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邱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礡。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书成之际,立刻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以极具“历史写作和传记价值”,一举夺下文坛最高荣誉桂冠。此后,本书载誉国际,直至今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6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温斯顿·丘吉尔 |
出版社 |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是邱吉尔在二次大战刚结束,被英国人民以选票请下台后,花费六年时间完成的旷世巨作,洋洋洒洒360万字,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礡。全书记述30年代初期一直到二战结束后,当代重大国际事件和进程,极具史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书成之际,立刻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以极具“历史写作和传记价值”,一举夺下文坛最高荣誉桂冠。此后,本书载誉国际,直至今日。 内容推荐 1941年上半年,英国仍在北非、地中海、中东和大西洋上孤军奋战,损失军舰和商船共300万吨之巨,情势非常危急。罗斯福决定在冰岛设立基地,由美军参与护航。 4月13日,日苏签定中立条约;美日间有关太平洋问题的谈判却毫无进展,因为美方坚持日本先从中国撤兵。 6月22日,苏联突遭德军袭击,顷刻间西部边界就被全线突破,损失惨重。丘吉尔当初预期德、苏必将开战的时刻,终于到来。英国向苏军输送军火物资,改变了英国孤立作战的情势。 7月起,美国大力供应英苏所需军火;8月份,英、美通过“大西洋宪章”,奠定日后建立联合国的思想基础。 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三天后德国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战。丘吉尔所设想的英、美、苏三国的伟大联盟终于实现。 邱吉尔举世公认的文学素养,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流畅易读,因为他“一辈子都在和句子谈恋爱”、“本身就是修辞机器”,所以我们有幸读到一部不以生涩难懂取胜的旷世巨著。他精雕细琢每个人物,营造生动鲜活的印象,既不溢美也不扭曲的评论,始终保持史家客观立场;他以如椽之笔重塑战时氛围,读者一如亲临现场,感受纷乱紧张的时局。全书可看到邱吉尔雄才大略,如何以言词恳切的讲演撼动人心,如何在危急紧绷战事统领全局、把握时机,他的自信幽默、眼光独到,使本套书不仅仅是珍贵历史纪录,也可当作领袖成功之道细细阅读。 目录 上部 从战争到战争(1919—1939年) 第一章 胜利者的蠢事 第二章 和平的鼎盛时期 第三章 潜伏的危险 第四章 阿道夫·希特勒 第五章 被蝗虫吃光的年代 第六章 日益阴暗的景象 第七章 空中均势的丧失 第八章 挑战和反响 第九章 空中和海上的问题 第十章 对意大利的制裁 第十一章 希特勒动手了 第十二章 用于重整军备的间歇期,西班牙 第十三章 德国武装起来了 第十四章 艾登先生担任外交大臣和他的辞职 第十五章 强夺奥地利 第十六章 捷克斯洛伐克 第十七章 慕尼黑的悲剧 第十八章 慕尼黑之冬 第十九章 布拉格,阿尔巴尼亚,英国对波兰的保证 第二十章 苏联之谜 第二十一章 到了战争边缘 下部 晦暗不明的战争(1939年9月3日一1940年5月10日) 第二十二章 战争 第二十三章 海军部 的重大任务 第二十四章 波兰的覆灭 第二十五章 战时内阁的问题 第二十六章 法国前线 第二十七章 战斗加剧 第二十八章 磁性水雷 第二十九章 普拉特河口外的海战 第三十章 斯堪的纳维亚,芬兰 第三十一章 一个黑暗的新年 第三十二章 风暴之前 第三十三章 海上的交锋 第三十四章 纳尔维克 第三十五章 特隆赫姆 第三十六章 在挪威的挫折 第三十七章 挪威:最后的阶段 第三十八章 政府倒台 附录 I.