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和道德是不成比例的,又是成比例的。学习《孙子兵法》可以提高智慧水平。《孙子兵法》不仅为外国的领导人及军事战略家所重视,亦为国际商界所注目,日本的工商企业家早在60年代即把《孙子兵法》引进商业竞争与企业管理。
《孙子兵法》被商界认为是企业管理必备的宝典。本书作为《孙子兵法》的通俗读物,对《孙子兵法》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上的运用作一些论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孙子兵法十讲 |
分类 | |
作者 | 戚文//周铁强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智慧和道德是不成比例的,又是成比例的。学习《孙子兵法》可以提高智慧水平。《孙子兵法》不仅为外国的领导人及军事战略家所重视,亦为国际商界所注目,日本的工商企业家早在60年代即把《孙子兵法》引进商业竞争与企业管理。 《孙子兵法》被商界认为是企业管理必备的宝典。本书作为《孙子兵法》的通俗读物,对《孙子兵法》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上的运用作一些论述。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总结战争规律的军事学杰作,而且是一部包含政治、外交、经济、文学、历史、地理、管理等内容的综合性著作。近年来,对《孙子兵法》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诸如《孙子兵法》与哲学,与文学、语言的研究,进展很快,已有许多成果。《孙子兵法》与政治,《孙子兵法》与历史,《孙子兵法》与外交,《孙子兵法》与地理,《孙子兵法》与管理科学,《孙子兵法》与心理科学,《孙子兵法》与数理逻辑,甚至《孙子兵法》与系统论等,也有探索性的研究,并发表和出版了不少专门论著。 本书分十讲,介绍了孙子其人;《孙子兵法》其书和作者、年代之争;孙子兵学源流追溯;孙子的战争观;孙子的战略观;孙子的战术观;孙子的用间思想;孙子的军事哲学;《孙子兵法》与现代经济社会;《孙子兵法》在国内外的影响等内容。 目录 关公怎样变成了财神爷?(代序) 前言 第一讲 孙子其人 第二讲 《孙子兵法》其书和作者、年代之争 第三讲 孙子兵学源流追溯 第四讲 孙子的战争观 第五讲 孙子的战略观 第六讲 孙子的战术观 第七讲 孙子的用间思想 第八讲 孙子的军事哲学 第九讲 《孙子兵法》与现代经济社会 第十讲 《孙子兵法》在国内外的影响 附 《孙子兵法》校译 说明 计篇 作战篇 谋攻篇 形篇 势篇 虚实篇 军争篇 九变篇 行军篇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间篇 《孙子佚文》校译 说明 前人辑佚 其他 《临沂银雀山汉简》(下编) 后记 试读章节 所谓战术,就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孙子在战术上是重视敌人的,他认为在立足全局,制定了正确的战略以后,要辅之以有效的战术,要慎重地对待每一场战役战斗。为此,他在总结过去战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作战指导原则。其重要观点,大致有以下一些。 一、先胜而后求战 进行战争,事先摸清敌人的情况,这是自有战争以来任何军事家首先必须周密、细致考虑的问题。即使是两个人搏斗,也要事先看清对方的架势,才好动手。争取战场上的主动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分析,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在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时,孙子首先提出“先胜而后求战”的观点。《孙子兵法·形篇》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译成今话,就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又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则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寻求“先胜而后求战”呢?那便是在开战之前对胜负条件的多寡进行“庙算”。《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然后再明确提出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所谓“多算”,就是对“道”、“天”、“地”、“将”、“法”五事进行深刻的认识,才能制定正确的战斗方针,才能有夺取胜利的把握。用现代人的话,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种强调“先胜而后求战”和“庙胜”的观点,比之古代那种取决于鬼神、象于事、验于度要高明;比那种认为战争神秘莫测、不可知或“无算’’而战者要高明;比那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单纯斗力也要高明。历来兵家、兵著都很注重这个观点。《管子》说:“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胜,攻之自毁也。”《尉缭子》中讲“兵胜于朝廷”,也是“庙胜”的意思。三国时,诸葛亮修有隆中决策:“夸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三国志》),以争夺天下。刘备遵此实施,着着成功。后来关羽缺乏战略头脑,恃强骄傲,蜀吴失和,刘备以“愠”致战,夷陵惨败,失地败盟,待诸葛亮率军北伐,虽出秦川而难以成功。 