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成长为主线,以反思为主题,力图比较客观地展示作者走过的历程。作者把他的教育实践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并由此展开不同阶段的反思。他的反思也经历一个过程,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分析,到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教育观念的追问;从对身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剖,到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审视……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整个教育,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提升。作者正是在一次次反思中,逐步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相对理想的教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与青春同行/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李镇西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成长为主线,以反思为主题,力图比较客观地展示作者走过的历程。作者把他的教育实践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并由此展开不同阶段的反思。他的反思也经历一个过程,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分析,到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教育观念的追问;从对身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剖,到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审视……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整个教育,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提升。作者正是在一次次反思中,逐步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相对理想的教育。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反映我成长历程的书,我试图贯穿一个主题——反思。 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快乐;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目录 序言:在反思中成长——写在前面 第一章 教育浪漫主义的情怀 一、未来班:第一首透明的教育诗 从教训到责任:激情年代点燃理想的激情 让教育过程充满儿童情趣 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做有童心和爱心的教育者 二、从“语文教学”到“语文教育” 在于漪们的引领下开始语文教改 “语文教育”的思考 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 “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三、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 让孩子阅读大自然这本书 把语文课堂搬到大自然 没有活动就没有集体 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一个美好的开端 四、在错误中成长 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爱,有时会变成一种伤害 比“机智”更重要的是“尊重” 公开课:追求真教育 纯真而浪漫的初征:放飞教育梦想 ——第一阶段反思 第二章 教育现实主义的追求 一、困惑与超越 把解剖刀对准自己的教育 教育:迎接商品经济的挑战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改进”来“加强” 德育观念的碰撞 二、站在理论的制高点 穿行于人文精神的长廊 教育,不仅仅指向科学,它同时属于人文学科 追求为了“人”的教育目的 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三、集体主义教育与班级民主管理 ¨集体主义教育漫话 用“法治”取代“人治” “法治”管理的意义 一场有意义的争论 四、追随大师,追随名师 站在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肩上 聆听于漪老师的教诲 学习魏书生 不做魏书生 同龄人的激励与我同行 理性而艰难的探索:回应时代呼唤 ——第二阶段总结、 第三章 教育理想主义的信念 一、从“爱心”到“民主” 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 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转化“后进生”——最好的教育科研 二、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语文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解放学生的心灵 思想创新呼唤教育个性 让课堂成为思维的王国 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我教《冬天》 三、“让思想冲破牢笼” 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 一个优秀的校长,一刻也不应忘记自己曾经是个教师 “专制教育”批判 四、网络空间的教育真情 从“中青在线”到“教育在线” 穿行于思想争鸣的刀光剑影 心灵的拷问——我的滇南之行 重建教育理想 实践与思考的升华:走向民主教育 ——第三阶段总结 后记 继续心灵写诗——我的近况 试读章节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 ——素质教育思考之四 “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这句话选自苏联杰出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苏氏几十年前说出的这句朴素的教育名言,可以为今天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的含义作出形象的注释。 “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它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多数“差生”,以造就极少数“优生”。如此“教育”无疑让大多数学生还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这实在是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全民性、普及性——孔夫子还讲“有教无类”呢! 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素质教育”显示出其民主与公正。如果说“应试教育”追求的是高考“升学率”的话,那么,“素质教育”则追求的是学生成人的“合格率”。