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颖南1929年生于福建仙游。1950年南渡印度尼西亚创业,1970年举家迁居新加坡。他是成功的海外华人企业家,目前他的公司已在新加坡,印尼雅加达,中国北京、成都等地投资创办20余家餐厅,年经营额3000余万美元,并于2001年3月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周颖南也是著名的海外华文作家、文艺理论家、鉴赏家,被誉为“南洋一枝笔”、儒商代表。发表文学作品200多万字,出版文集多部。
中国现代文学馆专门开辟了“周颖南文库”收藏其作品,他是获此殊荣的海外第一人。《周颖南文库》共15卷本,本书是其中之一《周颖南散文集(上)(精)》。周颖南先生成就最大的就是散文,本书收集了周颖南散文中的精品。
西藏军区成立的伟大意义…………………………………(1)
新中国妇女的伟大成就……………………………………(3)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周年………………………(6)
反对战争和歌唱和平的声音……………………………(10)
跨进夜校的门槛
——夜校生活散记……………………………………(18)
迎接1957年………………………………………………(22)
让我们团结在爱国的旗帜下
——为庆祝第七届国庆节而作…………………………(24)
国庆大典…………………………………………………(27)
解放西伊利安的历史任务………………………………(29)
随笔两章…………………………………………………(31)
断手再植…………………………………………………(33)
不灭的火炬
——庆祝《火炬报》华文版创刊………………………(36)
高举印、中友好团结的大旗,奋勇前进
——祝《南洋周报》创刊………………………………(38)
越南新闻工作者光荣的斗争历程
——与《统一报》记者越英谈心………………………(40)
中国核试验成功与苏联赫鲁晓夫的下台………………(43)
印中两国人民友好结晶的大厦
——雅加达中国银行移交仪式侧写……………………(48)
华侨教育工作者的光辉风格
——贺古稀高龄的华中李春鸣校长光荣退休……………(50)
革命接班人的光辉节日
——雅加达庆祝国际儿童节大会侧写…………………(53)
百花齐放春满园…………………………………………(56)
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本色………………………………(58)
山鹰的翅膀也是飞出来的
——献给外岛、边区的印华教师们……………………(60)
李宗仁先生毅然回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62)
太阳正从我们东方升起…………………………………(68)
踏着先贤们的脚步,继续前进
——为《新加坡兴安会馆50周年纪念特刊》而作………(71)
迎春夜话…………………………………………………(74)
悼郑光汉先生…………………………………………(103)
纪念南国诗人李西浪先生………………………………(109)
谭云山教授与世界佛学苑………………………………(116)
诗、文、画三绝的任真汉
——写在“任真汉近作中国画展”前夕………………(135)
“画家新意匠”
徐悲鸿先生广西试笔……………………………………(143)
海粟大师的来信…………………………………………(145)
弘一大师写给杨白民与夏丐尊的信……………………(148)
关于潘伯鹰先生的《坚道》诗…………………………(153)
一石激起千层浪
——陈和景先生的“推普世界” ……………………(155)
向2l世纪迈进…………………………………………(159)
摇篮赋…………………………………………………(161)
北京访夏公………………………………………………(163)
我和诗人科学家杨烈宇教授……………………………(166)
一帧纪念照片引起的联想………………………………(172)
我立足武汉………………………………………………(175)
扶贫行动在伊川…………………………………………(178)
中华文明始于涿鹿………………………………………(183)
欢呼香港回归
——“‘绿丹兰杯’情牵香港回归路”征文…………(186)
莫道桑榆两鬓白,喜看盛世夕阳红
——记中国书画家协会研究员胡培庆先生……………(188)
怀念茅公
——茅盾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190)
《海粟大师山水小景》出版前后………………………(194)
老舍百年诞辰纪念声中话胡絮青………………………(199)
奉怀艺术大师谢稚柳……………………………………(204)
