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开风气的人物,他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一)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拓阔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二)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三)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总之,要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白话文学史/大家经典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胡适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开风气的人物,他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一)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拓阔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二)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三)跳出传统的思维偏见,以全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评判中国古代文学。总之,要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内容推荐 “大家经典书系”之一,胡适论述的白话文学史。内容包括:古文是何时死的、白话文学的背景、汉朝的民歌、散文、汉末魏晋的文学、故事诗的起来、佛教的翻译文学、唐初的白话诗、歌唱自然的诗人等。 目录 自 序① 引子我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呢? 第一,要人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 第二,要人知道白话文学史即是中国文学史 近年的文学革命在历史上的意义 第一编 唐以前 第一章 古文是何时死的 古代方言的不统一 汉武帝时古文已死的证据 科举是维持古文的绝妙方法 古文在历史上的大功劳 白话文学是压不住的 国语文法的进化 第二章 白话文学的背景 平民做了帝后公卿 庙堂的文学 田野的平民的文学① 第三章 汉朝的民歌 一切新文学都来自民间 汉初的民谣 李延年 古乐府里的汉时民歌 从民间口唱到“乐府”里 “乐府”是什么 第四章 汉朝的散文 散文发达总在韵文之后 汉初的散文还近于语体 王褒的《僮约》 文体之坏起于一班文人清客 王充用“俗言”著书 王充的文论 第五章 汉末魏晋的文学 西汉止有民歌 东汉中叶以后才有文人仿作乐府 建安时代文人用旧曲作新词 曹操 曹丕 曹植 他们同时的文人 白话诗人应璩 阮籍 第六章 故事诗的起来 中国古代民族没有故事诗 故事诗的背景 蔡琰的《悲愤》 左延年的《秦女休[行]》 傅玄的《秦女休[行]》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考 第七章 南北新民族的文学 中国分裂了四百年 南方的儿女文学 北方的英雄文学 第八章 唐以前三百年中的文学趋势(三oo一六oo) 一切文学的骈偶化 左思与程晓 说理诗 大诗人陶潜 元嘉文学无价值 天才的鲍照 惠休与宝月 用典的恶风气 当时的声律论 反对的声浪 仿作民歌的风气 律诗的起来 第九章 佛教的翻译文学(上) 总论 第二世纪的译经 三世纪的译经——维祗难论译经方法 维祗难与竺将炎的《法句经》 法护——《修行道地经》里的“擎钵”故事 四世纪的译经——赵正① 鸠摩罗什——传 ——论译经 ——《维摩诘经》 ——《法华经》里的“火宅”之喻 ——他的译经方法 附记:②陈寅恪论鸠摩罗什译经的艺术 第十章 佛教的翻译文学(下) 五世纪长安的译经状况 昙无忏——他译的《佛所行赞》 宝云译的《佛本行经》 《普曜经》 五世纪南方的译经事业 《华严经》 论佛教在中国盛行之晚 译经在中国文学上的三大影响 “转读”与“梵呗” “唱导”是什么 道宣《续僧传》记这三项 综论佛教文学此后的趋势 第二编 唐朝(上) 第十一章 唐初的白话诗 白话诗的来源:民歌,嘲讽诗,歌妓,传教与说理 唐初的白话诗从嘲讽和说理出来 和尚与谐诗 白话诗人王梵志 王绩 带着论“四杰” 寒山 后记:①《桂苑丛谈》记王梵志 第十二章 八世纪的乐府新词 帝王贵公主的提倡文学 宫殿上的打油诗 唐明皇与乐府新词 “力追建安”制作乐府 