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鲜为人知的爱因斯坦(偶像背后的真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丹尼斯·布莱恩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狭义相对论发表整整一个世纪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空间的理解,而他则成了20世纪全球最受尊崇和爱戴的科学家。然而,在这众所周知的形象后面究竟藏着一个什么样的人?本书把焦点转向爱因斯坦的生活、思想和个性中许多传统传记从未或很少涉及的方面:爱因斯坦对待妻子和儿子的态度;他和多个女性------包括一个苏联间谍------的恋爱关系;他对上帝和宗教组织的真实看法;他的日常生活;他孩子般的顽皮和风趣;他对宠物的喜爱;他的诗歌、甚至还有他在烹饪技术上的发明;还有他从未对外界承认过的神秘的女儿莉塞尔。也许对他最好的描述来自他本人在随意之中对俄国作家伊里亚·埃伦伯格所说的话:“我这辈子总是感到困惑,我一直都在试图理解。”

内容推荐

  我们早已熟悉了爱因斯坦张和蔼可亲的有点儿古怪的面孔,以及那天使般的微笑和光环般的满头银发。然而,在这众所周知的形象后面窨藏着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否像一些人所描绘的那样,是个冷酷无情、厌恶女人、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者?他是否像某个传记作者所断言的那样,曾经不知郑地剽窃别人——包括他的第一个妻子——的研究成果?他是否像有些人反复声称的那样患有诵读困难症,是个蹩脚的数学家,一个对物理学只懂得一点儿皮毛的骗子?他是否是埃德加·胡佛花了二十多年试图寻长的那个疯狂的科学家?在本书中,传记作家丹尼斯·布赖恩依据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将那些笼罩在科学家头上的形形色色的谜团、谣言和谎话层层剥离,为我们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爱因斯坦。读者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人,一个慷慨大方、极富同情心的人,一个给每一位见过他的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一个偶像背后的真人。

目录

前 言 寻找真实的爱因斯坦/1

第一章 爱因斯坦是个有语言障碍的“懒虫”吗/3

第二章 爱因斯坦是仇视和玩弄女性的人吗/25

第三章 爱因斯坦是个极不称职的父亲吗/55

第四章 爱因斯坦的女儿是谁/79

第五章 朋友和同事眼中的爱因斯坦/99

第六章 爱因斯坦与烹饪术/153

第七章 爱因斯坦与宗教/157

第八章 爱因斯坦是剽窃者吗/187

第九章 爱因斯坦是共产党或是前苏联间谍吗/197

后 记/213

爱因斯坦大事记/215

试读章节

第三章 爱因斯坦是个极不称职的父亲吗?

爱因斯坦的长子汉斯·阿尔伯特长大后成了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工程师。他住在加利福尼亚,有过两次幸福的婚姻(他的第一个妻子去世了)。爱因斯坦的第二个儿子爱德华患了精神分裂症,他成年后的大部分岁月是在瑞士的一家精神病医院里度过的。他责怪父亲毁掉了他的一生。爱因斯坦是否应该对他第二个儿子的不幸负责?在抚养儿子的问题上,作为母亲的米列娃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事实。

汉斯·阿尔伯特生于1903年12月5日。据推测,爱因斯坦的女儿莉赛尔大概死于一年前。爱因斯坦当时在伯尔尼的瑞士联邦专利局任技术鉴定员,他把业余时间都用来探索宇宙的秘密。与此同时,他还要履行丈夫和父亲的职责。

去过他家的人不久就会注意到爱因斯坦独特的同步行动原理:如何在搞研究的同时帮助米列娃照顾孩子。客人们一走进他们居住的套间,就会闻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怪味,那是挂在炉子旁边的潮湿衣服和着爱因斯坦的烟草散发出来的气味;然后就会看到坐在房间里的爱因斯坦一边看书,一边用脚摇着婴儿的摇篮(或者用一只手翻书,另一只手推着摇篮)。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问题,即使在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他也不间断自己的研究。当他推着婴儿车在街上走时,他常常会停下来,拿起放在婴儿车里的笔记本,随时记下出现在脑子里的想法。

夫妻俩都为他们聪明伶俐、“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宝贝儿子而骄傲。米列娃高兴地告诉她最亲密的朋友海琳·萨维克,爱因斯坦一有空就在家和儿子玩。

