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翔实之内容、有力之佐证,通过评说十二帝王之功过,解析三国之成因。本书以独家之见解,评说三国之悲剧。本书以壮阔之气概、斐然之文采,旁征博引,讲述已暗淡的刀光剑影和远去的鼓角铮鸣。
三国,是人才拼争的时代。许多人生哲理,与今天生活所呈现之人生似曾相识;昨天之人生,提供今天以借鉴、以启迪。善读历史,感悟人生,可从三国人物中悟出精彩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分的挽歌(话说三国十二帝)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大可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翔实之内容、有力之佐证,通过评说十二帝王之功过,解析三国之成因。本书以独家之见解,评说三国之悲剧。本书以壮阔之气概、斐然之文采,旁征博引,讲述已暗淡的刀光剑影和远去的鼓角铮鸣。 三国,是人才拼争的时代。许多人生哲理,与今天生活所呈现之人生似曾相识;昨天之人生,提供今天以借鉴、以启迪。善读历史,感悟人生,可从三国人物中悟出精彩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通过讲述魏蜀吴三国帝王,使人们可以对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一清晰的了解,也使人看到了一部金戈铁马,精彩纷呈的历史活剧。本书重点讲述分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创业之主在历史上的贡献以及他们的功过得失,也讲述了三方的谋臣武将,如何个个超群绝伦,他们在暴风骤雨般的激烈斗争中展示人生抱负,不失时机地建功立名,创造了一个时代。曹操、刘备、孙权都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壮志,但又全都是失败的英雄,三分归一成就了司马氏。话说三国,到了结局不免是一曲挽歌,唤起品味曹操、刘备、孙权三家悲剧的结局,曹、孙、刘三家也是悲剧英雄。 目录 第一章 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汉末人才三分 三大战役改变历史航向 五次荆州争夺,形成三分地理均势 葛鲁外交显神威 三国鼎立之谜 第二章 曹刘孙三家集团的兴起 东汉末年的军阀大混战 曹操崛起于乱世 刘备转战北方 孙氏兴起江东 第三章 魏武帝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修耕植以蓄军资 南征张绣东平徐淮 官渡之战,大破袁绍 横扫河北远征乌桓 西并关陇统一北方 曹操的智囊团 曹操的功过是非 曹操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第四章 魏文帝曹丕 争位太子 受禅建魏 兵临大江 擅长文学 曹丕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第五章 魏明帝曹壑 母亲受谴,险失太子位 三国对峙,各方战略 吴魏争淮南 魏明帝果决应变,西守东攻 一代明主。英年早逝 曹壑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第六章 曹魏三少帝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陈留王曹奂 曹芳曹髦曹奂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第七章 蜀先主刘备 兵败长坂 孙刘结盟 东借荆州 西取巴蜀 南争江南 北并汉中 建立蜀汉 夷陵败北 白帝托孤 刘备的历史贡献 刘备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第八章 蜀汉后主刘禅 嗣位皇帝 父事诸葛 内修政理 和吴北伐 大权旁落 乐不思蜀 刘禅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第九章 吴大帝孙权 亲贤贵士 扶植部曲 镇抚山越 赤壁败曹 江淮抗曹 袭夺荆州 灵活外交 定都建业 晚年昏聩 孙权的历史地位 孙权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第十章 孙吴三嗣主 会稽王孙亮 景帝孙休 末帝孙皓 孙亮孙休孙皓个人小档案 相关阅读书目推荐 附录一:三国十二帝帝系表 附录二:三国大事年表 编后语——读《三分的挽歌》 试读章节 正说三国十二帝,首先要探寻的问题是,历史何以三分?因此本章开篇,先集中说一说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汉末历史何以形成三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是不能够回答的。学术界所流行的经济均衡论导致了三分,即北方经济遭破坏、南方经济发展形成南北均衡而成为三分的立国基础的说法,只是历史的原因之一,而绝非必然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以独立的小农经济为基础,无需均衡也可成割据态势。早在春秋战国之际,长江流域就有巴、蜀、楚、吴、越的割据。至汉末,割据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刘璋、刘表,甲兵资实,不弱于孙吴,更不减于刘备,何以要待刘备来建立蜀汉而与曹、孙成鼎立之势呢?可见三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看,王朝兴衰,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南北对峙迭次出现,而三国鼎立却是唯一的一次历史存在,可见这一局面是历史上的一个特例。特例是历史发展中的变异,而导致变异的历史原因,就不是常规的必然性,这是简单明了的逻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规律。当然也可以将此看作是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一种周期性运动。因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即使在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下,“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力量一旦削弱或解体,就要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而割据混战破坏生产力,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所以它是不能持久的。