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中收录了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大家的杂文。他们以"世界民"自居的全球意识,站在平等、独立的角度,体现了他们爱的博大情怀。同时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感,这些幽默包孕着慈爱与温馨,包含着苦涩,这样的幽默,丰厚而不轻飘,既耐品位,又引人深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东道西/漫说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钱理群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集中收录了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大家的杂文。他们以"世界民"自居的全球意识,站在平等、独立的角度,体现了他们爱的博大情怀。同时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感,这些幽默包孕着慈爱与温馨,包含着苦涩,这样的幽默,丰厚而不轻飘,既耐品位,又引人深思! 目录 梁启超 呵旁观者文 1 鲁 迅 随感录·三十六 7 随感录·三十八 8 灯下漫笔 11 看镜有感 18 论照相之类 21 论"他妈的!" 27 徐志摩 落叶 3 1 "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们灵魂的自由" 43 林语堂 萨天师语录 45 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 49 吃粢粑有感 51 粢粑与糖元宝 53 陈 源 东西文化及其冲突 55 管闲事 57 梁实秋 "旁若无人" 60 夏丐尊 中国的实用主义 63 并存和折中 67 陈 源 象的故事 70 廖沫沙 从外国回来的悲哀 71 秦 牧 隔膜的笑剧 73 张爱玲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77 鲁 迅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84 周作人 结缘豆 87 缘日 9l 关于雷公 95 日本的衣食住 lOl 郁达夫 日本的文化生活 109 老 舍 取钱 114 避暑 118 王了一 西洋人的中国故事 121 西餐 124 老 舍 英国人 127 林语堂 中国文化之精神 131 储安平 中国人与英国人(节选) 141 傅 雷 傅雷家书(节选) l56 试读章节 急为中国人所恶(纪念孙中山先生) 林语堂 记得一二月前报上载有一篇孙中山先生的谈话,他说"我现在病了,但是我性太急,就使不病,恐怕于善后会议,也不能有多大补助。"我觉得这话最能表现孙先生的性格,并且表现其与普通中国人性癖的不同。因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且孙先生之与众不同正在这"性"字上面,故使我感觉改造中国之万分困难。如鲁迅先生所云,今日救国在于一条迂谬渺茫的途径,即"思想革命",此语诚是,然愚意以为今日救国与其说在"思想革命",何如说在"性之改造"。这当然是比"思想革命"更难办到,更其迂谬而渺茫的途径。中国人今日之病固在思想,而尤在性癖,革一人之思想比较尚容易,欲使一惰性慢性之人变为急性则殊不易。中国今日岂何尝无思想,无主义,特此所谓主义,纸上之主义,此所谓思想,亦纸上之思想而已,求一为思想主义而性急,为高尚理想而狂热而丧心病狂之人,求一轰轰烈烈非贯彻其主义不可,视其主义犹视其自身革命之人则不可得,有之则孙中山先生而已。难怪孙中山有"行之匪艰知之维艰"之学说。 若由历史上求去,性急者每每为中国人所虐待,乃至显的事实。中国也本来不喜欢性急,故子路早已得孔子"不得其死然"的诅咒。若屈原,若贾谊便略可为中国性急者之代表,尤其是贾谊,然贾谊也早有苏东坡之诌其短见。此乃中庸哲学及乐天知命道理之天然结果。徐先生的非中庸论诚是:"听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气打不破,我国人的思想,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猛进》第三期答鲁迅语)。个人以为中庸哲学即中国人惰性之结晶,中庸即无主义之别名,所谓乐天知命亦无异不愿奋斗之通称。中国最讲求的是"立身安命"的道理,诚以命不肯安,则身无以立,惟身既立,即平素所抱主义已抛弃于九霄之外矣。中国人之惰性既得此中庸哲学之美名为掩护,遂使有一二急性之人亦步步为所吸收融化(可谓之中庸化)而国中稍有急性之人乃绝不易得。及全国既被了中庸化而今日国中衰颓不振之现象成矣。即以留学生而论,其初回国时大都皆带一点洋鬼子之急躁性,以是洋气洋癖,时露头面,亦不免为同事者所觑笑,视为不识时务。由是乎时久日渐少有不变为识时务及见世面之时贤。及其时务已识,世面已见,中庸不偏之工夫练到,乐天知命之学理精通,而官运亨通名流之资格成矣。 我觉得孙中山先生性格不大像中国人,是指孙中山先生不像现代的中国人。至于孙中山先生能不能像将来的中国人,这便是吾人今日教育之最大问题。果使孙中山是像将来的中国人,那末我们也可不必为将来的中国担忧了。要使孙中山先生像将来的中国人,换言之,要使现代惰性充盈的中国人变成有点急性的中国人是看我们能不能现代激成一个超乎"思想革命"而上的"精神复兴"运动。 岂明先生已经说过(《语丝》第十九期)"照现在这样做下去。不但民国不会实现,连中华也颇危险……"心所为危不敢不告"希望大家注意"诚然应希望大家注意。 提倡"精神复兴"我觉得是今日言论界最重要的工作。 一九二五,三,二十九 (选自《翦拂集》,北新书局一九二八年版)P.49-50 序言 "漫说文化" 陈平原 据说,分专题编散文集我们是始作俑者,而且这一思路目前颇能为者接受,这才真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初编这套丛书时,考虑的是们自己的趣味,能否畅销是出版社的事,我们不管。并非故示清高或推责任,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纯属"玩票",不靠它赚名声,也不靠它发财。来好玩,最初的设想只是希望有一套文章好读、装帧好看的小书,可以朋友,也可以搁在书架上。如今书出得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欢,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架上随时欣赏把玩的却极少。好文章难得,不敢"野无遗贤",也不敢说人选者皆"字字珠玑",只能说我们选得相当认真也大致体现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某些想法。"