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
分类
作者 刘思谦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研究女性文学,顿悟于一句大实话:女人也是人。然而,这作为人的女人又是什么呢?作者仍然说不出。也许就是我、就是你、就是她,就是本书里写到的一个一个的女人!本书作者以女性评论家清醒独特的理性认识和女性作家丰富细腻的个性感知来触摸和表述女作家创作细致入微的心理,以深刻细致翔实的文本细读来揭示现代女作家的创作心路,并将作者几十年来的人生故事写进《后记》与《再版后记》,语言深入浅出,耐人品读。

内容推荐

该书被誉为我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开山代表作”之一。作者以女性评论家清醒独特的理性认识和女性作家丰富细腻的个性感知来触摸和表述女作家创作细致入微的心理,以深刻细致翔实的文本细读来揭示现代女作家的创作心路,并将作者几十年来的人生故事写进《后记》与《再版后记》,语言深入浅出,耐人品读。

目录

引言 “娜拉”言说

冯沅君:徘徊于家门内外

 复数主人公“我们”:叛逆之爱的精神同盟

 话语空缺“”:难言的隐秘心理

 爱情神话:情人之爱与母女之爱的两全之策

庐隐:悲哀的“女儿国”

 庐隐其人其文

 露沙们的“哲学病”

 性爱苦闷与“情智激战”

 “何处是归程”

石评梅:生命的燃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殉尸”之梦解析

 “匹马嘶风”英雄梦

冰心:迷离的东方女性之真

 家庭问题与家庭情结

 爱的旗帜和爱的哲学

凌叔华:女性角色人物画廊

 庭院深深

 婚姻城堡

丁玲:女性自我的“今生辙”

 “在黑暗中”

 悄然消遁

 慧眼闪烁

萧红:飘泊岁月寂寞路

 失败者无声的陨落

 壮丽的升腾

白薇:征程如烟似血

 浸血的苦薇草

 “幽灵塔”下的反抗女神

 “征鸟”飞到了哪里?

林徽因:澄明的生命之灯

 美是短暂之短暂者

 难得“玲珑”“从容”

 “窗外”众生如流

杨绛:人生边上看人生

 “此事古难全”

 这里没有爱情

苏青:婚姻悖论与女性两难

 “新旧合璧”的婚姻

 出去容易进去难

张爱玲:走出女性神话

 家庭·女性·时代

 月亮和镜子

 无可逃脱的“连环套”

 谋生和谋爱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伴随着女作家创作的繁荣,出现了对于多数人来说还相当陌生的一个概念:女性文学。随之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活跃和纷纷扬扬的议论:什么女性文学?怎么不来个男性文学?有的女性作家对称自己为“女作家”也很反感。据30年代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话》云,当年张若谷编《女作家》杂志时也遇到过类似的质问:你何不再编一份《男作家》?谭氏感慨道:

夫女性而成为问题,女性之不幸也;为男性者,当本“同为人类、悲乐与共”之旨而扶掖之,赞勉之。今乃不此之务,反从而非嗤之;若昔张若谷氏编杂志《女作家》,或讥其何不另编《男作家》而只取悦女性。呜呼,有见此书而讽以何不另编男性文学史乎?

“女作家”、“女性文学”之说,在相距半个世纪的历史里一再遇到相同的诘难,这里面可能潜伏着某种历史的奥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够解释清楚的。

女人其实并不怎么乐意把自己作为一个问题不断地被提出来,也不认为在自己的社会角色前面特别冠以“女”字是什么殊荣。女性之成为问题,确实是女性之不幸,这不幸的历史根源是如此的悠久深厚,以致历史地出现了“女性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现象时,人们还以为这是女性的什么优厚待遇。