天无二日,人无二王,人心思统一。所以秦、西汉、隋、元、明等封建王朝解体后,很快就走向了统一。但中国历史上有东晋与北方十六国之对峙,有南北朝之对峙,有北宋与辽之对峙,有南宋与金之对峙。这些现象都有比较复杂的原因,而不能单纯用“经济均衡”加以解释,更何况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有着多因素的历史原因,是经过极其复杂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的。概略地说,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分鼎立的局面,这是由于三分的人才均势、地理均势、政治均势等多种历史原因的交叉作用才形成的。在这些历史原因的形成中。“人谋”起了主导的作用。P1-2 序言 三国鼎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气象万千;三国时期的军事,金戈铁马,气势壮阔;三国时期的经济,变革重大,承先启后;三国时期的外交,纵横捭阖,奇峰迭出;三国时期的人物,英雄辈出,业绩昭著。特别是三国人物,三国故事,自宋元以来由于平话、戏剧、小说的传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说曹操,曹操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熟语,可见三国故事影响之深。由于三国鼎立,人谋规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三国时期人物的复杂关系.他们的智慧谋略,给人们留下了很多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受到很多启发。这就是三国故事历久不衰,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市场经济,有人把三国谋略用于市场竞争,引入管理思维,获得成功.更增添了三国故事的活力。 人们熟知三国历史,大多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演史小说,演史情节多有虚构,但它又不同于时下的一些戏说电视剧,任情所为。《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演说还是比较严肃的,它的虚构多为夸张,或张冠李戴,移甲作乙;或遥情想像,补充细节,很有分寸。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的虚构,以及本书正说历史的关系,提出以下看法,以供参考。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演义》,为了顺口,流传中去了一个“志”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成功的演史小说。演史小说,目的是普及历史,要人们记住历史,敬畏历史,给人以借鉴,宣扬某种精神。演史小说的前身,多是宋元平话。宋代积贫积弱,外患严重,统治者醉生梦死。有识之士,以平话戏曲宣传历史知识,唤醒民众,居安思危。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有借鉴的实际意义。但为了人物形象的生动完整,往往有细节的虚构,并集中在几个人物身上,以突出作者所要宣扬的精神。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曹操是权奸的化身,这几个人物虚构较多。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现在有人做了文本对照的计量分析,有63%言之有据。《三国演义》半文半白,许多段落在《三国志》中可以找到。诸葛亮等几个人物的细节虚构,占了《三国演义》虚构的一多半。如果进一步做分层次的计量分析,那《三国演义》就不是七实三虚,而是八实二虚,即80%以上的描写有史实根据。可以说细节虚,主线实;枝叶虚,主干实。因此,我们要极力避免两种偏向。一是研究《三国演义》,不能不重视历史,要研究历史,对照历史。如果不懂历史.又不肯下功夫,往往以“虚构”二字涵盖一切,可以说带有这种偏向的研究.就是在“虚构”中研究,所做的艺术分析,也自然是“虚构”的分析,使读者不得要领。反过来,另一种偏向,研究历史,正说历史。也不能不研究《三国演义》的艺术虚构,否则会把《三国演义》看成戏说历史。正说三国历史,就要处处批《三国演义》,同样是一个大错误。 此外,对于《三国演义》中历史人物情节的虚构,还需要做进一步分析。以诸葛亮为例,他的出场是刘备三请诸葛。《三国志》记载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而《三国演义》竟用重笔描写,在第三十七回和三十八回两个回目中,从年底到来年的阳春三月,“凡三往”,洋洋洒洒五六千字,许多情节都为虚构。特别是刘备最后见诸葛,不仅“斋戒三日,薰沐更衣”而往,而且到了草堂,见诸葛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于是“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刘备立等达数小时之久。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刘备礼贤之诚,又烘托了诸葛亮的不凡,真是一箭双雕,生动地再现了君臣相遇,鱼水情深的场景。实际生活似乎不大可能如此,但这一改天换地的君臣相遇,如此这般才能见其不同凡响,使人深信不疑。由于“凡三往,乃见”这一大前提史实是真实的,其中的细节描写不过是遥情想像,这等虚构,不是子虚,而恰恰是补充了史实,因此,它不是虚构,而是艺术真实,补充了被史料省略了的实际上理应发生的事实,只是略有夸张而已。再如诸葛亮舌战群儒,也是遥情想像。诸葛亮过江谈判,说服孙权抗曹,帮助刘备夺荆州,孙刘双边平等同盟,这是何等大事,何等艰难的谈判!舌战群儒,既刻画了诸葛亮.同时也是补充了在实际谈判中讨价还价的历史真实。再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大前提真实,细节虚构,这些地方就不能以文字的计量统计来判定真实。其他如神借东风、三气周瑜、抢占彝陵、智算华容道等为小说家的增饰,用以烘托诸葛亮的多智,这些地方是枝叶虚,主干实。《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写赵云七十岁,能连斩五将的战斗场面,纯属子虚,但在总体结构上,仍属枝叶,不是主干。这等虚构.