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碰撞(2004-2006中国改革纪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作者 马国川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顾雏军是一个有争议的制冷工程师,还是一个资本狂人?经济学界集体失语了吗?2005年是“改革年”?韩朝华:郎咸平的解决方案完全是外行的?“中国医改不成功”?香港来的“和尚”会念经?改革共识基本破裂?……本书作者马国川为资深记者,以其特有的新闻敏感度评说在“第三次大争论”中的改革现象,分析透彻,文字精练,具有一定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而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极端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最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本书作者以起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从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评述在这场“第三次大争论”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反思改革成果。该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具有一定的政治深度,值得一读。

目录

1.引子中国改革:一江春水,潜流暗涌

2.郎咸平:台湾——香港——大陆

3.一篇奇文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

4.一个有争议的制冷工程师?一个资本狂人?

5.顾雏军向郎咸平发出了律师函

6.经济学界集体失语了吗?

7.杨帆的抱怨

8.张维迎: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9.非主流集会支持郎咸平,张文魁单刀赴会

10.左大培等三人致中央领导的公开信

11.吴敬琏温和回应媒体开启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

12.社会学家眼中的郎顾之争

13.秦晖大洋彼岸来信:要天平还是要尺蠖?

14.杨启先:回首国企改革路,MBO是逼出来的

15.周其仁:我不愿意在“大政府”下讨生活

16.法学家终于“登场”了

17.程恩富等十位学者发表公开声明

18.上海经济学人圆桌会议:经济争论不要泛政治化

19.陈志武:诊断重要,开处方更重要

20.张维迎:学者不是民意代表,不应该迎合任何人

21.旋涡里的周其仁

22.《光明日报》八人谈: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

23.国资委在行动

24.2005年是“改革年”?

25.韩朝华:郎咸平的解决方案完全是外行的

26.中国经济学界“诺贝尔奖”盛会上不同的声音

27.“非公经济36条”出台遭遇违宪质疑

28.刘国光掀起“刘旋风”?

29.吴敬琏:改革的动力来自有志于振兴中华的人

30.顾雏军被拘:结束还是开始?

31.“中国医改不成功”?

32.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愤怒了

33.住房改革争议四起

34.工业化道路之争:难得的一场学术争论

35.再来一次“巴山轮会议”?

36.高尚全: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中国改革

37.十月:争论走向白热化

38.丁学良: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

39.香港来的“和尚”会念经?

40.新望: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何在?

41.建行香港成功上市,引爆银行改革大争论

42.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里的掌声

43.刘国光:反思改革不等于反改革

44.《财经》杂志四人谈:不要动不动就“向富人开炮”

45.“皇甫平”再度出山掀风波

46.孙立平:改革共识基本破裂?

47.站在2006年的门口:争论向何处去

48.吴敬琏:这是改革开放25年来第三次大争论

49.非公经济36条:一年盘点难称意

50.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引起轩然大波

51.最牛的一封信?还是最荒谬的质问?

52.高尚全:建议中央最高领导出来讲话

53.刘吉上书中央,不能让否定改革的观点继续泛滥

54.胡锦涛讲话为改革争论定调

55.尾声:树欲静而风不止,改革正未有穷期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顾雏军的历史,前10年时间是顾雏军讳莫如深的孤身海外创业暴富的秘史,后5年则是国内资本市场上顾氏翻云覆雨的速成史。顾雏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做学问,做成科学家;我做企业,做成亿万富翁,谁能比我聪明!”在一些人看来,顾雏军是科学奇迹的创造者、资本魔方的控制者、濒危国企的拯救者。2000年,顾雏军在开曼群岛注册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格林柯尔),并在当年7月13日成功登陆香港创业板。从那时起,顾雏军已从一个热能工程师变成一个资本高手。2001年10月,顾雏军斥资5.6亿元收购当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科龙。这个花白头发、戴宽幅眼镜的陌生商人,被怀疑为“空手道高手”。2001年国内一些经济类媒体发表质疑文章,火力集中在顾雏军的理论悬疑、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问题上。不仅如此,格林柯尔在2002年4月底遭香港交易所质询,要求对2001年底上市公司格林柯尔与位于天津格林柯尔之间发生的一起关联交易做出解释。格林柯尔的年报显示,这笔总数约2.3亿元的款项被用于向天津格林柯尔购买未来所需的制冷剂,而香港联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交易的更多细节,包括付运日期。这笔2.3亿元的交易发生在2001年12月,恰恰是在顾雏军宣布以个人资产收购科龙之后,因此引发了市场的种种猜测,即该笔预付款的大部分有可能被用于收购科龙支付的首批款项1.5亿元。不过,在质疑阴影中的顾雏军依然不改初衷,继续进行着其收购的步伐。

