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蕴藏极富的文学宝库中,宋词是一株光耀千古的奇葩,是一块无比珍贵的珠宝。千百年来,它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显出它的不朽。宋词之所以有千古不衰的魅力,是由于词人们在创作中倾注了自己满腔的才情与心血,凝入了爱的欢乐与恨的悲怆。宋词中,篇什短小的小令,清隽旷远,优美明快,别有韵致;长调则倾荡磊落,雄奇清旷,如无风海雨,横放杰出,别具一格。宋词素有婉约与豪放之说。婉约词秀雅飘逸,自然真挚,寄情无限;豪放词体制恢宏,风格多样,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放眼宋代词坛,华彩纷呈,百卉竞妍,宋词为我们后世耸起了一座奇崛的艺术丰碑。
前人在谈论唐诗宋词元曲时,对于它们的分野所在,其最大的差别同时也最为笼统的说法就是:“诗庄词媚曲俗”。这样便尤其将词归入了歌筵舞席上的“软媚”一途而不复自拔;其实,这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本书中的内容就未必以此便能涵盖得了的,因为其中有些篇章并不就是在歌筵舞席上出现,虽然它们也无疑-概是那词作者的惰性展现。但囿于习惯,本自序竟以此着题,想来也该当得到人们的首肯吧?
在人们的印象里,宋词的“历史地位”略低于唐诗的原因,大抵是跟文人们把它们放在了歌筵舞席上使用,而不是像唐诗那样往往用来作为展现作者自身胸襟怀抱大有干系。尽管世传的词未必全属这样,但总的说来,说它们是歌筵舞席上情性的展露,似乎也不至于有什么大错。
相公贞节励王妃——押解途中文天祥代写昭仪词
大凡到国家沦亡之际,那风雨飘摇的世态便极能验证出一个人的坚贞人格。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那时代转折点上,许多仁人志士不惜用热血谱写了一首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给后人以无限的鼓舞和奋发。但同时,也有一些不屑于人间的丑类,肆意扮演着极不光彩的角色,又给人以无限的伤痛和屈辱。所有这些,自然都值得后人为之深思,为之■欷。
作为偏安一隅的南宋小王朝,它带给人们反思的东西却并不很少。这里就仅仅述说一件与此相关之事,来作为我们对那个时代广大人们心声的小小回响。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丙子年,①亦即宋端宗景炎丙子年(1276年),元军攻破了南宋王朝的京城杭州,包括谢、全两位皇后在内的三宫六院里的美女都被俘虏北上,昭仪王清惠当时也在其列。她在途经夷山驿时,有感于国家的败亡,便在驿站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阕《满江红》词,来作为她对自己这悲凉身世以及国家命运的深沉喟叹:
太液芙蓉,浑不是、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生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龙虎散,风云灭;无限事,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襟血。驿馆夜惊乡国梦,宫车晓碾关山月。愿嫦娥、相顾肯从容,随圆缺。②
这词里所记录的,表面上只是她个人的悲哀,但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悲哀。应该说,这算得上是一首爱国词,但它最后一句却容易使人担忧,有着“昭仪”身份的工清惠似乎有失节的危险。
果然不出所料,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一洋》)垂名千秋万世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存他被押送北上的途中读到王夫人这首感慨深沉的词作时,遂不无摇头感叹道:“哎,‘愿嫦娥、相顾肯从容,随圆缺’,可惜啊!可惜啊!王夫人在此情况下怎能说些缺少思考的话头呢?”也就是说,文相公觉得,作为皇室成员的王夫人应该是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丝毫不能有随人左右而■颜惜命的态度的。基于他这种至死不改易的忠诚爱国之心,文丞相便以“步韵”的形式提笔代她写了两首词作。
所谓步韵,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照原词的韵脚和格律去填写,这无疑是一种颇有难度的诗词创作手法。但对此训练有素的文相公却丝毫不觉得这有何困难,他不但准确无误地和了,从而把王夫人的思想境界大大地烘托起来不算,而且还一气和了两首!由于文相公这两首代王清惠所作的词都是天地间少有的义薄云天的鞯■大声,跟他著名七律诗《过零丁洋》一样,值得我们一读冉读。现不吝篇幅照录如下,以概见其忠义和气节其词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瑶阙。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夜半雨霖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③
