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月朗星稀(上海影坛往事及其他)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清泉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有人说:电影是一个银色的大海。然而,怎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呢?本书收录了记载着电影人陈清泉圆梦之旅的七十多篇文章,共分良师益友、“牛棚”知交、怀念故人、文学园丁、文化之旅、影剧小议、故乡情结以及东鳞西爪八个部分。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向读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上海的影坛往事以及作者的圆梦之旅。

内容推荐

中国电影走完了100年的历程,在作者的一生中有30年是在这个圈子中度过的。本书收集的七十多篇文章,记载着作者的圆梦之旅。全书共分良师益友、“牛棚”知交、怀念故人、文学园丁、文化之旅、影剧小议、故乡情结以及东鳞西爪八部分。

目录

写在卷首

第一辑 良师益友

“鸡窝里孵出金凤凰”的齐闻韶

融艺术家与领导人为一体——我极其敬佩的张骏祥先生

丁一,一位尽心尽责的好“班长”

上影厂的“火车头”徐桑楚

王苹——我心目中的好导演

一对贤夫妇两个革命人——于伶与柏李

电影界的一把“好剪刀”——剪辑 高手韦纯葆

我的两位入门老师——王洁和张秀芳

两把“铁算盘”——小记傅澄波和王祖耕

“长脚”老沈和上海影城

摄影棚内的幕后英雄

第二辑 “牛棚”知交

牛棚“闲人”卫禹平

“电影皇帝”金焰

为摄影事业奋斗了一生——记摄影大师黄绍芬

隔离室中谈诗论道——从蒋君超说到白杨

从“硬派小生”到“牛棚”硬汉——张伐所扮演的纷纭生命

第三辑 怀念故人

难忘夏公勉励情——我接触到的夏衍

人人尊敬的老大哥——忆沈浮同志

赵丹生命的最后时刻

“双百”导演杨小仲

美工师中的“魔术师”——张汉臣

一位“多面手”——我所了解的傅超武

“唯有江山古到今”——悼李凖

老骥壮心——怀念吴永刚导演

人间痛伤别斯人无见期——悼井上靖先生

电影界难以忘却的好朋友——纪念林日顺先生逝世十周年

艺坛双老浇灌艺术之花——应云卫与盖叫天

第四辑 文学园丁

“趁热打铁”的“王铁匠”

“假洋鬼子”和“神枪手”

干一行钻一行的老革命

“电影宰相”李天济

“儒雅小生”杨公敏

两位“高产作家”

“二哥”王火和“外国八路”

第五辑 文化之旅

深情厚谊——初访狮城有感

赴美考察散记

(一)旧金山风情

(二)近看好莱坞

(三)一座沙漠中的城市

(四)俯视自由女神

上海群星熠熠生辉——记新加坡的访问演出

东欧三国之行

(一)贝尔格莱德掠影

(二)布达佩斯印象

(三)柏林见闻

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难忘的中日文化交流之旅

(一)在中岛健藏先生墓前

(二)吉永小百合和尾崎秀树

(三)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四)在井上靖家作客

(五)“我爱中国”

(六)“心随空海长安远”

(七)亲尝茶道

(八)扬州薰风伴鉴真

(九)播撒友好种子的人

流长难竭根深难朽

(一)逛宫岛听雅乐

(二)日本料理的文化气息

(三)冲绳的古典舞蹈及其他

(四)东京“城隍庙”

“天使”的歌声醉人的乡情——上海少女合唱团在台湾

(一)“闻歌忆乡情”

(二)“天使般的声音”

(三)同行们的交流

(四)打开心灵的闸门

第六辑 影剧小议

电影中的人物关系

浅谈电影的细节运用

宋薇这个人

给八亿农民办了一件好事

打簧表的艺术生命力

美国电影的爱国主义

一部十分耐看的好片——说说《激情燃烧的岁月》

荧屏上吹来清新的风

兴奋中的思考——看现代戏汇演有感

第七辑 故乡情结

故乡在梦里

“到富春吃茶去”