“等我老了,走到大街上,希望听到有人喊:看,那个老头就是冰箱大王。”2003年,顾雏军摘帽“ST科龙”后,带着这个梦想开启中国冰箱业的并购大幕。2003年5月,顾雏军拥有全资股份的顺德格林柯尔,在合肥和美菱电器达成合作协议,顺德格林柯尔以2.0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成为美菱电器最大的股东。当年7月,格林柯尔旗下的科龙与杭州西泠集团签署协议,收购西泠70%的股权。同时,格林柯尔与南京斯威特集团抢食“小天鹅”,并争购“小鸭”电器。短短两年,一连串资本运作战绩,使顾雏军一跃成为引人注目的“资本狂人”。也就是在抢购“小天鹅”时,顾雏军喊出了他事后一直追悔的经典话语——“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顾雏军还将触角伸向汽车业,并加快了其整体收购的速度。在家乡扬州,顾雏军布下进入客车行业的第一颗棋。2003年12月,顾雏军以4.178亿元,通过扬州格林柯尔协议收购了亚星客车11527.3万股国家股(占总股本的60.67%)。

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标准包括影响力:他们的工作,在2003年中国经济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前瞻性:他们的行动体现了新观念、新潮流,预示了中国经济的某种趋势;创造性:他们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开拓出经济领域的新天地,为中国经济做出了独到贡献。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对顾雏军是这样介绍的:“2003年5月,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斥资2亿,将美菱电器20%的股份收入囊中,成为第一大股东。至今,除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外,顾雏军在国内还控股拥有了科龙电器、美菱电器,拥有5个家电品牌(科龙、容声、华宝、康拜恩、美菱),控制的上市公司的市值已近百亿元。2003年8月17日,科龙、美菱联手举办全球采购招标,总价值100亿元,引来全球1100多家供应商。目前,格林柯尔已在顺德、营口、成都、吉林拥有4个冰箱生产基地,8条冰箱生产线,400万台的产能”。

在颁奖现场,顾雏军与主持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主持人:我听说刚接手科龙的时候,你收到很多员工发来的短信,都是骂你的,骂你最难听的是什么?

顾雏军:就是我拿着钱跑了,所以那个时候我不敢离开科龙,此时此刻我是科龙心目中的老总,现在所有员工都相信我们把他们领到正确的道路上,而且明年会比今年好得多。  主持人:因为我们都知道顾雏军有一个梦想,智能化,现在这个目标有多远?现在进入了汽车领域,是不是做起了汽车梦?

顾雏军:因为上海那个地方变成一个超市让我们搬出来,所以我们决定搬到华东去,后来选的是扬州,这个基地也将是最大的,在这个建设基地的过程中,扬州对我们很信任,我们小心翼翼地做了准备工作,使我们相信,亚星的问题也是可以通过严格的管理和一系列加大力度的经营方式,能够得到改进。

主持人:也就是说捡了一个汽车梦。祝你梦想成真!

顾雏军能够在千军万马般的企业家中胜出,当选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证明了他的“影响力”,也表明有关专家学者对他的“前瞻性、创造性”的认同。在某些专家看来,顾雏军“继价格时代、品牌时代之后,开创了中国家电业的资本时代”,俨然“可称做中国第三代企业家的领袖”。

          P15-P17

序言

    序

     新望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其实,大大小小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自邓小平南方谈话终结1990年前后的“第二次大争论”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以及“能否追问财富原罪”、“私产保护可否人宪”、“私营企业主可否入党”等争论曾一度十分激烈。牟其中、厉有为、李海仓都曾经是各个时期内备受关注的人物。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极端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最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第三次大争论与第二次、第一次大争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电脑网络的参与。在网络上,任何人的发言权都是平等的,语言也更加感性。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必须看到,有的网络言论(尤其BBS)很像30多年前的大字报:理性让位于情绪,谩骂代替了逻辑,权威们成了造反的对象。

在争论的后期,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语言和一些似曾相识的做派,毫无疑问,有人明显想开倒车。由问题而主义,我们终究还是感觉到了这场争论关乎大是大非,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现在回过头来看,郎咸平不过是一个“中介”,他们背后还有更大的力量。

