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毒”、“歹毒”、“中毒”、“毒气”、“以毒攻毒”等,这些含“毒”词汇常常与人们的恐惧、厌恶、烦躁等情绪密不可分。那么毒究竟是什么呢?
本书是面向大众读者的科普性读物。作者是化学专业出身,又是医学博士、教授,他用极其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而又详细地介绍了有关毒的知识。全书把常见的毒分为天然毒和人工毒两大类,并从动物毒、植物毒、工业毒、致癌毒等11类分别将各种毒的名称、分类、产地,以及其毒理、药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教给人们很多预防毒和利用毒的知识。本书还从近年来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的现象入手,指出这些人工毒便是致癌的杀手,告诫人们不要生产可致癌的有毒化合物,帮助读者从根源上远离癌症和疾病。
“恶毒”、“歹毒”、“中毒”、“毒气”、“以毒攻毒”等这些含“毒”词汇常常与人们的恐惧、厌恶、烦躁等情绪密不可分。那么,毒究竟是什么呢?
在对“毒”产生恐惧之前,请思考以下问题:
你所知道的毒有哪些?它们为什么会对健康和生命构成危害?
你是否了解,毒有时也会成为灵丹妙药?
你对麻药和兴奋剂有基本的了解吗宁
你知道什么样的物质可以致癌吗宁
对毒的了解是否会使您加深对“安全性”的理解?
河 豚
日本人发现的剧毒
正像俗语所说的那样“想吃河豚又怕死”,河豚的确是难得的美味佳肴,但因食河豚而中毒者却也屡见不鲜。
现在人们完全可以放心享用通过国家级考试的厨师烹制的河豚,但即便如此,人们在享受它的美味的同时仍免不了提心吊胆。
河豚的毒除了存在于卵巢和肝脏中外,还存在于睾丸和肠当中,有些河豚的皮肤也具有毒,不过河豚的肉却无毒而且鲜美。正因为如此,河豚成了美食家们争相品尝而又对之心有余悸的对象。河豚体内所带的毒就是著名的“河豚毒素”,是一种半数致死量为0.01毫克的剧毒,不过其毒性随着河豚个体的差异和季节的变化多少有些出入。
中了河豚毒的人首先表现出的症状是心情烦躁,随即会产生呕吐现象,进而嘴唇及其周边、舌及指尖的肌肉麻痹,发生吞咽困难,严重的会导致意识丧失、血压下降、呼吸衰竭,直至死亡。令人遗憾的是,在医学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仍然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河豚毒的方法。对于河豚毒中毒者只能采用对症疗法,像令其吐出食物、洗胃、服用泻药、进行人工呼吸等。不过一般情况下,即使中了河豚毒,若能坚持9~10小时便能死里逃生。向来以河豚为美味佳肴的日本在河豚毒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河豚毒的研究始于明治中期,明治四十二年(1908年)正式把河豚毒命名为“河豚毒素”,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0年成功地实现了河豚毒的结晶分离。
东京大学的津田恭介教授和名古屋大学的平田义正教授各自独立进行了河豚毒的x射线构造解析,查明了河豚毒的化学构造,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河豚毒是一种与植物毒生物碱极为相似的低分子量的毒,与属于蛋白质毒的其他动物毒具有明显的差异。
人们很早就发现,河豚毒是一种只对骨骼肌具有强烈麻痹作用的独特的毒,1964年在美国公爵大学任教的槽桥敏夫博士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了这一观点。他指出河豚毒会侵入到使神经产生电流的钠离子通道,强行中断神经传导,致使骨骼肌及心脏肌肉麻痹。
有趣的是,河豚毒对属于内脏肌肉的平滑肌不会产生丝毫的影响,这是因为平滑肌的活动不依靠钠离子通道,而是依靠钾离子通道的缘故。
据1983年东京大学农学部研究小组的报告称,河豚毒是因为河豚吃了饵食花席子贝而产生的。如果该报告准确的话,那么河豚毒也许像贝毒那样来源于微生物(浮游生物)。
P14-15
“恶毒”、“歹毒”、“中毒”、“毒气”、“以毒攻毒”等这些与“毒”字有关的词汇常常与人们的恐惧、厌恶、烦躁等情绪密不可分。
那么毒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仅仅笼统地说毒是给生物有机体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危害的东西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和含糊,因此我想列举各种各样的毒,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毒究竟是什么样的物质,以及它为什么会危害健康和生命。
毒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因此,我想让大家在了解了易懂的天然毒之后,再了解肉眼见不到的、不易被感知的人工毒。在欧美,人们把毒分为两大类,即toxin和poison,我们将其分别译为毒素和毒物,但两者之间的界线并不那么明确。
天然毒中毒素居多,人工毒中毒物居多。这样便可以将毒分为天然毒和人工毒两种。因此,为了便于理解,我将这本书分为11章,前6章以天然毒为中心,后5章以人工毒为中心。这样前后虽然略显混乱,但各章节均可独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择章而读。
这里所探讨的毒素和毒物发挥的毒性无疑是针对我们人体而言的。幸运的是我的专业正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理学,而生理学又是解析人体机理的科学,因此,我认为可以从分子结构的角度对毒的作用进行统一的说明。如果能够从整体上理解毒对人体的作用,那么就可以对得益于现代化的毒的生产进行重新的预测和评估。
本书执笔过程中,在霍乱毒素及细菌毒素内容方面得到了日本防卫医科大学细菌学教研室神中宽教授的特别指导。此外,本书从企划到编辑出版都得到了日本讲谈社科学图书出版部的柳田和哉、田迈瑞雄两位先生细致入微的帮助和热情的合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木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