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共5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温斯顿·丘吉尔
出版社 南方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

地球上一个由讲英语人口构成的庞大帝国——包括了不列颠、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最强国——是怎么形成的?又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它们如何支配着人类历史的走向?在这部创作时间长达30年的平生最后的一部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丘吉尔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诗般的笔触,带给你一个恢弘的答案……

内容推荐

20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次战争,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4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更是长期在英国政府中身居要职,其中许多事件他都直接参与。而英国又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要国家,因此,本书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和亲历性,决定了本书作为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好版本,无论是从历史学角度还是从国际政治学的角度,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珍宝。

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选配了近370幅插图,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优美的文字与精彩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

作者作为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从他的价值观出发,自然对俄国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采取敌视态度。在中文版中,我们删节了此类仅表达作者敌意和辱责的文字。但涉及到历史事件与函件时,除了个别无关叙述的字词略有删除外,保留了内涵本身,一来它们都是历史链条中的一个环,向上和向下都要衔接;二来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如何害怕和干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运动。

目录

第一卷 1911—1914年

 前言

 第一章 积压已久的愤怒情绪

 第二章 大规模战争的里程碑

 第三章 阿加迪尔危机

 第四章 在海军部

 第五章 北海前线

 第六章 爱尔兰和欧洲均势

 第七章 危机

 第八章 海军的动员

 第九章 战争:陆军渡海

 第十章 入侵法国

 第十一章 马恩河战役

 第十二章 海战

 第十三章 安特卫普与海峡各港口

 第十四章 费希尔勋爵

 第十五章 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

 第十六章 炮轰斯卡伯勒和哈特尔浦

 第十七章 土耳其与巴尔干各国

第二卷  1915年

 第十八章 西线的僵局

 第十九章 坦克与烟幕弹的起源

 第二十章 选择

 第二十一章 多格滩战斗

 第二十二章 再次思考和最后决定

 第二十三章 陆军进攻的起因

 第二十四章 外围堡垒的攻克和希腊的第二次提议

 第二十五章 新的决心

 第二十六章 3月18日

 第二十七章 德·罗贝克中将改变计划

 第二十八章 德国潜艇的首次失败

 第二十九章  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

 第三十章 海滩战役

 第三十一章 登陆之后

 第三十二章 政府的垮台

 第三十三章 山雨欲来

 第三十四章 苏夫拉湾战役

 第三十五章 巴尔干诸国的毁灭

 第三十六章 放弃达达尼尔海峡

 第三十七章 1915年的结果

第三卷 1916—1918年

 第三十八章 血的考验

 第三十九章 法金汉的选择

 第四十章 凡尔登

 第四十一章 日德兰:开端

 第四十二章 日德兰:会战

 第四十三章 索姆河战役

 第四十四章 罗马尼亚的灾难

 第四十五章 美国的介入

 第四十六章 尼韦勒将军的试验

 第四十七章 在军需部

 第四十八章 英国击败德国潜艇

 第四十九章 德军在西线的集结

 第五十章 3月21日

 第五十一章 高潮

 第五十二章 舍曼代达姆岭的突然袭击

 第五十三章 形势的转变

 第五十四章  日耳曼帝国的崩溃

 第五十五章 胜利

 附录

第四卷 东线战争

 前言

 第一章 哈布斯堡王朝的黄昏

 第二章 吞并波斯尼亚

 第三章 走向深渊

 第四章 皇太子遇刺

 第五章 奥地利的最后通牒

 第六章 战线与战士

 第七章 宣战

 第八章 动员的间隙

 第九章 东线军队的集结

 第十章 奥地利与俄国之间的战争

 第十一章 伦贝格之战

 第十二章 对东普鲁士的入侵

 第十三章 坦嫩贝格之战

 第十四章 首战马祖里湖区

 第十五章 第二回合

 第十六章 罗兹战役

 第十七章 东进还是西击?

