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由一八七一年同治订约至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共8册)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王芸生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下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浅近文言叙述六十年来的中日外交关系(实际涉及中俄、中美等更广泛的外交关系)。其中有大量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各图书馆的珍贵档案史料。作者还走访了历史界和外交界前辈,许多学者和当时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遗老也提供了很多资料。此书资料详实、准确,颇为中外学者重视,开启了中日关系研究之先河,成为一代名著和相关领域的必读文献。日本即有两种译本,其参考价值至今不辍。

内容推荐

本书上起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下至1919年五四运动,以浅近文言叙述六十年来的中日外交关系(实际涉及中俄、中美等更广泛的外交关系)。其中有大量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和北平各图书馆的珍贵档案史料。作者还走访了历史界和外交界前辈,许多学者和当时在世的外交家、前清遗老也提供了很多资料。此书资料详实、准确,颇为中外学者重视,开启了中日关系研究之先河,成为一代名著和相关领域的必读文献。

目录

        第一卷

修订导言…………………………………………………………1

张序………………………………………………………………13

编 例……………………………………………………………15

古代中日关系之追溯……………………………………………1

第一章  中日始订修好条规 …………………………………29

 第一节  柳原前光首次到津 ………………………………29

 第二节  总理衙门奏请订约 ………………………………32

 第三节  曾李均主订约  …………………………………34

 第四节  伊达宗城到津议约 ………………………………38

 第五节  日方力争约同西例 ………………………………41

 第六节  《中日修好条规》 ………………………………45

 第七节  《中日通商章程》要点 …………………………48

 第八节  中日同盟的谣传 …………………………………50

 第九节  约成后日方要求修改 ……………………………53

 第十节  副岛种臣来华换约 ………………………………55

 第十一节  觐见问题的交涉 ………………………………59

第二章 日本进攻台湾 …………………………………………62

 第一节  日本侵华的开端……………………………………62

 第二节  决策命将发动侵略…………………………………64

 第三节  西乡从道照会出兵…………………………………68

 第四节  中国政府的反应……………………………………69

 第五节  总理衙门质问日外务省……………………………71

 第六节  日军攻扰台湾的情况………………………………73

 第七节  潘蔚等到台湾视察…………………………………75

 第八节  李鸿章与柳原前光谈判……………………………77

 第九节  李鸿章论台事归宿…………………………………82

 第十节  大久保利通来华……………………………………84

 第十一节  李鸿章一意依靠美使……………………………87

 第十二节  总理衙门奏请定议………………………………93

 第十三节  签订台事专条……………………………………98

 第十四节  清廷筹议海防……………………………………99

 第十五节  美国为日本帮凶………………………………104

第三章  《朝日江华条约》与中日关系……………………115

 第一节  朝日通使问题……………………………………115

 第二节  佐田白茅倡“征韩论”…………………………117

 第三节  江华岛事件………………………………………119

 第四节  森有礼来华………………………………………122

 第五节  日方提出朝鲜独立问题…………………………125

 第六节  李鸿章主张“息事宁人”………………………128

 第七节  朝日实行直接交涉………………………………133

 第八节  朝日签订《江华条约》…………………………135

 第九节  不纳货物税的《通商章程》……………………139

 第十节  清廷劝朝鲜与西洋各国通商……………………142

第四章 日本吞并琉球 ………………………………………149

 第一节  琉球与中日两国的关系…………………………149

 第二节  日废琉球为冲绳县………………………………150

 第三节  何景丁日昌奏报日本阻贡………………………152

 第四节  李鸿章与何如璋的辩论……一…………………154

 第五节  李鸿章和总理衙门的决策………………………159

 第六节  何如璋在东京的交涉……………………………162

 第七节  琉球的呼救………………………………………166

 第八节  格兰忒的调停……………………………………172

 第九节  日方提议分岛改约………………………………178

 第十节  分岛改约的交涉…………………………………180

 第十一节  李鸿章奏请缓允改约…………………………184

 第十二节  左宗棠奏请严备海防…………………………189

第五章  《朝美通商条约》的缔结…………………………193

 第一节  薛斐尔来华谈判…………………………………193

 第二节  “属邦”和“自主”的争论……………………197

 第三节  李鸿章为美国吹嘘………………………………201

 第四节  《朝美通商条约》………………………………202

 第五节  张树声奏报朝美议约事竣………………………208

 第六节  金允植的《天津奉使缘起》……………………211

第六章  朝鲜甲申政变与《天津条约》……………………215

 第一节  朝鲜开化党的发展………………………………215

 第二节  朝鲜君臣对清廷的反感…………………………217

 第三节  邮局诈宴与王宫战乱 …………………………219

 第四节  中日函辩军事责任………………………………223

 第五节  袁世凯详报事变经过 …………………………225

