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一个年轻茶人、民俗摄影工作者的镜头和个性化的文字,以“我”的独特视角进入茶的世界,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亲历茶树原产区探索普洱茶的奥妙,走进茶马古道上的各民族村寨,进行实地采访,试图发现、展示茶马古道——这条文化和物质传递通道上的人文风采,使中国这个茶叶古国的风韵,以及原生态的民族茶文化鲜活地展示在人们眼前,让国人为之骄傲。真切的文字和饱含情感的图片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感动和精神享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马古道茶意浓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王缉东 |
出版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一个年轻茶人、民俗摄影工作者的镜头和个性化的文字,以“我”的独特视角进入茶的世界,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亲历茶树原产区探索普洱茶的奥妙,走进茶马古道上的各民族村寨,进行实地采访,试图发现、展示茶马古道——这条文化和物质传递通道上的人文风采,使中国这个茶叶古国的风韵,以及原生态的民族茶文化鲜活地展示在人们眼前,让国人为之骄傲。真切的文字和饱含情感的图片带给我们的更是一种感动和精神享受。 内容推荐 奇丽壮美的山川、古道、马帮、普洱茶以及异彩纷呈的民族茶饮,是西部流淌的人文血脉。 由于历史悠远、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茶马古道越来越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犹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为中华文明的一道彩虹,中国文化的一个精彩段落。作者以一个爱茶的摄影师,二十多次深入西部地区,其中十几次走访茶马古道,用图片和文字描绘风土人情,记录身边的故事。透过清纯的茶香和历史的马铃声,为我们展示了茶马古道——这条文化和物质传递通道上的人文风采,以及鲜活原生态的民族茶文化。 目录 1 茶马古道 10\茶马古道 运载物资,传递文化,民族融合,血脉传承。茶和马,是茶马古道上的主角,还有传奇的赶马人。 16\世界茶源 中国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说起云南,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有名的普洱茶…… 24\古道艰难 茶马古道所辐射地区的路比蜀道艰难危险不知多少倍。多样的艰难使古道有多样的走法。 30\传奇马帮 马帮就是传奇。马帮也许有一天 2 茶马重镇 36\倚邦 倚邦,澜沧江东岸曾一度辉煌的普洱茶重镇,是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之一。 42\易武 “普洱茶圣地”易武茶事正浓。历史上茶马起运点,传统普洱茶产区,现在的易武仍旧欣欣向荣。 52\思茅 思茅是现代的普洱茶城,由于政府的推动,茶的商贸和文化气息浓郁,充满活力。 54\大理 南诏国,大理国,西南“文献名邦”的风花雪月。大理是滇茶走出产区第一大站,多重意义上的“枢纽地带”。 60\丽江 没有围墙的丽江令不同的人喜爱向往。丽江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茶马交易造就的富庶安逸之地。 64\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香巴拉,旧称中旬,世外桃源,永不消失的地平线,向藏区延展的茶马古道 70\贡山 贡山,活着的茶马古道。迪麻洛山谷里桃花烂漫,傈僳族同心酒热烈,独龙族女子脸上蝴蝶翻飞。 74\昌都 昌都曾经是藏东商贸中心,居住着康巴人,传说康巴人是两千多年前亚历山大大帝军队里掉队的雅利安人。 80\雅安 雅安出产从唐天宝元年起一千多年年年入贡的“蒙山顶上茶”,是边茶基地,茶马古道的另一个起运点。 82\拉萨 回到拉萨,回到布达拉宫。这就是拉萨的印象——虔诚的人,色彩饱和艳丽的岩画、唐卡,布达拉宫和雪山。 88\日喀则 日喀则是中国境内藏区最后的茶马集市,汹涌的雅鲁藏布江贯穿日喀则,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宛如一座城池。 90\兰州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的交会点,伏羲故里的罐罐茶像西北人一样浓情奔放。