颓放的人生观与解放的诗体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王维 李白——传 ——他的乐府歌词 ——李杜优劣论 第十三章 歌唱自然的诗人 歌唱自然是那时代的人生观的一种表现 孟浩然 王维,裴迪,储光羲 李白 元结 评论 第十四章 杜甫 文学史上一个新时代 杜甫的传 杜甫的诗——第一时期的诗 他的滑稽风趣 他的爱国忧时 《丽人行》与《兵车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第二时期的诗 《哀江头》,《哀王孙》 《北征》与《羌村》 《新安吏》,《石壕吏》,《无家别》 仿作乐府与创作乐府 他对于政治的失望 第三时期的诗 贫贱不能移的诙谐风趣 他的悲哀 他的“小诗” 他的律诗 第十五章 大历长庆间的诗人 天宝乱前与乱后 沈千运等不满意于当时的文学 元结的新乐府 杜甫赞叹元结 顾况的新乐府与诙谐诗 孟郊 乐府大家张籍——传 ——妇人问题 ——其他社会问题 白话诗人卢仝——传 ——《月蚀诗》 ——“怪辞惊众” ——与民间俗文学的关系 ——他的白话诗 韩愈——传 ——作诗如作文 ——他何以走上魔道 第十六章 元稹自居易 元稹的传 白居易的传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元稹《叙诗》 元氏论李杜优劣 “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们理想中的“民意政治” 文学应当写实 元白论诗的分类 他们的新乐府 做诗要老妪能解 元白的诗的风行 白居易评他们自己的诗 白居易学杜甫 元白的诗 试读章节 这可见当时不但小百姓看不懂那“文章尔雅”的诏书律令,就是那班小官也不懂得。这可见古文在那个时候已成了一种死文字了。因此,政府不得不想出一种政策,叫各郡县挑选可以造就的少年人,送到京师,读书一年,毕业之后,补“文学掌故”缺(也见《儒林传》)。又把这些“文学掌故”放到外任去做郡国的“卒史”与“属”。当时太学,武帝时只有博士弟子五十人,昭帝加至百人,宣帝加至二百人,元帝加至千人,成帝加至三千人。凡能通一经的,都可免去徭役,又可做官。做官资格是“先用诵多者”。这样的提倡,自然把古文的知识传播到各地了。从此以后,政府都只消照样提倡,各地方的人若想做官,自然是不能不读古书,自然不能不做那“文章尔雅”的古文。 这个方法——后来时时加上修改,总名叫做科举一真是保存古文的绝妙方法。皇帝只消下一个命令,定一种科举的标准,四方的人自然会开学堂,自然会把子弟送去读古书,做科举的文章。政府可以不费一个钱的学校经费,就可以使全国少年人的心思精力都归到这一条路上去。汉武帝到现在,足足的二千年,古体文的势力也就保存了足足的二千年。元朝把科举停了近八十年,白话的文学就蓬蓬勃勃的兴起来了;科举回来了,古文的势力也回来了,直到现在,科举废了十几年了,国语文学的运动方才起来。科举若不废止,国语的运动决不能这样容易胜利。这是我从二千年的历史里得来的一个保存古文的秘诀。 科举的政策把古文保存了二千年。这固然是国语文学的大不幸。但我们平心而论,这件事也未尝没有绝大好处。中国的民族自从秦汉以来,土地渐渐扩大,吸收了无数的民族。中国的文明在北方征服了匈奴,鲜卑,拓跋,羌人,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在南方征服了无数小民族,从江浙直到湖广,从湖广直到云贵。这个开化的事业,不但遍于中国本部,还推广到高丽,日本,安南等国。这个极伟大开化事业,足足费了两千年。在这两千年之中,中国民族拿来开化这些民族的材料,只是中国的古文明。而传播这个古文明的工具,在当日不能不靠古文。故我们可以说,古文不但作了二千年中国民族教育自己子孙的工具,还做了二千年中国民族教育无数亚洲民族的工具。 这件事业的伟大,在世界史上没有别的比例。只有希腊罗马的古文化,靠着拉丁文做教育的工具,费了一千年的工夫,开化北欧的无数野蛮民族:只有这一件事可以说是有同等的伟大。这两件事——中国古文明开化亚东,与欧洲古文明开化欧洲——是世界史上两件无比的大事。但是有一个大不同之点。欧洲各民族从中古时代爬出来的时候,虽然还用拉丁文做公用的文字,但是不久意大利就有国语的文学了,不久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也有国语的文学了,不久北欧、东欧各国也都有国语的文学了。拉丁文从此“作古”了。何以中国古文的势力能支持二千年之久?何以中国的国语文学到今日方才成为有意的运动呢? 我想,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第一,欧洲各种新民族从那开化时代爬出来的时候,那神圣罗马帝国早已支不住了,早已无有能力统一全欧了,故欧洲分为许多独立小国,故各国的国语文学能自由发展。但中国自从汉以后,分裂的时候很短,统一的时间极长,故没有一种方言能有采用作国语的机会。第二,欧洲人不曾发明科举的政策。