 第十八章 冬季会战

 第十九章 在达达尼尔海峡那边

 第二十章 华沙的陷落

 第二十一章 对塞尔维亚的清算

 第二十二章 法金汉重返西线

 第二十三章 勃鲁西洛夫的进攻

 第二十四章 俄国的崩溃

 附录

第五卷 战后

 前言

 第一章 “战时魔力的消失”

 第二章 民众

 第三章 复员

 第四章 可怜的俄罗斯

 第五章 干涉

 第六章 14点

 第七章 和平会议

 第八章 国际联盟

 第九章 未完成的任务

 第十章 “三头政治”

 第十一章 和平条约

 第十二章 俄国内战

 第十三章 维斯图拉河的奇迹

 第十四章 爱尔兰的幽灵

 第十五章 爱尔兰协议

 第十六章 爱尔兰自由邦的兴起

 第十七章 土耳其还活着

 第十八章 希腊悲剧

 第十九章 恰纳克

 第二十章 世界危机的结束

附录

试读章节

缺乏思考能力的人习惯于嘲笑老式外交,并声称战争就是外交上搞秘密运作引起的。当人们看到引起大国间战争和许多纠纷的细小起因时,容易误认为是秘密外交的过失。当然这样的小事仅仅是危险疾病的症状,只有从这一点上说小事才是重要的。在症状后面存在着强大民族的利害、激情和命运。长期的对抗以琐屑小事表现出来。从前有人说过,“大规模的骚动由小事引起,但与小事无关。”老式外交的拿手好戏是使小事情不生祸害,此外别无能耐。可是推迟战争便可能消除战争。改变环境、改变联盟、出现新的集团、新利益替代旧利益。许多可能导致战争的争吵被欧洲的老式外交手腕化解了,用梅尔本勋爵的话说,被外交手段“平息”了。世上大小国家,虽然对各自可怕的遭遇记忆犹新,如果她们能够设计出较广泛、较深刻的和平保证,将各自的家园建设在兄弟般相互依靠的、较稳固的基础上,那么她们依旧需要欧洲老式外交家的典雅态度、有礼貌和审慎的言辞、沉着冷静的举止、保密观念和慎重作风。不过这些是离题话。

8月23日,在议会休会大臣们离去后,首相非常秘密地召开帝国国防委员会特别会议。他召集与外交形势和作战任务特别有关的大臣,当然包括财政大臣。还有陆海军的重要军官。我受邀出席,尽管内政部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坐了一整天。上午由陆军发言,下午由海军发言。

军事作战局长威尔逊将军谈总参部的观点。他站在特意运来的巨幅地图边上,情绪特别激动,他披露(后来证明是极端精确的)在德奥为一方、法俄为另一方之间的战争中德国攻击法国的计划。他的讲话简介如下:

首先,德国人将以近五分之四力量对付法国,只留五分之一的力量遏止俄国。德国陆军将集结在从瑞士边界到亚琛一线。他们将从右翼横扫比利时,从而绕过保护法国东部边境的堡垒防线。德军右翼的这种异常巨大的横扫行动需要利用从卢森堡到比利时默兹河的比利时的每一条道路。这样的道路有15条,也许每条路可通过3个师。比利时默兹河的流向与这些师的前进方向平行,并保护它们的右方侧翼。沿这条河有3个重要的筑有工事的航道或桥头堡。第一个列日与德国最近;最后一个那慕尔与法国最近;在两者中途是于伊堡。现在有个问题:德国人占领这些桥头堡之后是限制自己在比利时默兹河东边,并利用河流为防护屏障,还是抽出兵力,把相当大部分军队伸展其进攻矛头到默兹河以西,继续前进超越河界而不是限制在河界以内?这只是难以预料的他们计划的一部分。他们会根本不占据比利时默兹河以西地区吗?他们会只用骑兵掠过沿河狭长地带吗?或者他们会挥动步兵师甚至军团在河的西部进军吗?如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当战争来到时,他们用整整两个集团军进军。但是在当时,最恐惧的猜测也不超过一个军。