为中国诗经学会第一届学术研究成果获奖人鼓掌……(206)
丰子恺先生的光辉形象…………………………………(208)
丰子恺先生旧诗新画…………………………………(211)
丰子恺先生给我孩子们的画……………………………(214)
尊师重道继往开来
——参加俞平伯纪念馆开馆典礼感言…………………(217)
叶圣陶翁的《六幺令》及其联想………………………(222)
一百通书筒
——敬悼叶圣陶翁……………………………………(228)
陈薏芗先生的白描花卉及篆刻…………………………(233)
悼兼教育者的画家——陈人浩…………………………(237)
油画家周碧初教授………………………………………(243)
吉川幸次郎杜迹之行
——纪念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先生…………………(250)
叶玉森的甲骨文…………………………………………(260)
潘受先生次叶圣陶翁韵之《水龙吟》…………………(262)
在唐云先生家里做客……………………………………(264)
画笔能收北苑山
——喜晤谢稚柳先生、陈佩秋女士……………………(275)
老舍·胡絮青·丹柿小院…………………………………(283)
篆刻大家陈巨来…………………………………………(298)
词坛名师夏承焘教授……………………………………(305)
断手再植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陈中伟、外科副主任钱允庆等,为上海机床钢模厂工人王存柏的断手再植成功轰动了全世界,成为当前国际医学界的一件大事。
报载:有美国外科医学会6 500名会员参加的旧金山第19次科学年会中,在他们所讨论的专业进度报告及交流经验过程中,对中国外科医生的断手再植成功,给予很大的尊重,认为这样重大的手术他们过去看都没有看过。
罗马国际外科协会最近的一篇报告和《现代世界医学新闻》的一篇报道中,一致肯定:上海医生所取得的成就,大于美国任何一次类似的手术所取得的成就。
这些话都说对了。的确,断手再植,是一件非常困难、复杂的手术。过去既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根据,又没有文献的记载可以参考。那么,他们怎敢设想去解决这样的难题呢?
上海《解放日报》的社论,做出了正确的、科学的论断:
“抢救工人王存柏的断手,就体现了人民政府对一个普
通劳动者的爱护,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与人间的新型
关系。
发扬了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
热爱。那就是他们自己所说的‘一定要救活这只工人的手,
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手’的高度负责精神!”
就是在这样崇高的精神鼓舞下,他们认真地思考,尽职地工作,胜利地完成了血管、神经和筋骨等的接植手术,重新赋予断手以生命,让它恢复了种种工作技能。为全世界医学界树立光辉的范例,开辟广阔的天地。
可以设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里,会有怎样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把断手丢进垃圾箱里,工人,失业了。绝不会有一个资本家,愿意为普通工人的一只断手,付出庞大的医药费,也没有什么精神力量去鼓舞着医生们去完成那样艰巨的工作任务。
这不是人的心肠好坏问题,而是不同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不同社会后果问题,这是客观事实。
难怪美国的医生会说:断手再植的手术,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美国医生看到过。其实,他们说得还不够彻底。应该补充地说,断手再植手术,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医生敢于这样想象过。
这充分地表明:只有繁荣的公正的社会,才能给创造奇迹者以最有利的客观条件。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这是新兴力量的优越性,也是新兴力量的伟大胜利!
郭沫若先生为这个伟大成就,喜赋《满江红》,填下了这样感人的句子:
断腕重生,新奇迹,传来上海。复原后,能书能用,无
多滞凝。扁鹊换心留幻想,华佗刮骨输光采。问何为,着手
果成春!歆中外!
郭老千锤百炼的词句,道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喜悦。
写到这儿,我不禁北望中华,肃然起敬!
