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绿野寻踪--20世纪末中国原始丛林历险记/自然与人文化之旅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江荣先
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真实的故事构成叙事散文,情节生动,幽默感人,读来犹如身临其境。许多见闻趣事、人文风俗贯穿于篇章之中,读者从中可体验社会人生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全书分5篇,10余万字,上百幅优美图片,具有一定的文学、哲学价值,是一本可读、可赏、可藏、可馈赠的经典图书。

内容推荐

这是一位资深艺术家,在从事林业影视编剧、导演、摄影十多年中,执着探索中国自然保护区,在汽车开不进去的密林深处的亲身经历。

书中以真实的故事构成叙事散文,情节生动,幽默感人,流畅的行文中展示着壮丽图景,以抒情的美文、诱人的形象引人入胜,读来有如身临其境。许多见闻趣事、人文风俗贯穿于篇章之中,读者从中可体验社会人生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全书分5篇,10余万字,上百幅优美图片,具有一定的文学、哲学价值,是一本可读、可赏、可藏、可馈赠的经典图书。

目录

作者涉足的自然美景位置分布示意图

留恋远离尘嚣

寻踪美丽家园

巴山蜀水情

武陵源之恋

忆漓江泛舟

竹海溯源

怀念北方的远山

在原野上驰骋

 诱人的塞罕坝

 陶醉在浑善达克

美丽城市湖光山色

 淡妆浓抹总相宜

 人对环境的压缩

寂静的天涯海角

旱季的热带林

 动物与昆虫的威胁

 一场小误会

雨林与血汗

 智斗劫匪

 陶冶情操有代价

喀斯特峰丛历睑

发现石漠绿洲

 庞大科考工程

 结论

 初现旅游团队

为保护自然而奋斗

体验喀斯特生境

 漏斗失足

 雾夜遇险

 画中游

 山中迷路

和谐的人与自然

 情景与沃土

 一个人过节

美丽的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史话

征服瘴疠之区

 植物界先驱

 为祖国献身

植物王国探秘

 深入大西南

 在大山中颠簸

 走进密林

 历史的传承

后记

试读章节

1983年4月,我们在云南考察完西双版纳北上。考察团兵分两路,一路直接返京,一路再赴四川。我和马先生等人就是去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考察的一路。我们乘火车直达成都。

那个时候通讯条件差,也没有手机,我们从昆明挂长话到成都,没有找到人就上了火车。到成都下车时正赶上下雨,我们打车到四川省林业厅招待所,当晚客房已住满,又到了深夜,一时难住了我们。马先生说:“只有麻烦朋友了。”就找到保护区的书记赖丙辉同志的家。此时已深夜两点,赖书记请我们进了客厅,马先生不好意思地说:“实在打扰,干脆我们就在这儿忍一下吧,你去睡吧。”赖书记无奈地说:“那就委屈你们了”……

次日凌晨8点,招待所给我们安排了客房。我们放下行李,准备去餐厅用早餐。在二楼楼道里出出入入的人很多,有位女士特别引人注意,后来认出是一位著名影星。餐厅里的风俗是不论何方来客,大家坐在一起十人一桌。正巧这位影星与我们同桌。不少人跟她套词,马先生鼓动我:“还不给她照两张。”可我觉得她很高傲,便没动声色。就这样,同桌用餐同住对面房间大约五天,始终没有搭腔。

吃,在四川是一种享受,招待所每餐都有十几道菜,你可以任选自己喜欢的吃,价钱也都很便宜。四川小吃也很出色,成都有一条美食街夜市,生意非常兴隆。一天,为品尝美食,我们没用晚餐,专门去逛这条街。从这头逛到那一头,见了中意的就坐下来,吃上一小碗。虽然那小碗只比酒盅大一点儿,但吃不到街头,肚子也就装不下了。

这小吃街的卫生条件,还让人放心。每个摊位至少都有两个炉灶,一个烹调食物,一个消毒碗筷。两大桶水随时更换,一切在你眼前操作,让你看着很清洁。

我们悠闲地漫步在美食街上,呼吸着那诱人食欲的阵阵飘香,不知不觉间你会吞咽口水,耐不住馋涎。我们便一个摊一个摊的品尝,有天府豆花、麻辣米粉、担担面、夫妻肺片、赖汤圆、清水抄手、鸡汁锅贴、咸肉粽、卤煮肥肠、灯影牛肉、烟熏鸭……再往前走,只能欣赏不能吃了。