最大限度地追求受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率”,教育者必然会向所有学生平等地实施教育——那种认为划分所谓“重点学校”、“重点班”,使孩子还在“人之初”便被分为三六九等的不正常现象便不会出现;而且教师必然会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由衷的挚爱、真诚的信任和热切的期待! “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特别意味着教育者对“困难学生”(也就是被我们有的教师一提起就焦头烂额的所谓“瘟猪子”)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这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考场上,只能沦为屡战屡挫的失败者;而在“素质教育”的舞台土,他们却可以找到能够体现自己个性尊严的角色,从而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并自由舒展其澄明自然的心灵空间。“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并不一定都是种种杰出的“x x家”,但是无论今后赫赫有名还是默默无闻,他们都将是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大写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即“希望教育”、“个性教育”和“成功教育”,其字典上永远没有“差生”二字! 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P113-P114 序言 在反思中成长——写在前面 这是一本反映我成长历程的书,我试图贯穿一个主题——反思。 我认为,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教育情感使他热爱孩子,忘我地工作,并从中体验到奉献的快乐;教育思考使他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学而理性地设计、实施自己的教育,同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 可以说,大多数教师都有着真诚的教育情感,因而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职业;但作为一项事业,教育仅仅有感情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完美的。我们不能仅仅向学生奉献心血、青春乃至毕生的年华,不能仅仅因学生的成长和成功而喜悅,我们还应该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在学生成长和成功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为自己的生命喝彩。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奉献的岗位,也应该是一个获取的职业;教师不是一支默默流泪的蜡烛,而是一轮灿烂耀眼的太阳! 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做反思型的教师。何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教育境界的教师。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反思型教师绝不仅仅是想。以我的经历和切身体会,我认为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当然,这四点绝不是互相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四者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投入到学生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和纯粹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0都当作课题,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实践;第二是“创造性”,就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当作洗脸刷牙一样的必须的生活内容。反思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还要读政治、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和积累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而是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不停地思考。教育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理所当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水乳交融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括关注、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如果这思考带有检讨、解剖、质疑的意味,它便成了我所理解的“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质。 在从教24年的过程中,我的反思主要包括: 对教育失误的反思。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善于通过反思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对教育实验的反思。既然是实验就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如果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反思。即使失败了的教育实验也是一笔财富;而对于成功的实验。同样需要以科学的眼光实事求是地剖析和评价。我的“未来班”实验,按说是当时大家都比较公认的成功实验,但我从不断变化的时代要求进行严肃的反思,结果促进了我教育观念的更新。 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明显的教育失误,也包括对自己一切教育(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学生的一次谈心,上一堂课,组织一次活动,甚至和学生交往过程中的某一个蕴含教育因素的细节,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内容。精益求精,与时俱进,缘时而新,因人而异,都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加完美,更具感染力。 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教育者的反思,不应仅仅局限于对自己教育的反思,还应该扩展为对自己所见教育现象的反思。一个有责任感同时胸襟开阔的教育者,会关注与自己相关或不直接相关的其他教育现象,并同样以科学的态度——尤其是批判的眼光进行审视和追问,在解剖自己的同时,解剖整个教育,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教育反思境界。 对教育理论的反思。我们尊重理论但不迷信理论。