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介绍。本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适用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艺心理学/大家经典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朱光潜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全书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外国现代美学理论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相结合,论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等诸多问题,同时对西方一些主要美学流派进行介绍。本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适用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介绍西洋近代美学的书,是作者在欧洲留学期间写成的,现收入《朱光潜全集》的第一卷。本书告诉我们:“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并阐述了美感经验、文艺与道德以及艺术的起源。 目录 作者自白 再版附记 第一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一)——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二)——心理的距离 第三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三)——物我同一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分析(四)——美感与生理 第五章 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 第六章 美感与联想 第七章 文艺与道德(一)——历史的回溯 第八章 文艺与道德(二)——理论的建设 第九章 自然美与自然丑——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错误 第十章 什么叫做美 第十一章 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传达与价值问题 第十二章 艺术的起源与游戏 第十三章 艺术的创造(一)——想象与灵感 第十四章 艺术的创造(二)——天才与人力 第十五章 刚性美与柔性美 第十六章 悲剧的喜感 第十七章 笑与喜剧 附录一 近代实验美学 第一章 颜色美 第二章 形体美 第三章 声音美 附录二 朱自清序 附录三 简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心知物的活动除直觉以外,我们前已说过,还有知觉和概念。物可以呈现于心者除形象以外,还有许多与它相关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等意义。 这番话很抽象,现在举一个实例来说明。比如说你在看一棵梅花。同是一棵梅花,可以引起三种不同的态度。看到梅花,你就想到它的名称,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某一门某一类,它的形状有哪些特征,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经过哪些阶段,这里你所取的是科学的态度。其次,看到梅花,你就想起它有什么实用,值多少钱,想拿它来做买卖或是赠送亲友,这里你所取的是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只注重梅花的实质、特征和成因;除开实质、特征和成因,梅花对于科学家便无意义。实用的态度只注重梅花的效用,除开效用,梅花对于实用人便无意义,但是梅花除了实质、特征、成因、效用等等以外,是否还有什么呢?换句话说,假如你不认识梅花,对于它没有丝毫的知识,不知道它的名称、特征、效用等等,你能否还看见什么呢?你当然还可以看见叫做“梅花”的那么一种东西在那里,这就是说,你还可以看见梅花本来的形象。在实际上我们认识梅花太熟了,知道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太多了,一看见它就不免引起许多关于它的联想,就想到它的实质、特征、效用等等,以至于把它的本来形象都完全忘掉或忽略过去了。通常我们对于一件事物,经验愈多,知识愈丰富,联想也就愈复杂,如果要丢开它的一切关系和意义,也就愈困难。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很可以应用到美感经验上去。学是经验知识,道是直觉形象本身的可能性。对于一件事物所知的愈多,愈不易专注在它的形象本身,愈难直觉它,愈难引起真正纯粹的美感。美感的态度就是损学而益道的态度。比如见到梅花,把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一刀截断,把它的联想和意义一齐忘去,使它只剩一个赤裸裸的孤立绝缘的形象存在那里,无所为而为地去观照它,赏玩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了。在科学态度中,梅花因与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得意义;在实用态度中,梅花因其可效用于人而生价值。在美感态度中它除去与其他事物有关系以及可效用于人两点之外,自有意义,自有价值,梅花对于科学家和实用人都倚赖旁的事物而得价值,所以它的价值是“外在的”(extrinSic),对于审美者则独立自足,别无倚赖,所以它的价值是“内在的”(intrinsic)。 从心理学观点看,刺激、知觉、反应三者是一气贯串的。刺激是知觉的成因,知觉是反应动作的预备,一般知觉都含有实用性。宇宙中事事物物本来都是零乱复杂。从微生物的观点看,世界只是一团混沌,除了某者为营养、某者为灾害一个分别之外,它不觉得四围事物别有什么精微的意义。如果生物全像微生物那样简单,许多分别都决不会存在。人体组织较复杂,需要较多,适应环境的方法也较周详。为便利实用起见,人逐渐根据经验把四围的事物分类立名,说天天吃的东西叫做“饭”,天天穿的东西叫做“衣”,某种感觉叫做“红”,某种形体叫做“大”,于是事物才有所谓“意义”。“意义”本来大半都起于实用。在许多人看,衣服除了是穿的,饭除了是吃的以外,就别无意义。所谓“知觉”就是感官接触某种事物时,心里明白它的意义。明白它的意义,其实就是明白它的效用。一旦明白了它的效用,就可以对它起适用的反应动作。 就这种意义说,一般动物都可以说是有“知觉”。猫见着鼠,知道它是可吃的;鼠见着猫,知道它是吃鼠的;于是一个追捕,一个逃遁。人对于外物的态度也有基本类似,不过有一个重要的异点。动物知觉事物时立刻就依本能的冲动,发为反应动作。从刺激到知觉,从知觉到反应动作,都是直率仓皇的,中间不容有片刻的停顿。人却有反省的本领。所谓反省,就是把所知觉的事物悬在心眼里,当作一幅图画来观照。 