四川自古号称天府之国,是因为水利农业发达,水稻可以越冬,产量名列全国之首,油菜、桑蚕、甘蔗、茶叶、水果、麻类生产都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林业、矿产、水利资源丰富,风景名胜遍布全省,巴山蜀水景色宜人。

几天后,我们等来了去卧龙保护区的高档吉普车,兴致勃勃地去往大熊猫保护基地。

出成都不多时,途经岷江就可以看见“都江堰”。这一世界知名的水利建筑,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近年还有英国、德国的水利专家专程到都江堰学习、仿效如今仍然先进的水利工程。说明我国水利先驱李冰父子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设计建造的伟大工程,在当今仍然世界领先。

我在路边至高点支上三角架,摇摄下那一宏伟设施,现在用计算机把它接成了完整的画面。

P7-10

序言

我小的时候好奇心很强,对自然和地理课很痴迷,甚至夏天的中午在校逃午睡,常约几个同学跑到校园外的野岗子上去捉蝉。那野岗子上杂草繁茂,林木葱茏,草丛中还隐没着几个乱葬的坟头。白天学习加上贪玩使人疲劳,晚上做梦还在野岗子上,只见那磷光闪烁,不觉有些害怕,以至被磷火追逐着恐惧地惊醒。

上中学的时候看过一部科教电影,叫《美丽的西双版纳》,很迷人。影片中那一幕幕巨大的板根和天罗地网似的粗壮藤本植物的镜头和那五颜六色奇花异卉的画面吸引着我,至今还时常浮现在脑海之中。从那时起,就加深了我对大自然的向往,便萌生了一定要到热带雨林去探寻那神秘境界的念头。可当时自己人小,生活条件也根本不允许实现这个愿望,只能作为一种幻想埋在了心底。

儿时的幼稚常常和成人后的实际有着很大差距。可是我很幸运,凭着青年时期的好玩和兴趣,学了电影专业,后来竟成了我大半生的事业。有幸进入国家科研单位,搞科普教学研究工作,这给实现儿时的愿望打下了基础。

1979年的秋季,我们从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分离出来,正式建立了中国林科院声像室。我被分配负责摄影专业组,主要任务是建立林业科研课题形象资料库。随时给国家领导人提供信息,同时为国际交流提供资料。但从一开始就是自选课题、自谋经费,国家只给有限的补贴。这在20世纪80年代搞科研,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我们国家的森林资源分布广阔,从东部大兴安岭,到西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从长江两岸的高山和丘陵,到南海的岛屿,植被覆盖总面积约为133.73万平方公里。有木本植物8000多种,高大乔木2800多种,其中珍稀树木120多种。这些数字虽然不是很大,但是要迈开双腿,逐一地对森林进行一次考察(还不用说研究)的话,就意味着要跋山涉水,花上一辈子时间,有走不完的路、看不完的树木。可以想像那些专家学者,他们要揭示森林里的奥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们一生有的只为几个树种定了名,而一套《树木志》还没有写完,他们就辞世而去了。可见一个专业的浩大工程,绝不是几个人和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大自然构造的植物界的奥秘,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课题。

我作为一名辅助科研的艺术工作者,要想形象地表达一个课题的内容,首先必须学懂课题外延的起码知识,否则将无法让读者了解你要讲的主题的内涵。我在20年中等于重学一个专业,也爱上了这个专业。不然进得森林,也是一无所获。就这样,在几个典型形态的原始林中,才拍摄了十几部幻灯片,编著了两三本专业技术图鉴。读者在本书见到的图片大多是课题之外的见闻和即兴所得,与专业并无多大关系,只是采访时的一些素材。这里介绍的一些自然保护区,有的到目前也不一定全面开放,尤其是那些核心区可能交通仍然不便。因此你必须打起背包,用自己的两脚去度量那博大的中华大地,才能真正体会大自然是如此的雄伟、是如此的壮丽、是如此的不可征服,才能体会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是多么的无知、是多么的自私。尽管大自然用丰衣足食养育着我们,而我们却从来没有满足过……

朋友们,你们亲自到森林里去看看吧,看看那森林的景观是多么的迷人,看看那美丽的自然界是多么的壮观,看看那原始森林中上百米高的大树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看看那树木为了活下来,在没有土壤的条件下是怎么用它的根抓住水中的石头在激流中伫立着。看看那树木是怎么在自然界挣扎着上百年上千年的组成群落活在地球上。而我们却毫不顾忌这些,时不时地就随意把它们“灭门九族”甚至“斩草除根”。可你想过吗?它们也是生命啊!它们会报复我们的!它们从地表上消失后,那泥石流、那洪灾、那海啸……不都是对我们的惩罚吗?我们该不该清醒清醒了,该不该想想后代,给他们留下几片林子,让他们不光在水泥壳里连一滴水都没有吧?我想这是我们在游山玩水的时候太应该思考的问题了。

