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苍茫书城/书林清话文库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徐雁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书林清话》以笔记体载记叙古代版刻、藏书、多有知识性的掌故。这套《书林清话文库》则是沿用《书林清话》的形式,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叙述关于读书、藏书、写书、寻书、旧书的各种掌故。它以书为中心,围绕着书转,领着读者在书林中行走,穿越书域。

本书是《书林清话文库》系列之《苍茫书城》。

目录

序来新夏 1

书城内外篇

"书铺"说 1

"风雅"种种 12

"耕读传家"的故事 27

"可遇不可求"的花絮 50

"五车楼"安在 59

伤心"测海楼 75

千秋"滂喜斋" 80

"虞山派藏书"二三子 89

壮哉,"铁琴铜剑楼" 100

书与人杂志

《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 113

《海宁藏书文化研究》 118

《新文学线装珍本丛书》 122

《东坡禅喜集》线装影印本 127

《中华传统老作坊》书系 129

《胡适与整理国故考论》 132

克乃文在华首开图书馆学课程百年纪念 138

王重民创办北京大学图书馆学门的业绩 157

由程干帆《闲堂书简》想起的往事 178

书刊源流记

《古文观止》 185

《书目答问》始末记 227

《徐雁序跋》自序 251

《故纸犹香》前记尾声 260

后记 265

试读章节

说起来,书籍的交换或者买卖大抵上还是读书人自己的发明。

史载,在西汉的最高学府,位首都长安西北七里处的太学附近,过一个"槐市"。每逢初一或十五,太学里学习经史的太学生们便麇于槐林之中,各自设摊交易家乡的特产品、笙磬乐器,其中经书传记传抄本,就是人们大感兴趣的商品之一。

当然,一月两集的"槐市",还不过是书肆的雏形"书摊"而已。

相信太学前"槐市"的规模,应是同到此学习"孔子之术"和"六艺之文"的太学生,以及"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教师(博士)人数成正比例的。因为是学生们自设摊位,有时候甚至可能是"物物交换"的形式,既没有中间商从中作用,那只"看不见的手"也就难以上下其手,所以市集上的气氛良好,没有坑、蒙、拐、骗、伪、劣什么的,倒是有些"槐下沙龙"的意思。要不,《三辅黄图》怎么会说,诸生"相与卖买,雍容揖让或论议槐下"(《太平御览》卷828引) 呢?P2

序言

近几年为不少人写过书序,渐渐形成一些想法,认为写书序不能只对"书",还应对"人"。只有先把 作者说清楚了,才能让读者了解这本书为什么写,写些什么,有无一读的价值,以达到知人论书的地步;另一点想法是,必须把写序者本身也放进去,为什么写这篇序?对所序之书有何评论?能否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相印证,甚至辩难一番?这样的书序才不流于空泛庸俗,且有味道,能起到导读作用。 司马迁在完成《史记》的撰述以 后,为自己写了篇书序,即《太史公自序》,分大序、小序。大序讲述自己家 世、学术源流、撰述缘由,以及个人的史学观点;小序则为全书各篇撰写简明提要,成为了解司马迁本人和阅读《 史记》的锁钥。虽是自写书序,但其写法亦可用作为他人写书序的借鉴。我最近所写的书序大多用此法。徐雁的《苍茫书城》即将定稿,邀我为之序,也就先从他本人说起来。

徐雁是一个读书、藏书、写书的书迷,因为如今从他身上找不出"书卷气"以外的东西了。我认识他二十余年,彼此关系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初识时,他还是北京大学图书馆 学系一九八零级的大学生,我已是南开大学的老教师,比他整整大了四十岁。他读了我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古典目录学浅说》,主动来书询问一个 什么问题,后来还曾寄赠他自任社长、王余光为主编的北大学海社社刊《学海》。我当时就很欣赏徐雁那种"身在书林,心系学海"的志向和作为。虽时以"小友"目之,但已隐然感到"后生"之"可畏"了。

他大学毕业以后,先是在国家教 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机关供职,翼间曾在公务津门之暇来我邃谷观书。 听他后来说起,那次在寒舍还有对饮之欢,我如今可是全记不得了。20世 纪80年代末,他决意离开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调回家乡南京大学出版社,我是赞同的,毕竟那儿离学问近些。不料数年以后,他在六朝金粉之地,逐渐聚集了一批中青年读书人,一起下到"书海",并且有了一个凤凰台的"开有益斋"和一份名为《开卷》的小杂志作为依托。不断听说,他在学术上和事业上有了很大的进益,可因机缘不巧,彼此未能谋面,但他的著作渐为人所重,一本大部头的《中 国读书大辞典》也一印再印,自《秋禾 书话》之后,书话集子不断,日渐成为书林中颇具声名的人,令我遥感到了"咄咄逼人"之势,就此不再以"小友"呼之。