1966年,英国广播公司播放了一套关于爱因斯坦的节目。在这套节目里,汉斯·阿尔伯特回忆起他在四岁时如何兴奋地看着父亲把一盒火柴变成一辆小缆车。那是他曾经拥有的最好的玩具。“只要有一根小绳和一些火柴之类的东西,他就能做出最奇妙的玩艺儿。我们一起玩这些玩具,但他同时也在教育我,那是一种和学校不同的教育。他常对我说,音乐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每当他感到自己在工作上陷入困境时,他就会在音乐中寻找安慰,这通常能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也非常喜欢大自然,喜欢温暖怡人、色彩鲜艳的环境。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需要在这种环境里放松一下。在最初的那些日子里,我们是一个快乐的家庭。我们常常一起出去游玩,有时还走得挺远。在那些日子里,没有任何迹象暗示日后的分离。”

“每当父亲得出了一个重大发现,”汉斯·阿尔伯特说,他就“兴奋得像个孩子。他会跑去告诉所有的人,还会突然吹起13哨。不过他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总是非常谨慎。这就是说,在用各种方式证实这些结果之前,他是不会接受任何结论的。”

爱因斯坦是孩子的玩伴,但他有时也会变得非常严厉。如果“小恶棍”汉斯·阿尔伯特不听话,爱因斯坦就会让他的小屁股吃点儿苦头。

汉斯·阿尔伯特六岁的时候,爱德华出生了,那是1910年7月28日。爱德华是个柔弱的孩子,有些人认为他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易患肺结核的体质。他后来患上了严重的头痛和耳痛,常常被疼痛折磨得尖声哭叫。爱因斯坦还发觉爱德华的精神似乎有些毛病。他在一位当医生的朋友海因里希·赞格面前流露出自己的担忧和沮丧。他害怕自己的儿子活不到成年,可是,一想到孩子有可能变成严重的残疾,他又觉得还不如让孩子早点离开这个世界。不过,米列娃的一位朋友却把五岁的爱德华描绘成一个活泼快乐的孩子。

1913年的夏天,爱德华病得很重,以至于不能和家里人一起去阿尔卑斯山度假。那年夏天他们往南一直走到科摩湖。和他们一起度假的还有爱因斯坦在巴黎结交的朋友玛丽·居里以及她的女儿伊雷娜和夏娃。爱德华留在家里由朋友们照顾。

P55-57

序言

寻找真实的爱因斯坦

人们习惯于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描绘成一个拥有解开宇宙奥秘之超凡能力的伟人。关于爱因斯坦的神话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位年轻女子一见到他就晕了过去,有个孩子则急着打听他是否就是上帝。

在这本书里,我要借助爱因斯坦的同事、亲属、朋友和敌人对他的回忆来揭示一个真实的、在许多方面常常是鲜为人知的爱因斯坦。我要揭露那些笼罩着爱因斯坦的不真实的神话,其中有许多在他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得以发表。我要向读者展示那些最了解他的人所提供的事实。

例如,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爱因斯坦直到四五岁才开始学说话,可见他小时候一定有什么严重的毛病。有人断言他患了诵读困难症。在本书中,语言治疗专家以及熟悉他的人将提供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比如,爱因斯坦在大学读书期间被人称为懒虫。我不认为这种说法有任何真实的成分。

例如,我们该如何解释德国纳粹关于爱因斯坦把其他科学家的思想据为己有的指控?今天,在爱因斯坦离开人世50年之后,在他发表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光电效应的四篇著名论文100周年之际,对他的剽窃指控又在某些地方尤其是互联网上,死灰复燃。有些作者则声称,他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其实是他在科学研究中的合作者,而她的作用却从未得到承认。在本书的“爱因斯坦是剽窃者吗?”一章里,专家们将对这类指控作出回答。

有人把爱因斯坦描绘成一个一惯鄙视和虐待妇女的冷酷而自私的人。他被描写成一个糟透了的丈夫、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一个肆无忌惮地玩弄女性的人。在本书中,知情者们,包括他的密友和他的长子汉斯·阿尔伯特,将对此提出他们的看法。

还有,我们该如何解释关于爱因斯坦的女儿莉塞尔的种种谣传?他是如何向世人保守这个机密的?你将在本书中找到几乎所有建立在最新调查基础上的相关信息。

有些人说爱因斯坦信仰上帝,其他人则断言他不信上帝。对此本书试图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

