 M45西水坡蚌龙 2.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暨蚩尤陵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一人文文明连 续体 3.著文论断龙起源——生物形态学生命节律学认定 4.探本求源考察之旅 5.论证M45帝王陵列宿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陆天廷 ——民族学天文星象学认定 (1)M45号墓为帝王陵 (2)T176蚌塑标示墓主人族谱系和王权 (3)T215蚌塑标示乘龙归祖与四陆二十八宿天象格局 (4)中国古史系统编年定位 (5)论文识“蜘蛛”为“穷蝉”,认为墓主人是颛顼族团的一位领袖 6.95濮阳“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交流与探讨 7.美学考察引出旷世大发现——造型艺术学认定 8.伊世同重返濮阳再观青龙白虎星座 9.王大有指认星象确证盖天浑天系统——天文星象学暨宇宙模式学 认定 图3l天齐北极星浑天太极天球图 图32中国考古发现的盖天图传承演变示意 图33中国浑天天球太极图河图·洛书真蕴 图34中国考古发现的盖天浑天太极八卦合一图 10.学长赠《全天星图》论髀骨北斗祭万年星象 图35 4500B.C.二十八宿天球分布图(伊世同) 图36 4500B.C.与2000A.C.北斗星与北极星四季升降比较图(伊 世同) 11.后学证《河图》、《洛书》明斗建天纲根始缘起 (二)灵威仰大帝蚩尤肩髀真身及其帝王陵认证 12.斗魁髀骨纪历引起的冷静思索 13.《周髀算经》肩髀之谜骤然启悟 14.《黄帝经》蚩尤之死真相大白 15.阚乡城蚩尤肩髀墓疑窦萌发 16.M45双重肩髀认定 17.b145蚩尤肩髀真身帝王陵与帝丘 图37东夷民族盖天天齐纪历暨王冠图 图38蚩尤“冀”“巽”王冠象形文(殷商)(1—7)·大汶口文化三苗九 黎蚩尤少昊王冠(8—10) 18.蚩尤民国难纪念大傩(鹳) 图39连山纪历灵台图 图40蚩尤天符之神像 图41一A汉画像石大傩(鹳)·蚩尤-铺首衔环·角抵戏 图4l—B汉画像石大傩(鹳)·蚩尤·铺首衔环·角抵戏 19.蚩尤灵威仰正统帝位剖判 20.我对墓作人的研究过程 (三)炎黄战争的巫贞史笔直录 21.灵威仰大帝蚩尤与轩辕黄帝涿鹿鏖兵 22.蚩尤统帅三苗九黎(狸)冀州决战 图42雨师水伯天吴(1、2)·蚩尤九黎(3、4) 图43南北朝江苏镇江画像砖虎部真君天神蚩尤 图44濮阳西水坡b145蚩尤王陵天穹盖天归墟冀型王冠墓天象历 法复原图 23.蚩尤捐躯 图45殷墟甲骨文蚩尤族团徽铭 图46贵州黔东南牛头苗戴的蚩尤王冠 图47良渚文化瑶山业型蚩尤王冠 图48商周(1-3、6-13)楚(4-5)蚩(蚩)尤氏族徽铭 图49仰韶文化临潼姜寨文字蚩初文“坐”(1-4)西安半坡业(5)帛 残文(7)·马家窑文化马厂型本(6)·商江西清江吴城虫(8)· 福建华安汰内乡帛(9、10)·贝加尔湖岩刻文字虫(11) 24.蚩尤为何驭龙归天 25.蚩尤的文字学史考察 26.西水坡发现了古坐(蚩)字 27.蚩尤通天达地灵威仰大帝考证 28.蚩尤归天后炎蚩联军继续抗击轩辕南下大军 29.蚩尤军民大逃亡 30.轩辕建立中央一统政权 31.总体结论 32.学术界定位:M45后岗一期文化是东夷的一个发展阶段 三、二十八宿天象格局6500年 (一)地上国族与天界星辰的同一性 (二)中国二十八宿天象系统 1.苍龙星 图50苍龙辰星(辰宿星) 图51苍龙大辰星(大火星) 2.朱雀星 3.白虎星 图52白虎子宿星 4.玄武星 5.四象布列依据 6.五方帝与轩辕星 7.天象三垣创生与完善 (三)中国二十八宿起源 1.中国二十八宿形成的下限在公元前5世纪 2.中国二十八宿形成的中限在公元前3000-前2300年 3.中国二十八宿形成的上限不晚于公元前4500~前3000年 (四)中国二十八宿的域外传播 1.中国二十八宿的印度传播 2.巴比伦二十八宿与中印星宿的关系 3.中国与印度二十八宿星比较表 四、龙起玄黄开道易 (一)伏羲大易记乾龙 图53金文汤字 图54雄雌扬子鳄穴座剖面图 (二)伏羲氏族肇于龙 1.