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帝国论甚嚣尘上的时代,《美国批判》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作者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向世人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无论对于学者和决策者还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本书都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大行其道,“新帝国论”甚嚣尘上,推动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新一轮的扩张,梦想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成为一个全球性帝国。《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一书深入历史、透视现实,对美国霸权的实质进行了剖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丁一凡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一个帝国论甚嚣尘上的时代,《美国批判》可以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作者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向世人讲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无论对于学者和决策者还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本书都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大行其道,“新帝国论”甚嚣尘上,推动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新一轮的扩张,梦想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成为一个全球性帝国。《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一书深入历史、透视现实,对美国霸权的实质进行了剖析。 内容推荐 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大行其道,“新帝国论”甚嚣尘上,推动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新一轮的扩张,梦想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成为一个全球性帝国。《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一书深入历史、透视现实,对美国霸权的实质进行了剖析。 作者分析了美国霸权的社会基础与战略利益,并通过许多生动的实例来展示美国是如何使用非武力的方法进行扩张的,揭示了美国打着“自由、民主”的旗号进行扩张的种种荒谬之处。 作者在书中强调指出,美国这个“自由帝国”扩张的最大悖论是,如果它加快称霸世界的步伐,将引起更多国家的警觉和反对,它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反而会下降。美国如继续把大量的财力集中于军事扩张,它将无力顾及国内的许多问题,它的经济基础将受到严重的损害,美国的衰落将因此而在所难免。 目录 1 美国扩张的历史进程 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扩张到美国独立 领土扩张是称霸的开端 向太平洋扩张 门罗主义:美国称霸西半球 美西战争奠定了美国全球帝国的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全球性大国 领导西方世界进行冷战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 保持绝对军事优势对美国扩张的意义 2 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 美国的使命 民主国家之间不发生战争吗 民主政治与好战 美国并不一直是民主捍卫者 在输出自由民主幌子下的扩张 美国输出自由民主的悖论 美国是维持世界和平的保障吗 全球秩序的威胁 3 非武力称霸世界的方法 不太情愿的霸权? 美国海外传教的攻势与悖论 美国的“软力量” 操纵舆论与影响舆论 控制信息源与话语权 利用国际机构但反对多边主义 从“门户开放”政策到促进金融自由化 用经济虞打垮苏联 房地产泡沫搞垮日本 美元霸权 利用“经济打手”控制世界资源 控制全球石油供给 4 美国能主宰一个全球帝吗 美国新帝国论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复活 美国新保守派的社会基础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的联姻 新保守主义成了民主推销员 杀鸡给猴看的把戏:伊拉克战争 美国实力能支撑一个全球帝国吗 美国对外干预的合法性危机 利益分配不均引起美国内部的反对 美国全球霸权战略对美中关系的影响 注释 试读章节 领土扩张是称霸的开端 19世纪是欧洲向美国移民最快的时期,有时一年的移民就超过上千万人。这么多移民到美国,需要更多的土地,美国的领土逐渐向西、向南移动,开始主要是侵蚀北美土著印第安人的土地。 美国当时虽然是共和国了,但享受共和国权利的只有那些从欧洲移民过来的白人,而这些美国人在圈印第安人的土地方面做得比那些英国殖民者一点儿也不逊色。他们沿袭了英国人的传统,把印第安人赶出去,随后便把他们的土地据为己有。1817年,美国陆军部长约翰·卡尔霍恩开创了一项政策,要把印第安人迁移到东经95度以外去,这项政策在1825年变成了法律。杰克逊总统后来把这项政策描述成是人道主义的政策。他说:“这项正义的、人道主义的政策建议印第安人离开他们的领地,到西部那个国家去。在那里,他们可能不受白人唯利是图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像父亲那样监护他们的利益,可以使他们这一种族延续下去。” 当我们今天再来看这段历史时,无疑会认为这是一种强盗逻辑。