后记

这本书的初稿完成之后,正巧是3月12日植树节,也在这个时候,每年不可避免的沙尘暴又来了,从气象图上看,今年的沙尘暴几乎覆盖国土面积的五分之四。

大自然的发威,再一次告诫人们,植被不容破坏。地表裸露,就意味着水源枯竭,没有水不仅植物不能生存,人也就面临灭顶之灾了。我国西北部大戈壁上的楼兰遗址,就是人类自毁家园最现实的例证。

本书后面说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20世纪50年代拍的影片美丽动人,80年代我们考察时,那原本的美丽,已经大打折扣。从我拍的图片中可以看出,丛林并不够茂密,也没有那种郁郁葱葱之感,而是比较荒枯的景象。这个自然保护区几经调整,也阻挡不住人的活动。可以说人是最危险的环境破坏者。

我们预测的未来,就是现在的21世纪,如今那里什么样儿了呢?我想人类活动的实际后果,会摆在读者面前……

由于原始的绿野在消失,我们一直不断地在寻觅哪里还有绿野的踪迹?每逢节假日,我们这些城里人,总是要长途跋涉往大山里去,总想见到密林深处,那最后的伊甸园。只要见到一点点自然的绿丛,就会乐得心花怒放。然而,我们常常听到大山深处深夜里都有人在放鞭炮,到底哪儿还有密林呢?这个地球上还有绿野的踪迹吗?

其实绿野的消失,并不怪我们,如今连小学生都有“环保”意识,他们都知道不随意抛弃废电池,怕污染环境,他们把纸张正反面反复使用,自觉地节约木材。他们就像小树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着,不应该受到任何的污染。

那么,是什么力量会使地球环境不断地恶化呢?

我想具体地说,不外乎就是当代高度的文明和繁荣的经济,归根结底还是人。掌握经济的人,一旦实力雄厚,他们就有了势力,就有了权力,就要霸权。他们赤裸裸地想把大钱变为更大的钱,他们贪得无厌,奢侈极欲,敢对地球大动干戈,通过无度开发把钱翻番,甚至想把地球翻个个儿。比如,地下能源的开采,惹得地球不断地发怒,时常震一震来教训人们:比如,刚刚发现一块湿地,就觉得又是发财的机会,千方百计地变为高尔夫球场,让那些富豪们去享乐。惹得动物们不得不远离本土,无目的的迁徙,使禽流感在全世界漫延:比如,城市中哪怕还有一小块空地,也要插上一座大厦,宁肯让那些空置的大楼成林成丛,也不惜伐倒一株株百年大树,使城里人不得不流行夏日出行要撑伞;比如,我国大西北星罗棋布的大型水电建设,使那里最后的净土,遭受毁灭性的开发,那些依附于自然界的人们,只能哀叹他们被毁的美丽家园;比如,在_座座大山上削平山峰,架设高山缆车,建筑钢铁天梯,让更多的人拥进深山。那本来就脆弱的绿野,怎么经得起这么轰轰烈烈地践踏呢?

这些无序的旅游和无度地开发,都是被那些势力左右着,使人不自觉的成为他们的奴隶。这种势力似乎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让环保志士们感到触目惊心!

因此,我们不得不与广大读者和广大公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毁灭绿野的势力,希望我们的读者都能参加环保志士的行列,我们代表的是全人类的利益。人类是离不开绿野的,只有绿野的存在,人类才能繁衍生息。

“……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没有绿野,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人类共同的绿野,就一定要实现!”

为了人类共同的愿望,我们这些环保人,朝夕寝食都只为环保耕耘。还不惜个人尊卑,拎着明知不受欢迎的冷门题材,不论有“无人会”,在出版界“拍遍栏杆”。不料,竟被有名的高校出版社慧眼识卷,录取了这本拙作。让我感动的是孙秀翠总编辑和井飞责任编辑,两位对书稿的肯定,她们的果断决策和高效操作令我敬佩。同时感谢出版社各位编辑对选题的认同以及扶持协作,才使这本独辟蹊径、倡导环保的游记散文,成为可贵的经典集。

最后让我们为读者能够获得和拥有这样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而祝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