引证的最最详细的证据表明,德国人为通过比利时进军做了极为细致的准备。接近边境的大量兵营、巨大补给站、铁路交通运输网、无穷尽的专用支线,最最清楚和不容怀疑地暴露了他们的图谋。宣战后列日在数小时内即可被占领,甚至有可能在宣战以前,由从埃尔森博恩军营出发的汽车和摩托车队的突然奔袭予以占领。那个军营此时(1911年8月)驻满军队,好奇的人们和普通的乡下人已被粗鲁地挡回或阻止他们接近军营。

P42

序言

客观事实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后起的德意志帝国凭其经济、军事实力在欧洲组成德、奥、意三国同盟,企图打破原来列强占有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格局;英法俄则为维护既得利益和扩大原有利益在大战爆发后结为协约国,与三国同盟对抗。意大利在大战初保持中立,后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说得具体一点是,德帝国企图夺取英、法、比、葡的殖民地,取代英国的霸权地位,还想夺取俄属波兰、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扩大在巴尔干的势力。奥匈帝国试图吞并塞尔维亚,侵占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英国参战的目的,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法国欲夺得德国手中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和萨尔产煤区。沙俄想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并夺取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以便俄国海军自由进入地中海,日本想霸占被德国占领的中国胶州湾,奴役中国,称霸东亚。

这场人类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其爆发有其必然性,但直接起因则是,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激进分子青年的刺杀。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德帝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了对抗奥匈帝国,立即进行全国动员。德国随后分别向俄国、法国发出要求俄国停止动员,要求法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最后通牒。但俄法置之不理,于是德国于8月1日、3日分别向俄国、法国宣战。3日当夜德国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入侵比利时,实施其在战前很久早已周密制订的、假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4日英国对德宣战,5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随后英法对奥匈宣战,不久日本也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殖民地。大战期间参加同盟国的有土耳其、保加利亚;参加协约国方面的有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等,美国、中国于1917年参加协约国作战。大战开始后,主战场一直在欧洲,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伸展到瑞士边境,这里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这里是俄军对德奥作战;第三条是巴尔干战线,这里是奥军对塞尔维亚作战。后来战争从欧洲扩大到亚洲、非洲和美洲。

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签订停战协定止,历时四年零三个多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漩涡的人口在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余万人,是人类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浩劫。战争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固有矛盾并未通过战争和战后的巴黎和会得到解决。参加和会的列强各怀私利,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并未达到,因而未能制止未来新的大战。此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仍起作用,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崛起,不久再次挑起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大战也产生了另一后果:1917年引发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世界不少国家兴起了工农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划时代的五四运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革命。

以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起因、战初、战争范围及战争直接后果作了简要的介绍。丘吉尔撰写的本书五卷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这里指出一点,丘吉尔所论述的战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发展概况,验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引发战争的事实。验证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铭言的正确性: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在战前为侵占他国的经济利益,在软硬兼施的外交、政治手腕达不到目的时,必然施出最后一招,发动战争。战争爆发似乎是偶然事件,由于奥国皇太子遇刺,但深揭知道,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1870年以来利益冲突已有悠久的历史。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在战前早就蓄谋发动一场大战,长期不遗余力扩军备战,并制订“施利芬计划”,这便是令人信服的实例。

尽管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蓄意挑起和发动战争的一方,理应受到最强烈的谴责。一场大战使3000余万人死伤,财产损失无法估量。回过头来看,行施民族激进主义或恐怖主义,难道能赞同而不予谴责么?实施这种方针的一方,通常是弱小的一方,本值得同情。但蓄意谋杀或屠杀,图一时痛快,泄心头之忿,这能解决民族矛盾吗?密谋制造事端,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当然蓄意发动战争的一方,没有借口也可以制造借口,甚至“莫须有”都可以挑起战争),引爆了战争,把国家、民众推入了战争,那么民众还有宁日吗?密谋制造事端者难道不明白吗?不把人力、物力、财力努力用于和平建设,民众有好日子过吗?把恐怖主义推崇为民族英雄主义,是否正确,后果如何?多少历史早就作出评断;今后也自会作出评断,拭目以待吧!

