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性、伤害、因缘、幻灭……
艺术、友谊、气功、古琴、思辨……
这些或实或虚的元素所编织的普通而离奇的爱情故事。精细入微的笔触,反复回旋的印象,结束依恋,或超越创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和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东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激情、性、伤害、因缘、幻灭…… 艺术、友谊、气功、古琴、思辨…… 这些或实或虚的元素所编织的普通而离奇的爱情故事。精细入微的笔触,反复回旋的印象,结束依恋,或超越创痛。 试读章节 第 一 部 1 一九九五年,我认识了苗苗。我认识苗苗是因为马松,认识马松则是因为刘家明。刘家明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已经很多年没有联系了,九五年五月的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他如今在上海的一家电视台干编导。刘家明说他们要来南京拍一档节目,打算采访文艺圈内的一些人。我之外有江北、侯小强、马松,其中马松我没有听说过。 我问刘家明:“马松是谁啊?” 刘家明说:“马松啊。”语气明显有些不快,就像我那么问是故意的。他说:“他是画画的,在你们东南文艺学院当老师。” 两天后,在江北家的小院子里我见到了马松。刘家明带着摄像已经赶到了,侯小强也来了。马松坐在院子里的一棵枇杷树下,侷着黄头发,脑后扎了一个马尾巴。我们握了握手,算是认识了。 采访安排在室外,被采访的人依次来到那棵枇杷树下就坐,一个人接受采访时其他人则待在房子里喝茶聊天。直到全部采访完毕,摄像收拾机器,一干人由江北率领去附近的梅园餐厅吃饭。 席间的气氛很热烈。刘家明读大学时写过诗,参加过文学社,现在虽然不写了,但那根文学青年的筋还在,见到这帮写作搞艺术的朋友不免觉得亲切。他的话特别多。摄像有点被冷落,一个人低头喝着闷酒。马松端起酒杯,隔着桌子伸过去。 他对摄像说:“辛苦你啦!辛苦啦辛苦啦!” 两个人干了一杯啤酒,之后便聊了起来,所谈的内容与艺术无关,涉及摄像的专业。有马松照顾摄像,我们说起话来就更轻松自在了。 这顿饭吃了一个多小时。饭后,刘家明和摄像打车去火车站,因为是单行线,需要走到马路对面去。在马路这边大家握手道别,之后他们就过街去了。马松帮摄像拎着沉重的箱子,也跟了过去。他帮他们拦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打开后备箱盖,马松把箱子放进去。他扣上后备箱盖,然后走到车窗前,弯下腰。刘家明、摄像从里面摇下车窗,伸出手,和马松又握了一回。出租车启动,开出去了。马松站在原地,目送良久,直到看不见那辆车了,这才跨过马路过来和我们会合。 我们就在人行道上散了。江北回家,我和马松、侯小强同路走到街口。沿街一侧竖立着高大的铁皮广告牌,银光闪闪的,被一阵风吹得砰砰直响。 侯小强突然对我说:“马松他们学校的女孩儿很漂亮啊……”随后他转向马松,说:“徐晨没有女朋友,什么时候你帮他介绍一个呀?” 我很尴尬,因为和马松不熟,今天才是第一次见面。 我对马松说:“你别听侯小强瞎说,我有女朋友,他是自己想找女孩儿。” 马松嘿嘿一笑,说道:“有女朋友也没有关系啊,多一个也不算多。这事儿我来安排,完全没有问题的。” 说话间到十字路口,我们就此别过,分别打车回家去了。P1-3 后记 这本书于前年下半年动笔,去年改了整整一年,今年接着改,直到昨天下午完工,头尾三年,实际上也花了整两年的时间。我的计划是一年内完成的,但由于“修改癖”的作祟,一拖再拖。其间朋友们见了面总是问我说:“改完了吗?”我说:“还没有,快了,快了……”类似于他们问:“吃过了吗?”我说:“嗯哪,你呢?吃过了吗?”在我的感觉里,这本书似乎永远也改不完了,就像是饭永远也吃不完一样。现在,它突然就完了,真是一个奇迹,我可以喘一口大气了。到目前为止,《我和你》创造的奇迹就是:它终于写完了。 我一向知道自己“修改癖”的严重,写作《我和你》时有些故意地将这种“毛病”发挥到极致,一来想看它到底会呈现出何种面貌,二来,可望能一举克服毛病本身。力气是花了,效果究竟如何呢?我不得而知。我也知道,不可能有人像我这样慎重地对待这本书,那些细致的地方在一掠而过的阅读中是感觉不出来的。但万一有人细致一点,也许会感觉到我的苦心。我大概就是这么想的吧? 无论如何,我觉得自己是越来越接近长篇小说的方式了。有人认为,长篇小说就是泥沙俱下,以气势取胜,我不以为然。长篇小说的方式在我就是分阶段、层次地完成,它有“前期’’有“后期”,有构思、计划、筹备以及一稿、二稿、三稿,乃至最后的校对完成。