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昨天(我的人文关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武功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打开中国历史教科书,便打开了关中,便走进了关中,便陷入了关中。敏感而先觉的胡武功,许多年来专心致志于关中乡村的生活演变,捕捉到了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今天关中民间的生产形态和生活形态,感受到在周、秦、汉、唐的古老土地上生活着的关中人的心理状态,肯定为未来的史学家、民俗家包括作家、艺术家了解两个世纪交接时代的民间关中,提供了一幅幅最可信赖的原生资料。

内容推荐

作者胡武功是我国摄影界著名摄影家、摄影理论家及策展人。本书《昨天》是他近期又一本力作,《昨天》是作者主要以陝西关中这一古老地区为背景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讲述了这里的百姓们的生活故事,同时包括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就象作者开篇语中讲到:我的昨天是我镜头里的昨天,而昨天是一种经历,是一个故事,是过去的总和……

目录

读碑

民居

地窑

扫屋

拴马桩

合影

秋千

台球

舞场

卡拉0K

劝酒

坐席

人家

涂鸦

看相

炒豆

恋侣

画乡

春芽

喂牛

买卖

顽童

针线

存车

油瓶

泥街

小站

碾场

吹手

草帽

光场

剃头

拔牙

穿耳

照相

父子

小脚

关中汉

宗教

塑像

洗脸

日子

秦俑

父亲

蹲功

打墙

慈母

独子

灶火

奶娃

饭馆

满月

当家

汲水

连环灶

长面

收获

读书

彩票

大会

泥塑

包饺子

鼠药

坐火车

村头

虎头帽

吃饭

时代

孝子

黄风

标语

车技

嫁妆

婚嫁

葬礼

女人

地头

木偶

皮影

年画

杀猪

碾子

大棚

鞭炮

花牌

祝寿

上坟

火炕

细狗

窗花

秦腔

看戏

服饰

热闹

野山

电影

锣鼓

社火

庙会

排队

赶集

兄弟

和谐

拳脚

石子馍

跳房

灯笼

土布

信念

上课

进城

麦客

附一 胡武功和藏着的关中 朝阳

附二 胡武功的风 石宝琇

后记 在影像和图式之间 李建森

试读章节

    看相

我从小对神秘的东西就有恐怖感,因恐怖而远离,而不信任。因此,在庙会上当外婆神秘地唠叨着面对佛像叩首礼拜时,我总是躲得远远的。可没想到刚躲过佛像又碰上看相的,他嘴里也神秘地唠叨着什么痣相、手相、麻衣相——我再躲。有一次竟然躲丢了,找不到外婆,吓得直哭。

后来我才知道看相是一门学问,拿手相来说,三千年前印度人就把关于手相的知识刻在人皮上。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东传中国、日本,西传埃及、罗马。我怀疑唐僧不但取回真经,也取回手相的学问。要不为什么凡是有神庙的地方,都有看手相的呢?!

据说手上的条条纹络与相应的内脏相连,与人的财运、官运、命运相连。我的一位朋友下海经商,有一段时间生意不错,家庭出现裂痕。他去找楼观台素有盛名的道长看相。道长说他的财运线清晰而长远,而爱情线下半截模糊不清。我的朋友敬佩之余,心情惆怅了很长时间。后来生意太忙,顾不了爱情不爱情。十年过去了,他的家庭仍很和睦。我的另一位朋友也慕名拜会道长看官运,道长说他的官运线深刻畅通,直延伸到手掌外。可谁知当他高兴得屁颠屁颠回到单位才十多天,就因事故被免了职。

从此,我的朋友间很少再谈看相的话题了,但是神叨叨摆摊看相的人却越来越多。

    炒豆

拍这张爆米花照片时,我想起童年吃炒豆。

其实爆米花也已咸了历史,这种带有现代意味的方法在中国城乡大约也就红火了十年左右。进入21世纪,便悄悄隐退了。那是一个像大肚花瓶般带仪表盘的密封锅,架在火炉上边烧边转,达到一定温度时,猛地打开锅口,只听“咚”的一声炸响,烟雾中,白生生的米花爆开在事先准备的丝网中。那声巨响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甜香味是最好妁广告,一下子就招来排队的锅盆和成群的男孩女孩。虽然在开锅的瞬间令人提心吊胆,猛烈的炸声令人心惊肉跳,但无论大人小孩仍然喜欢追逐它,就像过年放炮,追逐刺激,自己吓唬自己。

