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时间”专门剥削以下人群的时间:有大量时间可以浪费者、喜欢山野之清丽与古老之建筑者、乐意劳动肢体者、讲究小情小调者上述之人适合连续阅读,读完就走。繁忙而无时间浪费者、无时间浪费而有时间做梦者、无时间做梦而心灵需滋润者、渴望暂时放松身心、逃避现状、游历于文字者……上述之人适合断续阅读,读完后,或可明白人世如此静好,而年华流逝,有什么终得抛开……如此,或有人重新检索自己的生活……或有人终不顾一切收拾行囊,奔赴他乡……便在阳朔的山水、鼓浪与屿的巷弄、凤凰的古城、楠溪江的村落……时光的静静尘埃中,一次又一次相遇……
现代人生活忙碌紧张,即使旅游也是从匆匆忙忙。花时间就是这样一个系列——帮助、引导人们放慢生活的节奏,体验生命中未被发觉的美,用心去生活,去旅游。 《迷失·鼓浪屿》就是透过作者的镜头和细腻的文字带领读者徜徉在鼓浪屿的小巷、街口;细读鼓浪屿的万国建筑;游弋在琴声悠扬的海滩;探寻古老院落的边边角角。 书中的照片由Air拍摄,文字则是有其夫人撰写,二人在鼓浪屿生活多年他们的图文搭配和谐,相得益彰。
但是到底,西方的宗教——那些神父、传教士们,随着令人耻辱的大炮之后,接踵来到了这个小小的1.78平方公里的小岛。从此,上帝和保生大帝、妈祖、大道公争夺起他的教民来。 先来的是美国归正教会。1841年8月,牧师雅裨理(David Abeel)协同美国美以美教会教士文惠廉(Willam J.Boone)夫妇.随着英军进入鼓浪屿设立教会。
英国人自是不甘落后.况且鼓浪屿原本就是他们的“战利品”。18444年,英国教士约翰·施敦力(Johnstronach)夫妇创办英国伦敦差会。
又有英国长老会、美国长老会先后来到了鼓浪屿。这些教士、多数先在新加坡、爪哇(印尼)和婆罗洲等地学了闽南话,讲话的语气、语调都跟本地人—样。正所谓有备而来,信心十足。
天主教自然也少不了。鼓浪屿先后设立了协和堂,福音堂、天主堂等大小教堂几十座,可见他们的成绩,鼓浪屿从此教徒众多。教会不但建了许多教堂,而且还建有圣教书局,专门出售宗教书籍,还创办医院、教会学校。
那时鼓浪屿学校很多,教会以及非教会办的,有三十多家。
有完全小学、初级小学;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师范学校、师范附属的幼儿园、职业学校等等,还有培养牧师、传教人才、专修基督教义的“圣道学校”、“福音学校”、“迥澜书院”;黄姓家族的私塾“普育小学”;专门为大户人家女儿而设的师范学校如海滨女子师范学校;黄奕住为纪念其母亲而设的慈勤女子学校;专门招收婚后家庭妇女的“妇学”……
如今的鼓浪屿日光幼儿园前身便是英国长老会女教徒韦爱莉于清光绪24年(1898年)创办的怀德幼稚园,是我国最早的幼儿园。
P18-19
我时常想起这段话:“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么?
“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何必为衣裳忧虑呢?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
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心里的震惊和感动,在太多日子里人们已经忘记了生命本身的美荫和神奇,忘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原来可以如此悠游自在像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野草,忘了我们很多时候可以静静停下来欣赏和赞美这个世界:蓝色的天空,白色的流云,那些神奇奇的各种颜色各种姿势带着各种奇异香味的花,风中飘荡的温柔的气息;昏那一抹斜阳,静夜的月光……
我们全忘了,我们匆忙而焦灼,仿佛那只蒙了眼睛的驴,只知道绕着某一个东西打转,却忘了问问“为什么?”更忘了其实可以停下来,将脸上的布揭开。
有一天,我揭开了那块布,离开了我的磨盘,和Air一起,来到了这个地方。
无数次,我们在小巷,在海边,在废弃的院落,在人群中,在寂静的夜里……让快乐和平静尽情释放,更多时候,我们停留,在某一个时刻,某一处地方,沉默,聆听……任时光流淌。
她说:你相信人有今生前世马?我觉得我上一辈子,是这里的人。
这个矫情的女人,就为了这个虚幻的想法,抛弃了一切,远离家乡,和他,从此在鼓浪屿安居了下来。
晨晨昏昏,他们无数次徜徉在安静的巷弄,—次又一次,那种熟悉的心情向她袭来,在惆怅与迷恋中她渐渐把它与成了故乡。
“那么你呢?Air?”
“我喜欢这里可以—年四季穿拖鞋到处走!”
他们踏遍了这个小岛的每—个角落,在各个季节,不同时辰,陆陆续续,拍下它的老房子、夕阳,巷弄、人群,猫……当这些照片日积月累,他们叹息不能将鸟的鸣叫也摄入镜头的时候,她的关于鼓浪屿的文字,也逐渐完成。
于是,有了fwww.onislet.com。
有了这本书,《迷失·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