这第二首说的是:
燕子楼中,又挨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肌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原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当然,到了元朝首都北京的宋末昭仪王清惠,表现得也很大义凛然,坚决要求让她自己去做尼姑,并改名为“冲华”,颇有勘破繁华之意;这跟文相公一心要做道士也决不投降的正直气节正乃不谋而合。所以,尽管文相公代写了王昭仪的词作,但两人的高风亮节,都足以同日月争辉,与天地齐寿!④
争看碧霄轻借力——风筝词里侯蒙写壮志
几位才情既高,品貌又佳的少女在大观园里搞累了赋诗的活儿,就想何不去填写词作来增添增添新鲜感?于是大家便因才女史湘云这“柳絮词”各自施展开了手脚,匆匆填写起来。跟平时逞才斗智的结果几乎一模一样,若论情感的悲凉和缠绵,那自然就没有人敢同黛玉一决高低的;而湘云之词也因情致妩媚被人称道。只是可惜得很,终生极爱赋诗填词的公子哥儿贾宝玉却又“落第”了。至于其中素以世俗眼光看问题并因此争得许多实惠的薛宝钗,她此次所填的词居然也被“众人拍案叫绝,都说:‘果然翻得好!自然这首为尊……”’而薛氏这首词牌名为《临江仙》的词作,其中最为警策也最为令人欣赏的,应该还是该词的结句: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令人歆羡不已的场景,即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事实上,薛宝钗这警句却也并不是她的自创,而是有所蓝本的。她所借鉴着的词作,也正属于同一词牌的宋人作品;只是这宋人《临江仙》还涉及一个令人甚受鼓舞的故事呢。
这主人公侯蒙长得极为难看,属于那种一时半会儿难以结婚成家的主儿。但他却很是用功地去钻研着学问,对赋诗填词也颇感兴趣,并具有相当深湛的功柢。侯蒙少年时便以聪明才智被人赞扬,但很不幸,他一连几次都没能考取进士。这使得他不但内心受到难以形容的煎熬,而且还遭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冷嘲热讽。但侯蒙就是能挺得住,终于在他31岁那年,才算考取了当时也并不怎么了得的乡贡;只是他仍能以“聊胜于无”的心态,暂且来自我解慰着。
然而,这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大概就是那些既无聊又浅薄的俗人了。他们总爱在人家业已布满伤口的地方撒盐,来表明他自己这庸俗的“高明”。那年春天,骀荡的江风在轻轻地吹拂着垂柳,又是一个放风筝的大好时光。跟大家一样,因读书有些倦怠了的侯蒙,就出来把自己手中的风筝放飞。而此时,那些原本极其无聊和浅薄的人竟又团团围住侯蒙,故意打趣着问他何时才能考取进士。忽然间,不知是谁在大喊了声:“你们快看,王五的风筝上还画上了侯秀才那亮丽的尊容呢!”
大家不由一阵哄笑起来,而侯蒙居然并不在乎王五这恶作剧,跟着大家一块儿大笑。同时,他从身边的小伙子手里要来了纸和笔,当场填写了一阙《临江仙》词,并把它赠给在场的人,让他们同时与之放飞。
大家近前一看,原来侯秀才即席所写的《临江仙》词说: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时轻借力,
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
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端详着侯蒙一会儿,大家的神情便立刻严肃起来,乃至空气都快要凝固了。他们再也不敢随便拿侯蒙逗乐儿,因为他们知道,眼前这个侯秀才可未必就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年春闱考试,侯蒙一举成名,考取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进士。而且尤为令人艳羡的,不到40岁时,他便做到了户部尚书,为天下读书人争上了一口奋发自励的气儿。P1-5
前人在谈论唐诗宋词元曲时,对于它们的分野所在,其最大的差别同时也最为笼统的说法就是:“诗庄词媚曲俗”。这样便尤其将词归入了歌筵舞席上的“软媚”一途而不复自拔;其实,这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本书中的内容就未必以此便能涵盖得了的,因为其中有些篇章并不就是在歌筵舞席上出现,虽然它们也无疑-概是那词作者的惰性展现。但囿于习惯,本自序竟以此着题,想来也该当得到人们的首肯吧?