祖龙华胥氏雷泽氏 图55伏羲氏雷泽降生图 2.伏羲氏纪于龙 3.龙习性渊源考 图56鼍龙吻前云纹 图57山东莱阳前河前村出土陶盂 图58莱阳前河前村出土陶盂铭文(李步青提供) 图59商殷文物龙纹与龙氏族徽铭 4.鼍兽罩噩器嚣等同考 图60器鳄嚣古文·《金文编》 图61默兽罩古文·《金文编》 五、地震龙蟠东方守震位 (一)地辰龙解 图62一类辰龙·《金文编》 图63二类辰龙·《金文编》 图64三类辰龙·《金文编》 图65四类辰龙·《金文编》 图66五类辰龙·《金文编》 图67六类辰龙·《金文编》 图68殷金文辰龙·宋龙觚辰龙 图69辰龙演变系统图示 (二)太一大帝伏羲出乎震释义 图70一A建木圭表“柬”与树表地“陈”诸字 图70一B建木圭表“束”与树表地“陈”诸字(续) (三)封禅大典初义 (四)禅让释义 (五)兖服十二章解秘 图7l兖服十二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徽铭礼制化 六、天辰大火龙星定农时 (一)天辰大火龙星与由来 图72天辰大火龙星 (二)乾卦天辰龙星爻位 (三)神农氏与龙:上古为何龙农同一 图73殷金文古“农”字·《金文编》 图74殷金文古“震”字·《金文编》 图75殷金文古“农”变体“蓐”字·《金文编》 图76有娇氏女登族徽·《金文编》 (四)坤卦莱麦爻辰周期揭秘 图77乾坤爻辰六龙御天时空周流圆图 七、龙种绵绵遍华夏 (一)诸龙族族标解 1.龙氏族图腾徽铭的文字化 图78古文字中的“龙”·《金文编》 图79商殷青铜器龙氏族徽铭(中)与龙纹·《三代吉金文存》 图80商殷古文字诸“龙”与玉雕龙(15) 2.龙氏族族标姓氏解读 图81高辛氏龙氏族徽文“龙”·《金文编》 图82有鬲氏(黎氏、祝融氏)龙氏合婚族鼹族徽·《金文编》 图83有登氏龙氏合婚族徽·《金文编》 (二)龙角与尺木:博山圭(规)表同位一体通释 图84蛟鳄头部博山尺木角状凸起与造型艺术龙头博山尺木 1.龙角为何名“博山尺木” 2.博山观表定规(圭)成卦时 图85博山樽木日表 3.博山观表定规世家 图86博山观表定规(圭)成卦时图示 图87羲和占日定十旬十月图示 图88常羲占月定十二辰宿图示 4.持尺木(I)巫觋天地灵媒释义 图89观表定规氏族徽铭图证 5.帝王之角:天梯建木圭表通天至上的标志 图90美洲奥尔梅克殷地安首领尺木博山·圭山角冠 图9l中国仰韶文化半坡神农氏连山(圭山)角冠 6.龙角尺木演变 (1)原生型博山角状凸起龙角 (2)博山樽木圭化角 (3)持辛契刻卜圭形角 图92原生形博山樽木(尺木)龙角 (4)圭形角向灵兽角的转化 图93殷墟晚期重黎氏尊博山樽木圭化角·繁式(1)简式(2) 图94西周早期箕父辛鼎博山尺木龙角 图95殷晚期黎氏尊尺木龙角(1)·西周康王大盂鼎持辛卜圭龙角(2) 7.龙为雷雨神·天神·帝王标志的原因 8.俄博梭罗(榜罗)杆 图96殷晚期黎氏尊持圭(尺木)龙角 图97洛阳北魏石刻圭尺(八卦)龙角 (三)神灵初义与图腾祭祖制度的形成 (四)豢龙家族荣辱兴衰 (五)史家直书龙轶事 (六)科摩多龙与类龙动物 (七)恐龙和“水怪” (八)派亚萨奇什——美洲翼龙及其他 图98一A世界各地的翼龙(活恐龙之一)(1) 图98一B世界各地的翼龙(活恐龙之一)(2~3) 图98一C世界各地的翼龙(活恐龙之一)(4—6、8) 图98一D世界各地的翼龙(活恐龙之一)(7、9) (九)恐龙绝灭了吗 (十)奇珍异宝非虚妄 (十一)龙子重归 八、飞龙在天大河起风雷 (一)天人同一的图腾崇拜观 (二)人神同一的祖先崇拜观 (三)王权神授的真龙天子观 (四)天人感应的祥瑞龙凤观 (五)两种对立的龙凤善恶观 (六)魁者夺标的龙凤文化观 (七)大河龙魂走向现代世界 (八)凤凰·龙·华表·天安门:中华民族与新中国的象征 1.凤凰涅架 2.龙腾天安门 3.龙蟠玉华表 图99华表·中华民族的象征·天安门前望柱 图100华表局部·蟠龙柱·望天视 4.祖国:东方巨龙 5.迎着朝阳腾飞 九、民族魂·三皇五帝文化产业与国家太庙 (一)龙文化与中华民族 1.再从天安门的金龙和玺说起 2.龙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3.从图腾徽铭历史学人手 4.