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西湖全书》以一种散射式的描述,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定和定格切换。那清丽的群山、那喷涌的泉井、那玲珑的古塔、那精致的亭阁,就像一幅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西湖全书》内容引人注目,题材各具特色,并都体现了雅俗共赏的特点。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于谦与西湖的关系,过去都是一些零散的文章作过介绍,这次分别以单行本形式推出,首次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历史上这四位名人与西湖的密切关系,既深刻地展示了西湖丰富的人文内涵,又较有可读性。《西湖龙井茶》、《灵隐寺》、《西溪》,虽社会上已有类似的选题图书,但《西湖全书》的这三本则在内容和图片上,明显更胜一筹,雅俗共赏的特色更为鲜明……
本册为《西湖全书》之《西湖造像》。
杭州之美,美在西湖。而西湖之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周围的山,西南有南高峰、烟霞岭、龙山、将台山、慈云岭、凤凰山、南屏山、吴山等等,总称南山。北面有北高峰、灵隐山、飞来峰、栖霞岭、宝石山等等,总称北山。它们像众星拱月一样,湖山映衬,加之人文景观的衬托使西湖这颗明珠显得更加美丽。不仅如此,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群山深处,还深藏着烟霞洞、水乐洞、石屋洞、青林洞、玉乳洞、龙泓洞、呼猿洞等等洞壑。在群山凝翠的崖石上以及幽深的洞壑里,嵌镶着数不清的石刻造像。除此以外,在西湖沿岸还有闸口白塔、灵隐双塔、慧理石塔、香积寺塔、西泠印社华严经塔等等石塔,以及龙兴寺经幢、梵天寺经幢、灵隐双石幢等等经幢,其上也有石刻造像,时代从五代吴越国一直延至明、清和民国。参与舍钱造像的不仅有五代吴越国的王室贵族和中下级军官,北宋中期的杭州平民,南宋初年的太监内侍,甚至还有元朝的蒙藏高级僧侣和汉族退役将军。他们之间贫富相差悬殊,宗教信仰也不相同。因此,这些石刻造像中,既有佛教造像,又有道教造像,大小有别,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尤其是飞来峰,不仅有汉族地区十分常见的显教造像,而且还有仅见于西藏、尼泊尔一带的密宗梵式造像,使这里成为全国唯一的集汉、藏两大民族不同艺术风格的石窟造像群。
西湖更因众多的历史人物而增辉生色,岳飞、于谦、张苍水等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都埋骨于此,在他们墓前的神道两侧,都有成排的石翁仲和石象生,象征他们的光辉业绩和浩然正气,将和美丽的西湖及其周围的群山一样,万古长青。
本书将以通俗的形式,对上述石刻文物分类作些知识性的介绍。
龙兴经幢开唐风
——唐、五代吴越国时期经幢上的石刻造像
钱王永镇白塔岭
——五代吴越国时期石塔上的石刻造像
等级森严佛世界
——排列有序的石刻造像
释迦佛和三身佛
——释迦佛、卢舍那佛、毗卢遮那佛造像
阿弥陀佛和千佛
——阿弥陀佛以及千佛、宝生佛和原始佛造像
弥勒成佛继释迦
——弥勒佛造像
五台道场话文殊
——文殊菩萨造像
峨眉道场说普贤
——普贤菩萨造像
观音显圣普陀山
——观世音菩萨造像
地藏九华渡众生
——慈云岭造像地藏菩萨龛
布袋和尚成弥勒
——布袋弥勒造像
将军云端拜罗汉
——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造像
跋涉葱岭传经路
——飞来峰造像白马驮经、朱士行取经、唐僧取经浮雕
禅宗六祖衣钵传
——飞来峰造像中的禅宗六祖造像
梵式女神诸佛母
——飞来峰造像的救度佛母、尊胜佛母和大白伞盖佛母造像
二十诸天护佛法
——韦陀天和摩利支天等造像
佛国也有财神爷
——多闻天王和布禄金刚造像
伤痕累累苗条女
——飞来峰元代造像在明代晚期遭砸的遗迹
大黑天和迦楼罗
——一吴山宝成寺的麻曷葛刺造像
三茅真君驾鹤来
——通玄观的三茅真君及其他道教造像
翁仲石兽伴英灵
——名人墓中和墓前石刻
慧理华严佛韵长
——明、清和民国时期石塔E的造像
钱王永镇白塔岭
——五代吴越国时期石塔上的石刻造像
高耸在西湖沿岸群山上的塔,秀丽挺拔,与湖山映衬,相得益彰,是西湖风景线上一个突出的标志。
塔,源于印度,梵文称率堵坡,原意是坟冢、园丘,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东汉初年随佛教而传入中国,永平十一年(68)在洛阳白马寺中,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塔。
我国自东汉、南北朝至隋朝,塔的结构多是木制的。这种塔虽然具有抗震能力强以及便于登临远眺的特点,但也有其致命的弱点,这就是防火性能差,一旦遭受火灾,便无法扑救。为了使建成的塔更耐久、更高大,从唐代开始,建筑师们逐渐改用砖头或石块造塔。形式以楼阁式塔数量最多,尤其在南方更是如此。
五代时,杭州为吴越国首府。吴越国创始人钱锣十分崇佛。当钱,镠尚未发迹时,高僧洪湮就告诉他:“他日成霸吴越,尚须护持佛法。”并劝他:“好自爱,他日贵极,当以佛法为主。”景福二年(893),唐昭宗应钱锣之奏,赐号洪湮为“法济大师”。当钱谬临终时,还告诉其子元瓘:“吾昔自径山法济(即洪湮)示吾霸业,自此发迹,建国立功!故吾常厚顾此山焉!他日汝等无废吾志!”钱镠的后继诸王都能秉承其遗愿,奉行“信佛顺天”的宗旨,颂信佛教。闸口白塔和灵隐双塔都是当时吴越国时期建造的遗物。
