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积淀于中原的历史文化有多厚?发祥于中原的华夏文明有多久?扎根于中原的中华祖根有多深?本书作者带着对华夏文化的崇敬之情,畅游了中原各地,这里诞生了伏羲、炎黄二帝、神农氏等中华民族的造世始祖;这里走出过仓颉、鬼谷子、张仲景等开创华夏文明的大师先贤;这里更有着集历史文化之大成的中国四大古都。想知道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在哪里吗?本书带你解开谜团。
世界人类历史上有四大文明体系,华夏文明即其中之了,也是惟一没有被中断一直延续下来的文明。而它的精髓。在中原。
这样的地方,怎能不吸引人去想、去看?在那些日子里,每一天都使作者兴奋,每一个镜头都让作者激动。
作者被中原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震撼着,他也急于想把这些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感受、品味中原的神韵:这里是百家姓中众多姓氏的发源地;这里庭生了伏羲、炎黄二帝、神农氏等中华民族的造世始祖;这里走出过仓颉、鬼谷子、张仲景等开创华夏文明的大师先贤;这里更有着集历史文化之大成的中国四大古都——郑州、安阳、洛阳、开封。
于是,作者把收集整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编而成章,辑而成书,写出“寻根问祖游中原之”《寻根》《问祖》《朝圣》《古都》。
本册是这套丛书中的《寻根》分册。
西周的周宣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小弟弟叫姬友,他非常喜爱这个弟弟,就在距都城较近的械林(今陕西西华县之东),建立了一个诸侯国,叫郑国,封姬友为国君,号为桓公。开国之君郑桓公勤政爱民,深得国人的爱戴,备受周天子的信任与重用。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郑桓公被任命为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周朝教化。郑桓公进入朝廷,仍保持勤政爱民的品德,而且更为廉洁奉公,为西周治国安邦费尽心思。
可惜臣子的忠君爱国并没有改变西周日落西山的衰败局面。
此时的周幽王宠信褒姒,重用小人,王室矛盾激化;同时西戎蠢蠢欲动,威胁着西周王朝。内忧外患,使朝廷上下,人心慌乱。
郑桓公为社稷忧心如焚,更为自己郑国的前途忧虑重重。于是,他向太史官请教自保之计。太史说:“洛邑之东,黄河、济水之南,土地富饶,交通便利,是居住的好地方。”但是,这块地方属于虢国和邻国的领地。太史又分析说“虢国和邻国的国君,贪心财物,利欲熏心,民怨渐起。如果提出在那里居住,公身为王室重臣,声名远扬,必然不会被拒之。”
郑桓公听了太史的分析,觉得有理。但他没有硬要强取,而是投虢、邻两个国君贪心之所好,送去美女、珠宝等许多财物。两国之君一下得到王室大臣司徒的许多财物,不敢慢怠,立即让出两个邑,给了郑国。郑桓公马上把妻子、儿女,以及许多百姓安顿到那里,并运去许多财物。
郑桓公安排好后退之路后,已到了周幽王九年,此时大周江山已摇摇欲坠。
P2-3
积淀于中原的历史文化有多厚?
发祥于中原的华夏文明有多久?
扎根于中原的中华祖根有多深?
解读中原,是我的夙愿。于是,我走进了中原历史的隧道。在史籍里爬罗剔挟,在报刊中搜奇猎胜,如深山寻宝,如海滩拾贝。
阅读着,记录着:记录着,积累着。
文字记录,给了我对中原历史文化的想像空间。然而,在这个空间里,似乎缺少了什么。对,应该走出去看看。踏着祖先走过的路,寻找他们留下的印迹,那才是数千年凝固的历史文化具象。
背上照相机,扛起三角架,走出喧嚷的城市,走向中原的广袤大地。
在那里,每一片残砖断瓦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截城墙遗迹都有一段苍:京的历史,每一座庙宇古墓都有一些神秘的传说。有人皆熟知的,有鲜为人知的,也有无人问津的。
在它们面前,我感觉到中原历史沉重的呼吸。触摸到中原历史跳动的脉搏,听到了中原历史前进的脚步声。
中原的沃土上,鲜活的不只是亘古以来适于农耕的青山绿水,写出了“寻根问祖游中原之”《寻根》《问祖》《朝圣》《古都》。
李鸿安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