吃炒豆,要平静得多了。

那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婆每次都会给我们炒一大盆炒豆,其中有玉米、有黄豆,偶尔还会有花生。外婆用一口大铁锅。先放一瓢沙石,待锅和沙石烧热了,再把玉米和黄豆放进锅中与沙石拌在一起。外婆家的锅灶与炕相连,炒豆时,我会趴在炕墙上,闻那渐渐溢出的清香。吃炒豆一般在天冷时节,我和小伙伴坐在热炕上,腿上放着盛炒豆的竹筐,彼此脚蹬脚,还抠对方的脚心,边闹边听外婆讲她所知道的鬼神故事。

看这张照片时,使我想起炒豆和爆米花这两段不同的生活经历。它们与当代家庭和酒吧中的炒货不能同日而语,但却在人的心中留下温馨的历史记忆。

    恋侣

这是一对不合时宜的恋侣。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光天化日下谈恋爱是不合时宜的。有首民歌唱道:“拉手乎亲口口,咱俩旮旯里走。”他俩却走出旮旯,在阳光下公开表述爱慕之情。因此,他们是超前的。二十年过去了,今天再看,他们还是不合时宜的。现代青年人恋爱,怎会如此羞羞答答呢!“一对土老帽!”人们这样奚落他们。我们无论走在村头,还是走在街尾,热恋中的男女哪对不是抱在一起,像啃玉米棒一样不松口呢!

这使我想起一个段子。说一个农民进城后,见餐馆里到处是废纸,不无感慨地对城里人说:“过去我们用土块擦屁股,你们城里人用纸擦屁股;现在我们刚学会用纸擦屁股了,你们城里人又用纸擦嘴了。农村人总是赶不上城里人!”我要补充一句:城里人总是赶不上外国人。

后来改革了,穿西服、戴眼镜成了时尚,并且讲究名牌。时尚青年显示的普遍方式是,保存西服袖口和眼镜右上方的商标。只是他们吃甘蔗的姿势,仍然保持穿“红卫服”年代的习惯。

我们处在一个变幻迷人的时代,一个失掉准星的时代,一个断根折枝的时代。我们失去了辨别力,认不出事物的优劣与价值。但我们知道恋爱,知道生孩子。女人和孩子就是一切。

        P33-P36

序言

    开篇语

我的关中,曾经是藏着的关中,是我镜头里昨天的关中。

昨天是一种经历,昨天是一个故事,昨天是过去的总和。每个昨天都曾是我们的企盼和希望。因为我们把握了昨天,所以才使我们拥有今天。摄影使昨天成为可视的影像,但只是也只能是选择的影像,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全部影像。这些影像传达着我们的遭际、我们的心声、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步履——我把这些选择的影像汇集起来,集结成书,并配以文字。说了些既不是诠释,也不是解读的不伦不类的话。其实说的都是昨天的话,昨天的话只是一个引子,主要还是想引出大家说出今天的话和想好了的要说的明天的话。

当然,对于我来说,无论昨天的话、今天的话还是明天的话,已经不可能摆脱一个基准的底线,这就是一种责任,一种自由意识和一种通过影像而实现的人文观照。为了中国摄影人这个基准的底线,我们从混沌到自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且我们的后来者还将继续努力下去。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世,关键在于要做什么!寻到一个有价值的理念坚持做下去,结果不仅是代价,而且是收获!

我是坚持了一种摄影理念,更是坚持了一种生活态度。

生活是一本书,我要永远认真读下去;生活是最大的天才,创造着无尽的形式和形态,我只能发现和捕捉;生活是宗教,我只有敬畏和顶礼膜拜!