近两三年来,我时常在南、北方走走讲讲,有了一些和徐雁等中青年学者接触的机缘。我很感谢他们不以我老悖而敬而远之,而是让我融入他们的"土围子"一起活动,从而激活着我的智力细胞。我发现,徐雁以他勤奋治学的成果受到同行们的尊敬,这让我有了"后来者"将"居上"的危机感。为了不至于落后太远,我曾找来他的著述以测度其学术内涵的深浅。

原来他首先是个爱书的人,不论什么时间,不论什么场合,或交谈,或发言,都离不开书文化的话题。这可能植根于他小学时代在苏南乡下有过的一段"寂寞寻书读"的特殊经历。目前他在南京虽已拥书万册,但在我 们同行的那几天,还不时见到他淘书的活动,而且他还有抓住一切空闲时间读书看报的习惯,对于各地方的人文胜迹关注尤甚。据说他的藏书很有重点,按特定的类别人藏,这是一位学者型的藏书家了。

徐雁从南京大学出版社调到一 个研究中心任职多年以后,回返到专业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不过还留恋 着编辑出版事业。业余联络同人,先后策划选题并组稿出版了《华夏书香 丛书》、《读书台笔丛》、《六朝松随笔文库》、《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松叶文丛》等六七套丛书,我也一时弄不清全加起来究竟有多少册。但仅就 我过目的徐雁个人著述而言,大概就 有《雁斋书灯录》、《书房文影》、《开卷余怀》、《沧桑书城》、《南京的书香》、《到书海看潮》、《徐雁序跋》、《故纸犹香》,加上今年晚春在科学出反社将要问世的《中国旧书业百年》,其历年来的辛勤可知。 如以数量论,我和他目前还能过上几招且未必言败,但有一点我却只能是甘拜下风了。因为徐雁的十几种著述,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书"字甚至连书名中也都离不开"书"的要义。"书"与"输"同音,据说南方有人很忌讳,徐雁可是因"书"而"赢"。

我感到徐雁的书城里好像隐隐树立着一面书文化的大旗,经过二十来年的苦心经营,他的研究触角已经逐渐由藏书而读书,由读书而评书,步步为营地延伸着,而且还从读"新书转向读"故纸"了。他似乎正在编 织着一张"网",大有网罗书海、竭泽而渔之势。而我现在往往是东打一 枪,西放一炮,已有身不由己之憾。

要通读徐雁所有的著述,恐怕一时也难以实现。好在不久前徐雁专电来津,有作序之请。我随口问道,时本什么书,书名是什么?他说是《苍茫书城》。我回话说,你"沧桑"犹嫌不足,如今又要"苍茫"起来了?他支吾着表示,无非是内心里的一种感 觉罢了!

我应承作序以后,遂取其五年前问世的《沧桑书城》和去年出版的《故纸犹香》二书一读,以与他即将问世的新集《苍茫书城》相连贯,心想或许能够从中把到点作者从"沧桑"到"苍茫"的思维脉络来。

徐雁自承这部《苍茫书城》是《沧桑书城》的"续编",但是从两书篇目的比较来看,似乎找不出正、续编 间的必然联系,于是我姑妄"索隐"一 把,结论是其关联仅仅在于书名。 《沧桑书城》由岳麓书社于1999年4 月出版,其时的作者经过十余年的书海跋涉,似乎有了一些感慨,回首来路,不觉浩叹一声"好难哪"!于是在亲笔筑成的"书城"前冠以"沧桑"二字。

《沧桑书城》分为《书城札记》、《藏书故人》和《文翰沧桑》三辑,收集了前此所写的文章近五十篇,内容主要涉及坎坷多故的藏书史实和藏书家掌故,反映了学术、文化风气的嬗变。作者将书城中的历史图景赋以写意式的勾画,既彰显了中国藏书历史的沧桑,也昭告着他从书山的沧桑曲径里走出的隐志。试看《沧桑书城》的书品,也似乎带着一点儿江湖草莽的粗犷神态。