从文化层次系统论解读龙文化 5.本源龙文化的文化基因学考察 (1)龙形态学考察 (2)龙功能学考察 6.龙文化的种系制度层位学考察 7.龙文化的民族共认心理学考察 (1)大龙系 (2)小龙系 (3)黾龟系 (4)凤鸟系 8.五灵与五族共和及其现代裔族 9.中华各民族共和大一统繁荣昌盛 10.结语 (二)龙种一脉五支 (三)中华民族根脉文化产业暨三皇五帝文化产业战略 1.中华民族根脉文化 2.中华民族的祖先:三皇五帝 3.三皇五帝文化产业 4.建立国家太庙 5.三皇五帝文化产业的多层位态 (四)炎帝·蚩尤·黄帝三祖文化遗址系列保护与开发 1.三祖文化重新定位 2.华夏氏族一统、发展和黄帝建都涿鹿 3.实地考察 图10l延庆张山营上板泉村板泉 图102涿鹿黄帝城遗址 图103下七旗村的阪泉之野蚩尤阵 图104上七旗村的张公泉即古阪泉 图105黄帝城黄帝泉 图106蚩尤寨蚩尤泉旁的蚩尤松(后),杆树(前) 图107蚩尤北寨 图108蚩尤城遗址南墙残垣 图109蚩尤南寨遗址 图110涿鹿桥山灵光冲腾 图111涿鹿桥山“九龙衔珠”“灵寝梁” 图112拜谒涿鹿桥山考察者合影 图113涿鹿桥山祭黄帝 图114现场考察黄帝城文物 图115釜山会盟遗址会盟石 图116红山文化遗址玉器龟云合一太极勾云玉佩符信 图117安志敏研究员鉴定黄帝城文物 图118郑光研究员认为黄帝城这种玉铖(右方玉器)是王权礼器 图119小矾山东风寺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物 4.考察后确定总体设计思路框架 图120蚩尤城蚩尤川遗址风水人文生态结构示意图 5.总体规划总则(一号方案) 6.结构布局规划(二号方案) 7.景点分布规划(三号方案) 8.景点分布规划设计(四号方案) 9.三祖文化总体规划图 图121三祖文化总体规划图 10.炎帝、黄帝、蚩尤三祖堂规划与营建 图122三祖堂规划图 图123三祖图腾柱设计图(一)·炎帝柱 图124三祖图腾柱设计图(二)·蚩尤柱 图125三祖图腾柱设计图(三)·黄帝柱 图126三祖堂 图127三祖炎帝·黄帝·蚩尤塑像 11.中华合符坛暨2008奥运圣火台 图128中华合符坛规划数据图 12.炎帝·黄帝·蚩尤三祖陵祠鼎立 附论 一、华夏文化纽带课颗研究设想 二、伏羲文化研究相关诸问题 三、“龙的传人”与万年中华文明 四、龙种九天传歌(夏培文王大有) 五、济源王屋山创世文化考察学术报告 后记: 参考书目 王大有学术年表 试读章节 一进小矾山村,就算进入黄帝城的西部边界了。村口上有一棵古树,古树旁立着一个碑,上书红色的“小矾山”。矾山川东西40华里,东边有矾山镇,南北长20华里。 再往东走便到了古城,往南去是一堡二堡,上下七旗村,涿水之源涿鹿山,往西北一点便是轩辕台黄帝城。我们先去黄帝城。古城是从黄帝城中迁出的移民建的一座土城,黄帝城前是一个村庄,叫三堡。村南是黄土大道和人踩出的小路,路南边是潺潺流淌的溪水,溪流时宽时窄,时分时合,一会儿穿入薄冰,一会儿露出地表,虽是冬季,地还是潮湿的。这就是涿水。路边、水边、村边、城边长着野生的钻天杨,棕红色的毛茸茸的树枝钻向湛蓝略带黄色的天空,白白的树干在土黄色的大地、泥坯土屋、土墙的映衬下,格外醒目……顷刻间,一种亲切感涌上心头,仿佛回到了阔别30年的我的故乡。 黄帝城在路北,是一个天然黄土塬,耸立于涿水北岸。沿着一条漫坡坡道我们进入黄帝城的西南门,实际是一个豁口,并无“门”。迎门立着一块碑,上书:“黄帝城”,城里遍种果树,有四百亩。城为不规则方形,东西边长约450~500米,南北约510-540米,东面已坍塌入轩辕湖中,其他三面墙体完整,夯筑而成,夯层10~14公分,早期夯层灰黑色。 城门豁口27米,墙体底长16米,逐渐向上收拢,分5层,顶宽2.5—3米,总高16米。我们沿着城的南墙内侧向东考察,夯层中夹着很多陶片,很快我发现一块仰韶文化的彩陶片,从墙体上剥下。我告诉任昌华书记,我来这里就是要寻找仰韶文化的的遗物,只有半坡时期的彩陶片,也就是距今6500~6000年的彩陶片,才能证明这处遗址是黄帝、炎帝当年的故址,因为他们生活在那个年代,而不是5000~4800年间。任昌华接过这块陶片,攥在手里。