P5-6 序言 这是一部研究文艺理论的书籍。我对于它的名称,曾费一番踌躇。它可以叫做《美学》,因为它所讨论的问题通常都属于美学范围。美学是从哲学分支出来的,以往的美学家大半心中先存有一种哲学系统,以它为根据,演绎出一些美学原理来。本书所采的是另一种方法。它丢开一切哲学的成见,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作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的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做《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在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并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这部书还是我在外国当学生时代写成的。原来预备早发表,所以朱佩弦先生的序还是1932年在伦敦写成的。后来自己觉得有些地方还待修改,一搁就搁下了四年。在这四年中我拿它做讲义在清华大学讲过一年,今年又在北京大学的《诗论》课程里择要讲了一遍。每次讲演,我都把原稿更改过一次。只就分量说,现在的稿子较四年前请朱佩弦先生看过的原稿已超过三分之一。第六、七、八、十、十一诸章都完全是新添的。 在这新添的五章中,我对于美学的意见和四年前写初稿时的相比,经过一个很重要的变迁。从前,我受从康德到克罗齐一线相传的形式派美学的束缚,以为美感经验纯粹地是形象的直觉,在聚精会神中我们观赏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不旁迁他涉,所以抽象的思考、联想、道德观念等等都是美感范围以外的事。现在,我觉察人生是有机体;科学的、伦理的和美感的种种活动在理论上虽可分辨,在事实上却不可分割开来,使彼此互相绝缘。因此,我根本反对克罗齐派形式美学所根据的机械观和所用的抽象的分析法。这种态度的变迁我在第十一章《克罗齐派美学的批评》里说得很清楚。我两次更改初稿,都以这个怀疑形式派的态度去纠正从前尾随形式派所发的议论。我对于形式派美学并不敢说推倒,它所肯定的原理有许多是不可磨灭的。它的毛病在太偏,我对于它的贡献只是一种“补苴罅漏”。做学问持成见最误事。有意要调和折衷,和有意要偏,同样地是坚持成见。我本来不是有意要调和折衷,但是终于走到调和折衷的路上去,这也许是我过于谨慎,不敢轻信片面学说和片面事实的结果。 现在一般人对于研究文艺理论,似乎还存有一种不应有的轻视。创作者说:“我没有你那些文艺理论,还是能创作;你有了那些文艺理论,还是不能创作。”欣赏者说:“文艺的美妙和神秘是不能用科学方法分析的,你把它加以科学方法的分析,结果是使‘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这些话固然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是研究文艺理论者并不必因此而消灭他的生存权。他可以作如下的辩护: 一切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科学并不把世间事物划为“应研究的”和“不应研究的”两种。除非是自甘愚昧,除非是强旁人跟着他自甘愚昧,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没有理由菲薄旁人对于文艺作科学的活动,这就是说,根据创作和欣赏的事实,寻求关于文艺的原理。 一个人研究一种学问,原因不外两种:一种是那种学问对于他有直接的实用,像儿童心理学对于教育家;一种是它虽没有直接的实用,而它的问题却易引起好奇心,人要研究它,好比小孩子们要钻进迷径里去寻出路,只因为这事本身有趣。关于文艺理论的研究,我们纵退一步承认它对于创作和欣赏无实用,也不能就因此把它一笔勾销。它既有问题,就能刺激好奇心,就能引起研究的兴趣。 何况文艺理论的研究,对于创作和欣赏并非毫无实用哩!先就创作说,“眼高”固然有“手低”的,“眼低”而“手高”的似乎并不多见。文艺到现代大致已离开“自然流露”而进到“有意刻划”的阶段,这就是说,它已经变成有“自意识”的活动了。每个艺术家迟早都不免要思量到内容与形式、艺术与人生、写意与写实种种问题上去。他个人在实际经验中所体验得来的,像达·芬奇的《画论》、歌德和爱克曼的《谈话录》、罗丹的《艺术论》、福楼拜的《书信集》之类,固然十分可宝贵;但是每个艺术家不一定都有功夫和兴趣,尤其不一定都有冷静的分析力,去作理论的建设。如果他稍稍留心治文艺理论者所得的结果,也许对于平常自己所思量的问题不至持偏狭的甚至于错误的见解。在文艺方面,错误的见解流弊之大,并不亚于低劣的手腕。 说到欣赏,文艺理论的研究简直是不可少的。。既云欣赏,就不能不明白“价值”的标准和艺术的本质。如果你没有决定怎样才是美,你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美;如果你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你就没有理由说这件作品是艺术,那件作品不是艺术。世间固然也有许多不研究美学而批评文艺的人们,但是他们好像水手说天文,看护妇说医药,全凭粗疏的经验,没有严密的有系统的学理做根据。我并不敢忽视粗疏的经验,但是我敢说它不够用,而且有时还误事。 趁这个机会,我不妨略说个人的经验。从前我决没有梦想到我有一天会走到美学的路上去。我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十四年的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名学,用过熏烟鼓和电气反应表测验心理反应,可是我从来没有上过一次美学课。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欢喜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诸问题;因为欢喜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趣味上的个别的差异;因为欢喜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这么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我现在相信: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本书附载《近代实验美学》三篇,略述近代心理学家作美学实验所走的路径、所用的方法和所得的结果。这些都是枯燥的事实,和在枯燥的事实中寻出趣味,所以这三篇对于文艺心理学者或许不无裨补。 泛论文艺我另外写了一部《诗论》,应用本书的基本原理去讨论诗的问题,同时,对于中国诗作一种学理的研究。 这部书的完成靠许多朋友的帮助。第一是朱佩弦先生,他在欧洲旅途匆忙中替我仔细看过原稿,做了序,还给我许多谨慎的批评。第六章《美感与联想》就是因为他对于原稿不满意而改作的。其次是夏丐尊先生,他在这个书业不景气的年头,让这部比较专门的书有出版的机会。最后是内子今吾,她在本书起稿时给我许多鼓励,稿成后又辛辛苦苦地一再校正错误。趁这个机会,我向他们表示感谢。 1936年春天在北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