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刑事侦查措施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作者 马海舰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侦查措施是侦查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急需加强系统性研究的课题。各种侦查措施的具体内容,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务层面都存在着需要明确和完善的地方。

  《刑事侦查措施》使我所看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侦查措施的著作,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内容推荐

侦查措施是侦查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急需加强系统性研究的课题。《侦查措施论》是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侦查措施的著作,该书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目录

第一章 侦查措施概论

 第一节 侦查概述

 第二节 措施概述

 第三节 侦查措施的概念

 第四节 侦查措施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五节 侦查措施的理论基础

 第六节 中国侦查措施发展简史

 第七节 侦查措施的分类

 第八节 侦查措施的性质

 第九节 侦查措施的任务

 第十节 侦查措施的运用原则

 第十一节 侦查措施的结构

第二章 常规性侦查措施

 第一节 常规性侦查措施概述

 第二节 现场勘查

 第三节 摸底排队

 第四节 调查访问

 第五节 询问证人

 第六节 询问被害人

 第七节 讯问犯罪嫌疑人

 第八节 公开搜查

 第九节 侦查实验

 第十节 公开辨认

 第十一节 扣押

 第十二节 查询、冻结

 第十三节 控制赃物

 第十四节 并案侦查

 第十五节 堵截盘查

第三章 紧急性侦查措施

 第一节 紧急性侦查措施概述

 第二节 通缉

 第三节 通报

 第四节 追击堵截

 第五节 边境控制

 第六节 紧急封闭现场

 第七节 现场击毙击伤罪犯

 第八节 紧急疏散群众

 第九节 集中清理搜捕

 第十节 架网布控

第四章 基础性侦查措施

 第一节 基础性侦查措施概述

 第二节 刑事犯罪情报资料建设

 第三节 刑事特情建设

 第四节 刑事技术建设

 第五节 侦查信息化建设

 第六节 警犬技术建设

 第七节 录像监控技术建设

 第八节 阵地控制

 第九节 堵截卡点建设

 第十节 刑嫌调控

 第十一节 行动技术建设

 第十二节 外线侦查技术建设

 第十三节 侦查协作

 第十四节 反恐机制建设

 第十五节 刑事犯罪调研

第五章 强制性侦查措施

 第一节 强制性侦查措施概述

 第二节 拘传

 第三节 取保候审

 第四节 监视居住

 第五节 拘留

 第六节 普通逮捕

 第七节 特殊逮捕

 第八节 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

 第九节 延长侦查羁押期限

 第十节 留置盘问

第六章 技术性侦查措施

 第一节 技术性侦查措施概述

 第二节 测谎检查

 第三节 网上追逃

 第四节 网上摸排

 第五节 网上查控

 第六节 通讯工具控制

 第七节 模拟画像

 第八节 刑事鉴定

 第九节 警犬使用

 第十节 会计资料勘验

 第十一节 脑纹识别

第七章 秘密性侦查措施

 第一节 秘密性侦查措施概述

 第二节 刑事特情侦查

 第三节 卧底侦查

 第四节 秘密逮捕

 第五节 密搜密取

 第六节 秘密辨认

 第七节 跟踪盯梢

 第八节 守候监视

 第九节 秘密监听

 第十节 密录密拍

 第十一节 邮件检查

第八章 特殊性侦查措施

 第一节 特殊性侦查措施概述

 第二节 异地用警

 第三节 异地羁押

 第四节 公开悬赏

 第五节 诱惑侦查

 第六节 破案战役

 第七节 通告寻证

 第八节 控制交付

 第九节 境外调查取证

 第十节 跨国联合侦查

 第十一节 规模调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询问犯罪嫌疑人的一半方法

(一)及时做好初讯