我又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陶片、蚌刀、以及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片,器足,直到辽金时期的遗物。在城中地表拾到石斧、有段石锛各一件,陶磬一件,蚌刀二件,陶甑、陶鬲足若干,夹砂红陶、灰陶、夹碳灰黑陶、蛋壳陶片若干,文字陶片二件,自新石器时期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的都有。我对任昌华说,有段石锛和黑色蛋壳陶很重要,这是苗蛮文化东夷文化的典型器物,证明三苗九黎民族到过这里。赵育大局长说有一件三足鬻在民间,我说那太重要了,想办法收回来。这是东夷民族的典型器物,是证明蚩尤到这里的决定性物证。文字陶片上的文字与半坡的相似,证明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的传承,这应与炎帝、黄帝同祖同源有关。那块仰韶文化彩陶片中途让任书记丢了,我们返回去再找,没有找到。 登上黄帝城南墙向四周眺望,就发现黄帝城是一个天然的土台大坝,四高中低矗立在矾山川,在台顶上夯筑土墙。台顶平面西连古城台地;北面是深沟大壑;东面是深沟,再东是一座小山,连着四堡水磨村;南面涿水从城南绕到东南与黄帝泉汇合,流人城东的湖水中。在城的四角都有峰火台,在城东南有个土丘,西南古城还有土丘,正形成“四丘相护”、“四蛇相卫”的格局。城南涿水之南是一片广阔的高塬大坝,就是涿鹿之野,尽南头是涿鹿山,涿鹿山东南坡下是蚩尤城,西南坡下是上七旗村,有一条六华里长、约二华里宽的平川,这就是阪泉之野。黄帝城占有很优越的地利。 从西南门出来,我们去阪泉之野。先到二堡一堡,再沿着阪泉之野西边台地上的山路,到达下七旗村。村口站着几位身穿节日服装的孩子,门楼上用松柏枝搭成牌坊,在阪泉之野里布着七旗阵——九曲黄河灯。当年黄帝和炎帝在这里交战,黄帝在北,黄帝城西南门,炎帝蚩尤联军在南(今名上七旗村),向北攻打黄帝。黄帝在这里设了七旗阵,法象北斗星。又说是炎帝布的九曲黄河阵,把黄帝军队引人迷阵。赵育大说:“这是战阵。是从陕北传来的,很古老,《河北文物志》上有记载,现在叫九曲黄河灯。咱们下去转一转,转完要走三里地。当地人,每年这时候都要走九曲黄河阵,观九曲黄河灯,在门楼上挂灯,阵里挂灯,猜灯谜。走阵消灾除祸。”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七旗阵。七旗村民都是当年炎帝的后代。原来只有一个村,人多了,分成下七旗村和上七旗村。我们从阵里出来,又驱车到上七旗村。 P254-256 序言 三皇是天皇燧人氏、人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这是《尚书大传》列出的三皇世系,也是最科学最合理的表述,其他各家各说,都不如此说。于是我独采此说,摒弃诸说。《尚书大传》载称:“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檗蔬,故托农皇于地。”托遂皇于天,故日天皇,以开天辟地首立天北极创立信风历天索历之德得名;托戡皇于人,故日人皇,以创立皋裸制立礼聘嫁娶制而优生优育再造人类之德得名;托农皇于地,以创立农耕彩陶礼制文化之德得名;三皇皆以德得天下,天下不征而治,天下损有余而补不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燧人氏以“风”为姓,继之者皆是风姓氏支,因而三皇五帝皆以风族为源头。 三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奠基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创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三皇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真正始祖,是中华各民族的原初的根。从三皇看中华民族是同祖同源一脉一根一元,并非“多元一统”。一个“源头”便是“一元”。 