两性关系是人类诸关系中最悠久的基本关系,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全过程,同人类历史相始终。从人类诞生起就有男女之分,男女相互依存、结合,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发展的根本保证。两性结合、阴阳化育,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已;男和女,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人类各种形态的社会关系,都以两性结合为基础才能够成立。两性关系又是人类关系中最为自然的关系,或者说它本来就应该是最为自然的关系。两性的相互吸引、相互结合,不仅是人类繁衍后代的需要,也是男女两性各自天然的需求。人之初,有男女之别而无先后、主从、贵贱之分,这已被近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大量发现所证实。两性的性生理、心理机制及体型、毛发、皮肤等,具有如此明显的差异而又配合得如此协调,奇妙地构成了天然的互补关系,构成两性相互需要、吸引和相互依恋、爱慕的生理基础。性学家把男女两性这种奇妙的互补叫做“男女性构造与性心理的同质同量对应”。柏拉图《会饮篇》里那个美丽的神话讲到远古时的人本是男女两性合为一体的,因为触犯了神灵受到宙斯的处罚而被撕为两半。这被撕开的两半从被分开的那一天起,便苦苦寻找自己原来的那一半,以求重新结为一体。这也就是人类对自己天然的两性互补关系的寻找,意味着单独的男人或女人只是完整的天然的人之残缺的一半。这庶几可以说明两性关系就产生的原初状态来说,是相互平等、相互需要的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基于生存、发展这一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而形成的。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违背了这种自然的两性平等协调的关系。自从父权制社会以来,人类便朝着性别统治、性别依附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漫长的以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两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诸关系。这是对原始的自然的两性关系的扭曲。这种扭曲了的两性关系贯穿于父权制以来的种种社会形态中,成为人对人的压迫、依附的基础。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摩尔根的考古发现所分析的,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到有了私有财产和私有财产观念,为了“生育确凿无疑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来继承财产,而这自然必须以男子对女子的人身占有和妻子对丈夫的忠诚和依附为前提。恩格斯把这看做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不言而喻,相对于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而言,父权的奴隶制、封建制是划时代的历史进步。而历史的进步必然要求着历史的代价,人类的一半——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就为人类这种历史性的进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们从此成为臣服于父权统治之下的一个被统治被规定被掩盖和被言说的性别。这是一个沉默的性别。她们无从言说也无以言说。男性掌握着全部话语符号的创造权和解释权,为女性制定了一整套强制性的规定和命名,成为生而为女人者必须终生恪守的天条戒律。中外历史典籍和神话传说中,充斥了大量专为女性制定的行为道德规范,它们无不具有父权统治和男性中心意识的鲜明烙印。

由母系制到父权制这一两性关系的重大转折,在中国大约是从夏禹传位于其子启,启又传位于其子太康的“家天下”开始,到商周逐渐完备;再经过秦汉以来漫长的封建社会一步步地强化完善,形成了庞大和牢固的父死子继的以男性血缘为系统的统治链条,把皇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牢牢地束缚在女性身上,把她们打入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的最底层。P1-3

后记

读毕书稿校样,往事历历如梦。

整整三年了。三年前一个初春的傍晚,春寒料峭,狂风扑面。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枯坐,心绪茫然惶然。突听敲门声,访者原来是河南大学中文系资料室谢玉娥女士。她拿出一摞三十余万字的《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清样,一定要我写序。我知道她的心,但是觉得还是婉言谢绝为好。再说当时我真的连“女性文学”这个概念也不清楚,从来没有留意过。小谢说:“你先看看,随便写点什么吧。”于是,我就这样开始走进了女性文学这个世界。

想不到竟然留连忘返、欲罢不能。三年来潜心阅读五四以来女作家的作品和有关理论著作,不遑他顾也不想他顾。作品是一个作家一个作家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地读,旁及她们的传记与研究资料;理论是从两性关系史和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起,进而扩展到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心境豁然开朗。对我来说,这里可比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贾平凹的“金狗、雷大空”、矫健的“田壮林”们有意思多了。这是一个同我自己息息相通的世界。一切都是如此亲切如此容易理解,很快就能找到感觉。也许这是因为叨在同性?女人和女人的心是相通的。冥冥之中我觉得她们早就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了,可惜我来得有点晚了。我奇怪自己做了大半辈子女人竞对女人是怎么回事浑浑然一无所知;奇怪自己写了十余年文学评论动不动便是人的发现和觉醒什么的,可是女性的发现女性的觉醒在我的视区里竟是一个大盲点。借用一位女评论家文章里的一个概念来说,我过去用的原来是“无性眼光”“无性姿态”。