1963年于雅加达
P33-35
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担任编委会主任、缪力任执行主编的《周颖南文库》即将面世,洋洋洒洒十五卷,编辑历时五载,几乎涵括了20世纪周颖南先生的全部创作,堪称文坛盛事,蔚为大观。
一
周颖南,原名国辉,祖籍福建,1929年出生于闽中大蜚山下仙游县的一个家境贫寒的书香门第。木兰溪畔的仙游县城,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周颖南的父亲周子溪先生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山环水抱稼连云,鸡犬声喧远近闻,何必桃源寻世外,此间可读可耕耘。”
周颖南少小勤勉,求知若渴。他十多岁时,已学会了煮饭、烧菜、洗衣、种菜,功课亦年年优秀。周颖南自幼继承了从事教育的父亲周子溪先生勤学苦读的家风。其父为他编辑了古文小册子《文阵雄师》,他不断抄写背诵,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家父严于治学的态度,影响了周颖南的一生。在周颖南入读仙游慕陶联中时,就遵从校训“励志”二字,刻苦用功,后考入了福建省立仙游师范学校。毕业后,周颖南出任当地的小学教师,开始了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生活。青年时代的周颖南酷爱文学,勤于诗文,他读中学时就曾在家乡的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踌躇满志,壮心不已。
1950年,身为独子的周颖南为全家人的生计,追随父亲年青时曾远渡千岛之国创业的经历,开始了自己的人生酬志,21岁的周颖南远渡南洋到达印度尼西亚。
在印尼,周颖南初居泗水的锦石,先给一家工厂担任会计和生产管理,学习印尼语。三年后,周颖南在熟悉了印尼的生活和语言后去了雅加达,开始初涉贸易与经营,成功后,伙同他人转向金融业。
1970年,已是不惑之年的周颖南举家从印尼迁往刚从马来西亚独立的新加坡。来到这个位于马六甲海峡运输交通咽喉的新加坡,周颖南改弦易辙,先与友人合办纱厂,及植物油提炼厂、针织厂、染整厂等。
在狮城,周颖南开设工厂,却每每举步维艰。周颖南随拨出一小部分资金,在离新加坡大学不远的地方开设了一家专供朋友闲暇聚会的餐馆,并避开当地粤、川菜盛行的风头,名曰“湘园”,以飨众贾高朋的闲情逸致,也让文友们有个赋诗之所。世事难料,周颖南未曾想他办厂业绩平平,但开餐馆却因其有着一种独特的中华文化氛围而生意兴隆。周颖南即刻转让了他在其它行业的大部股权,开始专事经营新加坡繁华地段的高档酒楼,先生在新加坡开设出八家,冠以“同乐”、“金玉满堂”、“楼外楼”、“百乐”、“芳园”、“灵芝”、“老北京”等字号,进而又将这些酒楼组成同乐饮食业集团。
自此,初为教书人的周颖南,终于完成了由文化人到商人,商人到饮食文化人的转变。面对这一人生的重大变化,谁人能说这与周颖南少年饱受中华文化教育、勤劳持志无关呢!对此,周颖南却笑曰:“在南洋,靠爬格子是吃不饱饭的……要真心搞文化,一定得有经济支持。”
新加坡经营餐饮业的成功,使周颖南在与友人合办海洋纺织私人有限公司的同时,审时度势,又将餐饮业延伸到了印尼。他先后在新加坡和印尼雅加达等地,建立起了20余家餐饮酒楼,开始了跨国式的同乐饮食业集团的规模化经营,其年经营额稳步上升到3000万美元以上。期间,周颖南还出任了中国武汉新民乐众园有限公司的董事主席。2001年3月,同乐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正式成为大众公司。
二
周颖南天性智敏,热爱文学艺术。在国内家乡福建读中学和师范时,他就活跃于校内的文学社团,并在当地的报刊发表小说和散文。1955年,国内著名油画家周碧初教授在印尼雅加达举办个人画展,周颖南曾在雅加达的《新报》、《生活报》介绍中国画作,并主张中国油画的现实主义创作,应以中国当地的风物为题材,其手法要深具民族风格。自此,周颖南与中国的书画开始结下情缘。
上个世纪60年代,周颖南义务兼任印尼雅加达的华文报纸《火炬报》的特约记者,在完成新闻报道写作之后,从事大量的抒情诗、文学评论、书法绘画评析的创作。即使在工作和生活十分繁忙与困难的时候,周颖南也从未放弃自己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周颖南身居商贾,仍对文化精神锲而不舍的态度,使他的商业经营完全有别于众多的海外商家,也使他的商业成功中孕育出了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底蕴。
1978年,新加坡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颖南积累多年的为文学书画等写作的评论文集《迎春夜话》。该文集中的《从现实中吸取创作的题材》、《诗、文、画三绝的任真汉》、《赵朴初先生的“鹧鸪天”原稿》、《徐悲鸿先生广西试笔》、《丰子恺先生的光辉形象》、《南国诗人李西浪先生》、《海粟大师的来信》、《槟城纪行》等文论画评,语多惊人,不乏力作。
值得提及的是,在《迎春夜话》文集的代序和后记中,特别是在周颖南先生撰写的《纪念我的父亲周子溪先生》一文中,周颖南始终坦言,是“为纪念父亲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热忱而出版这个集子”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周氏家族一脉相承的书香传人的家风依然可见。