然而那时的美国人却认为“弱肉强食”是天经地义的,他们能给印第安人一种以放弃家园来换取生命的选择已经是非常人道了。 除了占领印第安人的土地外,美国也不断蚕食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当然,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是,最成功的蚕食行为是没用一枪一弹就得到的,是法国人自愿让出来的一片土地,它与当时刚刚独立的英属北美13州差不多同样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路易斯安那”购地案。路易斯安那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西半部,本是北美一块欧洲列强都争夺的土地,初由法国人占领,起名路易斯安那意思是“献给路易的土地”,因为那时的法国国王是太阳王路易十四。后来,英国和西班牙先后占领过它。1800年,拿破仑执政时法国人又把它从西班牙人手里夺了回来。美国向欧洲出口的大量货物要通过密西西比河运到新奥尔良港,然后再运往欧洲,这一段正好要经过法国的殖民地路易斯安那。杰斐逊于1801年当选总统,他认为美国的贸易交通干线都掌握在法国人手里,是美国发展的致命威胁。于是,他上任后第二年就派了他的得意门生门罗前去欧洲协调各种事务,包括与拿破仑谈判买下新奥尔良港。 没想到一谈起来,拿破仑便做了一个门罗想都没敢想的建议,让美国把整个路易斯安那都买下来。美国最后用2726万多美元买下了路易斯安那214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每英亩不足3美分),使当时美国的面积翻了一番。美国历史上这次最大的土地交易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的资源,加强了美国的战略地位,并为美国开拓西部铺平了道路。拿破仑为什么急于要出售那么大一块殖民地呢?其实,拿破仑打欧洲战争急需资金,而他又无力维持在北美的殖民地。他想的是,如果不趁早把这块土地卖出去,早晚会被英国用武力抢了去。因此,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英国舰队“逼”着拿破仑下决心卖掉北美这么一大片土地的。然而,美国买下这块土地也不容易,因为当时美国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这笔钱财相当于美国政府几年的预算总额。实际上,美国政府当时拿不出这么多钱,它便到伦敦市场上去发国债,筹到了钱后再交付法国。 路易斯安那购地不仅是国际战略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也是国际金融史上的一个典型例子。它说明,金融的跨国界流动遮盖了许多地缘政治的利益,在追逐金钱利益的同时,人们会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敌人提供炮弹。譬如,英国人纷纷抢购美国政府的债券,因为它能带来更高的利息,却不知美国人拿这笔钱支付了自己的敌人法国人,而法国人则拿这些钱购置枪炮去打英国人。 19世纪前半叶,美国人一直在不断蚕食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地,1812年及1815年与英国的两次交火只赢得了南部很小的一块土地,但当佛罗里达发生了反对西班牙人的起义后,麦迪逊总统下令干预,干脆派兵去兼并佛罗里达,但没有马上得手。直到1845年美国才最终兼并了佛罗里达。美国人还曾想向北扩展,兼并加拿大,但美军只短暂地占领过一阵多伦多,随即便又被英军夺了回去。1818年、1819年美国与西班牙及英国的协议暂时界定了美国的边界。然而,美国人不断向原属墨西哥的一些地方移民,南方的平衡不断被打破。40年代,美国吞并了新独立的得克萨斯,迫使英国把俄勒冈领地改属美国,还利用边境事件作借口,对墨西哥发动战争,夺取了新墨西哥州和上加利福尼亚。这就使美国拥有了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整块大陆。1850年时,参议员西沃德在参议院就加利福尼亚加入美国的问题说:“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帝国基础了,它可以给大西洋彼岸人口过多的欧洲提供货物,又可以在太平洋截取印度的贸易。处在这种地位的国家应该控制海洋,只有海洋帝国才是真正的帝国。”P7-9 序言 丁一凡博士的新著《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是对美国霸权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他不仅分析了美国霸权的社会基础与战略利益,而且分析了美国用非武力方法称霸世界的做法,同时指出了当今美国在称霸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悖论。 本书是从历史的视角切入来分析美国的霸权及全球性扩张的。书中引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话来说:“我们整个的国家史就是一部扩张史。”美国的扩张没有什么自然边界,冷战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制定者甚至希望把霸权扩展到全球,一时美国“新帝国论”甚嚣尘上。 美国是有史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最为强烈的大国,国内虽然有激烈的政治纷争、利益冲突、文化激辩,但就作为立国之本的政治价值观或意识形态来说,基本上是首尾一致并且跨越党派和阶层的。美国的扩张在国内有深刻的思想背景支撑。本书在指出这一点的同时,更强调的是笼罩在“自由、民主”大旗下美国的利益扩张。打着输出民主、自由的旗号来进行扩张,似乎是在“替天行道”,但这其中包含着种种悖论。比如,本书认为,“民主和平论”本身就是一种幻觉,因为历史上不乏民主国家进行战争的例子,而且美国国内最民主的体制也往往是策动战争的根源和动力。历史上,美国为了保护自己在某些地区与国家的利益,往往利用推动“民主化”的方法来颠覆一些政权,但“民主化”并不能保证美国在海外的利益永远受到保护。美国不断利用“颜色革命”式的干预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许多国家的高官感到人人自危,更谈不上对美国的信任了。美国在中东地区推广民主的后果更是难以预测。如果真正推行自由选举,导致反对美国的政治人物上台执政,美国还能认同民主选举的结果吗? 