3 茶香意浓 94\哈尼族 南糯山有八百年人工栽培型茶树王,龙巴门带我们进入爱尼人的山寨、夜访寨里的大最玛。 l06\布朗族 布朗族是谰沧江边最古老的种茶土著民族,酸茶、青竹茶、巴达茶树王、早蚂蟥令人难忘。 ll2\基诺族 基诺族有太阳鼓和阿嫫夭白的传说,穿砍刀布衣服,饮菜包茶和凉拌茶,居室里每个角落都供着神鬼…… 116\拉祜族 与拉祜族人语言难以沟通,但铁观音的香却可以消除距离,茶是共通的语言。 120\傣族 傣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与佛教信仰密切相关。无论僧家、俗家还是过去的王室,傣族人现在饮茶上已无大的区别。 l32\彝族 彝族广泛地分布在茶马古道沿线,产茶区彝族的野外青竹茶别具一格。 l38\白族 白族受汉族文化影响很深,寓意深刻的三道茶就是一个例子。 144\纳西族 虽地处边远地区,却因纳西文化、丽江古镇的原因,纳西族被全世界关注。 146\傈僳族 傈僳族日常喜欢油盐茶,傈僳族同心酒更能体现他们古道热肠的民族性格。 150\独龙族 民族人口只有六千人左右的独龙族嗜饮漆油茶,妇女文面最具特色 152\苗族 苗族经历三次大迁徙,对东方的故地有深厚的依恋。苗族多饮打油茶。 156\瑶族 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男孩必须出家,瑶族男子则必须入道。瑶族与苗族、侗族一样,喜欢打油茶。 160\藏族 从7世纪初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起,藏族与汉族交往密切。酥油茶是藏族最喜欢的茶饮。 试读章节 茶马古道真实、寂静,曾经喧闹繁华。留在神州大地上和中国人心里,不因时间而磨灭,上面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 茶,原产于中国云南。茶为国饮,中国人饮茶已五千多年。茶自唐以来是西部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是藏人的生命。 马,良马来源于西北边境,是内陆地区运输、骑乘、农耕和作战的重要工具,是古代的汽车、坦克和拖拉机。 古道,一千四百年历史,茶和马在上面川流不息地流转,人与马脚下的路像血管样交错在中国西部广袤的山水之间,血管里涌动着中华民族的人文血脉。 “茶马古道”是倾注了感情的四个字。每个字都是一部厚重的书。有人说它恢弘,有人说它神秘。最初踏上这条路是1991年。那时它还没有这么意蕴丰富、韵味十足的名字,但是它吸引我十几年。为了解这条路及其周边的风土人情,我阅读了大量书籍资料,十几次来到茶马古道的区域,现在它仍旧吸引我,不是强烈的吸引,而是绵长的向往。 丰富多彩、神秘未知、惊险多变、风情万种。所有吸引人的要素茶马古道都具备了。我喜欢这条路,因为它经典——静静地延伸,不因为人的注意而存在,不因为人的忽视而消失,也不跟着时尚变化,变化的是这条路上的斗转星移。茶马互市之路 茶马古道——现在大家都认可的一个专用名词。 传统意义上的茶马古道称茶马大道。茶马大道产生于中国唐代汉族产茶区的茶和吐蕃良马的交易,史称茶马互易或茶马互市。在官方指定的交易地点,茶和马相互交易,时间久了,就有了相对固定的茶马互易通道,就像古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几条著名的古道一样。 任何历史深厚的古道都具有相同特点:运载物资,传递文化,民族融合,血脉传承。 最初,茶和马的关系是中原人把茶卖给西北少数民族,从他们的手中换取良种马。藏区的藏民是茶的主要消费群体。中国藏族地区前身——吐蕃是在清代才正式归入中华民族版图内,但一千多年来两个区域互惠互利的贸易,收获着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双方的安定,这是绝大的双赢。 需要提及的是,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传承和一致的特点,中国的几条文明古道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茶马大道的一段(从四川到西藏)是古代唐蕃古道的路线,而且古代茶马道与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天水、兰州等地交叉、重叠。兰州也是茶马古道重镇之一,在与“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相关的甘肃地区考察期间,我穿行在河西走廊,走访当地的回族老人,并向专家请教。当自己置身于资料中提及而不被世人关注的茶马古道北部交易大镇时,心里有按捺不住的兴奋。以马运茶之路 十几年前,李旭和他的几个热血同伴在历经艰苦执著的茶马道行走时,给茶马大道想出一个亮堂堂的名字“茶马古道”。这四个字无论从语音节奏、语感,还是表意、结构,尤其是留给人遐想空间的古意,对茶马道来说都是再贴切不过了。 他们给茶马古道的定义是:用马运茶(也有部分盐等日常用品)的道路。 对于由滇入藏的茶马之路来讲,他们的说法是成立的。在一千多年间,无论内地对马需求与否,茶都经年累月源源不断地从滇南运到藏区。 茶马古道这四个字越叫越响,越来越多的人带着自己的茶马古道之梦来到滇藏地区,试图用自己的脚板与过去的赶马人应和,去感受那份久远的、几乎已经逝去的古意。 但在各种公共信息平台上,古代的茶马交易通道和滇藏一带茶马道定名、定义概念混杂交织,含混不清——茶马古道到底是茶马互市之路,还是用马(也有用牛、骡)运茶之路?茶马古道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在“茶马古道”这个意蕴深远的名字下,茶马古道应该是一个涵括更广的概念。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茶马大道,还是现在说的茶马古道,茶和马是路上的主角,当然也少不了那些给古道增添神奇浪漫色彩的勇敢智慧的探险者——赶马人。所以,广义地理解,茶马古道的视野更加宽广。 茶马古道的意义更在于它是一条古代的物流通道。从今天完备的物流体系这个角度来看,一千多年前茶马古道上流动的茶、马和人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物流体系元素。 