自从徐雁在2002年夏,从那个以"中国思想家"为重点的研究中心回归图书馆学专业以来,他的学术活动频繁起来了,我们也就时常在一些场合不期而遇了。我感到他的声名随 着历年来著述的积累和流传在日益鹊起,甚至已可啸傲书界了。去年徐雁收拾近年来旧文新作,编成《故纸犹香》一集,由书海出版社在2004年 11月出版。这本书可算得上气象万千,无论是装帧还是内容,与《沧桑书城》的简陋书品已经迥然不同。

《故纸犹香》乃《古玩家说》书系之一,黑色全地的宽开本,封面右上端是《四库全书》的半叶书影,左下侧则为白体凸字书名,色彩对比鲜明。扉页上是一叶由古玉、古砚、古画、古 钱、IEI陶瓷、IN漆器、老装裱和古旧书等骨董旧器组成的"纸上百宝阁",颇有大家富贵气度。徐雁所写《敬惜字 纸》的干字"前记",说古道今,结末出以"呵呵"之声,若非亲识其人,必 以为是一位学有所成的老者,正在书房里对着书案上的数篇稿纸捻须微笑。

本书亦分三辑,一日"读旧书的心得",除了记述《书店风景》、《猎书小记》、《贩书经眼录》等与书有关的书之外,他还特别注重读老书坊的书目。如《李光明书庄价目》,就是根据我的一位小友王振良提供的复印本做来的文章。他据此发掘出几段书林掌故,启迪着后学一种寻求散佚史料的途径。二日"访书的小风景",主要记录到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地访书的情景和收获。访书本为{ 苦之事,记录所得更是琐屑之事,征是作者举重若轻,着一"小"字透露圭悠闲洒脱之态!三日"高高的故卸堆",实为系列化的中国文献学知谚小集。

依我猜想,这部《故纸犹香》的完成,大概标志着徐雁即将结束学术江湖的多年闯荡,而要循书山曲径,回返他那树立着书文化大旗的书城中去潜修了。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半月前他寄来了《苍茫书城》的目次,原来书稿亦分三辑:

第一辑为"书城内外篇",外篇有《"书铺"说》、《"风雅"种种》、《"耕读传家"的故事》等教人心仪的随笔,内篇有《"五车楼"安在》、《伤心"测海偻"》、《千秋"滂喜斋"》等令人神伤的篇章。第二辑为"书与人杂志",既有《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海宁藏书文化研究》等篇书话,又有《克乃文侄华首开图书馆学课程百年纪念》:王重民创办北京大学图书馆学门 世绩》,至于缕述程千帆前贤事迹,允尔恰当。第三辑为"书刊源流记",追明《古文观止》、《书目答问》、《古旧晤讯》等书刊源流的洋洋万余言的学论文,俱见作者考证和叙说的功劳,而《徐雁序跋》等自著的前后语,王是题中应有之义。 从《苍茫书城》的全部篇目来看, 体风格更趋于平实沉潜,可见徐雁靠得热炕头,又坐得冷板凳的学人定力。而这与当年的《沧桑书城》在精神风貌上也是遥相呼应的。因为 他在《沧桑书城》的"后记"中,就说过了"自北京大学求学以来的近二十年问,我对于历代藏书家当日搜集典籍之勤、热爱书卷之忱,及其典籍云烟过眼之悲、藏书渐聚渐散之哀,常常不能释然。或读藏书家旧藏之本,或见藏书家书目之集,或涉藏书家故阁废楼,睹物思人,尤不能自已。于是不时发随笔札记,以寄书城沧桑之慨","一 部漫长的中国藏书史,却是一部渐聚渐散的收藏痛史"之类的话。

从徐雁历年来出版的著述来看, 他是乐于自说自话,不轻易请人作序的。现观《沧桑书城》和《苍茫书城》两书的作序者,或又有微意存焉。

《沧桑书城》的序作者,他请的是比其高一班的学长王余光来写,或寓有与昔日同学好友同步共勉的意思。 至今徐、王两人,一在南大,一在北大,分据南北,各擅胜场。而《苍茫书城》则索序于年长四旬的老朽,仅此一举,就隐含着徐雁的自信,因为他已以二十年的功夫走过了四旬年的学问路,而我也已不能不承认其后来居上之势而甘为之摇旗呐喊了。