 第六节  金玉均的《甲申日记》 ………………………231

 第七节 《朝日汉城条约 …………………………………264

 第八节  伊藤博文来华 …………………………………266

 第九节  李伊第一次谈判 ………………………………269

 第十节  历次谈判的重点 ………………………………272

 第十一节  中日双方的草案…………………………………274

 第十二节  最后一次谈判……………………………………275

 第十三节  李伊签订《天津条约》…………………………281

 第十四节  李鸿章奏报签约经过……………………………282

 第十五节  李鸿章函朝王谈撤兵善后………………………286

 第十六节  中日驻军的撤退…………………………………288

 第十七节  袁世凯接办驻朝职务……………………………291

第七章  英俄在朝鲜的角逐和美国的阴谋活动 ……………293

 第一节  英占巨文岛 ………………………………………293

 第二节  朝鲜征询各国意见 ………………………………295

 第三节  清廷欲允俄起阻挠 ………………………………297

 第四节  丁汝昌至巨文岛察看 ……………………………299

 第五节  俄保证不占朝土 …………………………………300

 第六节  英军撤退 …………………………………………306

 第七节  俄国企图“保护”朝鲜……………………………308

 第八节  日本谋虑防俄 ……………………………………312

 第九节  袁世凯急告朝俄要结 ……………………………318

 第十节  李鸿章请旨应付 …………………………………322

 第十一节  朝、俄政府俱称不知……………………………324

 第十二节  李鸿章的以俄制日策……………………………328

 第十三节  美国的阴谋活动…………………………………329

本卷参考书目  …………………………………………………334

        第二卷

第八章  甲午战争…………………………………………………1

第九章  广岛拒使………………………………………………199

第十章  马关议和………………………………………………221

第十一章  议论纷纭中交换和约………………………………321

本卷参考书目  …………………………………………………336

        第三卷

第十二章  俄法德三国之干涉…………………………………1

第十三章  台湾之割让…………………………………………21

第十四章  互遣使臣……………………………………………66

第十五章  辽东之收回…………………………………………70

第十六章  东北铁路问题之发端………………………………86

第十七章  李鸿章使欧与《中俄密约》………………………96

第十八章  中东铁路与道胜银行………………………………122

第十九章  朝鲜凶变与日俄争韩………………………………128

第二十章  中日商约之缔结……………………………………144

第二十一章  津沪厦汉租界之增辟  ………………………160

第二十二章  德占胶州  ……………………………………170

第二十三章  俄租旅大  ……………………………………183

第二十四章  南满铁路之创建  ……………………………222

第二十五章  划福建为日本势力范围…………………………228

第二十六章  中韩商约  ……………………………………237

第二十七章  美国宣布“门户开放”政策 …………………243

本卷参考书目 ……………………………………………………259

         第四卷

第二十八章  庚子事变…………………………………………1

第二十九章  东三省交涉………………………………………42

第三十章   英日同盟…………………………………………144

第三十一章  中日通商续约 …………………………………151

第三十二章  日俄战争…………………………………………160

第三十三章  第二次英日同盟…………………………………210

第三十四章  中日北京会议……………………………………216

本卷参考书目 ……………………………………………………236

        第五卷

第三十五章  伊藤渡韩与保护条约……………………………1

第三十六章  满铁会社与关东都督……………………………11

第三十七章  《新奉吉长铁路协约》及借款合同 …………25

第三十八章  大连设关…………………………………………30

第三十九章  《日法协定》 …………………………………49

第四十章  韩皇废立与日韩新约………………………………58

第四十一章  《日俄协定》……………………………………65

第四十二章  新法铁路问题……………………………………72

第四十三章  所谓间岛问题……………………………………96

第四十四章  二辰丸事件………………………………………149

第四十五章  美日协定…………………………………………167

第四十六章  安奉铁路问题……………………………………171

第四十七章  中韩界约与东省五案……………………………182

第四十八章  锦爱铁路与诺克司计划…………………………142

第四十九章  第二次《日俄协定》……………………………294

第五十章朝  鲜之灭亡…………………………………………298

第五十一章  四国银团…………………………………………326

第五十二章  第三次英日同盟…………………………………331

本卷参考书目 ……………………………………………………335

         第六卷

第五十三章  中华民国之诞生…………………………………1

第五十四章  二次革命…………………………………………14

第五十五章  山东之攻略………………………………………34

第五十六章  二十一条交涉……………………………………69

         第七卷

第五十七章  帝制之干涉………………………………………1

第五十八章  日俄协定及第四次密约…………………………32

第五十九章  郑家屯事件………………………………………35

第六十章   赠勋之波折………………………………………58

第六十一章  五国谅解…………………………………………72

第六十二章  参加欧战…………………………………………76

第六十三章  《蓝辛石井协定》………………………………102

第六十四章  西原借款…………………………………………109

第六十五章  中日军事协定……………………………………241

第六十六章  巴黎和会…………………………………………263

附录: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外交部信(孙中山)………………………………………367