在人们的印象里,宋词的“历史地位”略低于唐诗的原因,大抵是跟文人们把它们放在了歌筵舞席上使用,而不是像唐诗那样往往用来作为展现作者自身胸襟怀抱大有干系。尽管世传的词未必全属这样,但总的说来,说它们是歌筵舞席上情性的展露,似乎也不至于有什么大错。
其实,这就够了。要一个文学载体尽行包容了那么多的沉重使命,是不是也有些为难“词”这一文学体式了?如果它们果然能使人们在歌筵舞席上得到那人性的真切流露和展现,那也何尝不是好事一桩呢!而在这物欲横流得都快要泛滥成灾了的年代里,不用说,它便尤其是如此了。
在撰写过程中,德军先生坚持以撰著的形式而不是以编著的形式,这固然增加了著者写作的难度,但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却正是阿袁内心里所要写的,却不能不说这委实是一个不小的斩获。而本书如同拙著《唐诗故事》一样,也是从四五百种古代典籍中选取100个足以一说的故事。只是由于时间匆遽和学识谫陋等原因,尽管它们都“有出处”,但著者却未必都选取恰当,其畸轻畸重的分配尤为明显,这也是阿袁不得不特别予以承认的事实。至于古人在撰述并引述时,难免会有“传闻异辞”乃至“传闻失实”之处。所以,阿袁在撰写过程中即比勘诸书,并往往在每篇文后予以“按语”,其中能予以辨析的遂予以辨析,可以两存抑或唯以遽尔作出判断的则两存之,以便读者自行采择。同时。作为有着固定声律的词,其重要位羞上的字的平仄声韵是_个极为重要的元素;故此,阿袁将那些一字两读而似又易于混淆者特予标示,以供读者参考。至于本书一应篇章的安排,并不以传主的生卒时间先后来决定,仅以南幅的长短修狭略作参差安顿,使其字数在阅读时能相互调剂。
诚然,由于手头书册匮乏,著者在写作时难免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窘迫状。这里,阿袁深为惑谢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程毅中先生等惠予借阅有关藏书,以致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有所参照,并易于最终成稿。至于行文时如有判断不确之处,那只是阿袁的才力不逮所至,是丝毫不敢推诿于人的。另外,因徵引前人及时贤(尤其是前者)的一些专著殊多,难以一一具名感谢。在此,著者对他们谨致谢意之余。也恭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出切实的批评和■正!
记得在写作《<唐诗故事>自序》时,著者曾以近体诗的形式对其内容打了个“小广告”;而现在为宋词撰写这“小广告”,似乎便以“词”这一文学体式最为恰切了。虽然该拙作如同本书一样,也委实未能从容推敲。现在,阿袁特效颦东坡送伯固词填写一阕《青玉案·用宋人贺方回韵自题(宋词故事)》以作结束语,其词日:
春云冉冉人来去,算芳草,曾留语。为写相思长短句。疏星斜月,淡烟轻絮,一一知凭据。回眸信是惊奇遇,敢对情长笑儿女?最爱同心心久 许!可怜今日,世风不古,有泪空如雨。
阿袁谨序于京门何陋居
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生活越发物质化了的人们的内心里更加渴望的,却是高雅的文化需求。而作为宋词背后的故事——当年人们称之为“本事”,自然而然便成为人们要熟悉乃至掌握其内蕴的“钥匙”抑或说捷径。
其实,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作为距今已有1000来年历史的宋词,其内含的韵味,其外在的风神,无不使曾读过几句宋词的人们全身心熨贴,倾倒!只是由于上个世纪初叶的“五四运动”以后,人们便有意羌意地把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忽昭了而已;而这,无疑是极其要不得的。
好在如今的全国文化政策大为改观,使得人们依然能得到宋词这无:穷魅力的熏染,这令人真的感到特别幸运!诚然,其中偶尔也似乎带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之嫌的,但作为故事,我们在缕视的同时,相信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平时由于喜好宋词和诗词创作,所以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著者,居然能很快地便完成了初稿,这大概跟以往略有积累颇有关系。而前贤的筚路蓝缕之功,固然绝不可淹没。只是著者自知学力浅薄,尚且能做到这一点(当然,在撰写时仍难免左支右绌),那么,那些才力比著者远为丰厚的读者,其斩获能不尤为良多么!?
众所周知,诗词一道固然并不以作者的年龄大小来限制人的;相反,据前辈的谆谆告诫,正是年轻人的努力加入,才使得诗词生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来。而这:’不但是对我国固有文明的承传,而且也是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拓宽。因此。愿我们一起为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做些力能所及的绍介工作吧!
至于本书,恐怕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纰漏,谨请广大读者朋友匡我来逮'是为至感!
2006年3月5日全国学雷锋日
阿袁 于京门何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