更有玄机的还有前后两书的命名,"书城"是巍然不动的,变动的只 是前面的两个字。依我说,《沧桑书城》要是一道檄文的话,《苍茫书城》 则是一曲凯歌了。"问苍茫大地,谁显然已是不言而喻。书城之乐,远胜"南面百城",其斯之谓欤?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沧桑书城》而《故纸犹香》而《苍茫书城》循序一观,我认为徐雁以书文 化为话题的随笔,不是一般的信笔之作,而是有其确定的中心的,他文章数变而始终未离其"宗"。其为文也资料丰富,考证方法纯熟,叙事多全其始末,与当前那些浮躁之文,迥然不同。

如《沧桑书城》中《难得几世好书 人》一文,起因仅仅是金陵止水轩主人委托他考证一部无头无尾的线装书残本。徐雁却非常认真,运用了多种考证方法,牵扯到许多清初著名学人和藏书家的掌故,最后揭破谜底, 乃是吕留良的书札,晚清石印本残卷。这就不仅确定了书札主人,而且又随文挖掘和披露了很多书林逸事, 读来津津有味。读徐雁的书文化随笔,可以发现这是他的一种常用方法,往往从这一点上"说开去",不断链接若干文献史料,以丰富读者见闻。书中如《从"好书不出户庭"说开去》、《"南周北马"》等篇大多类此,真是让人目不暇给!

他的《故纸犹香》继承了这种写作风格,不过话题更加学识化了,主要集中在旧书文化的鉴赏这一领域。 而通过这部书,已不能不让我寄望于他积累一二十年,直接开笔写作三四年的《中国旧书业百年》了。近年来在宁波,在海宁,在嘉兴,但凡见面总要向他问起。

听说徐雁这部著作不断扩张充 实,从最初只想搞清楚"书铺"的起源,到如今定稿以后的近百万字,书中直接引文就有两千条,条分缕析, 一一注明出处,那么,说他为完成这部书的撰稿而过目万卷书就已不是 什么虚言了。因为观徐雁之书,久让老朽对其刮目相看的,就是他这种博览群书、搜寻史料的本领。我早年在 《书目答问》上用过的一点儿功夫,我所写过的在津门淘旧书的文章,甚至关扫叶山房的一点儿回忆……只要有用,都没有被他放过,先后都被"网"进他的文章中去了。不过徐雁那引文出处注解得也足够详尽,尽显其老实而且扎实的学风。

我很少看到一个人围绕着"书文化"的话题持续地写上十几本书,这一代人中大概只有徐雁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早有研究一下其人其书的念头。不过这也不过是个"念头"而已,他那十几本集子加起来总有二百 多万字了吧?不用较多的时间作专门研究显然不行。这次借为《苍茫书 城》作序的机会,比较仔细地选读了《徐雁序跋》等三两种,我愈加欣赏他的坚韧,他的勤奋,他的执著,他的才华。撇开老一辈的不论,冒昧说一句,在他这一辈中,徐雁应是独领书城风骚的一人。

徐雁请我写序,说明当年的"小友"是把今日的老朽视为"老友"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友情,情不可却。因此,我也模仿他那种"说开去"的笔法,从写序说起,梳理梳理他的思维脉络和学问方法,找寻找寻他的著述特色,并说上一些"老言无忌"的调侃话,当然也都是些序外的话,希望得到作者和其他中青年朋友的指教。

是为序。

 2005年初春写于南开大学邃谷,时年八三初度

后记

自从《沧桑书城》在岳麓书社问世以后,我早就有为之续编的想 法了。

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对于"缥缃纷散,书城云烟,沧桑变幻之烈"的中国藏书史实一直不能释怀,而且还因为随着多年来读书视界的不断拓展,这方面的感受和感慨不但没有丝毫减少,还常常因为怵目惊心,时有出乎想像以外的史料见闻,于是对于人 生的意义、文化的施为,顿生茫茫然之感。因此,当我在两三年前决定续 编《沧桑书城》,并从辞海中拈出"苍茫"二字,作为新集书名的关键词时,实在也不过是长期郁积在怀的某种思想的倾诉而已。

所谓"苍茫",按照辞书上的说法,亦作"沧茫",乃"旷远迷茫貌"。 李白《关山月》诗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句。苍者,碧青之色或灰白之色也,大抵是指在广袤天幕之下,人对大自然产生的那种模模糊糊,似乎一时难以辨识分明的观感。 如此想来,以区区的阅历,则晴日之暮色中,天阴之雨帘里,似乎最能见 苍茫之色了。诗文中既有晋人潘岳 "视天日兮苍茫,面邑里兮萧散"(《哀永逝文》),又有唐代王昌龄"蓬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沙苑南渡头》诗)为证。那么,以"苍茫"名兹"书城",大抵也相宜。