五帝是轩辕氏姬姓黄帝,金天氏赢姓少昊帝,高阳氏颛顼帝,高辛氏陈姓喾帝,有虞氏舜帝,有夏氏禹帝。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喾、尧、舜为五帝,以为五世一系皆出于黄帝。并开“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贬败褒胜”的“正史”修史先例。虽然史书称“少昊之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象其地”,也就是说少昊之前政权或国族、部族、氏族的称号是以他们的德业来命名,颛顼以来天下的称号是以他们的兴起之地、发祥地、出生地、封地、领地来命名;但是自黄帝以来天下征伐而治,黄帝以前天下不征而治;也就是说黄帝开了以战争和武力征讨得天下的先例,然后再辅文治,先武后文。于是出现了同根一祖同源文化的分流,出现了胜利民族与失败民族的对立与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价值评判体系与文化序列。 五帝文化,从血缘和文脉、地脉上来说,是继承三皇文化的,是继发性承袭性的三皇文化的发展和变异。同时出现了由于同根一祖同源文化分流后,所产生的各自的族源文化与各自保留的原生态文化与继发性文化的价值体系彼此的评判的歧异,出现了中央朝庭王族与方国边疆民族的分别,朝野文化的分别,正统文化与非正统文化的分别,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分别,官本位文化与民本位文化的分别……从五帝看中华民族,同源分流为多支,仍为兄弟姐妹,也不存在“多元一统”。考古学上的“满天星斗说”,“多元汇合说”,只看表面现象,不看文化实质。 廿五史,皆是官方的“正史”,都是以“胜者王侯,败者贼”为修史的基本原则,这是狭隘的小中华民族史观,按照司马迁以黄帝为正宗为正统的旧史学观,只以汉族为华夏的代名词,汉族以外的民族皆为“鞑虏”“苗蛮”“夷越”“戎狄”“羌胡”等等;只以“中原”“中州”为“中国”,为“中央之国”,以中央政权实际管辖区域为“海内王土”。此外,上述周边民族的领地皆为化外之地或蛮荒之地。这种狭隘的小中华民族史观,时至今日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笼罩在某些人的内心深处。泯灭旧史时代的民族误区形成的民族心态隔膜,是很必要的。 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华民族,倡导和谐世界,就要超越五帝,高扬三皇,主祀三皇,辅祀五帝,以德为本,以民为本,建立大中华的民族史学观,建立大中华文化史学观,建立同一祖先、同一文化根脉、同一家园的新的大中华一统观。 中华好大一个家,家中成员都是同祖分流的兄弟姐妹。 王大有2006年4月28日 后记 《中华龙种文化》是我的龙文化学专著第四部,在前已出版过《龙凤图集》、《龙凤文化源流》、《龙凤传人》。 《龙凤图集》是我用了近10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实地考察,面对实物一笔一笔对临描摹下来的图谱集成。我是一个造型能力极强的写生能手,面对祖先创造的千姿百态的龙文化艺术,为其魅力所吸引,不怕蚊虫叮咬、烈日当头、寒风刺骨,一画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得一龙图真本,然后条理分梳,编著成龙凤图腾徽铭文化艺术的考古美术学编年8000年通史图集,由我的恩师丁井文校长请权威东方艺术史专家常任侠书写:“龙凤图集”,王朝闻、华夏、何溶、邵宇、田郁文等艺术前辈大师,对我这项填补中国美术史、文化史的学术空白之作,甚为赞赏。邵宇、田郁文即刻拍板定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龙凤文化源流》,是在上述考察基础上,编著的龙凤图腾徽铭文化艺术的环太平洋地区的8000年传播史,是在中国学术界第一次从历史的源头揭示龙、凤文化创生系统和流传系统,第一次创龙凤比较文化学,探讨美洲古代龙凤文化与中华龙凤文化的亲缘关系。 1988年这两部书出版后,引起学术界轰动。 