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教义的思想,主要表现于“净土宗三经”。《无量寿经》之重点,主要在于介绍阿弥陀佛因地的四十八愿,以及关于具有光明无量与寿命无量之德的阿弥陀佛;并详细地开示了他力自救之法。《观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受韦提希夫人的请求,引诱性地开示自力修行之法,而安乐能人阿弥陀佛,则在里面指示他力救济之道。也就是说,有些人执著于自力,不容易进入《无量寿经》所说的他力法门,因此有必要说这部含有表里两面法门的《观无量寿经》,其内容包括了十六个方面,即“十六观法”。《阿弥陀佛经》则重点介绍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经》是彰显第十八愿的旨趣被称之为“弘愿门”;《观无量寿经》说明第十九愿的旨趣,以定散二善诸行转入弘愿之法的肝要门户,被称为“要门”;而《阿弥陀佛经》广说第二十愿,即说明从他力回施来的名号,认作自己的所有物,称名念佛而往生净土,而被称之为“真门”。
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思想之滥觞,仍依据释迦牟尼佛于耆?崛山所说之《无量寿经》,王舍城所说之《观无量寿经》,祗树给孤独园所说之《阿弥陀佛经》。佛陀入灭后约九百年,世亲造《无量寿优婆提舍愿生偈》即《往生净土论》。此“三经一论”,由是而为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信仰这思想理论的核心经典。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教各宗派共同的目标,尤其是阿弥陀佛净土,乃是释迦牟尼佛极力倡导的大乘法门。在汉译的大乘经论中,述及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者,据统计多达二百余部。《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妙法莲华经》卷七《化城喻品》说:“三千尘点劫之昔,有佛号大通智胜如来,其王子十六人之第九王子成佛,号阿弥陀佛。”同经卷二十三《药王菩萨本愿品》说:“闻药王菩萨本地之事而修行者,命终即生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大般涅槃经》卷一、卷三、卷二十四等,皆有说及极乐世界之事。在论典中,早在部派佛教时代,《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及其他小乘异部之论中,均透露了净土思想之曙光。大乘佛教 第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马鸣,在其所造之《大乘起信论》中,明记着
受阿弥陀佛之摄护往生西方净土之语句。至公元2世纪,被尊为大 乘佛教八宗之祖的龙树,于《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中,教“难 行”、“易行”之道;于《十二礼》专赞阿弥陀佛之德;并于《大智 度论》中,处处宣扬净土思想。世亲乃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创始 人之一,所造《往生净土论》,显示“一心归命’’之真髓。由此可 见,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思想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
阿弥陀佛净土的信仰,盛行于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中国西藏之藏传佛教,虽属密教,仍对阿弥陀佛极其推崇,格鲁教派两大活佛体系,班禅喇嘛即阿弥陀佛之化身,达赖喇嘛即观世音菩萨之化身。成熟的宗教,都有自己的“彼岸世界”,佛教历久弥新,正体现出净土思想的特色。净土信仰在我国东晋时,经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白莲社,勤行昼夜六时的念佛,取义生西方净土者由莲华所化生,而称极乐世界为莲邦,是为以净土创宗之始。北魏永平元年(508),菩提流支来华,在洛阳译世亲之《往生净土论》,授昙鸾《观无量寿经》,传承完备之净土经论,使我国净土法门有划时代之发展。至唐代经道绰、善导之发展,净土思想方始成为一佛教之宗派。公元719年,慧日法师在印度参学十八年之久后回长安,提倡禅、教、律、净四行并修,创禅净一教的念佛禅。但是,净土思想在我国虽然创宗。然与其他宗派不同,没有法统的传承,而只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法门,和其他各宗融合在一起而风行于教界,故在我国民间信仰中特别发达,有“家家弥陀,户户观音”之赞誉。
随着净土思想在我国的弘传,净土法门在民间的普及,有关净土的经论倡印流通而经久不衰,我国的佛教信众几乎每人都有一本《阿弥陀佛经》,“四十八愿”和“九品往生”成了相互交谈的话题,《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经》、《往生净土论》的疏本或白译本,亦层出不穷。净土三经虽然都是弘扬净土的,但三经所叙述的内容,有繁简的不同,所处的地位因之而别。如以现代哲学分类来概括三经,《阿弥陀佛经》应是净土思想的本体论,《观无量寿经》是净土思想的方法论,而《无量寿经》则是净土思想的认识论。因此,《阿弥陀佛经》只是大略地提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的概况,往生的方法则是一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乱,即可往生。《观无量寿经》除了较有系统地介绍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以外,更提出了十六观法的阴罪往生方法。至于《无量寿经》就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何以如此庄严,净土行者为什么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其中的道理阐述得很清楚,使净土行者有很正确的认识。三经的差别虽然如此,然其共同点都是在于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清净、庄严而无罪恶的世界。近年来,用很多的行者学人要求,希望能用以上之观点,将“净土三经一论”,合成一书,以能达“囊括始终,冠戴初后”之意。故命拙笔试而为之,以作“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