因为喜欢茶,因为好奇这悠远古道,我已经走过我的视野内茶马古道的许多地方。但想要走完,确属不易。 无论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茶马古道和茶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跟它们相关的信息都会令我心跳加速。原始的山川河流,几千年来滋润中华儿女的茶叶,绚丽的西南风情,竹楼、火塘、土锅……为了这份牵挂,我不断学习、探究,一次次踏上这片迷人的土地,用脚印填补对茶马古道的未知,勾画我的——茶马古道。P10-12 序言 中国茶的历史与中国五千年古老文明相生相伴,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弘扬茶文化对构建中国人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于历史悠远、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茶马古道越来越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犹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为中华文明的一道彩虹,中国文化的一个精彩段落。《茶马古道茶意浓》通过一个年轻茶人、民俗摄影工作者的镜头和个性化的文字,以“我”的独特视角进入茶的世界,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亲历茶树原产区探索普洱茶的奥妙,走进茶马古道上的各民族村寨,进行实地采访,试图发现、展示茶马古道——这条文化和物质传递通道上的人文风采,使中国这个茶叶古国的风韵,以及原生态的民族茶文化鲜活地展示在人们眼前,让国人为之骄傲。真切的文字和饱含情感的图片带给我们感动和精神享受。作者积累十余年写成一本著作,学风严谨、踏实,丝毫没有沾染当今社会浮躁之风。我常年工作在农业战线,为茶文化领域能有这样一本好书颇感欣慰。 盛世兴茶。茶文化的兴盛总是与社会安定相随,经济发展为伴。今天,“茶为国饮”的呼声日高,中国人历来推崇“粗茶淡饭“的淡雅饮食,茶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不仅如此,茶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精髓,茶蕴意和谐,茶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同时茶产业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振兴茶产业、发展茶文化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从王缉东和他的《茶马古道茶意浓》一书,我欣喜地感到年轻一代爱茶人正在茁壮成长。他们的努力必将推动茶文化、茶产业的发展。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像本书作者一样,踏踏实实地为振兴中国茶做出贡献。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 栗铁申 后记 本书的成书过程中得到大家的帮助,在此一一表示谢意。 感谢为本书题写书名的王光荣先生。 感谢为本书作序的栗铁申先生,感谢曾云荣先生、马桂洪先生给予我的支持,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李梅女士,感谢在十几次茶马古道之行中曾与我同行的逄岱、韦瀚、陈红、刘鹏、彭程、王珏、赵世海、段质旋、李志光、胡亚华,陈树,感谢在本书的编写、设计、排版等各个环节给我帮助的姚雪媛、刘建华、凌志锋、肖艳光、姚文博、田明军、吴晓军、李洪、郑安琪、李丹、陈思、姜超、王巍、张鸿雁、姜澎、李修炳、刘虹、付剑飞、张博、周雪飞、王景秀、王成、郭燕修、付洁、王杨,谢谢所有关心和关注这本书的师长和朋友。 《茶马古道茶意浓》即将付印,十余年的积累即将与大家分享,但总有忐忑不安之感。成书过程中虽然全力以求完美,但水平所限,我只能通过图片和文字把自己的所知所感一一展示,书中缺点、错误与局限性在所难免,请朋友们批评指正。 最后,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以下书目: 《傣族历史文化漫谈》(修订本),刀国栋著,民族出版社。 《恢弘千年茶马古道》,亮炯·朗萨,中国旅游出版社。 《茶马古道》,李旭,新星出版社。 《普洱茶》,邓时海编著,云南科技出版社。 《古茶山览胜》,李师程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 《澜沧江西岸的“六大茶山”》,曾云荣。 《六大茶山》,阮殿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普洱茶品鉴》,朱飞云,卢寒主编,云南科技出版社。 《藏族史要》,王辅仁、索文清编著。 《云南少数民族概览》,杨福全、段玉明、郭净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在此一并致谢! 王缉东 2005年12月2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