杂类 (1)与格兰迪伯爵谈话的内容 (2)我关于海军航空兵的备忘录 (3)关于军需机构的备忘录 (4)1936年7月28日我在两院保守党议员代表团褐见首相时的发言 (5)第一线飞机产量比较 (6)海军实力表 (7)1939年9月12日的备忘录 (8)船舰的新建和改建 (9)新造军舰计划 (10)舰队基地 (11)对土耳其的海军援助 (12)灯火管制 (13)关于防御磁性水雷的各种措施的节略 (14)德国第47号潜艇作战日记节录 (15)“耕种者第六号” (16)战争开始后8个月内英国因敌方攻击所损失的商船数字 (17)“皇家海军”作战计划 (18)在挪威战役中海军的损失 Ⅱ.海军大臣的节略 1939年9月 1939年10月 1939年11月 1939年12月 1940年1月 1940年2月 1940年3月 1940年4月 一些有关人事的问题 上部 法国的沦陷 第一章 全国联合 第二章 法兰西之战 第三章 法兰西之战 第四章 向海岸撤退 第五章 援救敦刻尔克 第六章 竞相抢夺 第七章 再谈法国 第八章 本土防御 第九章 法国的痛苦 第十章 波尔多停战 第十一章 海军上将达尔朗和法国舰队奥兰事件 第十二章 反攻的利器 第十三章 绝境 第十四章 入侵问题 第十五章 “海狮”作战计划 下部 单独作战 第十六章 不列颠之战 第十七章 闪电战 第十八章 “伦敦毫不在乎” 第十九章 巫术战 第二十章 美国驱逐舰和西印度群岛的基地 第二十一章 埃及与中东 第二十二章 取道地中海 第二十三章 9月的紧张局势 第二十四章 达喀尔 第二十五章 艾登先生的使命 第二十六章 同维希和西班牙的关系 第二十七章 墨索里尼进攻希腊 第二十八章 租借法案 第二十九章 德国与俄国 第三十章 海上的灾难 第三十一章 沙漠中的胜利- 附录 (1)首相以个人名义发出的备忘录和电报 (2)英国、盟国和中立国运输船在敌方攻击下所损失的吨位数 (3)1940年不列颠之战中的飞机实力 (4)丘吉尔先生与孟席斯先生关于达喀尔的来往函电 (5)作战计翅J代号表 (6)缩写表 上部 德国东进(1941年1月—6月) 第一章 沙漠地区和巴尔干各国 第二章 战火蔓延 第三章 闪电战与反闪电战,赫斯 第四章 地中海战争 第五章 征服意大利在非洲的帝国 第六章 援助希腊的决定 第七章 大西洋战役:西部 海口地区 第八章 大西洋战役:美国的干涉 第九章 南斯拉夫 第十章 日本特使 第十一章 沙漠侧翼,隆美尔,托卜鲁克 第十二章 希腊战役 第十三章 的黎波里与“老虎”计划 第十四章 伊拉克的背叛 第十五章 克里特岛:危机临头 第十六章 克里特岛:战役经过 第十七章 “俾斯麦”号的命运 第十八章 叙利亚 第十九章 韦维尔将军的最后努力:“战斧”计划 第二十章 苏联的报应 下部 战争临到美国 第二十一章 我们的苏联盟友 第二十二章 非洲战事的间歇托卜鲁克的防御战 第二十三章 我同罗斯福的会晤 第二十四章 大西洋宪章 第二十五章 对俄国的援助 第二十六章 波斯与中东 第二十七章 英国的实力日益增强 第二十八章 同俄国更密切的接触 第二十九章 前进之路 第三十章 在陆地、空中和海上进行的“十字军战士”行动 第三十一章 日本 第三十二章 珍珠港! 第三十三章 在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次航行 第三十四章 我提出的作战计划和以后战事的演变 第三十五章 华盛顿和渥太华之行 第三十六章 英美一致 第三十七章 回到暴风雨中 附录 (1)略语表 (2)密码代号表 (3)首相以个人名义发出的备忘录和电报 (4)英国和德国空军实力的估计 (5)被敌人击沉的英国、盟国和中立国的商船和渔船每月数字统计表 (6)军事指令和备忘录 (7)首相以个人名义发出的备忘录和电报 (8)首相致澳大利亚政府的电报 (9)英国派往美国的购买代表团 (10)英美俄三国会议 (11)印度洋上的海军部署 (12)供应中东的坦克 (13)有关海军工作的指令和备忘录 (14)1941年各部大臣任命名单 上部 日本的猛攻 第一章 大洋洲方面的忧虑 第二章 沙漠上的挫折 第三章 马来亚的惩罚 第四章 信任投票 第五章 内阁的变动 第六章 新加坡的沦陷 第七章 潜艇的乐园 第八章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失守 第九章 进犯缅甸 第十章 锡兰和孟加拉湾 第十一章 缺少船舶的致命难题 第十二章 印度:克里普斯调查团 第十三章 马达加斯加 第十四章 美国海战胜利 第十五章 北极护航运输船队 第十六章 空中攻势 第十七章 马耳他岛与沙漠 第十八章 “立即开辟第二战场!” 