历代藏书家"搜集典籍之勤、热爱书卷之忱,及其典籍云烟过眼之悲、藏书渐聚渐散之哀"(《沧桑书 城·后记》,岳麓书社1999年4月版),固然给人以"沧桑"之感,或如当代藏书家韦力兄在其新著中所说:"每当夜深人静时,偶翻旧籍,卷首所钤累累藏印,无言地叙述着本书的传承命运,讲述着一位位藏书家辛苦收藏、有聚必有散的悲欢故事。"(《书楼寻踪·缘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12月版)但是看得多了,对于此种离合无常的书厄现象乃至"聚散规 律",或者索性说透了就是这一历代书籍聚散的"怪圈"(比如是说"中国藏书史"好呢,还是说"中国散书史"乃至"书厄史"更准确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郁积心头,自然不能不导致某种心智迷茫:

无论是"渐聚渐散"还是"旋聚旋散",无论是"渐聚速散"还是"此聚彼散",难道聚散无常真的是中国藏书家的一种宿命吗?犹如西西佛之被罚推石于人间。

据古希腊神话相传,平生多有恶行又以泄密犯了众怒的西西佛,被大神罚到人世间来受苦赎罪。任务是必须把一块顽石推上山顶。西西佛费尽了力气把那块石头终于推到了 山顶,便喘着粗气下山休息去了,不料正当他休息时,石头竞自动地从山顶滚落了下来。西西弗见事不济,只得又去尽力把那块大石头往山上推,如此循环往复不已。

西西佛所面临的困境是:一次又一次地从头做起,可是面对的却只能是永无止境的重复性失败--而这正是大神所想要惩罚于他的。即通过行动上的无休止失败来折磨其心 志,使他在"永无止境的失败"命运中郁闷、焦躁、沮丧、浮躁直至绝望。

然而,西西弗在吃苦受难,遭受 煎熬中却并不肯就此认"命"。每天每次,当他费力将巨石推向山顶时,大神都明确知会他,你不可能成功,你永远也别想要成功!可是西西佛并不接受大神的明示,他决不受困于"成功的奢望"与"失败的沮丧"的精神怪圈之中!他坚定地想着:既然推石头上山是我的职责,那我只要把石头推上了山顶,便是尽心尽力了:至于石头是否还会继续滚落回去,那已不是我的事了。

如此想开以后,当西西佛每天几乎徒劳般地努力推石上山时,他的心境竞是无比的平静和无限的安宁了,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失败"与"成功" 的"怪圈"了。他在心中安慰自己说:只要明天还有石头可推,那么这一天就是有希望的。

后来在英语国家,"西西佛的石 头"被人喻为"繁重且永无止境的徒劳工作",或者是指"沉重的无边的苦役"。那么,一个个、一代代藏书家节 衣缩食、积少成多,可又终不免散失亡佚的藏书行为,就如同"西西佛的 石头"一般吗?莫非中国古来的藏书家一族,竟是这曾犯天条被罚人间的"西西佛们"吗?越是熟悉中国典籍聚散史,我竞愈来愈迷茫起来。

上述故事的结局是,大神终于因为无法达到在精神上折磨西西佛的终极目的,只得结束了他在人世间的磨难,让他重返天庭。我想,"重返天庭"的西西佛,必然已是一个身心自新了的"神"了,再不是以往那个做科林斯国王时为人凶残贪婪、为事诡计多端的暴君了--当我重温这个传说至此,忽然就领悟到;原来这是一个改过做人的中国劝善励志故事的"西方版"哪。

迷茫不是迷失,有见闻者必有感悟,这恐怕也是文人学者的另一种宿命了。因为他的学识教养,他的知识理性,必然在心灵深处召唤着他以有涯之生去索解无边迷茫的欲望。熟在人口的"求知欲",从本质上说,实乃"求索不知欲"呀!于是韦力兄从 1997年开始撒腿寻访起国内还有可能找到的藏书楼痕迹来,数次数十次地寻觅探访,"哪怕仅存遗址",终于撰成《书楼寻踪》;而我呢,则做起了 纸上功夫,数百部数千部地开卷 书,持续阅读的结果,便也有了这部续编《沧桑书城》之作--《苍茫书城》。