我想起了母亲。先母周筱沛属于五四那一代知识女性,也是一个出走的“娜拉”。她比庐隐小两岁比冰心、冯沅君小一岁比石评梅大一岁,五四运动时在开封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后来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同庐隐石评梅刘和珍张挹兰等都很熟。母亲还没出生就被外祖父“指腹为婚”,长大嫁给了那个在娘胎里便定下来了的丈夫。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她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反抗封建婚姻,外出求学求职;30年代初同父亲刘潇然相识相爱。父亲那时也由家庭包办结过婚。他们分头回老家办离婚手续,不料父亲那边的妻子痛不欲生,母亲这边由外祖母出面令母亲跪下并拿出一条绳子一把菜刀由她挑选。母亲不要绳子也不要菜刀深夜逃出了家门。回到北京,她和父亲想出一个办法:在报纸上同时登出结婚启事和与家庭脱离关系的声明,勇敢地结合了。母亲性格开朗豪爽敢说敢为,是河南省第一个剪发、放脚的女子,是五四运动和抗日救亡时出了名的活跃分子。但是,她后来的变化极大。1953年,她和父亲感情破裂而离婚,又经历了几次政治运动和“文革”的劫难,变得孤僻多疑,精神萎缩,脾气暴躁。她不敢跟男同志来往,在不得不跟他们说话时也不敢抬头不敢正眼看对方,总是怀疑有人陷害她说她的坏话往她身上泼脏水,总是表白自己政治上怎么忠心耿耿道德上怎么洁白无瑕。我那时也不小了,又学的是文学,对母亲却只是感到烦,有时甚至盼她早死。1989年8月9日母亲真的去了,我才痛感愧疚才意识到母亲的后半生是一部无声的难言的悲剧。这是我内心难以消解的巨大隐痛。我这个空头的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理解的人道主义者!如果我能早几年醒悟,至少能对母亲说几句暖心话能在她最孤独最痛苦的时候多陪陪她!近三年来我写这本书,总觉得母亲凄凉的身影在陪伴我。我理解了袁昌英、冯沅君、庐隐、冰心、丁玲、苏青、张爱玲等人的作品,也就理解了母亲。这里写到的每一位女作家,都有母亲留给我的内心隐痛作背景。我愿以此书奉献于母亲的在天之灵,愿她安息。

三年来,恍恍然觉得自己也有些变化。1992秋,赴武昌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见到了许多多年不见的关心我的朋友,大家都说我有变化。我知道不会是说我变老了,这方面我有自信,“不显老”的状况至少还能维持五六年。我问她们是什么变化?“觉得你女性化了”。我说:“这大概是我这几年研究女性文学的最大收获吧。”是这样。我本来就是女性,别人现在才觉得我女性化了也就是说我现在才找到失落了的自己。我想关于女人我也许真的悟出了一些什么。我不能像母亲后半生那样活得那么可怜。我要冲出那些虚幻的或许还是美妙动听的虚假意识的硬壳,让自己活得自在些、真实些、明白些。

书稿写到二分之一的时候,我去广州参加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年会。与会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文艺理论室编辑张有煌先生热诚向我约稿。经过认真论证,出版社很快决定将我的书稿列入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在学术界出版界有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编辑出版。这是这套丛书中的第一部女性文学研究专著。正当出书难出文艺理论书尤其难之际,上海文艺出版社能超越经济利益不计金钱得失鼎力扶植学术研究著作扶植女性文学研究这一新学科的发展,令我感动。张有煌先生在约稿和审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的眼力、严格认真一丝不苟和热情诚恳的作风,令我难忘。我庆幸自己的书稿找到了一个好“婆家”一位名副其实的资深的好“责任编辑”,使我在寂寞的艰苦的撰写、完稿过程中受到鞭策鼓舞,并弥补了不少粗疏纰漏。在此谨致谢意。

我总算在很有可能干不成什么的时间里,干成了一件我喜欢于的事情。

刘思谦

1993年初春于河南大学苹果园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