第十九章 莫洛托夫的访问 第二十章 战略的自然选择 第二十一章 隆美尔的进攻 第二十二章 第二次访问华盛顿 第二十三章 不信任投票 下部 挽回非洲局势 第二十四章 第八集团军陷入绝境 第二十五章 “火炬”作战计划的决定 第二十六章 我的开罗之行,改组司令部 第二十七章 莫斯科第一次会议 第二十八章 莫斯科建立了联系 第二十九章 回到开罗 第三十章 “火炬”作战计划的最后形成 第三十一章 不安和紧张 第三十二章 苏联的“谢谢你” 第三十三章 阿拉曼战役 第三十四章 火炬点燃起来了 第三十五章 达尔朗插曲 第三十六章 胜利带来的种种问题 第三十七章 我们需要会晤 第三十八章 卡萨布兰卡会议 第三十九章 阿达纳与的黎波里 第四十章 回国后的困境 第四十一章 俄国与西方盟国 第四十二章 突尼斯的胜利 第四十三章 第三次访问华盛顿 第四十四章 战争与和平的各种问题 第四十五章 向意大利进军 附录 (1)略语表 (2)密码代号表 (3)首相以个人名义发出的备忘录与电报 (4)新加坡的防务 (5)1942年英国、盟国以及中立国的船舶由于敌人行动而损失的每月数字 (6)关于战后情况的保证 (7)1942年各部大臣任命名单 (8)1942—1943年英美部队高级军官任命名单 上部 战胜意大利 第一章 制海权,瓜达卡纳尔岛和新几内亚 第二章 攻克西西里岛 第三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四章 向西去啊!人造港 第五章 魁北克会议:“四分仪” 第六章 意大利:停战 第七章 对意大利的进攻,重访白宫 第八章 萨勒诺战役,归航 第九章 忙于国内事务 第十章 与戴高乐将军的紧张关系 第十一章 支离破碎的轴心 第十二章 失去胜利良机的岛屿 第十三章 希特勒的“秘密武器” 第十四章 第三战场的僵局 第十五章 北极运输船队的复航 第十六章 莫斯科外长会议 第十七章 三国会议的产生,最高统帅问题 下部 从德黑兰到罗马 第十八章 开罗 第十九章 德黑兰:会议开幕 第二十章 谈话与会议 第二十一章 德黑兰:难题 第二十二章 德黑兰:结论 第二十三章 重访开罗,最高统帅 第二十四章 在迦太基古城遗址,安齐奥 第二十五章 在马拉喀什,疗养时期 第二十六章 铁托元帅和南斯拉夫 第二十七章 对安齐奥的突击 第二十八章 意大利:卡西诺 第二十九章 日益增强的空中攻势 第三十章 希腊的苦难 第三十一章 缅甸及其外围 第三十二章 对日作战的策略 第三十三章 “霸王”作战计划的准备工作 第三十四章 罗马 第三十五章 前夜 附录 (1)略语表 (2)密码代号表 (3)首相以个人名义发出的备忘录和电报 (4)英国、盟国和中立国每月因遭受敌人袭击而损失的船舶总数 (5)德国和意大利部队部署简况 (6)莫斯利夫妇的释放宪法问题 (7)各部 大臣名单 上部 胜利的浪潮 第一章 D日 第二章 从诺曼底到巴黎 第三章 无人驾驶武器的轰炸 第四章 向法国南部进攻 第五章 巴尔干的动乱,俄国人的胜利 第六章 意大利与里维埃拉的登陆 第七章 罗马,希腊问题 第八章 亚历山大的夏季攻势 第九章 华沙的殉难 第十章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第十一章 在缅甸境内挺进 第十二章 莱特湾战役 第十三章 西欧的解放 第十四章 访问莫斯科的序幕 第十五章 10月在莫斯科 第十六章 巴黎 第十七章 阿登的反扑 第十八章 英国对希腊的干涉 第十九章 在雅典过圣诞节 下部 铁幕 第二十章 一个新的会议的;隹备 第二十一章 雅尔塔:世界和平计划 第二十二章 俄国和波兰:苏联的诺言 第二十三章 雅尔塔尾声 第二十四章 渡过莱茵河 第二十五章 关于波兰的争议 第二十六章 苏联的怀疑 第二十七章 西方在战略上的分歧 第二十八章 高潮:罗斯福逝世 第二十九章 跟苏联的摩擦不断增长 第三十章 