《苍茫书城》分为三辑,汇存旧作新文二十余篇。本来此书该是较诸《故纸犹香》先杀青的,因为途中分心,三年多来凝神倾力于《中国旧书业百年》的结撰,竞付梓在后了。不过由于我有注记成文时日的习惯,因此善读书者尚不致于长途迷路也。

"书城内外篇"一辑大抵延续的是《沧桑书城》中"书城札记"的脉络,不过那话题已不时超逸书城之外,开始说些城里郊外的闲话了。如《"书铺"说》、《"风雅"种种》、《"耕读传家"的故事》、《"可遇不可求"的花絮》四篇即是。至于《"五车楼"安在》、《伤心"测海楼"》、《千秋"滂喜斋"》、《"虞山派藏书"二三子》等篇,该是老读者们向来熟悉的路数,内行看门道,文章既已摆到了摊位上,我也就不再夸说吆喝了。

"书与人杂志"一辑或与《沧桑书城》中"藏书故人"的精神有些相合。不过,谈的再不是明清以来藏书故人的古事,而把话题集中到了近现代乃至当代学人的往事上了。如对于近代欧美图书馆学引进中国以后的几位重要人物,如克乃文、王重民先生事迹的弘扬,以及对于程千帆先生立身、立德、立言的见闻,皆是也。而《唐宋文史论丛及其他》、《海宁藏书文化研究》、《新文学线装珍本丛书》等,自纸黑字,也已毋庸赘述。

"书刊源流记"一辑,遥承的也是《沧桑书城》中"文翰沧桑"的主旨。 有关《古文观止》、《书目答问》、《古旧书讯》等经典书刊,则不惜洋洋万言,详其源流,以验所得学术方法,兼正时下论文之道。附录近年出版的 《徐雁序跋》、《故纸犹香》和《中国旧书业百年》三书的前言后语,亦无非敝帚自珍之意,存吾一段学术历程而已。

感谢嘉兴秀州书局主人范笑我 君请得吴藕汀老先生书签,感谢福州林公武君请得傅永疆先生奏刀书名章,还要特别鸣谢南开大学来新夏先生以八十三高龄所赐长序!

承来先生错爱,那文中其实多有过奖之辞。虽然读了心中惴惴难安,但在无则加勉之余,心中仍不免窃喜,俱证"少年"(我今虽年逾不惑,但相对于八甸来老尚不过一童生耳)好弄,于名缰利索尚未完全勘破也。斯亦足见鹤发童颜的来老先生所赐"平实沉潜"诸评语,并不是那么容易担当在身的。

惟本书中"2001年暑日初稿,次年5月改定"的《"书铺"说》一文,对于我确具特别的纪念意义。那该是个人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我研究中国旧书业史的学术长跑,正是在那一年的暑假中,由书写这数千文字的过程中得到灵感而终于起步的。假如今年5月《中国旧书业百年》在科学出版社印出的话,那么由彼仅仅数干字的一篇札记,到此洋洋近百万言的著述,则这三四年来的辛勤全在其中了,而所谓学问见识也者,大概正是在这种念兹在兹的辛勤中长成的罢。

不断遣字,不断造句,一篇文章完稿了,又一篇文章起了头;送走春夏,迎来秋冬,一部著述杀青了,另一部著述又开了笔……如此码字生涯,周而复始,似乎永无止境。那么,写书人也就是文坛、书林的"西西佛"了?思之亦不觉惘然。

诗云:"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褒斜?"(赵翼《上元后三日藏堂过访草堂》),意谓知识学识犹如苍茫大海,哪里有什么终南捷径可寻!闻言证历,忽然想到韩退之《进学解》所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诚学业乃至事业之至理也,亦学者文人之宿命耳。惟与西西佛所不同的,是他的施为只拯救了自己的灵魂,而历代藏书家和著述家的作为,不但提升了其自身的百年生命质量, 而且还递传着人类文化的精神火把,他们既照亮了自己又光明了别人,既照亮了来路又光明了前途,因此,我们依然还要日复一日、本复一本地淘书、藏书、读书,并且日复一日、本复一本地构思和写作可能完成的任何一本新书,或如杭州西湖边循环播放着的流行小曲所吟唱的那样:"……我无悔呀。"

  2005年3月10日晚

 成稿于金陵江淮雁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