“初讯”是第一次讯问的简称,是指侦查人员在法定的时限内对犯罪嫌疑人所进行的初次讯问,是侦查人员同犯罪嫌疑人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初讯的重要意义有:一是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被错拘、错捕的犯罪嫌疑人,防止无罪的犯罪嫌疑人被长期关押;二是可以抓住犯罪嫌疑人情绪慌乱、精神紧张、未来得及考虑如何应付讯问的有利时机,迅速突破案情;三是做好初讯工作,可以为以后的继续深入讯问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讯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履行法律程序或核对某些材料,而是力争突破主要案情,即促使犯罪嫌疑人对其主要犯罪事实作出基本交待。初讯的步骤是:(1)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姓名、化名、绰号、别名、年龄、民族、籍贯、文化程度、家庭成员、个人简历及有无前科等),了解其社会阅历、智力情况、个性特点和认罪态度,创造正常的讯问气氛。(2)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耐心听取其供述和辩解,不要轻易打断。(3)在犯罪嫌疑人供述完毕后,结合已掌握的证据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提问,查清主要事实和情节。(4)在初讯的目的已达到或无法达到时,选择适当的时机结束初讯,并提出问题让犯罪嫌疑人继续考虑,以利下次讯问。

(二)注意发问方式

发问方式,又称“提问方式”,是指侦查人员为了达到预定的讯问目的,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组提问的构成特点、类型和方式的总称。发问的科学性和技巧性取决于侦查人员业务能力的强弱和实际工作经验的多寡,是检验侦查人员业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而言,发问时应注意:发问时不能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诱供或指人指事问供;发现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有矛盾时,不要急于揭露,也不要对此进行发问,而应灵活地提出问题,让矛盾充分暴露;发问不能暴露讯问的目的,不能让犯罪嫌疑人得知其罪行暴露的程度。

侦查讯问实践中,常见的发问方式有:试探发问、突然发问、迂回发问、渐进发问、借言发问、含蓄发问、跳跃发问、命题发问、直接发问等。

(三)正确选择突破口

突破口是指对查清全案具有关键意义而又易于攻破的薄弱环节或薄弱对象。在讯问中,要使犯罪嫌疑人从不认罪转变为认罪,从虚假供述到如实供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突破口的选择是否正确。

1,选择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薄弱环节是指:犯罪嫌疑人多项犯罪中较易攻破的某一项犯罪事实;犯罪事实中比较容易突破的关键性情节,如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作案手段等;犯罪嫌疑人心理方面比较容易攻破的弱点。薄弱环节的选择原则应当是:侦查人员认为最有把握,而且在突破后能发挥较大功效。具体来说,应依据下列条件去选择薄弱环节:证据比较确实、充分的案件事实或情节;与主要犯罪事实有关联的事实或情节;较为公开暴露的犯罪事实或情节;犯罪嫌疑人防备薄弱的犯罪事实或情节;能触发犯罪嫌疑人心理向良性转变的事实或道理;犯罪嫌疑人为掩盖罪行而暴露的矛盾。

2,选择薄弱对象作为突破口。薄弱对象是指共同犯罪案件的共犯中,较为脆弱、易于突破,又对全案有一定了解的犯罪嫌疑人。从共犯中选择突破口的具体条件是:侦查人员掌握证据材料较为确实、充分的犯罪嫌疑人;对全案或主犯情况,或某一项重大犯罪事实确实了解较多的犯罪嫌疑人;与主犯或其他共犯有矛盾冲突的犯罪嫌疑人;思想中毒不深,性格脆弱,或者是有悔改和立功赎罪愿望的犯罪嫌疑人;犯罪经验、反侦查经验较少,或者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嫌疑人。

不同的案件有不同的特点和讯问目标、讯问重点,因而突破口的选择也不同。对有现实危险性的案件,首先要考虑排除危险,突破口可围绕与枪支、爆炸物品等有关的问题去选择;对重要共犯在逃的,突破口应选择与该共犯有关的问题去选择;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案件,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提出实质性问题进行突破;案情复杂、犯罪嫌疑人作好充分拒供准备的案件,则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外围到核心,针对关键性问题逐步进行突破;对间谍、特务案件,一般应先突破其身份,然后再追问其组织联系和犯罪活动;对流窜犯罪案件,应在讯问先行案件的基础上,重点查清其身份,以便查清其全部罪行。