 俄罗斯劳农政府对华通告…………………………………371

 西原借款之原委(草汝霖)………………………………376

 段祺瑞的参战和借款(陆宗舆)…………………………380

本卷参考书目………………………………………………………382

         第八卷

编 例 ………………………………………………………………1

1920--1931年中日关系大事记 ……………………………………1

1920年(民国九年,日本大正九年) ………………………………1

1921年(民国十年,日本大正十年) ……………………………24

1922年(民国十一年,日本大正十一年) ………………………44

1923年(民国十二年,日本大正十二年)…………………………66

1924年(民国十三年,日本大正十三年)…………………………73

1925年(民国十四年,日本大正十四年)…………………………84

1926年(民国十五年,日本大正十五年、昭和元年) …………107

1927年(民国十六年,日本昭和二年) …………………………118

1928年(民国十七年,日本昭和三年) …………………………146

1929年(民国十八年,日本昭和四年) …………………………179

1930年(民国十九年,日本昭和五年) …………………………202

1931年(民国二十年,日本昭和六年) …………………………216

         附  录

华盛顿会议纪事(即太平洋会议)(摘要) ……………黄惟志 301

中美日对二十一条之宣言  ……………………………………317

解决山东悬案条约…………………………………………………325

九国远东公约………………………………………………………332

山东悬案细目协定…………………………………………………335

九国间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 ………………………………358

外舰炮击南京事件之文件…………………………………………362

日本政府关于山东问题派兵声明 ………………………………369

田中奏折(节录) …………………………………………………371

中国共产党反对日兵占据山东告全国民众………………………378

济案协定……………………………………………………………385

中日关税协定全文…………………………………………………387

朝鲜排华惨案调查报告…………………驻日本公使  汪荣宝 395

王芸生先生和他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读后记…刘大年 407

后记……………………………………………………… 张篷舟 413

试读章节

     第二章  日本进攻台湾

     第一节  日本侵华的开端

中日问的第一个修好条约批准交换,时间不过一年,日本即于一八七四年(日明治七年,清同治十三年)四月出兵进攻台湾,攻地杀人,侵扰半载,索得偿银军费而去。这件事,是近代 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具有特殊的意义。

日本原是一个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明治天皇上台,讨幕废藩,国家统一,在旧基础上“维新”,从事资本主义化。这一开始,它就走着“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道路。(《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四三八页)在这条道路上,明治政府的主要措施,就是一面对内积极建设,一面向外发展侵略。日本要向外侵略,目标自然指向中国和朝 鲜。这时期,日本的国力并不强。一八七三年(日明治六年),日本发生了一场有名的“征韩论”的争论,结果是主张出兵侵略朝鲜的西乡隆盛一派,为主张缓进的岩仓具视一派所压制。岩仓等并不是反对侵略朝鲜,而是认为日本力量还不够强,应当暂缓动手。“征韩论”刚被压下,岩仓具视于一八七四年一月十四日遇刺未中,二月就发生了由不驯军人江藤新平发动的佐贺之乱。佐贺之乱刚刚压平,明治政府就匆忙决定出兵侵略台湾,分明是为了一面转移内乱的危机,一面对外实行军事冒险的侵略。日本政府选派西乡隆盛的族弟西乡从道为进攻台湾的主将,显然寓有安抚西乡隆盛的用意。对外侵略是主要的,而内政动荡却成了推动向外侵略的动力。

这时的中国,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腐败的清廷遭受到英法联军的打击,屈辱投降,转而勾结外力,镇压了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清廷君臣用所谓“同治中兴”粉饰太平,国家的本质正加速半殖民地化。同治皇帝、慈禧太后、恭亲王奕诉、北洋大臣李鸿章等,都是惧外暴内的封建统治者,他们与初露侵略头角的日本相遇,就毫无信心,莫知所措。日本侵略者用了个毫无道理的借口,只派了大约三四千兵,台湾高山族人民已经抵抗住日本侵略军的攻势,清朝政府如果采取武力抵抗的政策,军民一心,是肯定能够把日本侵略军打退的;而清廷君臣,特别是李鸿章却始终一贯采取了不抵抗主义,因而使日本侵略者取得便宜。

日本野心家早有侵略中国之意,对于台湾尤其垂涎已久。中国既遭鸦片战争的挫败,又受英法联军的侵辱,日本就有人主张出兵攻取台湾和福州。日本萨摩藩诸侯岛津齐彬曾发表这样的议论,说:

不图清国一弱至于如斯也!以彼地广人众,岂无忠臣义士?而鸦片战争以后,政治仍然不整,内有长发之扰,外被英法之侵,割地请和,天子蒙尘,谓非耻辱之大者耶?吾国介在东陲,诚不可不早为之备。英法既得志于清,势将转而向东。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以今日之形势论,宜先出师,取清之一省,而置根据于亚东大陆之上。内以增日本之势力,外以昭勇武于宇内;则英法虽强盛,或不敢干涉我矣。P62-63

序言

九一八以后,国民痛感亡国之可危。然中日危局,不自今始,纯由国防武力之观点言,则自日俄战后,日本固随时可以侵占中国领土之一大部分,其能苟安者,国际均势为之耳。惟自沈变迄今,证明均势之力,亦极微弱,淞沪商埠,且遭蹂躏,天津亦几于破坏,日祸凶猛,至此而极焉。虽然,日本之强,仅近代之事耳。六十年前,犹为一无名岛国。以武力论,彼时犹不如我,北洋舰队之游弋日本海上,亦尝使其朝野震惊。今几何时,日本成世界三海军国之一,中国则长江内河,尚不能自保。清政腐败,国民所痛,而今日回想甲午战前,更成江河日下之势。彼我盛衰之间,可为怆然兴悲者也!吾侪尝究察中国之所以不振,首因地大物博,自恃其不可亡,故萎靡散漫,不能前进。即以对日论,三十年来,经数次之巨创,而犹不知奋,甲午之败,庚子之危,二十一条之羞,济南惨杀之痛,此在当时,皆不可忍。不可忍者,而事过境迁,又复忘之。政治之纷纠,风俗之颓废,转年甚一年。虽经两度之革命,而不能破沉疴而涤旧污,此岂吾民之果健忘哉?徒以自恃其不可亡,而未真切感觉危险之故耳。自华府会议以后,国际空气,暂归平稳,日本态度,亦不紧张。吾民习见之,遂以为国际形势永久如此,而完全忽略自身之无国防。直至去秋变作,始认识国难之袭来,半载以还,张皇应付,朝野束手,除呼吁国联外无外交,除坐待来攻外无战法,三省皆沦陷,淞沪成焦土,而今政府社会之所以自娱者,仍只为世界公论有利于我之一端耳。国家之可危可耻,百年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因念中国本断无亡国之理,然目前则竞有可亡之势。盖世界危机又至一九一四年前状态,而此番为问题中心者,则中国也。公约之效力,和平之机关,皆不可恃;口舌文书之时代,已一切过去,而日本有武力,中国尽灾民,诚所谓图穷匕见,更无躲闪偷安之余地。自今奋发,犹可为也。倘复泄泄沓沓,听其自然,则几番推演之后,真将丧失独立,化为亡国之民矣。吾侪厕身报界,激刺尤重,瞻念前途,焦忧如焚。以为救国之道,必须国民全体先真耻真奋,是则历史之回顾,当较任何教训为深切。因亟纂辑中日通商以后之重要史实,载诸报端,欲使读本报者抚今追昔,慨然生救国雪耻之决心。其材料概采诸公私著作,而推王君芸生主编之。今为便于读者诸君保存之计,更加增补,印单行本问世。其第一卷卷首,新加《古代中日关系之追溯》一章。盖使国民仰汉唐之盛,悲今日之衰,亦以证明中日文化渊源之深厚,而责日本凌压中国之暴残。第一卷印成,略述数语,弁诸简端。愿全国各界,人各一编,常加浏览,以耻以奋。自此紧张工作,寸阴勿废,则中国大兴,可以立待。事急矣!愿立于兴亡歧路之国民深念之也。

民国二十一年四月

榆林张炽章季鸾序于大公报编辑部

后记

王芸老这部《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初在《大公报》专栏连载,1932年起单行本出,至于七卷,颇为中外学者重视,日本即有两种译本,但因时局紧张,六十年中最后十二年迄未写定。1958年芸老着手修订全书,命予为助,不过代其核对史料,校勘文字,已成一二两卷,即因运动中辍,瞬十余年。1979年芸老又鼓余勇,再事修订,并承胡愈之、刘大年、赵朴初诸老襄赞,予亦重为协助,其时芸老虽已住院疗疾,仍以全力从事,年余时间,七卷即经重新修订出版,不幸芸老竞于1980年遽尔作古,所遗八卷,仍未及身完成,嘱予代为董理,义不当辞;并约胡文德、李博达两兄协助校补,戴文葆、祝立明两兄更为尽力增修。历时年余,始得成卷,编辑方针悉遵芸老原旨,书中缺点错误,则由予之浅陋所致。用志数言,以明原委。

张篷舟  1981年冬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2:13