它是一项实际而枯燥的工作,并且很日常,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消灭“才气”和激动的。在过程中,无荣耀可言,无分享的快乐,有的只是负担感和有了“身孕”的沉甸甸,所以需要格外的慎重、仔细和耐心。 我想起一件事来。这个月初我和女朋友去外地旅游,临走我将《我和你》复制了一张软盘带在身上,女朋友觉得我的行为不可思议,现在想来我也觉得自己有点儿委琐了。当时我说:“要是家里失火了把电脑烧掉怎么办呢?”我带着那张软盘,就像带着仅有的存折那样旅行在山高水远之间。这就是生活,无任何洒脱可言。经常有人会问我写诗与写小说有什么不同?我想我现在可以回答了,它们的不同首先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写诗无论如何是超越生活的,而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即是生活本身,如果有快乐和荣耀也是埋藏在日常的责任中的。 《我和你》是以我的一段感情经历为主要素材的,我的目的并非是“清理”或“了结”。如果确有什么目的,也是指望能通过个人的经验寻求可能的共同经验及其理解,这和小说的精神是一致的。其间的材料增减和人物关系的配置也基于这一目的。 爱情或男女关系在今天的确是一个大题目,有关“训诫”的书很多,而提供切实的观察角度的书却很少。希望《我和你》能成为一个清晰有效的观测点,看看“我们”到底是如何爱和如何看待爱的。它应该不是一本爱情小说,不提供沉人其间浪漫和过瘾,与其相配的情节的荡气回肠更是没有。“我们”的爱情确有它的“离奇”之处,这离奇就落实在实际的琐碎和心理的超常敏感之间。这本书里不可避免地有不少性爱描写,但它不应该是能够刺激和满足人们感官情欲的“情色小说”。它亦不是以暴露和自恋为目的“私小说”,如果它给人这样的印象我完全不能原谅自己。但如果有人认为《我和你》是个“四不像”,我将会非常满意。“四不像”说明它独树一帜,说明它有超越类型小说和小说类型的可能。 我一向反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以及一切以“大”为目标的文学理想,《我和你》即是一个说明。它以“小”见长,以“小”为是,它的细致或细腻的层面让我在劳作之余多少有一点安慰。有时候我不禁想,“小”或细微不仅是小说的必要手段,甚至就是它的本质,否则也不会叫“小说”而叫“大说”了。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 最后是感谢。感谢所有在《我和你》写作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和帮助的亲人和朋友。感谢刘立杆和朱庆和,他们不厌其烦地帮我校对原稿并提出有益的修改意见。感谢金晓明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感谢欧宁“不计前嫌”为《我和你》设计了一流的封面。我的上一部长篇小说《扎根》也请欧宁制作了封面,但由于我所无法左右的原因最后没能用上,在此一并表示歉意。 2005年5月26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人惟有诚实,并且过分敏感,才会从人性的最卑微处、爱的最蒙昧处,去考察人与人的关系和爱的本质——《我和你》就是这样一本诚实的关于爱的书,它简直是绝望的。 ——尹丽川 优秀的作家必然是能够不断制造来自读者的误读并打破来自同行的成见的人,韩东无疑正是这样一位作家。他在《扎根》中将思想的矛头指向了“历史”的神话,《我和你》中针对的是在当代甚嚣尘上的“爱情”的神话。 ——伊 沙 《我和你》这部小说的力量,就在于它的“贴近”,贴近男女关系中的每一个细节,现实的和心理。 ——何小竹 韩东拷问了爱情,而且戳穿了爱情——这一世俗生活中最大的神话。《我和你》讲述的是无根之爱,是爱情之死,是爱别离的人生苦厄。也许它不是一部爱情小说,但我要说,它是一部反爱情小说。 ——马 策 韩东创造出了一种小说的语言新文体。令人读之觉得有中式张十艮水及美式海明威的奇妙混合,既细腻又洗练,除此之外,小说的笔墨从不偏斜,始终在主人公徐晨和苗苗之间对切,好似电影镜头中的正打与反打。 ——李 冯 在《我和你》这部爱情题材小说里,韩东沒有如同二三流作家把眼光仅仅停留在人物的欲望焦虑上,而是将矛头直指人的信仰焦虑。 ——陆 离 敏感的脊椎骨是阅读中最有用的东西,对尤其像韩东这样在细节处见真知的作家来说。读者更需集中精力,运用脊椎神经进行阅读。 ——柏 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