在我去新缰考察西域龙凤文化途中,在火车上结识了南京教育学院夏培文教授,即开始合作对屈原《九歌》的学术研究,往来书函频繁,形成《九歌》最新研究成果。我当时完成《龙文化学层次论》,而夏老师又要作开胸心脏手术。夏老师唯恐手术失败,嘱我倘若他有不测,文章就以我的名义发表。因为顺利,他也就很快康复。我请周谷城老题写了《龙种传歌》作为书名。因为我写的是一个书系,其他部分还没有完成,有关《九歌》的内容夏先生发表一部分。这期间我又接受了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写中国民间文化丛书之约,由我执笔写一部民间龙凤文化的专著。 于是我写成了《龙凤传人》,论证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血缘、心理、文化诸基因的认定。 清理了龙凤图腾徽铭和龙凤氏族一宗族一国族一现代裔族之间的伴生互动的历史渊源关系,还必须在更深层的文化背景上探讨龙凤文化学与天道的关系,与古代天象学、物候学、历法学、星命学、分野学的关系,才能揭开龙凤文化中的神秘的玄机。 因此我的重点移向三方面: 1、龙角问题。1996年我出访泰国,在鳄鱼养殖场,亲眼目睹了成年鳄头上均生有乳黄色角,形状与商周至秦汉隋时的条状齿突角相同。这就完全证实了我提出的本体龙就是鳄(鼍)的可信性。反对龙为鳄说者,皆以鳄无角而龙有角为反证,此反证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 2、龙角尺木问题。汉代王充首先记载古代民间“龙无尺木不飞”,我在1993年版《龙凤传人》中初涉这个问题。这次从根本上解决“尺木”的性质。“尺木”是伏羲等传天数者创立的扶桑建木——表木——勾股——髀主——天齐表木。天齐表木是观测、预测一切天象、气候、物候、节气的圭表晷仪;成年生角龙(鳄)自身就是物候表,与龙族人发明的表木结合,即有圭尺——尺木(髀股)。 3、龙是天象坐标。很多学者以龙为龙星的幻想客体化,否定龙为实体动物,正是本末颠倒。因此必须从星象天文历法学角度,揭开龙文化的历史真相。 将以上三点研究成果,从文献学、天文学角度著成这部《中华龙种文化》,原名《飞龙在天玄机》,又名《飞龙在天:天道命门》,将《九歌》的研究,放在附论部分。 《中华龙种文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墓T215、T176蚌塑四陆星座的认定,对M45主人为蚩尤真身王陵的认定,在我以前没有人辨识出蚌塑是以星体组成,我在《图说太极宇宙》、《图说中国图腾》、《图说美洲图腾》(1998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首次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取得这一成果,要特别感谢河南濮阳文化局孙德萱局长,他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条件。还要特别感谢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张维华同志、中国天文博物院院长伊世同教授、湖北师范大学段邦宁教授、上海市商业学校王卫国先生,他们对我深入考察中国四陆二十八宿星象坐标系统在距今6500年(4510年B.C)时即已形成,起了关键作用。竺可桢的早期研究成果,是引起我对远古星象学研究兴趣的,我进一步研究的结果,考定了他的早期研究成果。 只要我们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尊重科学数据,历史上的迷雾是不难驱散的。 只要我们没有私心,处以公心,就不会无端否定历史文献,否定古籍,否定古人,否定今人,就不会妄说这也是“孤证”,那也是“猜测”,就会有勇气面对现实,面对事实,面对历史,就不会固步自封。 王大有1999年3月2日暨正月十日 元宵节之夜2l时45分,于 北京亮马河畔大鹏堂 2000年1月15日终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