在苏联解体、东欧国家剧变后,美国意识形态在全球占据更大的优势地位,美国则充分利用这种地位,引导其他国家的舆论。本书指出,一些美国人自诩为“自由帝国”,但实际上美国政府在操纵舆论、控制媒体方面技艺娴熟,美国的“软力量”就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国的意识形态,甚至把美国的势力扩张都看成是一种对自己国家有利的行为。 美国的外交决策表面上很透明,其实美国在推行战略扩张时的许多做法是很隐蔽的。本书用许多生动活泼的实例来展示美国如何使用非武力的办法来进行扩张,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美国不像一百多年前欧洲列强的扩张那样用军队去侵占殖民地、掠夺原材料及占有市场,但它精心设计的“门户开放”政策及后来推行的“金融自由化”可以达到更大更持久的效果,使美国可以攫取全世界的资源来拓展自己的利益。当然,它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现在三千多个海外军事基地,是维护“美国治下的和平”及全球经济利益的必要保障。 美国在称霸世界的路上走得很远,但它会不会因过分扩张而衰落呢?在21世纪初对美国对外政策影响巨大的新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有能力撑起一个全球帝国。为此,美国需要“先发制人”,主动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一切势力的崛起。但是,美国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干得并不顺利,不得不放慢扩张的脚步。本书强调指出,美国这个“自由帝国”扩张的最大悖论是,如果它加快称霸世界的步伐,将引起更多国家的警觉和反对,它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反而会下降。美国如继续把大量的财力集中于军事扩张,它将无力顾及国内的许多问题,它的经济基础将受到严重的损害,美国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分歧会加大,社会不满会上升,美国的衰落将因此而在所难免。 丁一凡博士在分析美国的扩张战略时,运用史实大胆推理,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看法。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机与时机,他的分析有许多独到之处。尽管这些看法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他的推理方法力求严谨,以理服人,表现了充分的学术自信。 一凡是我多年好友,处事认真,为人真诚。他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学养丰厚,法语和英语运用都很娴熟,并且有在欧美长期留学、研修、工作的丰富经验。过去在畅谈中常为他的见多识广而折服。而今应约为他的新著作序,是我的荣幸。 2006年元旦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本内容详实、有助于理解美国外交政策本质的书,难能可贵。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中国前驻德国大使 梅兆荣 丁一凡博士在分析美国的扩张战略时,运用史实大胆推理,提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看法。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机与时机,他的分析有许多独到之处。尽管这些看法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他的推理方法力求严谨,以理服人,表现了充分的学术自信。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王缉思 所有霸权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但所有的扩张途径和称霸方式又都是不同的。《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为中国读者提供了解美国霸权特点的便捷途径,特别是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的美国对外政策和其未来政策走向。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阎学通 美国是一个透明的“谜”。美国的事情往往是乍一看很清楚,再一想却发现自己“其实不懂她的心”。美国内外行为中的一个突出悖论就是“对内行民主,对外行霸权”。一凡用历史的视角、美国特殊价值观的视角,以及新保守主义逻辑的视角,分析了美国扩张冲动的根源、方法及其问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对美国扩张悖论所做的最全面的阐述。启功老人曾写过一个对子,“行文浅简显,做事诚平实”,我认为一凡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金灿荣 读了《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我恍然大悟,美国会不会衰落,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不是害怕它的衰落,美国的霸权恰恰是建立在世界对美国衰落的担心之上。感谢丁一凡先生,给了我们一本好书,让我们对美国霸权的生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著名国际问题评论家 丁刚 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关于美国的舆论——无论是吹捧的还是痛斥的,大都源于一些被歪曲的事实,因而是模糊的和情绪化的。就像美国人不了解我们一样,我们也不了解美国。这本书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我们可以不赞同作者的观点和倾向,但我们无法忽视他所描述的事实。 ——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交锋》和《变化》等畅销书作者 凌志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