每个案件所能提供的突破口可能会很多,侦查人员一定要多方考虑,列出多个方案,多方挑选,认真对比,选择最有可能成功的突破口。突破口一经选定,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在周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全力进行突破。侦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犯罪嫌疑人可能采取的狡辩和抵赖手段,除制定好相应的揭露、批驳方面的对策外,如果案件有多个突破口,还要选择一些备用突破口,在突破过程中,适当地调整,及时校正,力求一举成功。

(四)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策略

讯问策略的内容包括讯问方式、讯问内容、使用证据的方式方法、运用策略的时机、方法、手段,以及讯问人员所持的态度、言行举止等。讯问策略应当具有针对性、灵活性、计谋性和合法性等。常见的讯问策略有:

1,思想教育、攻心为上。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思想教育,是贯穿整个讯问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根据案件情况,针对犯罪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思想、政策、法律、形势与前途教育,从心理上征服犯罪嫌疑人,使其认识到自己罪行的性质和危害后果,明白政策法律的严肃性,彻底如实地交代罪行。侦查人员在运用该策略时,必须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审时度势、宽严相济、耐心细致,做到言行严肃诚恳,解释问题注意分寸、客观公正。

2,由浅入深、迂回渐进。该策略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中,有意识地绕过案件的实质性问题,而从有关联的其他问题入手,先扫清外围,后突破核心问题。它一般适用于以下案件: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了解掌握不多,或者获取的证据材料较少、证明力不强的案件;对案件证据材料的可靠性尚有疑问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有反侦查经验,或者是态度顽固的流窜犯、惯犯、累犯;犯罪嫌疑人竭力作无罪辩解、正面讯问难以突破的案件;多数案件的初讯。

3,正面强攻、重点突破。该策略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时,运用已取得的证据或者利用犯罪嫌疑人心理上的弱点,针对对查明全案具有关键意义的某一环节主动发起进攻,从而打开缺口,迫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或者全部犯罪事实。它一般是在侦查人员已掌握了关于犯罪事实的部分证据,而犯罪嫌疑人侥幸心理严重、不愿交待问题的情况下采用的。采用这种策略,必须注意:首先,要选准真正的而不是表面的薄弱环节作为突破口;其次,要在选定的突破口上收集充分可靠的证据,以揭露、驳斥犯罪嫌疑人的谎言,并确认其是否如实供述;第三,要抓住有利时机,直插问题的核心,既要出乎犯罪嫌疑人的意料,又要使其无法回避。

4,发现矛盾、利用矛盾。该策略是指侦查人员在讯问时,利用犯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使其无法自圆其说,或者利用共同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之间已经存在的矛盾,使他们互不信任、互相揭发,从而突破犯罪嫌疑人口供。采用这种策略,首先要发现矛盾,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其次要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作详细准确的记录,以防止犯罪嫌疑人狡辩和抵赖。

5,把握时机、出示证据。证据对任何犯罪嫌疑人都有一定的威慑和制服作用,不出示证据能取得讯问成功的案例是很少的。采取该策略,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能否选择适当的时机是出示证据能否奏效的关键,要正确选择出示证据的时机,不能不顾效果、随心所欲地使用证据,更不能为犯罪嫌疑人的反审讯伎俩所蒙骗而抛出证据;二是正确选择合适的证据,要选择那些确实可靠、能够公开的证据,并在出示前衡量得失利弊,这是出示证据的前提;三是出示证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让犯罪嫌疑人确信侦查人员已掌握了证据,又不让其清楚侦查人员掌握了多少证据及哪方面的证据;四是出示证据要留有余地,不能把掌握的证据都悉数在讯问中使用,即使必须使用的证据,也不能将证据的每一个细节都让犯罪嫌疑人知道,必须保留一部分证据或某一证据的部分内容,以保持讯问的主动进攻态势。