1978年春,周颖南开始与叶圣陶通信,后经叶翁介绍与俞平伯通信,并恳请拜中国的著名学者、“红学家”俞平伯教授为师。后在中央文史馆王益知先生代周颖南向俞平伯呈菲仪、大红拜贴后,1979年周颖南正式受业于俞老门下。自此,50岁的周颖南与80岁的俞平伯开始了师生相称。俞老1988年去逝后,周颖南心怀崇敬将其10余年间与叶圣陶老人和俞平伯老师的诚心向学之往来书信,分别疏理成《叶圣陶周颖南通信集》和《俞平柏周颖南通信集》,予以出版。这两本通信集,均使叶圣陶和俞平伯两位老人的教育理念及文学思想,能以现代“《论语》”的方式留于后世。此举,周颖南功莫大焉。
少年曾为师范学子,青年曾为人师的周颖南先生,他这种仰幕文学大师,缅怀德高望众之文化前辈的哀思之举,无疑对抒张中华民族的尊师敬贤,传承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不能不说大有裨益,这必将成为未来后学的楷模,也会使引领商界的儒秀们以为学。
同时,周颖南先生求知若渴的文化经历与求学实践,也为当今的文化学者提供研究文学前辈晚年思想和生活的第一手史料,并成为对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实录。
2000年,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大师华翰——刘海粟周颖南通信集》中,汇集了1972—1985年间海翁与周颖南的大部分往来信件,其中的珍贵之处,是有关海翁的长信多达39封,具用毛笔书写,属真迹影印、行草字体。其书写汪洋恣胡,浑然天成。书中还收入了海翁大师80岁自寿临写的《散氏盤铭》,更是弥足珍贵。周颖南先生为社会能提供如此鲜见又翔实的《大师华翰》的出版墨迹,当是对我国学术的一大激励,是对未来后学领悟海翁畅所欲言谈艺术、谈人生、谈友谊,领略海翁吟诗作词之才艺,是天然的启蒙与示悟。此书必将成为当今学者和后学全面研究刘海粟大师的生平,探讨其艺术境界的生动史料。《大师华翰》一经出版,就被书法界同仁看成是海翁书法的第一次结集,亦被书界学者公认为填补了中国现代书法作品出版的一个空白。
三
周颖南亦商亦文数十年,便被誉为文化与商界的“奇人”。
1983年,周颖南的第二本集子《颖南选集》在家乡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海内外。周颖南的文字,篇篇都浸润着对祖国籍的宗土故乡的眷恋,彰显着远走海外的中国侨民对华夏炎黄文明的真爱。据此,完全可以认为,若说周颖南先生为文、商奇人,不如说周颖南是一位受华夏文明培养,被中华文化熏陶的一个勤劳事业、笔耕不辍的华裔之优秀代表。因为,周颖南在几十年的为商中,能商以致用;在为文时,能以文健商。周颖南是在自己的商务中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并将此承袭,延伸到了海外。
周颖南一生简朴,烟酒不沾,但他不惜重金耗资筹办和赞助印尼、新加坡和中国的各种文化事业,乐于资助那些对历史和未来都十分珍贵的具有人文史料价值的文化项目。周颖南善于收藏著名书画,也善于捐献所珍藏的著名书画,使之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生发作用。
几十年前,周颖南先生于青年时期就曾在印尼雅加达举办过藏画义展,并将所得用于筹办印尼当地的图书馆,开启印尼当地侨界之先河。
周颖南举家从印尼移居新加坡后,1972年他又将自己珍藏的名贵书画精选出30余件,捐赠给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
周颖南还把对祖籍国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已任,他曾先后出资为大陆作家和书画家出版了《海粟大师山水小景》、《俞平伯重圆花烛歌》、《丰子恺书画集》、《紫山老人草书诗稿》、《紫山老人八十自寿》、《玄隐庐诗》、《玄隐庐录印》、《钵水斋近句一百首,附苏诗龚画风流人物无双谱》、《秋明遗墨》、《冯霖章、孟欲晓画集》、《百猫画卷》、新诗《窗外嘹亮的声音》等十多种图书珍稿,且印刷精美,属国内罕有。
最为难难可贵的是在大陆“文革”刚结束,他就请邀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有识之士共宴,此事成为当时文学艺术家们特别开心的一次盛会。此情此景,曾被周颖南先生收入《漪澜盛会》一书。其中的《雪夜访萧军》等名篇正是对周颖南心系中华文化的旁证。因为此,周颖南先生数十年来结识、交友了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众多名人大师,有叶圣陶、俞平伯、刘海粟、丰子恺、赵朴初、巴金、冰心、周碧初、丁玲、艾青、萧乾、萧军、季羡林、施蛰存、林散之、钱钟书、杜宜、沙汀……等等,可谓赤诚于文化,商不掩玉。
1993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在北京联合举办“周颖南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周年作品研讨会”,1994年又在厦门举办“东南亚当代华文文学暨周颖南创作研讨会”,会后出版了《南国玉树》、《周颖南创作探寻》文学评论专集。
中国现代文学馆还专门设立了“周颖南文库”,用以收藏周颖南先生的手稿、著作、图片、光盘等研究资料。
自此,我们说周颖南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是商人?还是文人?是企业家?还是作家?是学者?还是社会活动家?
