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是由“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第一人”的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主编的“新教育文库”丛书的第一个系列。
这是一套真正的中国的“教育叙事研究”。所谓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以独特的视角记录自己的教学过程,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并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活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叙述性和反思性:叙述性,是教师作为教育叙事的主体,对具体的某个教学事件进行描述,要求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反思性,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从而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育叙事研究比较贴近教师的教育生活,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行动方式。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03年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序言引人入胜、脍炙人口,如同一张张导游图一样,不仅为一本本新著做了概述和解读,而且给读者引介了一位位教育界的知名人物和教坛上的新秀。后记凝练厚重,作者明确地展示了自己关于教育的整个心路历程。“携手圆梦”收录了作者在推进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与网络、媒体以及新教育共面体对话和交往的一些起令人感动的细节。“行者心语”记录了作者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对教育的感慨、感悟和建议。
No.1 边走边吟
走在教育的路上
享受教育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需要思想的光芒
走出教育的沼泽地
校园里的守望者
走进心灵的深处
聆听大师的声音
追寻先贤的踪迹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No.2 教育风景
定边教育行
苍南教育行
翔宇教育行
前元庄教育行——农村义力教育应该探索新的道路
长治教育启示录
对周庄不看锦溪,乃憾事也
再访定边
延安教育行
“我把今天看成最后一天”——“南美行”之一
走进阿根廷——“南美行”之二
世界八大奇观之一:阿根廷湖的冰川——“南美行”之三
走进冰川——“南美行”之四
悠闲的阿根廷人——“南美行”之五
南美的威尼斯——“南美行”之六
与王参赞谈秘鲁话教育——“南美行”之七
寻访大地画——“南美行”之八
神秘的烛台与鸟岛——“南美行”之九
伊泰普:现代世界七大奇迹——“南美行”之十
与伊瓜苏瀑布零距离接触——“南美行”之十一
圣保罗印象——“南美行”之十二
巴西掠影——“南美行”之十三
雨中游里约热内卢——“南美行”之十四
足球的王国——“南美行”之十五
再见,南美——“南美行”之十六
No.3 书香世界
感受叶圣陶先生——评《叶圣陶画传》
谈《静思语》有感
在平凡中演绎精彩
“教育,一场持续一生的战争”
一个让学校有灵魂的人
一个用脚做梦的老师
一个钟爱阳光与花的校长
教育故事的真情诉说
倾听民间的教育声音
凌龙华的教育世界
高考改革:我们不能再等待
写作,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丽
行者的吟唱
特殊教育园地的辛勤耕耘者
时间正翻卷着书页
与新教育同行
幸福着你的幸福
做一个快乐的“传教士”
教育,让我欢喜让我忧
No.4 携手圆梦
教育,重拾人文的传统——给《解放日报》记者的信
新教育实验应该更加务实
关于“‘新教育实验’断思”的断思
与于春祥校长讨论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可能发生的危险
从费建妹老师的短消息说起
学会等待
在平淡中建立自尊
让我感动的一个细节
小诗人与大诗豪——我的遗憾与欣慰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我们的教育研究究竟是否与实际脱节?
“让浪漫生命美化尘世生活”
目标是生命的另外一半
我看教育在线
感受扬州网友
我与人民网的缘分
No.5 行者心语
我听总理作报告
与高三学生谈心
我替孩子说几句
不老的童谣,永远的苏州
再次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
关于完善独立学院政策的几点建议
关于部分大学转制的建议
我看“名校办民校”
关于将教材纳入国家级图书评奖的建议
如何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
文理分科:中国教育的毒瘤
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中小学教育评估的建议
我对职业教育的一些想法
——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讲话
就教育决策答《师道》记者问
附录:作者行走新教育的“足迹”(2004年1月至7月)
跋
我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理想空间。中国教育呼唤一种追寻着理想、着眼于未来的精神。
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说得好:“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唯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唯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但是,仅有理想是不够的。1950年元旦,约瑟夫·熊彼特在弥留之际,曾对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鲁克及其父亲阿道夫说了一番这样的话:“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杰克·贝蒂:《管理大师德鲁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这个故事给我们很深的启发,或者可以说是反思:我们的理想、教育的理想能变成现实吗?我们能不能构建出属于教育的今天而不是明天的实践蓝图?
于是有了我们的“新教育实验”。
2002年10月,“新教育实验”在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正式启动;2003年,“新教育实验”参与学校达到了上百所,遍及江苏、安徽、山东、上海、吉林、广东等lO多个省市;2004年,全国21个省市的217所学校参加实验,其中挂牌学校130所,这些学校包括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哈尔滨南马路小学、山西省运城人民路小学、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江苏省常熟实验小学、江苏省如东实验中学等名校,并形成了苏州张家港、泰州姜堰、河北石家庄桥西区等实验区。
“新教育实验”为什么能如此快速发展并且受到广泛的关注?江苏教育杂志社的张俊平先生在一次会议上以一个媒体记者的眼光这样阐述:“新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它用行动告诉人们,中国教育到了返朴归真的时候了。
我们不能说它是“旗帜”,也不敢说它已“自觉”,但它的的确确是在追求着,用它的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常常和我自己,也和我们实验学校的老师说,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有可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行动起来,实践我们的“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
“营造书香校园”就是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学校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
“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
“建设数码社区”就是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构筑理想课堂”就是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中国教育现在是有许多弊端,但仅仅是怒目金刚般的斥责和鞭挞,虽然痛快却无济于事。不如通过建设来进行批判,只有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新教育就是要寓批判于建设中。而重行动,就是不空谈,就是“用事实说话”。“新教育实验”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先动起来再说,在实践中完善思考。
为了记录我们的思考和我们的行动,在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用文库的形式全面记录“新教育实验”的探索之路,记录“新教育实验”的精彩。“新教育文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将出版“我的教育故事”系列,记录发生在“新教育实验”背景下真实的教育故事;出版“我的教育随笔”系列,让我们的教师形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出版“我的教育实验”系列,探索新教育理论,总结“新教育实验”阶段性的成果,指导“新教育实验”的开展;出版“新生代名师课堂探索”,关注课堂生态,探求课堂效率,推出名师;出版“域外课程故事”,让一线老师从细微处了解域外教育与课程实践的具体情况,探讨值得我国新课程改革实验借鉴的教育思想及行动策略;出版“教育成长故事”,真实记录名校、名师的成长故事,以便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人曾经追问:“新教育实验”能走多远?我不可能给一个明确的回答。但是,只要我们还有梦,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只要我们不断地前行,我们就会实现我们的梦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永远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是在永无止境的探寻中构建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
我们希望,读过文库的朋友和老师们,也能够拿起你们的笔,从今天开始书写属于你们自己的历史,记录属于你们自己的精彩。我们同时欢迎你们加盟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参与我们的教育论坛,欢迎你们登录“教育在线”(www.eduol.cn)!
朱永新
2004年6月于姑苏滴石斋
讲述中国教师自己的故事,感动中国教师的精彩人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窦桂梅
真正的教育叙事研究,真正的教师成长档案。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副校长
李镇西
在这里,您会看到中圉教师的梦想故事、情感故事、课堂故事,看到他们行走的足迹,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
高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