中外战史上,相似之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先胜而后求战”、“庙胜”思想颇得战理之要。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 战争的胜负,除了决定于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等客观条件外,还取决于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握战争的主动权。所谓主动权,其主要含义有三:一是处于左右战争全局或局部的有利地位;二是具有决定自身行动的选择自由;三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调动和支配敌军的行动。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页)在同文中又指出:“一切战争的敌我双方,都力争在战场、战地、战区以至整个战争中的主动权,这种主动权即是军队的自由权,军队失掉了主动权,被逼处于被动地位,这个军队就不自由,就有被消灭或被打败的危险。”主动权是军队的命脉。两军相争之目的,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此目的,首先必须夺得战争的主动权。 历代兵家都十分重视战争主动权的争夺。孙子也不例外,他在《孙子兵法》中反复强调要争取战争主动权。如在《虚实篇》中指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形篇》中指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这就是说,自己要能够充分调动敌人,而不要被敌人所调动,“善战”者不可丧失主动而陷入被动,否则就会濒临战败或死亡。由于自己处于自由行动的有利地位,那么,就可以充分发挥调动敌人的作用,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还可进一步改变敌我的优劣态势,然后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取得胜利。对于孙子的这一思想,《李卫公问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孙子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战争中主动权的争夺,是以实力的强弱、装备的优劣、环境的利弊等客观条件为基础的。夺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贯穿于全部十三篇之中。具体分析,主要体现在战前准备、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三方面。 首先,要通过战前准备夺取主动权。主动权虽然出现在战争开始之后,但却深深根源于战前准备之中。因此,孙子非常重视战前准备问题。他在《九变篇》中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也就是说要有备无患,安不忘危,消除幻想,把希望建立在自己的充分准备之上,牢牢把握自己的主动权。 其次,要通过正确的战略指导夺取主动权。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分析,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孙子·计篇》开宗明义地提出要“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与此同时,还必须从“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个方面对敌我双方优劣条件进行分析比较,来探索战争的情势和胜负。在分析各种主客观条件之后,《孙子兵法》又提出了在战略指导中夺取和把握主动权的重要理论,即进行速胜战和不战而屈人之兵。 再次,必须通过正确的作战指挥夺取主动权。《孙子兵法》中用大量的精辟论述来揭示一系列克敌制胜的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有四点: 一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实施正确指挥、掌握作战主动权的根本前提和首要条件。《孙子兵法》认为知己知彼不仅包括战略全局上的“五事”、“七计”,而且包括全部作战过程中的具体变化,例如敌方的兵力、部署、计划、活动规律及行动特点等。对这些情况只有“先知”,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兵法·形篇》中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就是说,在战争中,胜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自己不主动犯错误,就不会丧失手里的主动权。然后,他在同篇中又进一步阐述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这就必须首先消灭自己的弱点,然后利用敌人的漏洞,夺取主动,战而胜之。 三是“兵者,诡道”的原则。《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个原则的实质,就是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因利用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施展示形诱敌、造势任势、避实击虚、出奇制胜、以逸待劳、夺气夺心、攻其必救、夺其所爱等各种手段,诱使敌人犯错误,从而夺取战争的主动权。在这方面,古今中外都有不少战例。公元207年,曹操千里征乌丸,即接受郭嘉的建议:“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留下辎重,轻兵兼道,结果大败乌丸。