只是热闹,也给赵云一个回光返照。这一回写的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先胜后败,而赵云是全军而返。这里写赵云还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夸张先前的实有胜利用以冲淡失败的阴影。这些地方的虚构.是完全的小说情节,但罗贯中仍然要捕捉一些史影。 小说家创作,因文生事,即按情节发展编造故事;历史学家创作,以文运事.即用文学之笔写实有之事,两者完全是两回事。但在操作中却有交叉,以及难点、盲点,掌握分寸就是大手笔。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兼有史笔与文笔之长,章学诚七实三虚的直感,可为定评。罗贯中以讲史为主,以警世为用,所以读《三国演义》,不带几分历史眼光。以戏说观之,则不得要领。同理,正说三国,如果以《三国演义》为耙子,以戏说眼光看演义,同样犯错误。 我爱好三国史,做过一些研究,写了几本书,有《三国史研究》、《三国史》、《三国人物新传》等。《三国史研究》1988年在甘肃人民出版社初版,2003年在华文出版社再版。这是一本论文集,评述了三国时期的一些重大史事与人物,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华文出版社杜海泓、李颖两同志担任责任编辑,细读全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本书的写作就是杜海泓同志提出的,他建议我按照当前“正说历史帝王故事”的通俗形式,说一说三国十二帝,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因为三国历史、三国人物太有意思,许许多多层面、形形色色的人生故事,非常接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因为那是一个人们拼争的时代,许多人生哲理,与今天快节奏的生活所呈现的人生似曾相识,所以昨天的人生,可以为今天的人生提供借鉴和启迪。善读历史,就能感悟人生。我希望人们从三国人物中读出你的精彩人生。我的笔力有限,可能表达得不那么完美,读书也是一种创作,我的讲述权作抛砖引玉,诱发出读者你自己的创作吧! 基于上述构想,所以本书话说三国十二帝,着重不是三国演进的历史过程,而是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曹孙刘三家何以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由弱变强,取得胜利。因此,作为话说的人物,当以三方创业之主为中心内容。曹操虽然只是做了周文王,他没有直接篡汉建立魏国,曹操称魏武帝是曹丕篡汉后追尊的,但曹操才是魏国的真正奠基人,所以本书把魏武帝曹操列入十二帝,此乃仿效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项羽、吕太后立本纪之例,重实录,这才是历史的真实。讲三国鼎立,舍去曹操,那是不可想像的。 三国鼎立的形成,是一部金戈铁马,精彩纷呈的历史活剧。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创业之主,以及三方的谋臣武将,个个超群绝伦。他们在暴风骤雨般的激烈斗争中展示人生抱负,不失时机地建功立名.创造了一个时代。曹操、刘备、孙权都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壮志,但又全都是失败的英雄,三分归一成就了司马氏。话说三国,到了结局不免是一曲挽歌,因此本书冠以“三分的挽歌”之名,唤起品味曹操、刘备、孙权三家悲剧的结局。《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歌说得妙极了,正可以借来作为本书冠名的提示,并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歌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本书地图为吾友许盘清提供.人物画像为桂林工学院艺术设计系青年教师刘坚提供。借本书出版之际,表示衷心感谢! 作 者 2006年3月 后记 三国人物和事件千百年来在群众中被广泛地传颂着,人们津津乐道。三国话题常说常新。张大可教授所著《三分的挽歌——话说三国十二帝》,“以史为鉴评说千古风流人物,感悟人生思考三国帝王功过”,通俗晓畅,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我很荣幸作为本书编辑,读后收获甚多,继而拙笔于此,抒发我编后的一点心中感悟。 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非常短暂,但却影响着后世直至今天。可以说三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描绘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个画卷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思考,充满了丰富的内涵,启迪着人们的智慧。尤其是《三国演义》所带给人们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超出了任何一部史书或其他文学著作。三国时期,曹操、刘备、孙权乃至诸葛亮等等都有统一华夏的志愿,因此,三国的历史向人们诉说了分裂只是短暂的,中华民族统一的趋势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 三国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东汉后期,王朝中央政府其政治现象最突出的是宦官、外戚势力轮流控制皇权。由于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致使地方豪强——士族地主势力日益膨胀。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引发了黄巾军农民起义。东汉封建王朝只能依靠豪强势力的军队去镇压起义。豪强地主们在镇压黄巾军农民起义中,借机发展自己的军事势力,扩大部曲,形成一个个封建割据的军阀。他们互相争夺,都力图控制皇权,这就引发了天下的大乱。 东汉时期,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生产力最为发达,是成熟的农耕文化区,南方仍保留了刀耕火种和渔猎经济。中原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一大半三分之二以上。