吴南愚其人其事

微雕探源

扬州评话和听站书

诗人与琼花

汉墓中的经典——“黄肠题凑”

剪纸艺人张永寿

绿杨城郭话玉雕

漆器艺术之“流”

扬州漆器的“三绝”——点螺、楠木雕和漆砂砚

小巷深处有“九怪”

第八辑 东鳞西爪

难以忘怀的岁月

(一)与广播结缘

(二)扬州有了广播站

(三)广播站的节目多起来了

(四)勤俭办广播的几件小事

(五)扬州台的恢复

科学的知己——记黄宗英西藏之行

高原上竖起了小木屋

从翻译家到“咬家”——漫话老学长姚以恩

文联深化改革之我见

上海文艺界的“助产士”——记文化发展基金会

公益性的社会工程——上海青少年音乐普及活动

玉——中华文明的奠基石

一目三美——谈古玉欣赏

后记

试读章节

在讨论题材规划时,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的徐桑楚同志,经常用“火车头”来形容当年重点片中的重点,他总是选用最好的导演并配备优秀的摄影、录音、美术等主要创作部门的创作人员参加重点片的工作,因而这些影片往往在影坛的角逐中获得优胜,从而在全国广大观众心目中树立起“上影出品”这样一个品牌。

他说:列车全靠火车头来带,把全厂投产的剧目比作一列火车,“火车头”是创作生产中的重中之重,把它抓好了,就能带动全厂创作生产的全面开动。与他这个指导思想相对应的,还有这样的话:“要拍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也要拍叫座但不叫好的,还要拍一点叫好不叫座的——可以适应一部分观众的需要和评论界的关注,但、绝不去拍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正是在他直接领导下,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上影厂,几乎每年都有好评如潮的影片诞生,有些影片在角逐“百花”与“金鸡”奖中获得奖项。打开他在上影厂当政时的会计报表,你还能发现每年都有影片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有些影片的收益比全国平均收益高得多。

记得1982年的夏秋之交,桑楚向党委提出要将话剧《高山下的花环》改编成电影的设想。当时,全国已有5个话剧团上演了这台话剧,除了有一部电视剧已经播放外,还有几家电视台准备将话剧改编为电视剧。在这种情况下投产这部影片,而且要以较高的成本摄制这部影片,其结果难以预料。因此,全厂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不是明智之举,还有人很不礼貌地说“桑楚这下豁边了”!但桑楚是个该下手时就下手的人,一旦作了充分估量,他会毫不动摇地走向自己订下的目标。

桑楚同志力陈摄制这部影片的理由,他认为这部大力讴歌革命英雄主义的作品,将激发全国人民的豪情壮志,只要措施得当,有把握获得成功。

他从北京请来作家李凖,桑楚经常向人们提起李凖在《牧马人》剧本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对白,他认为有李凖参与加工,加上原作者李存葆的通力合作,一定会创作出与舞台戏、电视片大不一样的本子来。于是,他带着导演谢晋、文学副厂长王林谷及两位作者远赴浙江搞本子去了。后来,他曾对我说过,李辈这个人呀,他写出的台词真是掷地有声,有他来参加,我是有很大把握的。果然,影片在1984年发行以后,成为全国拷贝发行量最多的影片,也是当年全厂乃至全国经济收益最高的影片。过了一年,我去新加坡访问时,专门发行大陆影片的中侨集团董事长林日顺对我说:“《高山下的花环》上映,连演一个月以上,场场客满,有些人看了两次、三次,很多人在观看时热泪盈眶。有些过去对自卫反击战不理解的人也转变了看法。”所以说,影片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P28-29

序言

梦想做一名文学青年是由初中时一篇作文引起的。

1943年,我在上海震旦大学附属扬州震旦中学读初二,一次国文老师黄枢先生让大家自选题目写一篇作文,我便以《故乡》为题将祖父对我多次描述的、位于扬州邵伯湖畔的故乡陈家沟的情景写成了作文。黄老师在作文后面写了“写景写情,惟妙惟肖”的评语,使我受到很大鼓励。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投寄给《江都日报》的副刊,居然被刊载了出来。以后几年中,我便不断地向南京、镇江、扬州的报纸投寄了几十篇散文、短篇小说和诗歌,并与友人一道在《苏北日报》创办了《文锋》周刊,但由于内容较为激进,在出刊了十九期后就被勒令停刊了。可惜的是,这些记录着我青年时期思想演变轨迹的剪报,竟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毁灭的命运。