公元263年,邓艾伐蜀也是同样情况。邓艾于蜀军对其“无备”之际,直逼成都,迫使刘禅投降。 四是灵活应变的原则。这一原则的着眼点在于如何适应千变万化的敌情特点,灵活机动地夺取主动权。《孙子兵法·虚实篇》指出:“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同时,《孙子兵法》也强调“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原则,即在被动中寻求主动,以求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如韩信破赵背水布阵,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都是运用这一规律的成功战例。 综上所述,“致人而不致于人”是一个意义极为深刻的命题,其实质就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这一精辟的论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其合理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战争进入了高科技时代,然而任何一项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和新式战略战术武器的创造发明,其目的都在于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因此,《孙子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名言,永远是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是军事指挥家的座右铭。 P97-102 序言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总结战争规律的军事学杰作,而且是一部包含政治、外交、经济、文学、历史、地理、管理等内容的综合性著作。近年来,对《孙子兵法》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诸如《孙子兵法》与哲学,与文学、语言的研究,进展很快,已有许多成果。《孙子兵法》与政治,《孙子兵法》与历史,《孙子兵法》与外交,《孙子兵法》与地理,《孙子兵法》与管理科学,《孙子兵法》与心理科学,《孙子兵法》与数理逻辑,甚至《孙子兵法》与系统论等,也有探索性的研究,并发表和出版了不少专门论著。 在《孙子兵法》与多学科、多领域的关系中,除了理论研究,还在应用方面,如《孙子兵法》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工程建设和体育竞赛方面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据香港《明报》报道,现代人发现商战中许多问题,如有关时间、效益的观念,有关经营战略、经营决策、市场竞争、组织原则、选才用人等等都可以在《孙子兵法》中找到精辟的见解。《孙子兵法》已经成为商战中的指南。香港大新公司主席陆孝佩积40年商战的经验,认为要想事业成功,必须熟读《孙子兵法》。1980年他在强手如林的商业竞争中击败了所有对手,夺得了承建造价昂贵的汇丰银行大厦工程,就是由于运用了《孙子兵法》。在企业管理上,我国台湾大企业家陈茂榜,首次将《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概括为企业管理的五大原则,即:“道”为目标,“天”为机遇,“地”为市场,“将”为人才,“法”为组织。“五事”并重,是他事业成功的“经营经”。《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更是企业界关心的热点。近年来,各地出版《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应用的书刊已有十几种之多,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动向。 《孙子兵法》在国际上的影响也很大。近几十年来欧、美及日本对《孙子兵法》的研究非常广泛,已经形成了《孙子兵法》研究的国际热。 20世纪60年代初,著名的英国军事家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976)说:“世界上所有的军事学院都应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英国著名学者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里说,孙子的“全胜”思想是:“最完美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0年代初,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说:“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越南战争时,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引用《孙子兵法》中“夫兵久而对国之有利者,未之有也”的名言,坚决主张退出战争。美国共和党主席阿特伍德说《孙子兵法》是他“一生仅见最博大精深的战略文件”,“我每两天就会读它一次,每读一次,我就会对它肃然起敬,而益发觉察自己渺小”。 在现代战略思想研究方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援引《孙子兵法·谋攻篇》里“上兵伐谋”的思想,批评旧有核威慑战略的错误。美国前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也引用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要求改变旧的战略方针。