显然,这对于周颖南来说,可以说都是,却也都不是!不以人云,窃以为,周颖南是中国社会在去除帝制垢病之后,受过良好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国人,在远涉海外经营人生的最新诠释者,也是中华文化的海外使者!
四
周颖南先生才华横溢、著述颇丰,人称“南洋一支笔”。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周颖南并不是最富有的,但却是极有文化底蕴、深具儒商品位的。虽说周颖南为文、从商都皆成盛事,堪称海内外文坛与商界的两栖巨子,但周颖南却非常热心于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和奖掖后辈青年才俊的事业,他将中国的图书捐献给新加坡的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又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希望工程、朝霞工程视为已任,且屡有捐学。对此,周颖南先生常言:“我喜欢做一点这样的事情。”足见,周颖南先生情系印尼、新加坡和中国的文化之心一片赤诚。也正是先生的才华和赤诚,先后被中国国立华侨大学、扬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学府聘为名誉教授;被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诗经学会、丁玲研究会、萧军研究会等聘为顾问。
1994年4月28日,周颖南先生为河北省涿鹿黄帝城旧址,为“华夏第一都城”的修建捐资100万元人民币,成为纪念华夏民族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人文始祖设立“三祖堂”的海外第一发起人。对此,周颖南曾自豪地在中华人文三祖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写下了“炎黄子孙万里同根”八个字,以图与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们同根共勉。目前,涿鹿“三祖堂”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又一圣殿。
源于此。这使周颖南为文从商,都与其他文化人和商家有所不同,使先生具有了东方文化的大气,有了中华民族文化成熟丰厚的节韵,有了自古传承的华夏商人的大义。吾以为,正是因为周颖南先生与现、当代文人和商人的这些不同,才使他鹤立南洋,秀出于海外文化人和华商之中。
周颖南先生禀性爽朗,长于辞令,喜交际,善言谈,且富于幽默。他的文风朴实,笔墨圆熟,涉猎领域广阔,笔触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报告等各种文学式样。先生成就最大的当属散文,以其爱国侨胞的视角撷取海外和中国内地的生活素材;其散文中尤以特写、游记、专访、书信、序跋、书评、画论等形式为多。先生使用文笔,其记人取事,赏画评书,皆发乎真性情,动之心魂魄,常于质朴中见诚挚,细微处显精神。除过上文已揽呈的文学创作,他还出版有《周颖南与中华文化》、《周颖南与中国饮食文化》、《映华楼随笔》等著作。特别是《映花楼随笔》已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时至今日,已年逾古稀的周颖南先生却仍然笔耕不辍。
我与周颖南先生相识七年,初识于为西部的贫困地区捐学的“朝霞工程”。我们相识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对他与生具有的浓浓的故国情怀却印象深刻……先生为文,力求推广中华文化;为商,旨在服务于华夏和海外的异国文化;为人,更是意在志趣高远,善行天下。
周颖南先生在海外数十年,始终亦商亦文,难能可贵。他的事迹和传记曾被载入《龙的传人在海外——30位杰出华人的成功之路》、《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十多种辞书。
1997年,周颖南先生应邀到香港,出席并见证了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中国的历史性时刻。1999年,周颖南再度应邀到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盛大庆典。
周颖南先生在海外生活50余年,依然坚守着事业和人生都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群”的理想,并毅然继续为其不遗余力地奋斗着……
谨在涵盖文学、文论、书画赏析、人物传记等作品的15卷本的大型丛书《周颖南文库》出版之际,撰写此文,是为序。
2006年4月1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