解放以后,我虽放弃了从事文学生涯的梦想,但仍喜欢写一点新人新事。不久,因为成了新闻、广播战线的一员,就注定了必须与钢笔、稿纸打交道。即使在离开了记者、编辑岗位后,仍然常常用笔写下对生活的感受,于是才有了一些文字的积累,其中一部分便收在这个集子中。

我对电影心仪已久。我的大表叔陈趾青早年在商务印书馆任英文编辑,由于商务影片部的建立,他便成了中国早期电影编剧之一;我的二表叔陈翼青(后成为我的岳父),不仅是电影界的一把好“剪刀”,而且会摄影、能导演,又擅长剧务与制片,后来成为香港邵氏片场的行政主管之一。从小受到他们的影响,我对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长大后,更萌生了到电影界谋职的想法。

1947年,陈翼青介绍我到电影厂工作,与摄影师薛柏青先生谈及此事,薛先生知道我有500度近视之后,就婉言谢绝了。我以为:今生今世与电影无缘了。

1960年,峰回路转,我少年时的愿望成为现实。当年10月,我被调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一干就是30年。但遗憾的是:到1989年,又不得不离开我心爱的电影事业去负责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工作。但可以稍作弥补的是,组织上在调动我的工作时就明确告诉我:退休之后仍回电影局养老,因此晚年又有了与电影界的朋友常见面叙旧的机会。并由此可以重温许多旧事。

中国电影走完了100年的历程,在我的一生中有30年是在这个圈子中度过的。

在这30年中,我遇到了那么多好领导、好同事。在他们真诚的关怀和热情的帮助下,我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可以在银海中俯仰自如的工作人员。

从影30年来的许多经历,是从记忆中抹不去的,它是许多教导过我、帮助过我的前辈、同事和朋友珍贵的情谊的结晶。如果把我经历过的这些人和事加以整理成文,能不能稍稍表达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呢?

于是,我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做了这么一件事;于是,这部文集里,既有一些过去发表过的东西,也有一些最近写成的东西。

言为心声。我希望我的文章能明白地展示我的观点,袒露我的胸怀,就像那高挂在天空的明朗的月亮,受到读者的检验。本书结集时,书中涉及的许多故交已先后谢世,不少明星已经陨落,故名曰:月朗星稀。

2005年春一秋

后记

在周皆明同志的倡议、推动和鼎力相助下,在我的子女的支持下,这本集子终于编成了。

这里收集的七十多篇文章,记载着我的圆梦之旅。

人生的梦何其多,但往往难以成为现实。而我的梦想却组成我全部生活道路。我,的确是个幸运儿。

在这本书就要问世之际,我要感谢一切帮助、教育、支持过我实现圆梦之旅的人们,没有他们,我是断断实现不了我的梦想的。

我要感谢给我的物质支持的朋友,使本书得以付梓;我要感谢上海心思设计传播有限公司的周红、孙娜、郑骞千等同志,他们给我创造了打印文稿的一切条件。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同事、老朋友唐明生和祖忠人。唐明生以自己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对书稿的处理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使本书摆脱了报“流水账”的尴尬,有了比较眉清目秀的面容;祖忠人则提供了一些他拍摄的珍贵照片,使本书增色不少。但有些照片我已难以查明为何人所摄,因而都未署名,谨致歉意。我更要感谢我的老学长姚以恩,他以《咬文嚼字》编委处理各种文字瑕疵的专业眼光,把我书稿中的许多错误一一“揪”了出来,使我免于出丑。

在这条圆梦之路上,不畏风霜雨雪与我相携相伴而行的是我的妻子陈蝉,如果不是她在我的身边,好梦必定难圆……

2005年12月于南窗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