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脑库——斯坦福研究所负责人福斯特教授和日本三好修教授,于1978年根据《孙子兵法》的思想,提出了一个名为“孙子核战略”的新战略。后来又有“高边疆”与“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的新战略。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劳伦斯中将,则概括《孙子兵法》“奇正之变”和“避实而击虚’’的思想,提出“空地一体战一纵深进攻”体系。总之,现代战略理论的研究者,已经从孙子古老的思想体系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应单纯从军事力量着眼,而应该运用国家的综合力量,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军事的、科技的、文化的、思想的……各方面的力量来进行较量,以争取不战而胜。 《孙子兵法》不仅为外国的领导人及军事战略家所重视,亦为国际商界所注目,日本的工商企业家早在60年代即把《孙子兵法》引进商业竞争与企业管理。日本东洋精密工业公司领导人大桥武夫应用《孙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等原理,整顿濒于破产的工厂,一举成功。现在他领导的企业蓬勃发展,历久不衰。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把《孙子兵法》与企业经营结合为一,编撰《兵法经营学》,系统讲述如何在商战中应用孙子的战略战术。目前日本已出现“兵法经营管理学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独创性的建树。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领导人史密斯也非常重视应用《孙子兵法》来管理企业,他说,他的经营之道来自古代中国的《孙子兵法》。美国的管理学专家乔治写了一本《管理思想史》,书中认为,企望成为管理人才的人,“必须研读《孙子兵法》”。德国弗莱堡大学终身教授胜雅律写了一本《智谋》,里面也讲用《孙子兵法》管理企业,此书现已风行全球。 由于《孙子兵法》在军事学和哲学上的重要价值,更由于它的基本原理已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经济(包括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工程建设等)、文化各领域,并发生深刻影响,目前在国内外都出现了阅读和研究《孙子兵法》的“孙子热”。各方面急需一部比较通俗地解释《孙子兵法》原著的书籍,戚文等先生的《孙子兵法十讲》就是为满足这种要求而编写的。 在此以前,本书作者曾参加古棣、戚文先生主编的《孙子兵法大辞典》(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的编撰工作。《孙子兵法大辞典》是近年国内《孙子兵法》研究中有重大突破性成就的力作,已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中国古代文献专家、国际科学史研究所通讯院士胡道静和军队中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学者朱军、陈虹等人分别在《学术月刊》和《孙子学刊》等杂志上写了评论文章。 古棣等人根据古代多种《孙子兵法》版本和地下出土文物校正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和佚文,纠正了许多通行本中沿袭了千百年的错讹,这实在是古籍校勘工作中的重大成果。古棣等写的《孙子兵法》译文亦比较通俗、精确。经作者同意,亦附录于本书之后。本书在其他方面也吸收了《孙子兵法大辞典》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将有益于《孙子兵法》的普及。 《孙子兵法》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生搬硬套的不良倾向。有一本讲述用《孙子兵法》赚钱的书,竟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商者,诡道也”。这是十分错误的。正像《孙子兵法大辞典》主编古棣、戚文先生在此书导言中所说的。 孙武说过:“兵者,诡道也。”(《计篇》)但他并不是说战争的全部就是诡道。他是在阐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这一总战略观点以后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诡道”是单就战场作战而言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在“五事”的基础上的七项敌我双方的对比,“多笄胜,少笄不胜,而况于无笄乎!”“少笄”、“无笄”,必然失败,“诡道”并不能改变其必然失败的命运。何况战争和商业绝不能等同,怎能说“商者,诡道也”呢?“诡道”就是欺诈,孙武说的是在战场作战中对敌人进行欺诈。难道商业就是欺诈?难道商业要把顾客当作敌人看待?这种说法就是把经济上的竞争对手当作战场上的敌人,而以欺诈取胜,是错误的、荒唐的。 不用说社会主义的商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商业,也并非就是诡道,就是欺诈。1992年7月20日香港《南华早报》发表《许多公司认为,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就是使自己成功的道路》一文。文章列举了许多事实材料,证明导语所表示的观点,其中有一条说:“莱克苏斯牌汽车造型华丽,但是在美国行驶了几个月以后,丰田汽车公司召回了所有这种汽车,因为内部制动灯固定装置出了点小毛病。