最后的进军 第三十一章 亚历山大在意大利的胜利 第三十二章 德国的投降 第三十三章 一段令人不安的插曲 第三十四章 分歧的开始 第三十五章 联合政府的结束 第三十六章 一个命运攸关的决定 第三十七章 击败日本 第三十八章 波茨坦:原子弹 第三十九章 波茨坦:波兰边界问题 第四十章 我的记载的结束 附录 (1)缩写表 (2)代号表 (3)首相研发出的指示、节略和电报 (4)向法国南部进攻 (5)英国、盟国和中立国船舶因敌人的行动而造成的损失每月统计 (6)首相的胜利广播演说 (7)大西洋战役:最后阶段商船被德国潜艇击沉情况 (8)大臣任命表 试读章节 第三章 无人驾驶武器的轰炸 敌方长期研究,利用无人操纵的飞弹对英国进行袭击,现在开始了。他们的目标是大伦敦。对这种袭击的性质和规模,我们自己内部已经争论了一年多,而且曾绞尽脑汁并在资源力量许可的情况下,及时地做好了种种准备。 6月13目清晨,恰好是进攻发起日后一星期,4架无人驾驶的飞机窜过我国海岸。这是德军为要对我方在诺曼底登陆成功作出反应,而于进攻发起日紧急发出命令,以致造成时机未熟的后果。其中一架飞到贝思诺耳·格林,炸死6人,伤9人;其余3架未造成伤亡事故。直到6月15日,别无其他情况发生,可是,从这天晚间起,德军就认真地开始了他们的“报复”战役。在24小时内,有200个以上的飞弹飞来袭击我们,接着在其后5个星期之内,又飞来了3,000多个。 希特勒把我们后来称之为飞弹的这个东西命名为V1号,因为他希望——是有些理由的——这只不过是德国研究工作所能提供的一系列恐怖武器中的第一种。这种飞弹的发动机是一个设计新颖而精巧的喷气机,由于它的发动机发出尖叫声,所以,不久之后,伦敦人就称之为“无线电操纵无人轰炸机”,或“喷射推进式炸弹”。它的飞行时速达400英里,高度约3,000英尺,携带炸药重约一吨;弹身凭一个磁性指南针以校正方向,而射程则用一具小型推进器加以控制,弹体在空中飞行,就使推进器转动起来。当推进器转动次数相当于自发射场昕至伦敦的距离时,飞弹的操纵装置即告松开,使弹体向地面俯冲。其爆炸所造成的损害尤属严重,因为弹体总是在钻入地面之前即已爆炸。 这种新的袭击方式给伦敦市民造成的困难,甚至远较1940年和1941年间空袭时为甚。人们更是长期感到悬虑不安和紧张。天亮了固然不能解除他们的痛苦,阴云天气也不见得使他们能够安逸些。晚间回家,一个人总不知道他会发现家里发生什么事情;而他的妻子整日在家独守,或同子女们一起,也无从肯定他是否会安返家门。飞弹的这种盲目而不具人格的性质,使得地面上的人感到束手无策。他几乎无力应付这个局面,根本就看不到他能够击中的敌人。 我的女儿玛丽当时仍然在海德公园高射炮兵连内服务。6月18日——星期日——早晨,我在契克斯,丘吉尔夫人告诉我,她要去访问这个高射炮连。她刚好碰上该连在作战。一个飞弹飞经该处,炸毁了贝斯瓦特尔路上的一所房屋。当我的妻子和女儿一起站在草地上的时候,她们瞥见一个小而黑的物体从云间直冲下来,看上去似乎它会落在离唐宁街很近的地方。我的汽车那时曾开出去收取信件,司机惊讶地看到了议会广场内,过路行人个个都脸朝下,趴在地上。就在该处附近发生了一次声音低沉的爆炸,随后,人们就又各自去办各自的事了。这颗飞弹落在惠灵顿营房的警卫队部的礼拜堂上面。当时,警卫旅中有一大批现役和退伍官兵们聚集在那里,举行特别礼拜。飞弹直接命中。刹那之间,整个建筑物就被摧毁了,近200名警卫兵,包括许多优秀的军官在内,连同他们的亲友等给炸死在那儿,或压在瓦砾底下,身受重伤。这是一桩悲惨的事件。我的妻子回来时,我还在床上看公事。“高射炮兵连还在射击”,她说,“可是警卫队的礼拜堂却被敌人炸毁了。” 我立刻发出指示将下院再度迁入教堂大楼,该处建筑是现代化钢骨结构,较威斯敏斯特冒更为安全一。这事牵涉到不少的公文往返和重作部署。我们在举,亍秘密会议时,有这样一段简短的插曲。~位议员气愤地质问道:“为什么现在我们又回到这里来了?”我没有来得及回答他,另一位议员就插嘴说:“如果我们这位可敬的先生愿意走上几百码,到伯德凯治道看一看,他就会明白为什么了。”当时大家默然良久,这事也就不谈了。 随着时日的消逝,伦敦市内每一个区都遭受了袭击。损害最严重的是从斯特普尼和波普勒往两南去,直到旺兹沃思和米切姆的一带。就个别的区而言,克罗伊登区受创最剧。有一次,单是一天之内,就有8个飞弹落入该区,其次是旺兹沃思、刘易斯欣、坎伯韦尔、伍尔威治和格林尼治,贝肯汉、兰布思、奥尔平顿、库尔斯登和珀利、西哈姆、奇泽尔赫斯特和米切姆。