                     P78-81

序言

在我国,侦查学曾经是个挺“热门”的学科,侦查学的理论研究也曾经相当火热。记得在我上大学的年代,侦查学(当时还只有一本学校自编的教材,名为《刑事侦查》)虽然不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主课,但是很受学生的欢迎。当时全国只有西南政法学院设立了侦查学的本科专业,挺让我们这些青年学子羡慕的。后来,我幸运地成为了全国首批侦查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一,便很执著地投身于侦查学的理论研究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侦查学理论研究也曾经出现了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态势。但是再后来,侦查学的研究似乎就逐渐进入了低谷。这些年,虽然出版的著作和文章也不算太少,但是总让人感到有些“冷清”,侦查学似乎成了法学理论研究领域内的“冷门”。

侦查学的“没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重民轻刑”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愿意学习侦查学的大学生减少了,愿意投身侦查学研究的青年学者也减少了。侦查学研究面临着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的窘困。另一方面,随着法治和人权问题在理论研究中的升温,学者们在研究犯罪侦查时也往往较多地关注侦查的法治化和侦查中的人权保护等问题,而冷落了侦查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诚然,在中国走向现代法治国家的今天。加强对侦查法治化和侦查中人权保护等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就侦查学本身而言,研究的主题还应该是侦查破案的策略和方法,研究的根本目的还应该是提升侦查人员侦查破案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换言之,侦查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本应是侦查学研究的主体领域,现如今却被边缘化了。

说来惭愧,我自己这些年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证据学的研究上,对侦查学的研究少有贡献。坦言之,由于我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法学院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乏犯罪侦查工作的实践经验,在研究侦查策略和方法的时候深感力不从心。不过,我的心里总惦记着这个学科,对侦查学中主体研究边缘化的状况也深感忧虑,总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才俊献身侦查学研究,并在侦查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因此,当我看到马海舰君撰写的这部《刑事侦查措施》的书稿时,心中格外高兴。马海舰是一个自学成材的青年才俊。他在公安机关工作多年,从刑警大队的侦查员做起,担任过派出所的副所长和法制科的副科长。在公安机关工作的近十年时间内,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获得了中国刑警学院刑侦专业的大专文凭和华东政法学院法学专业的本科文凭。随后考入华东政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到检察院从事侦查监督工作。

我最初认识海舰君是在《证据学论坛》的来稿中。这个名字很有特点,挺容易让人记住。而他写的那篇文章也很有特点,也挺容易让人记住。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对提请批捕案件不批捕率偏高的证据学研究——来自安徽省部分地区的调研报告”。当时在《证据学论坛》的来稿中,实证研究类文章很少。阅过之后,我觉得他的研究很扎实,很注重实用性,便刊载在2002年3月出版的《证据学论坛》第4卷上。后来,他曾报考人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虽然他的专业课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外语成绩偏低,未能录取。再后来,听说他离开检察院,到上海的一家外企工作,我的心中还有点儿遗憾。不过,当他拿着这部书稿来到我家的时候,我得知他并没有丢弃专业,一直在潜心研究侦查措施问题并写出了四十多万字的专著,我感到非常欣慰。

侦查措施是侦查学领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急需加强系统性研究的课题。虽然侦查措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术语,但是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的使用中都存在着概念模糊甚至混乱的状况。至于各种侦查措施的具体内容,则无论在理论的层面还是在实务的层面都存在着需要明确和完善的地方。《刑事侦查措施》是我所看到的第一部专门、系统论述侦查措施的著作。尽管作者在书中的有些分类方法和观点尚值得商榷,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很乐于向读者推荐此书。

后记

侦查措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在侦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侦查措施的研究,往往将其作为侦查学的一个部分,放在侦查学著作或教材中进行简单的论述。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常用的一些措施,如现场勘查、调查访问、摸底排队、刑事技术鉴定、并案侦查、侦查实验、追辑堵截、通缉通报、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和被害人、搜查、辨认、强制性措施、扣押等,而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专题研究。从侦查实践看,侦查措施远远不止上述这些内容,而且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随着刑事犯罪的发展变化,侦查机关也在不断地对侦查措施加以总结、调整和改进、创新,侦查措施的内容比以前更加丰富和完善,已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同刑事犯罪作斗争需要的侦查措施体系。因此,对现存的侦查措施体系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不仅可以丰富侦查学的内容,而且对侦查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的写作萌芽于2002年8月,朦胧于笔者的公安工作经历。