谁占领了中原,谁就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因此,豪强之间的争斗从一开始就一直围绕着中原地区展开。由于残酷的战争,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中原地区的生产力遭受到极大的破坏。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军阀之间的相互争斗和残杀中,凡是运用较正确的策略的都取得了成功。北方的割据者,曹操取得胜利后要恢复经济:南方的孙权、刘备要发展经济与北方抗衡,于是形成三分鼎立,互相角力,各方的政治策略、军事策略、人才策略、经济策略等等都各自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曹、孙、刘三家对历史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于是产生了三国鼎立时代。 自秦朝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建立到东汉末年,已经长达四百多年。皇权已在中国的政治制度格局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曹操制定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控制皇权,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强大的政治势力,这是他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自西汉中期以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到东汉末年已历经三百年,儒家思想的首要点是维护正统。刘备打着“衣带诏”和维护汉王朝正统的旗号,得到了天下的“人和”,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儒家集团。诸葛亮投靠刘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曾是汉末名儒卢植的学生。东汉末年由于战乱,许多中原地区的豪强带着部曲南迁,同时也给南方进一步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孙权在父兄创业的基础上,在各军阀目光都集中在中原地区的时候,以北方南迁的豪强势力为依托,融合当地豪强势力,形成了自己的实力集团。 在曹操晚年被封为魏王后,魏国地域面积占全国三分之二,并控制着中原地区,汉王朝政府实际只剩下一个空架子。当时的魏国统治对魏境大部分地区只是一种军事占领,曹丕继位后,完成了由军事占领到政治、经济、文化实质性管理的过渡,并使魏国得到不断的强大。因此,在鼎立的三国中,魏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超过蜀汉和东吴的总和。这其中不仅因为魏国占据着中原,而且魏国前期在政治上皇权连续三代明主,即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都是英武之君。曹操奠定立国基础,魏朝建立后连续两代继位者都励精图治,也就是说文帝和明帝这两朝皇帝得以实施自己的抱负,使魏国的实力得到不断的增长,因此具备了统一全国的条件。蜀国在刘备死后,刘禅暗弱,尽管有诸葛亮辅佐,并以汉正统自居,但由于国力太弱,经济实力无法与魏国抗衡。另外,荆州丢失后东边的出路被吴国阻挡,要想统一中原只有北出秦川一路,且道路艰险崎岖,后方支援牵扯极大,这就注定了蜀国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吴国凭借长江偏安一隅,且孙权晚年以后政治上昏聩残暴,政局不稳,也注定了吴国国运不会长久。 既然魏国具备统一华夏的各方面条件,而最后完成统一的却是魏国的司马氏集团。曹、刘、孙三家都是悲剧英雄,司马氏成了最大摘桃派。三国归一于司马氏的结局,给三国历史带来了无尽遐思的花絮。作者给本书冠名“三分的挽歌”,引人长思。曹氏政权为何败亡,这在史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个因素:其一,汉末形成的世族地主集团正方兴未艾,司马氏是世族地主集团的代表,曹氏是寒族地主集团,社会基础不稳;第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权奸色彩使曹氏皇权基础不牢固,人心不附。司马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夺了曹氏政权。从大环境来说,魏晋处于中国封建专制的中前期,皇权的统治经验不如唐宋以后完善,所以曹氏、司马氏玩弄的禅代把戏一直持续到了隋文帝。南北朝改朝换代频繁,如同皮影戏走马灯式的禅让替换,这是始作俑者曹操所始料未及的。 通过本书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每一个皇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如何作为,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这也就决定了这个国家谁能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三国志》中,只有魏国的皇帝被列入“纪”,而刘备、孙权等蜀、吴的皇帝都被列入“传”,这一史家的正统观念也说明了在封建时期“国无二主”的思想,也间接表明了“大一统”的意识。三国人物家喻户晓,而三国人物真正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为什么蜀国不能统一中原,本书都给予了解答。本书淋漓酣畅地讲述了三国十二个皇帝的作为、施政纲领、功过是非。书中所述完全是历史的“正说”,还原了这十二个皇帝本来的面目,使人们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得以深思。本书将史学中学术研究予以大众化,普通人都可以看得懂。本书观点虽为一家之言,但其在治学上是严肃的。三国的话题已历经千百年,三国的研究也远无止境。在此也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本书后发表观点,积极讨论,促进学术的发展,促进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这对于以史为鉴,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是有益处的。 杜海泓 2006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