选家"之事,说就难,说易就易,这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记得那是1988年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编林语堂散文集。此我写过几篇关于林氏的研究文章,编起来很容易,可就是没兴致。偶然起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看法,以及分专题编一套小书的设想,没到出版社很欣赏。这样,1988年暑假,钱理群、黄子平和我三人,又重合作,大热天闷在老钱那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读书,先拟定体例,划分题,再分头选文;读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文章,当即"奇文共欣赏";不也淘汰了大批徒有虚名的"名作"。开始以为遍地黄金,捡不胜捡;可里淘金一番,才知道好文章实在并不多,每个专题才选了那么几万字,本不够原定的字数。开学以后又泡图书馆,又翻旧期刊,到1989年春才初步编好。接着就是撰写各书的前言,不想随意敷衍几句,希望能体现我们的趣味和追求,而这又是颇费斟酌的事。一开始是"玩票",越做越认真,变成撰写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准备工作。只是因为突然的变故,这套小书的诞生小有周折。 对于我们三人来说,这迟到的礼物,最大的意义是纪念当初那愉快的学术对话。就为了编这几本小书,居然"大动干戈",脸红耳赤了好几回,实在不够洒脱。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好笑。总有人问,你们三个弄了大半天,就编了这几本小书,值得吗?我也说不清。似乎做学问有时也得讲兴致,不能老是计算"成本"和"利润"二惟一有点遗憾的是,书出得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好看。 这套小书最表面的特征是选文广泛和突出文化意味,而其根本则是我们对"散文"的独特理解。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这自然是与我们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密切相关。之所以选人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纯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借此凸现20世纪中国散文与传统散文的联系。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阜利通"(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桐城谬种选学妖孽",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 面对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文体,学者们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五四时抬出"美文"的概念,目的是想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可"美文"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只能写景和抒情;虽然由于鲁迅杂文的成就,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短文,也被划人散文的范围,却总归不是嫡系。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只能是风花雪月加上悲欢离合,还有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词,甜得发腻,或者借用徐志摩的话:"浓得化不开"。至于学者式重知识重趣味的疏淡的闲话,有点苦涩,有点清幽,虽不大容易为人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赏,却更得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不只是逃避过分华丽的辞藻,也不只是落笔时的自然大方,这种雅致与潇洒,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学养,一种无以名之但确能体会到的"文化味"。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夏讲浑然天成,更难造假与敷衍,更依赖于作者的才情、悟性与意趣--因其"技术性"不强,很容易写,但很难写好,这是一种"看似容易成却难"的文体。 选择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散文分专题汇编成册,一方面是让读者体会到"文化"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改变世人对散文的偏见。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也不怎么"抒情"的"闲话",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认为准确的"散文"定义更有价值。 当然,这只是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一种读法,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另外的读法。在很多场合,沉默本身比开口更有力量,空白也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淘汰了不少名家名作,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愤怒。无意故作惊人之语,只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漫说文化"这_特殊视角。不敢保证好文章都能人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因为这毕竟不是以艺术成就高低为惟一取舍标准的散文选。希望读者能接受这有个性有锋芒因而也就可能有偏见的"漫说文化"。 1992年9月8日于北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