灵隐双塔位于灵隐寺大雄宝殿前露台的两侧,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国王钱弘俶建。两塔结构相同,东西对称,相距42米,皆共9层,高11米,用石料仿木构的楼阁式塔,每层8面,其中4面不分问,其上浮雕佛、菩萨和佛教故事等内容。
闸口白塔耸立在钱塘江边闸口的白塔岭上,也是吴越国王钱弘俶时期建造的仿楼阁式石塔,尤其是白塔用白石建造,仿木构楼阁式塔的形式雕刻。外观八面九层,逐层收分,比例适度,出檐深远,起翘舒缓,轮廓挺拔秀丽。她是现存五代吴越国末期仿木构建筑最精美、最真实、最典型的一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白塔上的石刻造像非常精美,雕凿佛、菩萨和经变故事,形象十分生动。
西南一铺三尊。最前面的一尊像,高24厘米,大耳,圆脸,两腮养须,慈祥端庄,头戴官帽,帽上刻有“王”字,帽前有凹凸线条并刻有花纹,身着大袖双襟宽衣,双手置胸前,手握一笏。身后刻龙,龙嘴略张,龙面朝前。其后为两童像,高19厘米,一童双手置胸前执拂尘,另一童子右手弯曲至胸前,两指夹拿一荷花,左手置脐部,两童均立云中面带微笑,轻松如意。
从资料看,这铺造像的前尊,身穿大袖宽身的袍服,这种男子服饰是唐末五代时尤其是江南一带很为流行的风格。“笏”是古代有一定身份的官仕朝见时方能捧握的一种器物,这可以在不少古代绘画和敦煌壁画等有关资料上见到。如敦煌莫高窟第108窟(五代)的那几个人物,他们头戴硬角的幞头,穿圆领大袖汉装,手里拿着笏板。《隋书·礼仪志》载:“笏……晋、宋以来,谓之手板,此乃不经,今还谓之笏,以法古名。自西魏以降,五品以上,通用象牙,六品以下,兼用竹木。”《旧唐书·舆服志》载:“五品以上执象笏。三品以下前挫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自有唐以来,一例上圆下方,曾不分别,六品以下,执竹木为笏,上挫下方。”笏象征着官阶和权力。造像中这一男子双手握笏,并在官帽上刻有“王”字,看来这应是当时最高的品位了。五代吴越国最高统治者称“王”,“天下大元帅”,吴越国首府能享受“王”的待遇,该是吴越国王了。 P11-30
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作为《西湖丛书》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编撰了这套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西湖全书》。她和《西湖通史》、《西湖文献集成》共同构筑了一个蕴藏几乎全部西湖瑰宝的陈列馆,一个供人全面深入了解、研究西湖的开放型阅览室。如果说《西湖通史》是一部叙述几千年西湖历史踪迹的大气磅礴的巨片,《西湖文献集成》是一部全景式立体演绎西湖景物的引人人胜的连续剧,《西湖全书》收辑的一册册小书,则是为人们呈上的一杯杯芳香浓溢的醇醪。我们邀来各界专家,用精雕细镂和蒙太奇的手法,对西湖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特写和定格切换。这种特写和定格,对人们更深入、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西湖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种分镜头的解读,读者将更深地吟味到西湖无穷无尽的魅力!
西湖,的确是一颗永远散发着无穷无尽魅力的熠熠闪光的明珠!这颗明珠,会随着不同季节、不同时空、不同场景、不同时代,以气象万千、仪态万方的意境,完美无瑕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诚如大诗人苏轼所赞颂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她有时是一首优美抒情的绝句,有时却是一章气势恢弘的排律;她有时是一阕音律悠扬的小夜曲,有时却是一部雄恣壮采的交响乐;她有时是一尺清供小品,有时却是一轴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她是多棱镜,她是万花筒,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妙趣横生!她的美,她的趣,既源于远古至今大自然对杭州的特意垂青,又源于千百年来仁人志士、骚人墨客对杭州刻骨铭心的依恋。正是这两者完美和谐、天衣无缝的结合,才使西子姑娘的一步一趋、一颦一笑,无不散发出普天下难有其匹的美丽!因此,除了全景式的《西湖通史》和《西湖文献集成》外,没有《西湖全书》这样一种散射式的描述,西湖的风姿、西湖的风韵,乃至西湖的风骨、西湖的风流,是很难想像会得到全面、深刻的反映!所以,无论是六桥花柳,还是三竺云岚;无论是灵隐古刹,还是岳王祠庙;无论是汩汩清泉,还是巍巍宝塔;无论是龙井的茶韵,还是曲院的荷香,以及飞来峰的造像、岁寒岩的碑刻,白居易、林和靖、苏东坡的湖畔杖履,北山街、杨公堤、文澜阁的历史呼唤,西冷印社、胡庆余堂,诗词曲赋、花木园林,尘封久远的老照片、容光焕发的新景区,风俗、佳肴、织锦、书画……凡是西湖的沧桑,凡是西湖的传说,凡是西湖的风光,凡是西湖的人文,无不是我们搜罗编撰的对象,无不是我们要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西湖全书》目前暂定50个选题,正陆续组织撰写付梓。虽然我们自认为已勤勉努力,但这套丛书是否已臻“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初衷,还得恳请读者们多提宝贵意见。西湖美的探索、西湖文化的追寻,是要求人们献上毕生精力的,是个弥久常新的课题。我们当继续焚膏继晷,裨使这套丛书编辑得更好。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