大约有75万所房屋遭到损坏,其中有23,000所已损坏至不能修复的程度,但是,伦敦受害虽最严重,而死伤和损失的情况却老远扩展到它的范围以外。苏塞克斯郡和肯特郡的部分地区,由于处在飞弹经过的路线上,而被通称为“炸弹之巷”,受创极重;所有的飞弹虽然都以塔桥为目标,但却远远地落在从汉普郡到萨福克之间的乡野。一个落于韦斯特汉我家附近,当时有22个无家可归的儿童和5个成年人,同住在一个树丛中为他们搭盖的避难所内,惨遭不幸,全部被炸身死。 P2518-2519 序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宰了大半个20世纪,其深远的影响力甚至穿透了21世纪的门扇而牵动着今日世界的某些方面。 温斯顿·丘吉尔,英国战时首相兼国防大臣,作为世界大战一方最主要的领袖,撰写了这本独特的“回忆录”,作者用他透彻历史的思想,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深刻背景,从历史的深处来审视这场人类文明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作者从其独有的视角出发,对这场战争的记叙,达到了空前的详尽,其亲身经历与文献引用相得益彰,从战略全局、重大战役全景,到战场细节,表述得淋漓尽致;更难得的是,如此鸿篇巨制的历史著作,其构思之严密、文笔之优美、语言之精彩,不输文坛巨匠,并以本书一举捧得诺贝尔文学奖。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本书原著是在1948—1954年陆续出版的。该书再版时,作者曾稍作修改和订正。中译本是根据1954—1971年各卷最新版本翻译的。书中地图及图表均照原图译制。 作者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自然对社会主义苏联与共产主义运动采取敌视态度。在中文版中,我们删节了个别仅表达作者敌意和辱责的文字,但涉及历史事件与函件时,除了个别字词外,均保留了内涵本身,以保持作者的历史观点。相信读者自有鉴别。 任何对历史、军事、国际政治与国家战略感兴趣的人,都不能不拥有这套名著。面对其庞大的规模,详细的文献、索引,你可能无法一口气读完,但只要你需要,他就能为你提供历史的答案。本书与作者另一部名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The world Crisis已出中文版)共同构筑了20世纪的国际政治史,以及地缘战略的历史版图。从中可以看到百年以来的群雄角逐、大国兴衰、外交纵横和政治内幕。温故而知新,我们以史为鉴,才能把握未来。 书评(媒体评论)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 ——瑞典文学院院士在为丘吉尔颁发诺贝尔奖时致辞 “在黑暗的年代里,他的言语以及与之相应的行动,唤起了世界各地千百万人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在人类冲突的领域里,以前还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如此众多的人都应该深深地感激一个人。” ——瑞典文学院院士利列斯特兰德 “大政治家和大战士难得也是大作家……丘吉尔的政治和文学成就太大了,我们忍不住要将他刻画成拥有西塞罗文才的恺撒大帝。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历史领袖人物两样兼备又这么杰出,跟我们如此接近。”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席瓦兹 “这确实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撼动了人们的心灵,并为这段影响历史的过程留下了忠实记录。” ——《西部邮讯》 “何其幸运,我们拥有这些珍贵的财产,它将会流传后世,让后人们阅读再三。” ——查尔斯·韦博斯爵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