况且没有统一的帝国,统一的科举政策也不能实行。拉丁文没有科举的维持,故死的早。中国的古文有科举的维持,故能保存二千年的权威。 中国自元朝统一南北之后,六百多年,不再分裂:况且科举的制度自明太祖以来,五百多年,不曾停止。在这个绝对的权威之下,应该不会有国语文学发生了。做白话文学的人,不但不能拿白话文来应考求功名,有时还不敢叫人知道他曾做过白话的作品。故《水浒》、《金瓶梅》等书的作者至今无人知道。白话文学既不能求实利,又不能得虚名,而那无数的白话文学作家只因为实在忍不住那文学的冲动,只因为实在瞧不起那不中用的古文,宁可牺牲功名富贵,宁可牺牲一时的荣誉,勤勤恳恳的替中国创作了许多的国语文学作品。政府的权力,科第的引诱,文人的毁誉,都压不住这一点国语文学的冲动。这不是国语文学史上最纯洁,最光荣的一段历史吗? 还有一层,中国的统一帝国与科举制度维持了二千年的古文势力,使国语的文学迟至今日方能正式成立,这件事于国语本身的进化也有一种间接的好影响。因为国语经过二千年的自由进化,不曾受文人学者的干涉,不曾受太早熟的写定与规定,故国语的文法越变越简易,越变越方便,就成了一种全世界最简易最有理的文法。(参看《胡适文存》卷三,《国语文法概论》)古人说,“大器晚成”,我不能不拿这四个字来恭贺我们的国语了! P9-11 序言 现在要说明这部书的体例。 第一,这书名为《白话文学史》,其实是中国文学史。我在本书的“引子”里曾说: 白话文学史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中心部分。中国文学史若去掉了白话文学的进化史,就不成中国文学史了,只可叫做“古文传统史”罢了。……我们现在讲白话文学史,正是要讲明……中国文学史上这一大段最热闹、最富于创造性、最可以代表时代的文学史。① 但我不能不用那传统的死文学来做比较,故这部书时时讨论到古文学的历史,叫人知道某种白话文学产生时有什么传统的文学作背景。 第二,我把“白话文学”的范围放的很大,故包括旧文学中那些明白清楚近于说话的作品。我从前曾说过,“白话”有三个意思:一是戏台上说白的“白”,就是说得出,听得懂的话;二是清白的“白”,就是不加粉饰的话;三是明白的“白”,就是明白晓畅的话。依这三个标准,我认定《史记》、《汉书》里有许多白话,古乐府歌辞大部分是白话的,佛书译本的文字也是当时的白话或很近于白话,唐人的诗歌——尤其是乐府绝句——也有很多的白话作品。这样宽大的范围之下,还有不及格而被排斥的,那真是僵死的文学了。 第三,我这部文学史里,每讨论一人或一派的文学,一定要举出这人或这派的作品作为例子。故这部书不但是文学史,还可算是一部中国文学名著选本。文学史的著作者决不可假定读者手头案上总堆着无数名家的专集或总集。这个毛病是很普遍的。西洋的文学史家也往往不肯多举例;单说某人的某一篇诗是如何如何;所以这种文学史上只看见许多人名、诗题、书名,正同旧式朝代史上堆着无数人名、年号一样。这种抽象的文学史是没有趣味的,也没有多大实用的。 第四,我很抱歉,此书不曾从《三百篇》做起。这是因为我去年从外国回来,手头没有书籍,不敢做这一段很难做的研究。但我希望将来能补作一篇古代文学史,即作为这书的“前编”。我的朋友陆侃如先生和冯沅君女士不久要出版一部《古代文学史》。他们的见地与工力都是很适宜于做这种工作的,我盼望他们的书能早日出来,好补我的书的缺陷。 此外,这部书里有许多见解是我个人的见地,虽然是辛苦得来的居多,却也难保没有错误。例如我说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又如说建安文学的主要事业在于制作乐府歌辞,又如说故事诗起来的时代,又如说佛教文学发生影响之晚与“唱导”、“梵呗”的方法的重要,又如说白话诗的四种来源,又如王梵志与寒山的考证,李杜的优劣论,天宝大乱后的文学的特别色彩说,卢仝、张籍的特别注重①……这些见解,我很盼望读者特别注意,并且很诚恳地盼望他们批评指教。 在客中写二十万字的书,随写随付排印,那是很苦的事。往往一章书刚排好时,我又发见新证据,或新材料了。有些地方,我已在每章之后,加个后记,如第六章,第九章,第十一章,都有后记一节。有时候,发现太迟了,书已印好,只有在正误表里加上改正。如第十一章里,我曾说:“后唐无保大年号,五代时也没有一个年号有十一年之长的;保大乃辽时年号,当宋宣和三年至六年。”当时我检查陈垣先生的《中西回史日历》,只见一个保大年号。后来我在庐山,偶然翻到《庐山志》里的彭滨《舍利塔记》,忽见有南唐保大的年号,便记下来;回上海后,我又检查别的书,始知南唐李氏果有保大年号。这一段只好列在正误表里,等到再版时再挖改了。 我开始改作此书时,北京的藏书都不曾搬来,全靠朋友借书给我参考。张菊生先生(元济)借书最多;他家中没有的,便往东方图书馆转借来给我用。这是我最感激的。余上沅先生,程万孚先生,还有新月书店的几位朋友,都帮我校对这部书,都是应该道谢的。疑古玄同先生给此书题字,我也谢谢他。 一九二八.六.五 (序言摘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