还有美国联邦调查局长J.埃德加·胡佛对爱因斯坦的怀疑:他为什么要把爱因斯坦想象成是共产党人和前苏联间谍,并且怀疑他在秘密研制比原子弹更厉害的“死光”武器?对于这个问题,我将重温联邦调查局对爱因斯坦长达20年的调查以及胡佛本人作出的结论。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尤金·威格纳将向我们提供第一手资料,见证爱因斯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决定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造原子弹的。诺贝尔生物化学奖得主乔治·沃尔德将为我们揭示爱因斯坦的担忧和疑惑。爱因斯坦的朋友和同事们将谈论他的各种癖好和奇异幻想、他的优点和弱点——他个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些和他没有直接交往的人士也将回忆爱因斯坦给他们留下的难忘印象。

许多真正了解爱因斯坦的人将为我们驱除那笼罩在他头上的层层迷雾。他们熟悉他的一生——从童年时代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们将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位性格复杂、心地善良、伶牙俐齿、极富幽默感的天才会使他们感到永久的迷恋。本书的部分材料取自我本人的著作《天才谈话录》和《爱因斯坦传》,但是大部分内容都是新的,包括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女性朋友约翰娜·范托娃的讲述。爱因斯坦曾写诗给她,而她则记下了他们之间的多次谈话,直到爱因斯坦逝世前不久。这些都是最新发现的资料。

一句话,本书将对那些曾经使爱因斯坦感到悲哀而且至今仍在四处流传的“肆无忌惮的谎言和毫无根据的虚构”给予有力的回击。

后记

爱因斯坦是个充满矛盾的人:他是个和平主义者,可是他却努力劝说罗斯福总统加紧原子弹的研制,后来又强烈要求他不要使用原子弹;他是个没有尽到责任的父亲,但他却花了大量时间接待和帮助别人的孩子;他是个怀疑论者,但他对电视传教士富尔顿·希恩主教却十分赞赏;他曾说自己的脸皮像大象一样厚,绝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可是他却拒绝接受俄国人给他的和平奖,因为他不愿被人当成布尔什维克。

爱因斯坦不怕加州地震,不怕海上的狂风巨浪,也不怕纳粹的死亡威胁,但他却非常害怕面对钦慕他的人群。他曾公开表示,为了献身科学、献身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他将舍弃个人生活中的一切;可是他对亲朋好友,对他心爱的鹦鹉、小猫和小狗却充满了温情。他显然是个不修边幅的人,然而他却抱怨,要是没有那点儿胡须,他看上去就像个女人。

爱因斯坦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他的记性却如此糟糕,有一次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忘了。他拥有无以伦比的自信心,可以说自信到接近傲慢的程度,连玻尔都指责他试图向上帝发号施令。但是在1949年3月28曰,他在给朋友索洛瓦因的信中却写道:“我对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敢肯定它能百分之百站得住脚,我甚至不能肯定我的路是正确的。”

同时他又以更加自信的口气说,他相信在他离开人世许多年之后,他后期的研究成果会得到承认,他现在是在为未来的科学家开路。他的话很可能具有预言性。如今(2006年),在他离开人世51年之后,理论物理学家们怀着谨慎的乐观看到,他们有可能实现爱因斯坦的理想:创建一个能够把引力和宇宙中其他已知的力统一起来的理论。

可是我们仍旧面对这样一个谜,那就是爱因斯坦本人,尤其是他的性格和生活中那些相互矛盾的方面。解开这个谜,将是对未来传记作家的挑战。

书评(媒体评论)

  “爱因斯坦是个不相信神话的科学家,可是他自己却被描绘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一个把握宇宙的神。丹尼斯·布莱恩揭开了笼罩着爱因斯坦的迷雾,让我们看到了天才的本来面目。爱因斯坦要活着的话,一定会赞同布赖恩的努力。一个真实的、不论对上帝、政治和生活都有着极其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的爱因斯坦,比偶像化的形象更加有趣、更加感人。”

——艾伦·肖维茨

“丹尼斯·布莱恩令人信服的描绘让我们对爱因斯坦的伟大成就更加惊叹不已。”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的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彻底和详尽,写作风格客观随和、不拘一格。作为一部记录爱因斯坦事业和个人生活的著作,它堪称传记文学的典范。”

——《观察家报》(英国)

“关于我有幸认识和爱戴的那个伟人,这是一部富有创见同时又十分感人的传记作品。包含了更多关于爱因斯坦本人的有趣材料……我一口气读完了全书。”

——乔治

“和近来泛滥成灾的修正派传记截然不同的是,布莱恩的雄心勃勃的著作是建立在深入彻底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的,这是一个使人感到耳目一新的变化……他没有讲述一个虚构的神话,而是出色的描绘了一个真实的人。”

——《图书馆学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