本书作者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作家、政治家。1940一1945年和1951—1955年任英国首相。1900年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1906年起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空军、财政、军需、陆军部大臣。为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的获胜起了重大作用,在世界史上占有一个重要席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2002年英国民意测验推崇丘吉尔为英国第一伟人,凌驾于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和为英国海上霸权的海军上将纳尔逊之上。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的丘吉尔,出于本阶级的理念,仇视苏俄革命,视工农革命为“暴乱”,视苏维埃政权为“暴政”,一次大战后曾积极支持白俄军势力,并努力策划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因协约国不齐心,未果而终;但二次大战前丘吉尔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则积极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在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前苏联时,立即声明援苏抗德;可是,在1946年二次大战结束不久,丘吉尔再次鼓吹西方联盟对抗前苏联,揭开了“冷战”时期的序幕。著者的作品,除本书外,另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语民族史》4卷等。

上文讲过,战争爆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战争如何进行,政治家、军事家在战争舞台上的如何活动,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范围内其结果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军政要员意见分歧对战争的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决策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对一次大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它集中反映了丘吉尔的政治策略和战略决策的远见——丘吉尔有大量描述。此外,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丘吉尔有独到的见解。读者,特别是军事指挥人员,或许对这些有浓厚兴趣本书关于战斗、战役、战略的成败探讨,也颇有借鉴之处。

从丘吉尔的政治生涯和历任内阁要职来看,从丘吉尔直接参与谋划了战略的进程来看,本书作者既是重要的当事人,又拥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且直接调用了海军部和国家档案。用丘吉尔的话说,本书的史实“经得起考验”“不会被历史学家推翻”。因此,本书对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是难得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本书原名《世界危机》(The World Crisis)共5卷,第1—3卷,副题是1911—1914年;1915年;1916—1918年。这三卷主要讲述西线战争。第4卷单独叙述东线战争,并以《东线战争》为副题;第5卷副题为《战后》。原书出版已七八十年,如今,中译本为突出书的内容,将书题改译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本书地图众多,由于原书出版于上一世纪20年代,当时绘制设备、制版技术远落后于现今,清晰度不足;又由于图小、一些图内文字是手写的,较难辨认,译者只得参照正文,参照有关地图册将其译出。又因为有一些图小、文字多,汉字较难植入,所以将图内译文单列在原图下面或旁侧以供参考,为求体例统一,全部地图文字都按如此处理。由此给读者带来不便,祈请原谅。

本书地图系原书所有,其他插图系中译本出版者从其他图片资料选登,选登这些图片是为了衬托文字的效果,以期读者对八九十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生活、工作、战争有一些具体的印象。

丘吉尔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叙事妙笔生趣,评论大人物的功过用语巧妙、得体,写作不乏幽默感,是一个大手笔,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汉译本书时,译者、校者深感文字不易。我们尽了很大努力,力求深入理解原文,并尽量试图表述清晰达意但译校者限于水平,译文仍会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以供再版时修改。

上文提到过丘吉尔仇视苏俄革命,他以西方制度形成的自由、民主理念观察俄国革命及其领袖列宁制订的政策等,作者在叙述这些历史时,自然带有阶级性和个人色彩,文中有一些辱责之词,本书出版者对此略有删节。译校者相信读者对丘吉尔的观点自有鉴别能力。

吴衡康

2002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由于他精通历史和传记艺术,还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颁奖辞

“书籍的出版能够被视为重大事件的寥若晨星,而此书即为其中之一。”

——《纽约时报》

“真知灼见,鉴往知来,字字珠玑,堪称独步。”

——文森特·希恩

“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想像力洋溢着英雄主义的色彩,叙述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世界大事时显得游刃有余,这在迄今为止的历史作品中尚属罕见。”

——《纽约客》杂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