五千年农耕生活与文化传统,被短短的二十年变革迅速消融着。从变革之初,我就怀着一颗诚惶诚恐之心,记录着这些必将消亡的细枝末节。待它们真的都消失了,这些影像便成为可靠的视觉文本。

            胡武功

            2006年4月

后记

    在影像和图式之间

        李建森

这是一本关乎“昨天”的影集。

这些影像裸露着时间和空间交叉在一起的刻度。这些明晰的刻度使我们对那些迅疾的消逝产生疼痛。胡武功的影像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过去式”的深邃存在。胡武功不但能用影像打开他辽阔的视野所触及到的一切,他的文字亦是极具骨感的——简明、简约而骨气朗朗。在阅读胡武功的影像和文字时,我常常会被击垮——肉体、筋脉以及骨骼,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切割和撕裂,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回荡。

胡武功的影像有着鲜明的个人图式,他平易地站在与被摄者平视的维度上,和作品中人进行着平等的“对语”。这种静默中所映现出来的平等,表达出他对这些人群的关注、关怀和关爱。他的思想会抵达到影像的深处,他把激情幻变成温情,去抚慰和救赎事件的当事者和读图的第三者。他的作品里总是燃烧着一种人性、人文的光焰。在这种光焰之中,具体在摄影中的光线、构图以及表面涌动的事象都得以隐退,而这时候,叙事在另一种塑造中深度展开。

胡武功在三十余年的摄影行旅中,凭借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道义和觉醒,率先对新中国成立后因体制而形成的歌功颂德、虚饰造假的摄影观念进行了全方位的校正和图新。他以勇锐的斗士的姿态,扛起了“纪实”的大旗,他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成为了一个先锋,成就了一个领军人物。他是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开创者和见证者。他作为“陕西群体”的代表人物,团结并带领着一批摄影人,捍卫并践行着自己的摄影理念。他策划并参与组织了新时期最重大的两次摄影展览“艰巨历程”和“中国人本”。我们可以想见,如果没有胡武功,这一段关乎新时期摄影的历史或将成为另一种镜像。如果把个体的胡武功置放于摄影的时代背景之中,他的前卫、执着、坚挺、深刻等都具有相当的号召力。胡武功的名字作为一种符号,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去年,一场冬雪之后,我曾应邀陪胡武功去拍“帝陵”。汽车载着我们在冰雪覆盖的乡间公路上艰难地前行,在绕过若干个村落之后才终于到了一个陵前。举目四望,广袤的雪原上,只有那些陵前的石雕裸露出星星点点的深褐,此外就只有胡武功在雪原上忙碌拍摄的生动剪影了。胡武功整整拍了一个上午,在刺骨的寒风里,我用跺脚的方式抵挡风寒,而胡武功却在不断地擦汗。我站在一旁,默默地对这样的情景致礼。胡武功的许多专题如“麦客”、“社火”、“西安”、“宗教”等题材都是这样一张一张拍下来的。这个瞬间在我的想像里不断地重复和叠加,这是胡武功作品背后最为壮丽的场景。即使没有人记录过这些刻骨铭心的场景,但他仍然是属于历史的——一种刻写在影像背后的真实的历史场景。

“昨天”只是胡武功影像的一个断片,这只是他的影像世界的冰山一角。在这个以“昨天”作为临界而展开叙事的截面上,胡武功仍然平静地站在他的影像背后,给我们以原创的震慑。这一张张图片都深藏着世道和人心,他的作品关怀的是人与生存的恒久的命题。这一命题的众多影像构成了胡武功的个人图式,在这样的个人图式中,胡武功成就了自己。

胡武功是极其喜欢丰子恺的,他曾送我一本《丰子恺——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现实主义者》,这是挪威学者何莫邪的著作。胡武功郑重地向我作过荐读。我读过之后觉得:丰子恺是以音乐、漫画和文字施万物以大爱的;而胡武功则是以影像和文字施爱人间的。在达至大爱人间的路上,他们是同一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