我们在继承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教育理论与传统的同时,理应以追求科学、坚持真理的胆识,辨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之处;对一些似乎已有定论的教育结论或教育命题,我们也可以根据新的实际情况、新的实践予以重新的认识与研究。或修正,或补充,或发展。没有千千万万普通教育者富有个性的反思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就不可能推进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 本书以成长为主线,以反思为主题,力图比较客观地展示我走过的历程。我把我的教育实践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并由此展开不同阶段的反思。我的反思也经历一个过程,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分析,到对教育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教育观念的追问;从对身边各种教育现象的解剖,到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审视……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整个教育,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提升。我正是在一次次反思中,逐步走向自己所期待的相对理想的教育。 回到本文的开头——教育需要情感,同时需要思考。这二者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正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情感,我们才能如此认真、执著而孤独地去思考我们的教育事业。和千千万万普通教师一样,我真诚地爱着我的国家和民族,我热切地盼望我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昌盛,并愿意为此尽绵薄之力。作为一名教师,我把自己的社会理想倾注于教育事业中,因此,我的教育实践伴随着情感,便是很自然的了;同时,我的教育实践伴随着不停的思考,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成长是一个过程,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我的教育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继续迎来一批又一批新的学生,将继续上好一堂又一堂的课。将继续面对一个又一个预想不到的教育难题……但只要我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反思精神,我就会继续在激情中享受教育的快乐。在反思中提升教育的品质。 李镇西 2005年10月19日 后记 继续心灵写诗——我的近况 2003年6月我博士毕业后,领导为了给我创造更好的环境,把我调到了成都市教科所,并专门成立了一个教育发展研究室。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关心和重用。“教育发展研究”是一个宏观的学术视野。由于我过去长期在学校在课堂,因此,说实话,我并不具备进行宏观研究的能力。但是,我不能辜负领导的信任,因此,我竭尽全力地适应新的岗位,并完成有关课题的研究。只是独坐在办公室里,我觉得狭小的空间显得格外空旷,因而我感到格外孤独。 我窗外的马路斜对面,便是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不止一次了,早晨我打开办公室的门,刚一坐下,马路对面传来校园的歌声《我们多么幸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孩子们的童音随着和谐而亲切的旋律飘进我的耳朵,真是让我有泪落的感觉。我猛然意识到我离学生太远了。一次,女儿学校举行迎新年歌咏比赛,她邀请我去观看。于是我便去了,走进熟悉的石室中学校园,一切都是那么亲切。老师们见到我都伸出手来和我握手,说:“专家来指导了!”让我一下觉得很别扭。当女儿和他的同学们站在台上演出时,天使般的声音浸润着我的心田。望着台上演出的学生们,恍然觉得那就是我的学生呀!那光洁的舞台上,不曾经就有我指挥学生合唱的身影吗? 俱往矣! 俱往矣? 不,我一定要回到校园,回到学生中去。那一刻,我在心里再次告诉自己。这个想法我早已告诉了教育局的领导,他们非常理解并支持我,答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让我回到学校去。 但我没有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2004年3月24日,成都市教育局领导找我谈话,说教育局党组已经研究决定,让我到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去任副校长。分管副局长专门对我说:“这是一所体制比较灵活宽松的新学校,相信可以实践你的一些教育理想。” 第二天,局长就把我送到了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虽然这次调动非常突然,虽然新去的学校目前并不是条件特别好的学校,但我仍然欣然前往,因为我感到,我这条鱼儿是不能离开水的,而“水”便是学校便是学生!只要能够回到学生当中,我的生命便会格外灿烂。 见了校长。我便提出要求:“我希望下学期能够教课并担任班主任!” 在与全校教师第一次见面的大会上,我对大家说:“恳请大家不要用《爱心与教育》中的李镇西来打量我,因为现在的我一切都得从新学习。我真的是来向大家学习的——从零开始学管理,重新学习教语文和作班主任,因为三年多没有和学生接触过了,一切都得重新学习!” 这是我的心里话。 几年前,我曾在拙著《花开的声音》序言中这样写道—— 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教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关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2004年秋天,我接手了一个高一新班。每天和学生一起跑操、领着学生早读、上语文课、找学生谈心,批改学生作文,看学生随笔,看学生晚寝……每天的生活平凡、琐碎、忙碌而又充实。 需要特别向关心我的读者“炫耀”的是,从2004年8月30日新生入学第一天起,我开始恢复了写班主任日记。注意,我的确是“日记”——除了星期日,我每天晚上都把我当天的教育行为乃至教育细节,忠实地在电脑上写下来,少则三五千字,多则上万字。刚才,就在写这篇后记之前,我在电脑上统计了本学期以来所写日记的字数,竟然已经六十万字。在这些教育日记中,有我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思考,也有我的教育快乐和教育困惑。这六十万字所展示的,都是我每天原生态的教育现场和我真实的教育感受。我把这部日记命名为《心灵写诗》。我一边写,一边在“教育在线”网站贴出来,于是,每天都有数万网友读我的《心灵写诗》。许多网友对我说,每天晚上读我的日记成了他们必须经历的精神享受,他们和我一起关注我的学生和我班的成长;不止一次,深夜十一点十二点甚至更晚,我还在电脑前写我的日记,突然电话响了,是远方的网友打来的,“李老师,您今天的日记怎么还没有上传到网上呢?”每当这时,我总是感动而抱歉地说:“快了,马上就写完了。”…… 从教科所返回学校,我一下子仿佛回到了从前,每天都思考着,感动着,实践着,写作着,幸福着……但我绝对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是的,我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重复我自己,我对未来依然充满了一种创造的冲动。请一切关心我的朋友继续相信并注视着我——我一定会在校园在我的学生中,继续我的《心灵写诗》,直到我人生的终点。 2005年1月3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