笔者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系统而简单地学习了公安业务知识,1988年7月至1997年8月先后在公安机关刑警大队、派出所、法制科等部门工作。期间,笔者逐渐看到了丰富的侦查实践与有限的书本知识之间的差距。但由于当时缺乏理论思维能力,这种认识只是朦胧的感性。1997年9月,笔者考入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院,有幸师从著名犯罪学家武汉教授、黎明正教授、郑列教授,研修犯罪学和侦查学。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不仅使我系统地学习了犯罪学、侦查学的相关理论,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了我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当时曾打算毕业后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00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由于某种原因,未能进入高校,而是进入了安徽省人民检察院,从事侦查监督工作。对于未能进入高校,虽然感到有点遗憾,但安徽省人民检察院的科研环境较好,院领导对检察理论工作比较重视。同时从事侦查监督实务工作也提供了进一步认识、研究侦查工作的平台和良机,使理论研究与侦查实践能够更加紧 密的结合。在这种环境下,我的科研兴趣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日见浓厚,相关学术论文不时见诸报刊。为了在侦查学方向得到进一步的深造,2002年初曾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著名侦查学家何家弘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但未能如愿。

两年的侦查监督实务使我逐步发现:对侦查措施的研究仍是侦查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书本上的侦查措施只是实践中侦查措施体系的一部分,对侦查措施的研究,理论上有待深化,范围上有待拓展。这时我萌生了对现存的侦查措施体系进行研究的念头,打算对目前侦查实践中所有的侦查措施进行系统的总结、梳理、归类。从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并很快草拟了写作提纲,在2002年9月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的写作。

由于工作繁忙,辛苦的写作工作往往是在下班后的晚上和节假日。2003年10月底,我的工作经历了一次大的变动,从安徽省人民检察院辞职,应聘进入一家外企,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事外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需要与有关的执法机关保持密切的接触和沟通,尤其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优质品牌保护委员会提供的与高层执法机关沟通的平台,使我仍然有机会与各级公安、检察、工商等执法机关保持较多的接触,及时了解最新的执法情况和执法动态,以保证学术研究的与时俱进。与原单位相比,外企的工作更加繁忙,由于精力和时间问题,本书的写作断断续续。为了加快进度,有时不得不挑灯夜战。写作的过程是学习、消化有关资料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过程。经过三年一个月的收集资料、写作、修改和调整,本书终于于2005年8月完成初稿、于10月初定稿,期间的甘苦自知。

本书出版之际,饮水思源,衷心感谢我的硕士导师武汉教授、黎明正教授、郑列教授把我引入犯罪学、侦查学研究的学术殿堂,感谢徐建教授、苏惠渔教授、叶松亭教授、陆世友教授、高随捷教授、肖建国研究员、张筱薇教授、陈和华副教授等诸位老师对我研究生学习期间的指导和培养。本书写作期间,得到了华东政法学院郑列教授、杨正鸣教授、闵银龙教授、金其高教授、陈和华副教授和安徽公安职业学院秦锦成副教授、王爱平副教授的关注和鼓励,华东政法学院侦查学研究生王瑞山、武警上海公安边防总队边防支队郑玉彪上尉为本书的写作收集了部分资料,法律出版社高级策划编辑戴伟先生为此书的早日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对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特别感谢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侦查学博士生导师何家弘教授在百忙中的审阅书稿和欣然作序,何家弘教授的评价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我的家人的大力支持,使我解除了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尤其是我的父母全力支持我的学术研究,并鼓励我进一步深造,给了我学术研究上的精神动力,没有他们的支持,本书的完成可能还要再拖延一段时间。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有关侦查学著作、教材和论文中的一些内容和观点,在此特向这些作者致谢。

本书只是笔者对侦查措施体系专题研究的尝试和引玉之砖,可能存在不当和疏漏之处,同时由于资料收集多寡的关系,有的章节内容较多,有的章节内容显得贫乏,祈求有关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以后修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