马国川是一个年轻记者,他有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有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我承认,他这本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他也非常勤奋刻苦。我和他所供职的杂志,人手少,本职工作本来就满负荷。他担任主持人的两个时政评论栏目“观象台”和“左看右看”,难度大,要求高,但他能愉快胜任并不时得到专家好评,成为杂志的品牌栏目。而“第三次大争论”毕竟是一个政治题材,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写政治题材就要有政治深度和政治历练,甚至要有担当政治责任的勇气。这对一个年轻记者来说,无疑具有挑战性。同时,这也是一个理论题材。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能看出些门道来要的是理论和方法上的真功夫。我的老师施正一先生是一位老经济学家,他主张,认识和判断经济问题要学会区分假象、表象、现象、真相,能找到现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还能从现象上升到抽象。写这本书,把握好理论思维的火候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马国川意识到了这些,并在向这个目标努力,但当我看到他几个月以来加班加点写到脸色发绿的时候,我都不忍心让他继续修改下去了。好在还有更多的专家为他指点把关。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就是吸收了众多专家意见后的第11稿了。尽管还会有遗憾,但可以相信,全书的客观性不会有大的问题。

这场争论中,我也说过几句话,不成系统。我同意“反思改革”的说法,也认为有争论是正常的、必要的。真理越辩越明,理论就是在争论中得到发展。而且,现在的中国处在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时期,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时期。有问题就应该讨论,有失误就应当矫正,有正当的利益就应当让人表达,而且,即使有不同偏好也应当允许人们有不同的选择机会。

但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能不能达成共识呢?争论各方的主张能不能达成一种和谐呢?理论落后于实践,但改革开放已近30年,理论思维的猫头鹰也该起飞了。教训也罢,经验也罢,我们总该总结出一些珍贵的结论。我梳理了一下,这场争论所围绕的主要问题有六个方面:

第一,要不要改革?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当初的改革是被逼出来的,不是谁拍脑袋想出来的。不改革就要被开除“球籍”,这就是改革合法性的来源。大家恐怕都承认现在的体制不完善,尤其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不改不行,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常态。这是可以有共识的。

第二,对以往改革的总体评价究竟怎样?这是一个事实判断问题。当然这里也可能夹杂着价值判断。但如果说各人的感受和偏好有所不同的话,那么就拿数据说话,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如何?相信会有一个结论。

第三,既往改革中有哪些失误?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有或大或小的失误。这可以理解。失误的原因可能是改得太快或改得太慢,也可能是政策设计不完善,或是政策出台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还有可能是政策在执行中走形变样。对失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需要“由主义而问题”,有争论,但不该有大的争论。

第四,继续改革的动力从何而来?一些人认为当前缺乏推动改革的良性动力,或者改革过程已经被“精英们”给败坏了。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重建规则。或者建立中立和超然的机构,或者打开公民维权的通道,开展社会参与式改革。改革的动力问题这或许是一个值得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第五,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不是错了?这些年,指导中国改革的是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是科学发展观,一句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一直在与时俱进,怎么会错了呢?至于一些人说的经济学中“西方的东西太多”,这纯粹是一个高校内部的课程改革问题,无论如何也上升不到指导思想的高度。

第六,今后改革的方向在哪里?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一点,大家是不是都认可?其中,对“市场经济”大家有相对一致的认识,关键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那么能不能照本宣科呢?能不能走回头路呢?

以上问题,有的需要在争论中发展,譬如改革的动力和机制问题,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多争论是有益处的。还有些问题尽管仍然可以争论,但争下去实在没有意义了。“第三次大争论”之所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大概与人们对待争论的极端态度有关。有些人对改革怀有神圣感,听见有人反思改革就难以接受;另一些人对改革的指责上纲上线,甚至动辄“清理队伍”;还有的人一会儿把社会矛盾说得很吓人,一会儿又要中央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领导,这纯粹就是在“捣糨糊”了。

书评(媒体评论)

从历史经验看,对改革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论,有反复,并不奇怪。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中国的改革就是在不断反复中前进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争论,有没有反复,而在于我们能不能排除干扰,能不能坚持改革。

    ——著名经济学家 高尚全

改革开放25年来,像这样的争论已经有过很多次。举其大者,1981至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一次,关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和商品经济争论;1989至1 992年党的十四大前一次,关于计划经济的争论。这已经是第三次。前两次争论的经验表明,只要这种争论能够按照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支持争论各方把自己的观点摆到桌面上来辩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是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