维修人员到每位车主的家中把汽车开走。维修好了以后再把车还给主人。这是在顾客中建立信誉的一种战略。”该报道以结论式的语言写道:“只有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才能使顾客满意。‘顾客满意’将成为90年代企业的竞争舞台。”这是正确的,工商企业要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站住脚,并得以发展,只能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服务周到为总战略;而取巧于一时的欺诈行为则必须彻底清除,欺诈无异于自杀。公然主张把“欺诈”当作商业的指导方针,岂不令人瞠目。“欺诈”,是奸商行为,是违背社会公德的,严重的是要受法律制裁的。 “诡道”,就是对敌人的欺诈,战场作战的种种战术,无一不是欺诈。“阴谋”之“阴”就是绝对保密,“谋”是谋略、计谋,算计敌人,战场作战的指导原则无一不是“阴谋”。可以说《孙子兵法》充满着“欺诈”和“阴谋”。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要时刻记住“欺诈”和“阴谋”是针对在战场上枪刀相见的敌人的,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应该把它们拿到非战争领域的人际关系中应用。在人际关系中耍“阴谋”,搞“诡计”,一时得逞是可能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被揭穿,终究会是“自己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历史上有个别的大奸大恶,终生未被揭露,未受惩罚;然而终归瞒不住历史的眼睛,终归会被后人口诛笔伐。历史是无情的!历史是公正的! 马克思说过:“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要是有人学习了《孙子兵法》,把它讲的对敌军作战的“阴谋诡计”用以对付自己的同事,如果孙武有知,也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当然在现时代,到处施行“阴谋诡计”的人总是有的。俗语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弄懂了《孙子兵法》对于识破邪恶之人的阴谋诡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智慧和道德是不成比例的,又是成比例的。学习《孙子兵法》可以提高智慧水平。但是,如果学习了《孙子兵法》,把它讲的“阴谋诡计”用来对付同事,那就是降低了道德水平,而降低了道德水平,从根本上说也就必然相应地降低了智慧水平。古人云:“小智非大智之类也,”“小智,大智之贼也。” 这一段话,语重心长,愿广大有志于学习和应用《孙子兵法》的读者认真思考。 华贻芳 后记 本书第一版,于1997年5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列入《十日谈系列》出版发行。关于此书编辑的情况,北京泰山产业研究院秘书长华贻芳已在前言中作了介绍。近两年,在吸收专家、读者的意见的基础上,由原撰稿人分篇进行了修订和补充,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孙子兵法十讲”书名出版。 20世纪的90年代,《孙子兵法》的研究学习形成了热潮。各地出版的新印古籍中,《孙子兵法》的发行量高登排行榜的首位。各式各样的《孙子兵法》,平装的、精装的、线装的、木简装的、金箔装的,从小到几公分的掌中书,到大到几十公分的大册页,什么都有。各种《孙子兵法》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也层出不穷。尤其是《孙子兵法》在商业竞争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应用和探讨,成了流行课题。国内外一些成功企业家亲自撰写的这类论著风行一时。《孙子兵法》被商界认为是企业管理必备的宝典。本书作为《孙子兵法》的通俗读物,也应该对《孙子兵法》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上的运用作一些论述。为此我们在新版中增编了“《孙子兵法》与现代经济社会”一讲,而将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情况介绍,作为“《孙子兵法》其书和作者、年代之争”一讲的附录。 《<孙子兵法>与现代经济社会》一文,原来是作者给银行界和大公司讲课的讲稿,其中一部分内容在上海作家协会主编的《作家与企业家》杂志上发表过,收入本书时,又作了修改补充。 中华工商联合会副主席胡德平,在一次农业产业经营研讨会上,针对市场经济中一些人不顾商业信誉互相欺骗的现象,讲了一个关公怎样变成财神爷的故事。他说在中国,南到香港,北到陕西,都能看到人们把关公当财神祭祀的现象,人们为什么要祭祀关公呢?原因是关公讲信义,他千里走单骑,护送别人寄托的妻子与之团聚。他是讲诚信、讲信用的典范,是人们追求与崇尚的偶像。于是战神变成了财神。我们觉得这篇讲话对现代企业家颇有教益。兹征得本人同意,将这篇讲话作为代序,以供大家参读。 本书是集体撰写的著作,撰稿人有戚文、周铁强、颜剑辉、童赟、华雪、今夫、惠中、流方等人。各篇撰稿人均列名于篇末,主要撰稿者名列于前。全书汇编、统稿工作,由戚文负责,助理为华雪、钱宝瑾。 本书各篇的主要观点多参考古棣、戚文主编的《孙子兵法大辞典》(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4年版),进一步的研究,请查阅该书有关部分。《孙子兵法》校译,亦采自《孙子兵法大辞典》,校译的依据,请参考该书及古棣、戚文、关桐、周英合著的《孙子兵法汇通》。 戚 文 2007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